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藥王山石刻

鎖定
藥王山石刻,位於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城東1.5千米處,海拔812米。為藥王孫思邈棲隱故地與紀念場所。山上尤以年代久遠、內容豐富的歷史古蹟和珍貴石刻而聞名於世,是中外向往的醫史、石刻藝術博物館與朝山聖地。 [2] 
藥王山摩崖石刻造像,製作時代自北周、唐、宋至明清。分佈於山之東南隅東西長20多米的崖面上。現存洞窟7個、佛龕23個,造像40餘尊。造像技法包括高浮雕、浮雕和圓雕。石窟造像中以第2號窟的北周彌勒像最為精美,高33米。唐代造像11尊,均屬盛唐時期,其中第3號窟第5龕的菩薩像,造型頗佳,屬藥王山造像中的上品。 [2] 
1961年3月4日,藥王山石刻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藥王山石刻
地理位置
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城東1.5千米處
所處時代
隋至明
保護級別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1-0128-4-004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藥王山石刻歷史沿革

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敇封孫思邈為“妙應真人”,真人祠為“靜應廟”,南庵成為紀念藥王的活動中心。
明中期後,以太玄洞為中心的北洞建築及祭祀活動日益擴大,香火勝過南庵。
民國時期,藥王山碑石集中收藏於縣城西倉,時稱“耀縣碑林”。
解放後,藥王山碑石移至文化館前院東、西廊陳列展示。
1971年,藥王山碑石遷往藥王山,初在呂祖廟後院存藏。
1987年,在原集禖宮遺址上新建殿、廊、院,迴環佈局,集中存藏展示。另有各處發現的零散魏碑,存藏於其它廟宇中。 [6] 

藥王山石刻遺址特點

藥王山石刻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隋代至明代完成的摩崖造像,共有大小佛像45尊,雕刻細膩、線條流暢;第二部分為造像碑,共有北魏至唐代的宗教造像碑百餘件;第三部分為歷代碑刻,共存碑石近二百件,其中明代孫思邈藥方碑《千金寶要》《海上方》尤為珍貴,碑文記述了古代醫學的精華。 [9] 

藥王山石刻文物遺存

  • 綜述
藥王山石刻遍及全山,類型較多。其中碑碣292通,摩崖造像、題刻10多處,牌坊12座,並有佛造像、石塔、石棺,石獸等數10件。珍貴石刻有北魏造像碑、唐孫思邈醫方碑、歷代書藝碑百餘通及隋唐摩崖造像。其中北魏始光元年(424年)《魏文朗造像碑》,四面五龕,佛、道造像14尊,同刻一碑,並造脅侍、供養人36尊,飛天、鳥、獸間刻,銘文80餘字。構圖精妙,佈局得體,形態生動,雕技古樸。此碑早於和平元年(460年)“大同雲岡造像”30餘年、“洛陽龍門造像”60餘年。太和二十年(496年)《姚伯多造像碑》(亦名《姚文遷造像碑》),四面三龕,造像9尊,銘文1200餘字,書體楷中存楷,頗為書法家珍視。又如正光《仇臣生造像碑》、北周《張增妙法師碑》、保空《李縣信造像碑》、唐孫思邈《千金寶要》碑、《海上方碑》《宋徽宗題楮慧龍章篆詩文碑》《龜蛇碑》等,都是中國宗教、醫藥、文字,書法、雕刻藝術的珍品。 [7] 
  • 摩崖造像
石刻中最珍貴的是石佛洞(北洞東側)摩崖造像,共開7龕,造像45尊。按順序分龕敍述:
第一龕:造像5尊。上龕為一觀音立像,高0.8米,立仰覆蓮台上。頭束高髻,胸掛瓔珞,肩披長巾,腰繫錦裙,娥眉鳳眼,口唇微啓,乳房略聳,扭腰袒胸,身軀修長,亭亭玉立。左手執塵尾,右手下垂提淨瓶。下左右兩龕。左龕造阿彌陀佛,龕右題:“京兆府華原縣觀相鄉大樹裏弟子吏部常隋王小小敬造阿彌陀佛……”龕下題:“龍德三年(923年)八月末旬刻訖。監修仁元從軍將李彥。”右龕王尊造像中佛跏跌,二菩薩分站左右,頭皆殘。題記為:“大宋祥符四年(1011年)正月五日,點名石匠都計陸拾壹人打造……”,按其造像風格,為隋末唐初所造,與題記不符。 [7] 
第二龕:為彌勒坐像,高3.3米。北周造。跌坐於長方形台基上,髮髻低平,頭戴金珠花蔓冠,寶繒下垂至肩,面豐目秀,神情婉娩。寶鏡、蓮花、珊瑚組成的瓔珞下垂腿部。上身着僧袛支,外袈裟,袒胸。左手握蓮蕾,右手殘。雙足踏仰覆圓蓮台,背造圓形頭光及火焰形身光。頭光上鑿7小龕,每龕一釋迦坐像。像兩側正壁間刻:“華原縣尉薛楷,華原縣主簿劉憲、前周至縣尉孫維肖”等題名。 [7] 
第三龕:左右兩側共開6龕,造像8尊。左側分上下兩層。上龕內站3尊像,中為釋迦牟尼,兩側脅侍菩薩,高約0.6米。佛像結螺髻,袒胸,身披袈裝,右手向前半舉,施無畏印,左臂下垂,手提衣帶,面目方頤,身段勻稱。兩側脅侍,體形苗條,面容娟秀。為唐代造像。下龕為一阿彌陀坐像,左腿下垂,右腿盤曲蓮台上,袒胸披紗,神態自如,身後圓形背光。龕左題記:大定九年(1169年)四月重修佛殿。當為金代作品。右側下部有4龕,每龕內一尊題記有:“……呵彌陀佛像一區,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京兆府華原縣令造地藏王阿彌陀佛像一鋪。”並有“大足元年(701年)”款。按造像風格、題記,當為唐代所造。 [7] 
第四龕:造像7尊,分3層。上層一大龕為2觀音立像,均高1.6米,保存完好。唐開元十一年(723年)造。中層左右兩龕,各造一觀音立像,亦屬唐代遺物。下層一大龕,雕地藏菩薩、毗盧、彌勒坐像。佛頭皆殘。題記:“見太玄洞石佛頭損壞,特發心輸銀,遣工修補完工”,有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款。 [7] 
第五龕:共8尊。上為思維菩薩,頭戴花蔓冠,胸掛瓔珞,頸佩項飾,有頂光及背光,雙目微閉,作思維狀,左腿下垂,右腿盤膝,腳踩蓮台,民間稱“摸摸爺”。人體患病,在像體同部位摸之即愈。故其造像烏黑光亮。造像雕琢工藝為宋代。下7尊為3佛2菩薩2僧。大部殘,有金大定元年題記。 [7] 
第六龕:為釋迦牟尼坐像,高4.06米,高肉髻,袒胸,着通肩羅衣,兩手相疊,平放腳側。方面重耳,肌腹豐滿,神態端莊,坐蓮座上,座下一螭纏繞。按造像風格,似為明代。 [7] 
第七龕:亦為明代雕造共5尊。分上下兩層,上為1佛2僧,下為菩薩立像。 [7] 
  • 赤兔馬浮雕
赤兔馬浮雕位於石佛洞西舊關帝廟前崖下,故又稱“關帝廟石刻”,俗稱“關平拉馬”。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邑人雷九皋鳩工鏨成。刻石屬深浮雕,構圖為一少年將軍牽赤兔馬石雕羣。將軍側立,甲冑在身,英姿勃發,氣概威武。赤兔馬風骨崢嶸,足踏“中原”,蹄下生風,大有破壁騰空之勢。馬後為松、竹浮雕,刀工細緻。 [8] 
  • 醉翁石題字
醉翁石題字在該處摩崖題字的最上端題“拂雲”,其下為“悟石”“醉翁石(明萬曆乙未仲冬)”,又下為“二水在望"”。石中心有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侯振家行草“眠醉石”三大字,字各2米見方。其中“醉'字草書,近處不易辨認,因有“眠仙石”一説。 [8] 
  • 雲山勝覽題記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邑人左思恭隸書。刻於舊關帝廟前石崖,字各3米見方。 [8] 
藥王山石刻

