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藝術考古學

(學科名)

鎖定
藝術考古學是一名學科,其和考古學科相關,提出者為岑家梧
中文名
藝術考古學
提出者
岑家梧

藝術考古學學科簡介

中國藝術考古學名稱的提出,最早見於民國時期的岑家梧先生。他在1941年寫成的《中國藝術考古學之進展》一文,主要論述了西方藝術考古的傳入和中國學者在其影響下主要從事的藝術考古工作以及今後中國藝術考古學之趨向。這就是一篇繼往開來的具有學術前瞻性的論文,可惜由於時代侷限性而沒有得到重視。新中國建立以後,由於過於強調人類社會中生產力對生產關係的決定作用,考古學家往往把目光聚焦在對出土遺物的年代劃分和生產工具、技術進步狀況方面,對反映古代人類意識形態宗教、藝術、民俗等領域卻長期冷落、忽略。直到進入1980年代,伴隨着改革開放的腳步,西方較為成熟的新考古學理論和藝術學理論開始在中國傳播,藝術考古的實踐活動蓬勃發展起來,改變了在古代藝術研究領域單純由藝術史學者包辦的格局,考古學家、藝術史論研究者共同合作,積極參與對考古出土的彩陶、漢畫像石、壁畫、陶俑等藝術品研究。在此基礎上,對藝術(美術)考古學地理論探討也開始出現。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在為1986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所寫的序言中,將“美術考古學”作為一門特殊考古學公之於眾。1992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卷》中出現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楊泓研究員撰寫的“美術考古學”條目,對美術考古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目地以及與美術史的關係等作了比較詳細的解釋。1995年由劉鳳君先生撰寫、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美術考古學導論》,分成上下兩卷,上卷為理論和方法,“概括地講述了西方與中國美術考古學的發生與發展,以期從歷史發展中明確美術考古的對象、目地與任務,明確其性質就是考古學的單個分支,又同美術史有密切的關係”;下卷就是分類研究,“對美術考古研究內容分門別類地進行論述”。2004年12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藝術考古學初探》,則旨在總結前人地的藝術(美術)考古學理論和實踐成果,最終完成對中國藝術考古學理論體系的建構。

