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藥用小陰地蕨

鎖定
藥用小陰地蕨,中藥名。為陰地蕨科植物藥用陰地蕨Botrychium officinale Ching的全草。分佈於四川南川、天全、丹巴等地,為四川特有種。具有解毒,散結,清熱止咳之功效。常用於瘡癰腫毒,瘰癧結核,肺熱咳嗽。
別    名
蕨萁細辛
中文學名
藥用小陰地蕨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蕨綱
瓶爾小草目
陰地蕨科
陰地蕨屬
藥用陰地蕨
分佈區域
四川南川、天全、丹巴等地,為四川特有種
採收時間
夏、秋季
用    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
毒    性
無毒

藥用小陰地蕨入藥部位

全草。

藥用小陰地蕨性味

味微苦,性微寒。

藥用小陰地蕨歸經

歸心、肺經。

藥用小陰地蕨功效

解毒,散結,清熱止咳。

藥用小陰地蕨主治

瘡癰腫毒,瘰癧結核,肺熱咳嗽。

藥用小陰地蕨相關配伍

1、治瘡毒:藥用小陰地蕨15g,忍冬藤15g。煎服。並取適量搗敷患處。(《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2、治淋巴結腫:藥用小陰地蕨15g,蛇莓15g。煎服。(《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3、治肺熱咳嗽:藥用小陰地蕨15g,金蕎麥15g,絲瓜藤10g。煎服。(《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藥用小陰地蕨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藥用小陰地蕨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曬乾或鮮用。

藥用小陰地蕨形態特徵

藥用陰地蕨,又名獨腳苗。根狀莖短而直立,相當粗,具一簇很粗肥肉質的根。總葉柄短,高3-4釐米,淡白色,幹後扁平,寬4-6毫米。營養葉長18-22釐米,柄長10-12釐米,寬約4-5毫米,光滑無毛,或略有少數疏毛,基部呈淡白色(由於深埋土中的緣故);葉片為五角狀三角形,高9-11釐米,闊10-14釐米,短漸尖頭,下部三回羽狀分裂,上部二回羽狀分裂;側生羽片5-6對,幾對生或互生,張開,有長柄,下部二對相距2釐米,彼此密接,基部一對羽片最大,長6-8釐米,基部寬5-5.5釐米,三角形,短漸尖頭,柄長1.2-1.8釐米,基部二回羽狀,向上為二回羽裂;一回小羽片4-5對,下先出,基部下方一片最大,長3.5-4釐米,寬2.5-3釐米,卵狀三角形,幾為鈍頭,有柄,基部近心臟形,柄長約5毫米,一回羽狀;末回小羽片2-4對,下先出,基部下方一片最大,長1.5釐米,闊約8毫米,長卵形,有短柄或無柄,鈍頭。略為淺裂或幾全緣,其餘各小羽片向上縮小。第二對羽片向上逐漸縮小,長圓形,長4-6釐米,寬2.5-3.5釐米,短漸尖頭,基部不等,近心臟形,有柄(長約3-5毫米),二回羽裂,一回小羽片4-5對,下先出,無柄,長卵形;所有末回小羽片幾為全緣,或略為波狀,稍具疏鈍齒。葉質地為厚草質,幹後淡綠色,表面皺凸不平,葉軸光滑或具少數疏毛。葉脈不見。孢子葉遠比營養葉高,長達30-34釐米,柄長20釐米左右,光滑,寬4-6毫米,孢子囊穗長10釐米左右,寬4釐米,圓錐狀,2-3回羽狀,光滑無毛,一回羽穗疏鬆,張開。

藥用小陰地蕨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500-2100m的竹林或灌叢陰濕處。分佈於四川南川、天全、丹巴等地,為四川特有種。

藥用小陰地蕨性狀鑑別

乾燥全草,長20-40cm。根莖粗壯而短,肉質。根莖上簇生多數鬚根。根莖及鬚根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質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葉柄櫻紅色,有縱紋,營養葉柄長3-8cm,較孢子葉柄細而短。葉片三角形,3回羽狀分裂。孢子囊羣集成圓錐狀,長5-10cm,孢子囊棕褐色。氣微,味淡。

藥用小陰地蕨相關論述

《中國藥用孢子植物》:“清熱,消腫,止咳。治瘡毒,淋巴結腫,肺熱咳嗽等。”
[1-4]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王國強.《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2月
  • 3.    冉先德.《中華藥海 下》: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
  • 4.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