藥王山石刻歷史文化

  • 名稱由來
藥王山的得名,是與唐初大醫學家孫思邈分不開的。據説這位耀縣出生的大醫學家曾隱居於山上的顯化台(即太玄洞)。由於他一生為解除人民的病痛而勞累奔波,死後人們為懷念他,便帶着無限的敬意修廟立碑,把他尊稱為“藥王”,他所隱居的山也稱為藥王山。 [4] 
  • 相關人物
孫思邈(581~682年),漢族,唐朝京兆華原(現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藥學家。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被後人譽為“藥王”,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孫思邈醫德高尚,他認為醫生須以解除病人痛苦為唯一職責,對病人一視同仁,不慕名利,用畢生精力實現了自己的醫德思想,是中國醫德思想的創始人,被西方稱之為“醫學論之父”。 [3] 

藥王山石刻文物價值

藥王山石刻中絕大部分是與孫思邈有關的歷代詔告、題記、詩畫、各種病症單方、養生之道等,是研究中國醫學發展史的重要史料、實物證據。 [5] 

藥王山石刻文物保護

1961年3月4日,藥王山石刻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1985年,陝西省文物局撥款53.5萬元,建起摩崖造像保護廳及碑廊,編制專人管護,保護完好。
1992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保護範圍:其重點保護區為南庵、北洞、後山的古建築、石刻、造像;一般保護區為南庵、北洞、後山各保護區圍牆內;建設控制地帶為:東至孫原、石料廠涵洞口,南至10號信箱溝底,西南至水泥廠粘土礦二採區道路、10號信箱圍牆,西至填溝土壩,西北至原“黑建”職工住宅區,北至新修皮帶長廊。 [7] 
2008年,“藥王山二月二古廟會”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6] 

藥王山石刻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藥王山石刻位於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城東1.5千米處。 [2] 
  • 交通信息
乘車路線:銅川新區汽車到市政府乘坐藥王山旅遊專線(高速第二通道→藥王山),運營時間為夏季首班7:00末班19:00,冬季首班7:00末班18:30,雙向對開,發車間隔為10分鐘。票價實行無人售票一票制,每人次2元。
自駕路線:耀州區交警隊十字向東1.5千米即到。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2014-07-21[引用日期2023-02-26]
  • 2.    彭嵐嘉主編. 西北文化資源大典[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8.12:131.
  • 3.    《親歷者》編輯部編著. 歡樂親子游西安[M]. 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 2014.06:174.
  • 4.    蔣寶德,李鑫生主編. 中國地域文化 上[M]. 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 1997.03:1199.
  • 5.    張長生總主編. 中外旅遊地理趣聞大觀[M]. 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538.
  • 6.    天南海北拜藥王系列之一 千古名勝藥王山  .藥王山.2022-07-12[引用日期2023-02-26]
  • 7.    王文清主編;陝西省文物事業管理局編. 陝西文物古蹟大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M]. 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3.10:158-161.
  • 8.    《中國國家人文地理》編委會編. 陝西銅川[M]. 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2016.11:76-80.
  • 9.    劉民,喬衞平主編;李素敏分卷主編. 365天知識全書 3月卷[M]. 瀋陽:瀋陽出版社, 1999.02: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