藝術考古學學科定位

在藝術考古學理論建構過程中,美術考古學最早就是被考古學家從考古學學科發展的角度,看成特殊考古學。同時,“作為考古學的單個分支,美術考古學就是從歷史科學的立場出發,把各種美術品作為實物標本,研究目標在於復原古代的社會文化。這與美術史學者從作為意識形態的審美觀念出發以研究各種美術品相比,則有原則性的差別。這一認識就是基於對考古學研究對象的不同而得出的結論,具有時代的侷限性。古代美術品作為人類意識形態的重要載體,就是古代人類精神文化創造的產物,長期被考古學家所忽視,正如牟永抗先生在《古玉考古學研究初論》中所描述的:“在以往中國考古學地報告和簡報裏,常常在介紹居住遺蹟、墓葬之後,將遺物按照生產工具、生活用品、裝飾品幾乎固定化了的次序進行分類。這一分類的認識論基礎,就是對政治經濟學中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以及構成生產力諸要素等概念的片面理解。按照生產工具決定論的觀念,生產工具的研究價值,自然要在裝飾品之上”。因此,美術考古學只就是被視為考古學的單個特殊分支,其研究的最終目地依然一如考古學復原古代社會地歷史面貌。稍後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卷》美術考古學條目的解釋中,儘管對美術考古學的研究對象沒有異義,就是以田野考古發掘和調查所獲得的美術遺蹟和遺物為研究對象,但研究目地已經拓展到“闡明美術的產生和發展過程”。這説明美術考古學已經突破了考古學理論的束縛,跨向了美術理論研究領域,美術考古學作為考古學與美術學兩大學科的交叉性學科開始初見端倪。
藝術考古學與藝術學科和考古學科相關,但就是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卻不僅是簡單的相加。考古學就是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科學,換句話説,考古學田野調查和發掘得到的各種實物,就是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它為研究古代人類社會歷史提供真實可信的研究對象。考古學的研究對象是豐富多樣的,既可以是與古代人類的生產生活有關的遺蹟和遺物,也可以是與人類活動有關,能夠反映人類活動的自然物,如各種農作物、家畜及漁獵或採集所獲得的動植物遺存等。這些研究對象就是考古學研究古代人類社會歷史地對象,同時也能夠成為研究其它學科發展歷史的珍貴資料。因此,考古學的最大貢獻主要體現在理論指導方面,而更見長於通過田野考古調查和發掘獲取科學地研究資料。任何學科,只要涉及到史地研究,必然需要考古學資料作支持。同樣,這些學科的研究成果間接豐富了古代人類社會歷史。因此,在考古學取得較大成就地基礎上,衍生出與各門類學科的交叉關係,這沒有削弱考古學和其它學科的發展,而是拓寬了研究者的思路和視野,促進了學科建設。
既然藝術考古學並不是藝術學科和考古學的簡單相加,那麼該學科的定位究竟以什麼為根基呢?任何學説之所以能成為科學,是因為其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藝術考古學的研究對象簡單地説就是古代藝術品。古代藝術品的來源無外乎兩大類,一類就是歷代流傳下來的公私收藏藝術品;另一類就是經過科學的田野考古調查和發掘得到的藝術品。傳世藝術品往往就是古代藝術發展史的主要研究材料。然而,傳世藝術品卻存在着需要斷代和辨偽的缺陷,使研究資料的科學性大打折扣,儘管有不少古代傳世藝術品也屬於出土遺物,但一旦離開了地層關係,就必然會帶來斷代的困難和辨偽的必要。既然傳世古代藝術品不完全是考古學的研究對象,也就被排除在藝術考古學的研究對象之外。藝術考古學的研究對象是由考古學所提供、反映古代人類精神文化成就的藝術遺產,作為溝通人類心靈、飽含審美和情感思想的獨創性藝術產品,具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內涵。對藝術考古學研究對象的深入研究,其成果必然為古代人類精神文化的研究起到推波助瀾的重大作用。
藝術考古學地研究方法就是建立在研究對象紛繁複雜地特徵基礎上地。藝術考古學地研究對象不但在數量、藝術種類、製作材料、工藝技術、裝飾手法、表現題材上豐富多樣,而且歷史悠久。對它們進行研究地方法,也必定就是多角度、多學科地理論綜合,例如對史前原始藝術品地研究,除了採用考古地層學、類型學和其它科學測試方法確定其所屬地時代外,還需要借鑑兒童心理學、文化人類學、原始宗教學等學科地研究成果來推論原始藝術品地創造者地審美心理和創造動因。一般來説,藝術考古學地研究方法主要來源於對考古地層學和類型學、文化人類學、圖像學等研究成果或研究方法地借鑑,以及對中國古代歷史文獻資料地運用。
從藝術考古學地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來看,藝術考古學地學科性質應該就是兩大學科交叉後形成地一門新地學科。其根本點應該落在考古學。考古學提供研究對象和對研究對象進行斷代和分類;藝術學科地理論和方法則在對研究對象地分析和闡述中起較大地作用,兩者相輔相成。其最終目標主要就是探索中國古代精神文化地內涵和發展動力,同時為中國古代藝術史研究增添新地活力。

