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蘄縣

鎖定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以楚國的蘄邑為名置蘄縣(《史記》載楚王負芻四年(前224年),秦將王翦破楚師於蘄南,殺楚將項燕),治所在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蘄縣鎮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在蘄縣大澤鄉(今大澤鄉鎮)爆發。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廢蘄縣,併入宿州
東晉咸和九年(334年),僑置蘄縣,屬僑置南譙郡,治所在今安徽省巢湖市。隋開皇三年(583年),廢汝陰郡,改蘄縣為襄安縣
中文名
蘄縣
外文名
Qi xian
別    名
蘄陽、蘄城縣 [4] 
地理位置
安徽省北部(秦置)、安徽省東部(東晉僑置)

目錄

蘄縣秦置

蘄縣古城 蘄縣古城
楚國,為蘄邑,《史記》載楚王負芻四年(前224年),秦將王翦破楚師於蘄南,殺楚將項燕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置蘄縣,屬泗水郡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在蘄縣大澤鄉(今大澤鄉鎮)爆發。
漢高祖四年(前203年),屬沛郡。徵和四年(前89年)六月丁巳,為車千秋富氏侯國。本始三年(前71年),國除仍為蘄縣。漢宣帝地節元年(前69年),屬彭城郡王莽新朝始建國元年(9年),改蘄縣為蘄城縣。東漢建武元年(25年),復舊名蘄縣。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沛國分置譙郡,蘄縣屬譙郡。
延康元年(220年),曹魏代漢,改名蘄陽縣。嘉平五年(253年),屬譙郡。晉泰始元年(265年),復舊名蘄縣。南朝宋,蘄縣屬譙郡南朝梁中興二年(502年),置蘄郡領蘄縣,屬西徐州。北朝東魏武定六年(548年),改蘄郡為蘄城郡,改蘄縣為蘄城縣,蘄城郡領蘄城縣。北朝北齊,蘄城郡領蘄城縣,改屬仁州南朝陳,蘄城郡領蘄城縣。北朝北周,蘄城郡領蘄城縣。 [1-2] 
蘄縣 蘄縣
開皇六年(586年),廢蘄城郡,改蘄城縣為蘄縣,蘄縣屬仁州。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廢仁州,蘄縣屬徐州;大業三年四月,改徐州為彭城郡,蘄縣屬彭城郡。
唐太宗貞觀年間,蘄縣屬徐州。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將轂陽(谷陽,今固鎮縣南)併入蘄縣。天寶元年(742年),改徐州為彭城郡,至德二載(757年)十二月,彭城郡複名徐州。蘄縣先後屬之。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置宿州,蘄縣屬宿州。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廢宿州;太和七年(833年),復置宿州,遷治埇橋(今埇橋區),蘄縣屬宿州。
北宋開寶五年(972年),為加強宿州的軍事地位,設置保靖軍節度,宿州屬淮南路。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宿州屬淮南東路。南宋時期,宿州淪陷,南宋孝宗隆興年間,北伐中原,宋朝在宿州戰敗,史稱符離之戰。南宋寶祐二年(1254年),置懷遠軍。宋金在淮河流域長期拉開割據戰,南宋在宿州蘄縣荊山鎮設置荊山縣,屬懷遠軍(今懷遠縣)(元析蘄縣南地置懷遠縣《元和郡縣誌》、《太平寰宇記》、《讀史方與輿紀要》、《蘄縣鎮志》、《嘉慶懷遠縣誌》)。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廢蘄縣,併入宿州。

蘄縣東晉僑置

東晉咸和九年(334年),僑置蘄縣,屬僑置南譙郡。後割地成實土。治所在今安徽省巢湖市。南朝梁後期為南譙郡治所。南朝陳天嘉二年(561年),入北齊,廢南譙郡,蘄縣改屬汝陰郡(治汝陰,今合肥市)。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汝陰郡,改蘄縣為襄安縣(仍治今市區),屬廬州(由合州改,改汝陰縣合肥縣,仍治合肥)。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