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藥姑山

鎖定
坐落在長江中下游南岸的藥姑山又名龍窖山,為幕阜山餘脈,跨湘鄂兩省四縣,臨湘、通城、崇陽、赤壁毗鄰,方圓200餘平方公里,由7峯、10嶺、11山組成。有“瑤胞故園”、“天然藥庫”、“佛道聖地”、“紅色之鄉”、“人間仙景”之稱。
藥姑山是瑤族歷史上早期千家峒是古瑤先民心中的世外桃源,其歷史悠久,文化深厚。並留下了大量石屋、石寨、石墓葬等100餘處石文化遺址遺存。龍窖山自然資源豐富,生態優良,人文薈萃,是長江中游武漢、長沙城市圈旅遊聚集地之一。
藥姑山地處湘鄂贛三省中心黃金地帶,交通十分便利。京廣高鐵、京珠、杭瑞、武深高速、107國道在山下交匯,逐步形成了武漢、長沙、南昌2小時城市生活圈,開發綠色生態旅遊經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中文名
藥姑山
地    址
長江中下游南岸的藥姑山
特    點
瑤祖故里、江南藥庫
簡    介
主峯大藥姑山海拔1261.6米

藥姑山簡介

藥姑山
藥姑山(5張)
藥姑山(又名龍窖山)位於陸水流域源頭、湘鄂兩省交界處,是湖北省省級自然保護區,面積200多平方公里,有“瑤胞故園”、“天然藥庫”、“佛道聖地”、“紅色之鄉”、“人間仙景”之稱,為幕阜山脈之名山。
藥姑山是瑤族文明的發祥地。瑤族是人類歷史上謎一般的民族,來源撲朔迷離,足跡遍及世界,有着非凡的智慧和奇特的經歷,被稱為東方“吉普賽人”。千百年來,瑤族一直在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千家峒。而藥姑山即為瑤族發祥地之一,至今其主峯南麓大風磅一帶還遺留有大量石寨、石洞、石井、石台等瑤族原始石羣文化遺址。2001年,中國(廣西)瑤學會近百名專家學者聚集藥姑山,召開瑤族專題研究會。隨後通過數年的實地考察和調查分析,形成《龍窖山千家峒認定意見書》,確認龍窖山是瑤族歷史上早期的千家峒,是全球300萬瑤胞的精神家園,是極其少見的瑤族文化遺產。至今藥姑山下的通城縣仍留有諸多瑤族文化遺蹟,如經當地政府整理的拍打舞,即是以手互相拍打自娛自樂的漢、瑤原生態舞蹈發展而來,曾榮獲中國第八屆民間藝術節金獎。

藥姑山歷史悠久

藥姑山(龍窖山)是瑤族發源地,2001年10月,中國廣西瑤學會暨全國46位瑤學專家經過嚴格考證,結合地方史志資料,確認龍窖山是瑤族早期先民的居住地——千家峒,是全球300萬瑤胞的精神家園。2007年8月被湖北省文化廳命名字為“拍打舞之鄉”,歐亞萬里茶道源頭—羊樓洞村,2010年12月被國家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5年11月被國際茶葉委員會授予“世界茶業第一古鎮,2013年5月“龍窖山堆石墓羣”獲批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月份藥姑山被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14年3月藥姑山遺址被列入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12月被認定為:“湖北省瑤文化之鄉”。瑤學專家宮哲兵、李慶福教授等一致認為,藥姑山是一個值得研究、發掘、開發的文化旅遊項目。

藥姑山天然藥庫

藥姑山 藥姑山
藥姑山有江南天然藥庫之稱,明代傑出的醫藥家李時珍多次到藥姑山採集藥物標本。藥姑山藥材資源豐富,歷史上就有江南“天然藥庫”的美譽。這裏的藥物種類繁多,計有草本、木本、藤本、真菌等植物1700多種。貴重藥材有人蔘、黨蔘、太子參等,藥用動物有蛤蚧、油蛙、蘄蛇等。因此藥姑山成為明朝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採集藥物和研究藥物學的重要基地。他為編寫《本草綱目》,足跡踏遍藥姑山,曾雲“藥姑山上百草全,只缺甘草與黃蓮”。他曾在此研究蘄蛇,寫成《蘄蛇傳》。當地至今還流傳着許多李時珍在此山採藥時的趣聞逸事。傳説神仙呂洞賓也多次按落雲頭迷戀山中美景。其實,藥姑山名稱由來就和醫藥緊密聯繫。相傳很多年前,從外地來此山結庵居住的李氏三姐妹,喝泉水,食野草,箬葉遮身,故又名箬姑山。後來一種叫“打擺子”(瘧疾)的病在當地流行,李氏三姐妹在山上遍採百藥,反覆配方,親口嘗試其藥性藥效,找到一“有病治病、無病防災”的藥劑,挨家挨户送到當地百姓家中,分文不取,使人們免遭疾病的困擾。百姓對李氏三姐妹感激不盡,把她們視為下凡神仙,在家中設立牌位,天天燒香,頂禮膜拜。三姐妹的善行感動了上天,王母娘娘把她們昇天成仙,封為司藥女神,專司人間百草,此山就此稱藥姑山了。山上還有李氏三姐妹昇天成仙的遺址三仙壇。

