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藤狀火把花(原變種)

鎖定
藤狀火把花是一種植物,屬於唇形目(Lamiales)、唇形科(Labiatae)、火把花屬(Colquhounia)植物,該植物也有藥用功能,據《本草綱目》記載可以祛風除濕,活血散瘀,續筋接骨,主治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半身不遂,腰肌勞損,外用治骨折等。
拉丁學名
ColquhouniasequiniiVaniot var.sequinii
別    名
苦梅葉,藤狀炮仗花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管狀花目
唇形科
亞    科
野芝麻亞科
野芝麻族野芝麻亞族
火把花屬
單毛組
藤狀火把花
分佈區域
雲南、廣西西部、湖北西部、緬甸北部等地
中文學名
藤狀火把花(原變種)

藤狀火把花(原變種)形態特徵

整體
灌木,高約2米。 [1] 
莖近圓柱形,直立攀援,無毛或多少被微柔毛;枝條圓柱形,密被微柔毛,具花;小枝對生,長短不一,通常長5-10釐米。 [1] 
葉一般甚小,卵狀長圓形,長2.5-4釐米,寬1-2釐米,有時甚大,長可達11釐米,寬5.5釐米,均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有細鋸齒,草質,上面深綠色,疏被糙伏毛,下面灰綠色,主沿中脈及側脈被柔毛,側脈2-4對,在上面微凹陷,下面稍隆起,葉柄通常長1-3釐米,有時長可達4.5釐米,下部者最長,幾與葉片相等,上部者變短,密被微柔毛;苞葉卵圓形,長1-1.5釐米。 [1] 
輪傘花序由具短梗的1-3花聚傘花序組成,常多數在小枝上形成通常長在3-4釐米的小頭狀花序;苞片線形,多少被微柔毛;花梗長2-3毫米。
花萼管狀鐘形,長約5毫米,外面密被微柔毛,內面除萼齒先端外餘部無毛,10脈,近於顯著,齒5,三角形,長2毫米。
花冠紅、紫、暗橙色至黃色,長約2釐米,外被細柔毛及腺點,冠筒短,長約1.2釐米,長不及上唇片之2倍,冠檐二唇形,上唇長圓形,長約8毫米,先端圓形,下唇3淺裂,中裂片最小,側裂片較大,卵圓形。
雄蕊4,不伸出,前對較長,花絲扁平,疏被短柔毛,花葯卵圓形,2室,室極叉開。花柱扁平,稍超出雄蕊,先端極不相等2淺裂,後裂片近於消失。花盤平頂,邊緣具圓齒。子房無毛。 [1] 
小堅果三稜狀卵圓形,頂端具翅,翅長約為小堅果本身的2倍。 [1] 

藤狀火把花(原變種)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240-2700米的灌叢中。 [1] 

藤狀火把花(原變種)分佈範圍

產自雲南西北部至中部及東部,廣西西部,貴州,四川,湖北西部;緬甸北部也有。等模式標本採自貴州及雲南。 [1] 

藤狀火把花(原變種)主要價值

該植物也有藥用功能,據《本草綱目》記載可以祛風除濕,活血散瘀,續筋接骨,主治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半身不遂,腰肌勞損,外用治骨折等。
分佈範圍

藤狀火把花(原變種)花果期

花期11-12月,果期翌年1-2月。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