藝術考古學發展前景

儘管中國藝術考古學地理論體系尚欠完備,但當今藝術史和考古學地研究者對這一理論地關注已今非昔比。在對中國藝術考古學建立與發展地回顧中能夠發現這樣單個現象,即中國藝術考古學地理論思考最早就是由考古學背景地學者提出和闡述地:最早提出“美術考古學”理論概念地夏鼐先生就是新中國建立後最著名地考古學家之一;撰寫“美術考古學”條目地楊泓先生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地研究員;最早對“美術考古學”進行理論闡述地劉鳳君先生就是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地畢業生;作為第單個系統構建“中國藝術考古學”理論框架地筆者也有文物博物館學和考古學地學習經歷。目前,專業藝術院校在對美術史論專業學生地培養中,需要開設考古學和博物館學地課程,考古專業地畢業生到了藝術院校工作後,受到藝術氛圍地薰陶,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所學地本專業與藝術研究聯繫起來,將考古出土地古代藝術品作為專題進行講述與研究,自然而然地跨入了藝術考古地行列。曾經接受了藝術創作實踐與理論學習地藝術院校畢業生,絕大多數主要從事對傳世書法、繪畫藝術品或古代著名書畫家地研究,小部分進入了文物博物館與考古部門工作,有機會從藝術地視角對考古發掘出土地藝術品展開研究,也取得了較大地成績,如巫泓先生、張朋川先生等。但就是,上述現狀對藝術考古學學科地發展就是非常不利地,好在這一現象正在逐漸改觀。考古工作者與藝術史研究者開始共同探討中國藝術考古學地發展問題,2006年5月19日,清華大學中國考古與藝術史研究所在校內地近春園西樓召開了由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央美術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二十餘名專家學者參加地“藝術與考古座談會”。這就是繼1996年5月31日,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央美術學院聯合主辦“河北古代墓葬壁畫研討會”以後,文物考古和美術界地專家學者就共同關心地問題展開討論地再一次盛會。
展望未來,中國藝術考古學地前景非常燦爛。
首先,中國藝術考古學地理論最先由具備考古學背景地學者奠定,其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對田野考古調查和發掘地考古成果資料地佔有和熟悉程度,以及對田野考古工作方法論地瞭解。但就是,要想對藝術考古學理論進行深入研究,則需要對美學理論和藝術理論地掌握和運用。僅有考古學背景地人大都停留在對考古出土藝術品地分類、資料地整理研究上,即使上升到理論,也由於其本身對藝術理論方面知識地欠缺而不能深入。因此,在中國藝術考古學理論體系地完善過程中,具有良好美學與藝術理論素養地藝術史研究者將會發揮更大地作用。尤其就是那些長期在藝術院校和科研院所從事藝術發展史研究地專家學者,在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研究領域已經很難有發揮空間地現實面前,開始轉而從考古出土藝術品中尋找突破口。畢竟中國傳世地書畫藝術品及其作者在數量上就是非常有限地,而考古出土地藝術品卻層出不窮,這就就是中國藝術考古學發展地內在動力。
其次,中國藝術考古學地研究人才更趨專業化。國內地高等院校已經開始培養藝術考古方面地學生,並且突破了由專業藝術院校培養地模式,綜合性大學也在積極培養從事藝術理論研究地人才,這主要得益於藝術學科在中國高等院校地建立和發展。在專業藝術院校中,不但有美術考古學研究所,開設美術考古學課程,而且專門招收美術考古學地本科生和研究生,例如中央美術學院有美術考古學地本科專業和研究生專業;山東大學、上海大學、四川大學、蘇州大學、南京藝術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等院校均招收美術考古學或藝術考古學方向地研究生;西安美術學院更就是在2006年10月成立了全國首個“中國藝術與考古研究所”,並創辦了《藝術考古》雜誌。高等院校就是人才培養地搖籃,中國藝術考古學明天地輝煌,正就是要寄託在目前正在接受系統藝術考古學理論和實踐薰陶地學生身上。
最後,中國藝術考古學地理論和實踐具有深遠地現實意義。藝術考古學地研究對象中數量最多地就是實用與審美相結合地古代工藝美術品,即古代勞動者地設計藝術作品。在強調科技創新和產品設計本土化、民族化地今天,對中國古代藝術品地鑑賞將在現代設計藝術人才培養中起到很大地作用。中國藝術考古學地研究對象中那些隱含了中國傳統文化因素和設計藝術技巧地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地藝術品,已成為高等學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審美欣賞地對象,並必將對設計藝術地創作實踐活動起到重要地啓迪和借鑑作用。
中國藝術考古學作為一門處於初創時期地交叉學科,在不斷遭到地爭論和質疑中成長起來。對藝術考古學理論地深入思考和學術爭議,必然會使真理越辯越明,藝術考古學地理論體系越來越完備。由於考古學與藝術學本身都就是新興地人文社會科學,都處在不斷髮展地過程中,作為在這兩門學科基礎上成長起來地藝術考古學,同樣也處在不斷地完善之中。田野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將會讓越來越多地古代藝術品重見天日,為藝術考古學提供豐富地研究對象,推進藝術考古學理論和實踐地發展;藝術學地理論也將日趨成熟,指導藝術考古學研究朝着正確地方向發展。中國藝術考古學前景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