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蘆管

鎖定
蘆管,古代西域各國通用的樂器篳篥。起源於古代波斯(今伊朗),東晉之時傳入中原,南北朝至唐代極為盛行。
中文名
蘆管
分    類
吹奏樂器

蘆管樂器簡介

蘆管管身竹或銅製,竹蘆管用當地“菁竹”製作,長約19釐米左右,開七孔,上端裝一蘆葦制簧哨。演奏時,口含簧哨深淺可調節音高,多含音高,少含音低,其伸縮性可達大六度,音域d1—b2。
蘆管擅於演奏速度較慢、纏綿悱惻、哀傷動人的樂曲。常用技巧有大幅度慢波音、三度前倚音、單吐、顫音等,用於演奏白沙細樂、洞經音樂和民間器樂合奏。傳統樂曲有《萬年歡》、《代五》、《浪淘沙》和《美麗的白雲》等。

蘆管樂器歷史

蘆管 蘆管
蘆管的歷史 蘆管的歷史久遠,起源於古代波斯(今伊朗),是古代西域各國通用的樂器篳篥,東晉之時傳入中原,南北朝至唐代極為盛 行。唐代文人白居易、岑參、元稹、張祜、薛濤等都在詩中描繪了蘆管的妙響,白居易在《 聽蘆管》中有:“幽咽新蘆管,淒涼古竹枝。似臨峽唱,在雁門吹。”張祜的詩中則有 :“細蘆僧管夜沉沉,越鳥巴猿寄恨吟。吹到耳邊聲盡處,一條絲斷碧雲心。”據民間藝人 相傳:唐玄宗開元九年間,李隆基皇帝曾送給大理南詔王龜茲樂,其中就有蘆管(包括大、小篳篥),唐德宗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南詔王異牟尋到京城長安奉獻《南詔奉聖樂》時,帶去的也有蘆管,蘆管又從中原傳入西南少數民族地區。

蘆管樂器形制

由管身和管哨組成,全長26釐米~34釐米。管身竹製或木製,管體中空、兩端敞口,管長22 釐米~30 釐米,管尾內徑1釐米,管身開有八個(前七後一)圓形按音孔,孔距均等,管首上口置一管哨。管哨是用蘆葦修薄壓扁後製成的雙簧哨片,哨長5釐米,上端哨口寬1釐米,下端哨座插 入管身上口1釐米。

蘆管演奏

演奏時,管身豎置,雙手持握蘆管,右手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按一、二、三、四孔, 左手無名指、中指、食指按五、六、七孔,拇指按背孔,口含管首簧哨,可用循環換氣法吹 奏,音列為c?1、d?1、e?1、f?1、g?1、a?1、b?1、c?2、d?2,音域c?1—c?3, 達兩個八度。音色明亮、渾厚,猶如人聲,並略帶鼻音,常作五度轉調,可用於獨奏、重奏或樂隊合奏。每逢節日、喜慶之時,白族人民常用蘆管吹奏民間樂曲自娛或助興,也用於迎賓司禮等場合。宗教祭典時,蘆管是道教洞經樂隊的主要合奏樂器之一,擅長演奏莊重典雅的洞經音樂,獨奏曲有《一杯酒》等。

蘆管樂器現狀

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藝術研究室趙立德研製成十孔加鍵蘆管,有十個按音孔,設兩鍵,使音域又擴展了三度。樂器製作精美,管尾垂絲穗為飾,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