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柴姆·蘇丁

鎖定
柴姆·蘇丁(Chaïm Soutine,1894年~1943年8月9日),生於貧窮的裁縫家庭,是十一個兄弟姐妹中的第十個。為了逃脱猶太區的貧困,他來到明斯克,然後又到威爾諾,入美術學校,靠在一家照相館洗印照片,過着半工半讀的生活。一位醫生慧眼識才,幫助他來到法國。他於1911年抵達巴黎,入巴黎美術學院高爾蒙畫室(三十年前,圖盧茲·勞特累克就是在那裏結識高更的)。“這時的蘇丁還幾乎是個孩子,他長期保持着性格內向的容貌,眼睛似乎朝向自己的內心深處”,他的朋友莫迪裏阿尼為他留下了這樣一幅令人難忘的肖像(1917年)。
中文名
柴姆·蘇丁
外文名
Chaïm Soutine
民    族
猶太
出生日期
1894年
逝世日期
1943年8月9日
職    業
畫家
出生地
白俄羅斯明斯克
代表作品
《唱詩班的兒童》
逝世地
巴黎

柴姆·蘇丁人物簡介

柴姆·蘇丁(1894—1943年)生於明斯克附近的斯米羅維奇,逝於巴黎

柴姆·蘇丁評價

柴姆·蘇丁 作品1 柴姆·蘇丁 作品1
第一個發表文章,盛讚蘇丁的是埃利·富爾。他認為蘇丁在技巧探索上和表現力上都可列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畫家之一。蘇丁很年輕時,就被人視為大師,卻一生孤傲不羣,幾乎無人知曉。他的大部分作品都為私人所藏:例如1923年,貝爾納醫生就從塞萊買了一百幅他的油畫。蘇丁本人始終拒絕展出作品,這倒並非是一種虛偽的 謙遜,而是由於不可克服的焦慮不安促使他把手邊的每一幅畫都重新畫過,甚至把它毀掉。除了1931年參加過獨立派藝術大畫展外,直到這幾年,他才舉行重要的展覽。在中間的那麼多年中,畫家無聲無息。我們只是在現在才有可能根據瞭解他的人發表的極少的見證,去衡量這位色彩專家神秘而敏感的個性。

柴姆·蘇丁個人簡介

蘇丁這時住在“蜂房”,即沃日拉爾屠宰場附近唐奇格路的法倫斯泰爾。夏加爾,利普希茨,桑德拉爾,克雷邁涅已經先於他定居那裏了。這位畫家經歷了嚴峻的考驗,但對自己的道路始終堅定不移。而這一天性實在是他的家庭和村鎮所無法理解的。他自強不息地默默苦學着,大量閲讀着各種各樣的小説,詩歌,哲學著作,同時面對倫勃朗庫爾貝塞尚等大師的作品冥思苦想。他不讓人知道地進行着最初的嘗試,其小心謹慎已使這些作品無存於世。與其説這是技術上的入門,不如説他在步入優雅之境,進行精神方面的準備和一種他始終引以為驕傲的實習。
他需要運氣,他喜愛這個字眼,並且和一切可憐人一樣地相信它。終於,他通過莫迪裏阿尼的介紹,結識了扎布洛夫斯基。就是這位扎布洛夫斯基給了他好運,在1919年時送他去塞萊作畫。他在那裏呆了近三年時間。這一首次休整使他接觸到南方明亮的陽光,幾乎一下子便實現了長久期待的驟變。畫面顏色漸漸地活躍起來,透明起來,抗擊着無生氣的工具材料,畫家已經成功地駕馭它們,為自己的感受和激情服務。人們説他使材料帶上了動物和植物成分,為了發現這種成分,他在肌肉中瘋狂地找尋着,粉碎了線,並取消了風暴的體積,以汲取精髓。

柴姆·蘇丁學習階段

柴姆·蘇丁 作品3 柴姆·蘇丁 作品3
蘇丁的秘密無疑在於愛的廣博深沉,他不能容忍人們的不相溝通(他曾因此遭受過巨大痛苦),也不能容忍僵化和死板空洞。如果説他致力於畫分解的肌體,剝了皮的牛,死掉的禽鳥,那是為了找到更新和復活的萌芽。他通過一切作為自己模特兒之物,去傾聽象是發自貝殼內部,只有附耳其上方能感到的沉悶聲音。他意識到自身未能盡善盡美,明白自己的貧困不幸,因而對自己永不滿意,不斷地重畫一個題材,無情地摧毀不符合自己需求的一切。然而,正是通過追求繪畫從未實現過的社會生活與材料惰性的熔合,蘇丁可能比任何人都更接近於它的解決。他的油畫充滿了物質,激昂,運動。為了作畫,他需要一種可怕的神經衝動。首先是為了落幅,為了準備接受衝擊和作出反應。他必須從積聚力量的沉睡中醒來。他經常遇到完全不出作品的時期,然後,突然地撲向畫布,名符其實地縱橫馳騁,這時,他才可以完成巨大的事業。他在塞萊兩年多的時間裏,就這樣畫出了二百幅油畫。這種工作方式説明他把一切準備工作都不僅視為無用,而且視為有害,認為它們有分散,切斷靈感的危險。 [1] 

柴姆·蘇丁作品特點

柴姆·蘇丁 作品4 柴姆·蘇丁 作品4
他從來不作傳統意義上的素描,只是用木炭迅速地確定位置,搭起未來作品的骨架,而不使其帶有任何限制。這種素描僅只對他自己具有含意,他在故鄉牆壁上便曾用它使夥伴們目瞪口呆。 只有使用油畫顏料,把一管管的厚色迅猛地調在一起時,他才能畫滿一個形狀,賦予輪廓以生命的温暖氣息。

柴姆·蘇丁其他信息

今日不幸過世的見證人安娜·柯莉埃在1944年的小雜誌《藝術觀眾》上發表的精確敍述告訴我們,他從未有片刻丟掉自己的目標,在沒有聚精會神地和以前的畫幅進行比較之前,他是決不會落筆的。在塞萊作畫之後,他還於1925年來到卡涅。這時,他對人的探索達到了轉折點,作了大量的肖像,並在1927年畫了一組《唱詩班的兒童》。1929年,他在沙代吉昂結識了卡斯坦夫婦,在他們離夏爾特爾不遠的萊沃別墅中找到了家。他長久地居住在那裏,到蒙巴納斯來得愈來愈少了,並且不再參加任何公共活動。在1940年德國佔領期間,他再次經歷了痛苦的考驗,躲避到杜萊納的小村鎮沃德河畔香比尼。儘管受到威脅,他仍然畫出一些令人讚歎不已的風景。
1943年初,他因腸穿孔不得不前往巴黎急診,由於治療得太遲,竟於8月9日早晨去世。
參考資料
  • 1.    (法)雷蒙·柯尼亞等著;徐慶平,衞衍賢譯,現代繪畫辭典,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06,第299-3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