藥姑山龍窖文化

臨湘市原龍源鄉境內的藥姑山,古名龍窖山。龍源鄉今已併入臨湘市羊樓司鎮,龍源過去稱為龍窖源,附近的藥姑山就稱為龍窖山。龍窖山是幕阜山餘脈,主峯海拔1261.1米,總面積近200平方公里。其範圍還包括湖北的通城、崇陽、赤壁。龍窖山地勢險峻,森林茂密,雲霧繚繞,山水相映,環境良好。
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中國(廣西)瑤學會近百名專家學者聚集龍源龍窖山,召開瑤族專題研究會,通過數年的實地考察和調查分析,確認龍窖山是瑤族歷史上早期的千家峒,是全球300萬瑤胞的精神家園,是極其少見的瑤族文化遺產。瑤族在兩宋時期長期居住在龍窖山,繁衍子孫,創造出獨特的瑤族古文化。但是,瑤族也是一個受封建統治壓迫很深,被迫不斷遷徙的民族,他們“吃過一山又他徙”。自元代後期,龍窖山的瑤民離開祖居地,“漂洋過海”(指的是渡過洞庭湖),從北向南,入湘黔,越兩廣,尋求幸福家園。今天的瑤族已經成為一個跨國民族,在東南亞及歐美等地廣為分佈。大部分的瑤民雖然已經遷走,但他們在以羊樓司鎮龍源梅池村為中心的龍窖山留下深深的印記。既有物態化的山水風物、歷史遺址、民居建築和典型的瑤家石頭文化,又有制度化的宗教儀式、瑤族風情,還有觀念化的歌舞説唱、禮儀禁忌等,與龍窖山的自然環境和漢族文化相依相存,遺存下來了較為完整的瑤族文化區域,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品牌。
藥姑山 藥姑山

藥姑山資源

藥姑山藥材資源豐富,歷史上就有江南“天然藥庫”的美譽。這裏的藥物種類繁多,計有草本、木本、藤本、真菌等植物1700多種。止血藤、盤龍參車前草,田七隨處可見,青牛膽金櫻子、魚腥草遍山都是。貴重藥材有“人蔘黨蔘太子參,黃柏黃芪與黃連,田七天麻和白朮,樹舌貝母八角蓮”,藥用動物有蛤蚧、油蛙、蘄蛇等。
藥姑山是明朝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採集藥物和研究藥物學的重要基地。他為編寫《本草綱目》,足跡踏遍藥姑山,採集了大量的藥物標本。他在《本草綱目》裏所寫“難得一把五加,不求金玉滿車”中的“五加”,還在該山的爛船坡一帶俯首皆是。他曾在此研究蘄蛇,寫成《蘄蛇傳》。當地至今還流傳着許多李時珍在此山採藥時的趣聞逸事。特別是李時珍在該山遇知音的故事,引人遐思。相傳他採藥來到該山白雲寺“藥王殿”後,看到一白髮老僧在一棵銀杏樹下摘白果,便信口道出一聯:“密陀僧佛手摘白果”,老僧一看來者不俗,隨對一聯:“金櫻子歸(閨)身披紅花”。他頓悟老僧非等閒之輩,拱手道:“大仙高才,晚輩失禮。”老僧致答:“老朽不才,施主非凡。”後老僧請他到禪房歇息,兩人聊得十分投機。李時珍説話不離本行:“橘皮橘核橘絡同果功有異。”老僧知醫懂藥,隨即説:“蘇葉蘇梗蘇子共根效不同。”一個稱頌對方:“大仙慈海唸佛普渡眾生,功德無量。”一個讚譽對方:“先生深山採藥治病救人,萬古流芳。”
也許是近山知藥性,當地不僅老僧知醫懂藥,也出了很多著名的中醫郎中。南宋時當地一位叫吳四元的名醫,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詩詞歌賦無不通曉,醫理更是精熟,曾以治癒宋皇后乳疾而被賜封為“太公”,名聲聞於朝廷。秘方傳佈鄉里,他逝世後數百年間邑人仍受其恩惠。鄉人在山南麓立有一座廟宇,名曰“顯聖堂”,至今還在祭祀這位先賢。
在革命戰爭年代,這裏曾是湘鄂紅軍醫院的所在地。1932年,紅軍十六師師長徐彥剛、團長趙琪帶領農民赤衞隊,在藥姑山區同國民黨十九師浴血奮戰,在該山大港衝、慄樹坡建立紅軍醫院,後秘密遷至楠竹溝。那時候,醫藥設備十分落後,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我紅軍醫務人員利用該山得天獨厚的天然條件,千方百計搶救了一批批紅軍指戰員和地方幹部羣眾,為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星移斗轉,滄海桑田。進入到20世紀80年代,有眼光的企業家看準山上的金剛藤藥材,辦起了製藥廠,如今已經發展成為聞名全國的大型現代化中藥製藥企業。
巍巍藥姑,在中華杏林中不斷抒寫着精彩,創造傳奇!(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