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藥引

(引藥歸經的俗稱)

鎖定
藥引是引藥歸經的俗稱,指某些藥物能引導其它藥物的藥力到達病變部位或某一經脈,起“嚮導”的作用。
另外,“藥引子”還有增強療效、解毒、矯味、保護胃腸道等作用。
在一張處方中,需不需要藥引子,由醫生根據病情而定,一般不需要病家自己去配製。要病家自己去配製的藥,往往是該醫院或藥店配不齊,要求病家到其它醫院或藥店去配,或自己採集的藥品,它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藥引子。
中文名
藥引
又    叫
引藥
作    用
嚮導
常用藥引
食鹽生薑

藥引藥引作用

藥引 藥引
“藥引”又叫“引藥”,猶如導遊,將諸藥引向一定的經絡臟腑,進行針對性治療。它們不僅與湯劑配伍,更廣泛地和成藥相配伍應用。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所載788種中成藥中,幾乎每一種都記述了應配伍引藥的內容和服用方法。可見古代醫家對藥引的重視。若在服用成藥時辨證地選用“藥引”,可達到引藥歸經,增強療效,矯味矯臭和減少毒副作用的效果。

藥引應用特點

在應用中要根據中成藥的功能、主治、藥性等特點,結合病情變化、病程長短、體質強弱、發病季節的不同以及藥引的自身功效而酌定。但必須以提高藥效,降低毒副作用,顧護正氣,便於服用為前提,儘快治癒疾病為目的,正確地選用引藥。

藥引常用藥引

中藥處方講究"藥引"。藥引有什麼作用呢?
據歷代文獻資料記載,藥引具有引經作用(即把藥物成分集中到病變部位),增強療效作用、解毒作用、護胃作用、矯味作用。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藥引:
食鹽
鹹、寒,入腎、胃、大腸經,有清水、解毒之效。治療腎陰虧虛的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宜用淡鹽水送服,取其鹹能入腎。
辛、微温,入肺、脾經,有發汗解表、温中止咳、温肺止咳之效。治療風寒感冒胃寒嘔吐時,常用生薑3~5片為引,以增強療效。
葱白
辛、温,入肺、胃經,有散寒通陽、解毒散結之效。治療感冒風寒、小便寒閉不通時,常用葱白5~7根為引。
甘、淡、微寒,入心、小腸經,能清心除煩,利尿通淋。治療心火元盛、小便短赤時,宜用燈心草一小把為引。
甘、平,入胃經,有益氣健胃之效。治療火熱病證需用大劑量苦寒藥物時,以防苦寒敗胃,常取粳米一小撮為引,以顧護胃氣。如清暑解熱的白虎湯
甘、温,歸脾、胃經,能益氣補中、養血安神,調和藥性。使用峻烈藥物(如甘遂、芫花大戟葶藶)時,常取大棗10~15枚緩和藥性,以防止中毒。
蜂蜜
甘、平,入肺、脾、大腸經,能滋養、潤燥、解毒。治療肺虛燥熱、腸燥便秘病證時,常用蜂蜜1~2湯匙為引。
酸、平,有散瘀止痛、收斂固澀之效。治療婦女帶下血熱崩漏蛔蟲腹痛病證時,常取食醋1湯匙作藥引。
紅糖
甘、温,能補中、祛瘀。治療產婦惡露不暢、少腹冷痛病證時,常取紅糖20~30克為引。 [1] 
參考資料
  • 1.    出處:中國中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