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藤花山下

鎖定
《藤花山下》是清代詩人王士禎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描繪了一幅晚秋時節山村的美麗圖畫,詩歌先寫詩人所看到的麥田的情況,然後才點出地點和時間;接着詩人把目光投向更高更遠的天空,寫了雨和彩虹,最後通過清泉入澗把天地連接起來。詩歌層次感很強,讀起來琅琅上口。雖然詩歌純粹是寫景,但卻寓情於景,從而抒發了詩人對這一山村圖景的喜愛之情。
作品名稱
藤花山下
作    者
王士禎
創作年代
清代
出    處
帶經堂集 [1] 
作品體裁
七言絕句

藤花山下作品原文

藤花山下
麥隴參差碧岸頭,藤花山下晚風秋。
一時殘雨兼虹盡,百道清泉入澗流 [2] 

藤花山下註釋譯文

藤花山下詞句註釋

①麥隴:隴同“壟”,壟壟麥地。參差:不齊。碧岸頭:碧綠的麥地邊。
②殘雨:大雨後的零星小雨。虹:彩虹。
③百道:百條。澗流:兩山間的溪流。 [3] 

藤花山下白話譯文

參差的麥壟佈滿河岸頭,藤花山下吹來晚風已入秋。
霎那殘雨和彩虹都已消失,百道清泉匯入山澗溪流。 [2] 

藤花山下創作背景

藤花山在山東省鄒平縣境。鄒平是詩人外祖父的家鄉。詩人小時候常去那裏,對那一帶的山水有很深的感情。此詩作於他青年時,詩中描寫了藤花山麓美麗的秋天景色。 [2] 

藤花山下作品鑑賞

藤花山下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絕句,寫的是秋景,而題目的意象是如此之大,要用二十八個字來完成,確屬不易,然而詩人卻寫得很從容,顯得神完氣足。
“麥隴參差碧岸頭,藤花山下晚風秋”,山區的田地大多高低不平,故云“麥隴參差”,“碧”字仿王安石“東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用法,“麥隴碧岸”形象生動,第一句是主景,同時起到“設色”的作用,第二句點明地點季節。“麥隴碧岸”“山下秋風”(且是晚上),不管從時間,還是空間上,描繪的景色都仍然很寬泛,景色上可寫的東西仍太多、太雜,不是短短的絕句所能包容下的,但是一、二句將大的背景確定下來了,已經着了基調色彩。
詩人緊緊抓住“雨殘”“虹盡”的瞬間,把鏡頭對準了“百道清泉入澗流”這樣一個山區的典型景物,山區雨後,清泉水滿,千百道從四面八方直瀉而下,匯注於澗水中,這種景色,既能表現出山區的特點,又關合“雨殘”的時間,更重要的澗水的“白”與岸上麥隴之“碧”,澗水之“動”與麥隴之“靜”恰相對照,給人以一種色彩鮮明動靜有致的感覺。清泉入澗,晚風微吹,整個畫面是動態的,富有動態美;麥隴差參,岸碧水白,且縱橫交錯,色彩搭配十分協調,富有色彩美。儘管詩中説的是“雨殘”“虹盡”,但通過想象卻能看到在此之前的大雨傾盆,看到美麗的彩虹懸掛在天空,然後才是“雨殘”“虹盡”,才是“百道清泉入澗流。”
此詩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寫景詩,沒有一字一句的精雕細琢,沒有故作姿態的若隱若現,像它描繪的景物一樣清新自然,活潑生動。 [4] 

藤花山下名家點評

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湯華泉《古代田園詩選》:此詩是初夏田園風光的一個特寫鏡頭。麥浪起伏,涼風陣陣,一時間虹收雨斂,百道清泉一齊注入深澗,這是多麼動人的情景啊。王維詩寫道:“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這詩寫頃刻間所見,更為新奇。 [5] 

藤花山下作者簡介

王士禎(1634—1711年),原名王士稹,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世稱王漁洋,諡文簡。山東新城(今山東桓台)人。順治十五年(1658年)中進士,選為揚州推官,遷至刑部尚書。他是清初詩壇的領袖,以抒情寫景的短篇見長。以餘力填詞,善寫小令。著有《衍波詞》。 [6] 
參考資料
  • 1.    俞汝捷主編;餘傳棚等編寫.中國古典文藝實用辭典: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10:第763-764頁
  • 2.    王小舒,陳廣澧譯註.古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 王士禛詩選譯 修訂版:鳳凰出版社,2011.05:第8頁
  • 3.    姚萬堂等編著.中華絕句精華選譯: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08:第132頁
  • 4.    田軍等主編.中國古代田園山水邊塞詩賞析集成:光明日報出版社,1991.12:第1167-1168頁
  • 5.    湯華泉,劉學忠選注.古代田園詩選:黃山書社,1989.04:第244頁
  • 6.    陳立紅解譯.婉約詞 全鑑:中國紡織出版社,2017.01:第2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