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藝術批評

鎖定
藝術批評是一種智性活動,也是一種寫作文類。它是對藝術作品的描述、分析、闡釋和評價。藝術批評古已有之。無論是古希臘、拉丁文獻,還是中國古代典籍,多有關於藝術評論或藝術鑑賞、批評的記載。不過,在古代,這種評論或鑑賞、批評,通常作為博學多才的高人之間(在歐洲經常是作家、詩人與藝術家之間),或三二知己私下裏發生的文雅之事。只有到了18世紀中葉的英國和法國,隨着直接面向市民階層的官方展覽的大規模進行,作為市民社會公共領域一部分、在報刊上公開發表的藝術評論或藝術批評文章,才使得批評成為某種公開的活動,批評寫作則成為一種獨特的文類。作為某種帶有學科規範性質的藝術批評,通常可以追溯到法國啓蒙思想家狄德羅。到今天,藝術批評還是溝通展覽方與觀眾的重要手段,也是在藝術家和公眾之間架設的必要橋樑。 [1] 
中文名
藝術批評
外文名
art criticism

藝術批評藝術批評的基本原則

(一)藝術批評中的描述
一般來説描述的原則是客觀、中立,對沒有機會到達展覽現場,也沒有機會接觸藝術作品的觀眾來説,這種描述可以幫助他確立一件藝術品的基本面貌。在沒有相機、錄像和當今的智能手機的時代,藝術作品的傳播在很大程度上靠作家遊記和藝術評論中的描述,因此十分重要。優美的描寫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從古希臘的藝格敷詞(ekphrasis)到中國的漢賦,東西方文化中關於藝術品的美文在在皆是。即使在現代藝術批評中,清晰而雅緻的描述也令人印象深刻,如見畫影。 [2] 
(二)藝術批評中的分析
分析是藝術批評中的主要環節,有時候是主導環節。無論是形式分析還是精神分析,或者採用其他藝術批評的理論和方法,分析都是藝術批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分析可以針對藝術品的形式關係、空間關係、藝術家與觀眾的關係,也可以是對作品的主題所作的分析。 [3]  有關作品形式因素的分析,有時可以合併到描述之中。有關作品形式因素構成某種形式美的分析,有時可以合併到解釋之中。在某些人看來,關於作品的形式分析並不具有獨立的地位。當然,描述和分析也可以涉及作品的題材和主題,但它們通常被歸入解釋的領域。 [4] 
(三)藝術批評中的闡釋
藝術批評的目的,不只是提供關於作品的感覺經驗的描述,更重要的是提供關於作品的意義的解釋。 [5]  闡釋主要關乎藝術作品的意義,且最難言詮。20世紀以來,有多少關於藝術的理論,就有多少關於意義的理論。早期藝術批評中的闡釋通常會假定藝術品的意義是固定的,可以被拈出或界定,但是晚近藝術批評中的闡釋越來越強調多重意義的可能性,它可能完全不吻合藝術家的意圖。 [6] 
(四)藝術批評中的評價
藝術批評不僅要有關於藝術作品信息的描述,要有關於作品的意義的解釋,更重要的還要有關於作品的價值的評判。但也有一部分人認為,評價可能根本不是批評的必要部分。對此格林伯格曾直言言:“藝術將會被解釋、分析和解讀,會在歷史地位、社會、政治等方面被提及。但是,那些把藝術作為藝術(而非別的東西)來體驗的迴應卻被忽略。”

藝術批評藝術批評的主要理論與方法

(一)形式分析
形式分析是藝術史學科的基礎,由維也納藝術史學派率先確立為一種分析藝術品的方法。後在弗萊與其朋友及弟子克萊夫·貝爾等人的努力下,使其上升到一種美學的高度,形成了所謂的形式主義美學。
根據夏皮羅的風格概念,風格包含三個層次:一、形式要素;二、形式關係;三、形式品質。形式要素(不是界定而是舉例)如繪畫的點、線、面、色彩。形式關係是指上述各種要素總是處於一定的關係之中(或和諧或緊張等等)。形式品質最難言詮,夏皮羅把它稱之為藝術品的表現力,對應的是藝術家創作時的某種心境。 [7] 
(二)圖像志與圖像學
圖像志與圖像學是藝術史的第二大基礎。早在19世紀藝術史學科創立伊始,對圖像主題的分類描述、整理和歸類,就已成為藝術史的最大工程。著名藝術史家潘諾夫斯基曾就形式分析、圖像志和圖像學做過一個著名的解釋。他認為,對圖像(例如繪畫)的單純的形式分析,對其中的形狀、體量、光線和空間等等進行的研究和辨認屬於“前圖像志”的形式研究。根據其他圖像或文本,確定一個圖像主題的工作叫圖像志。而對圖像深層意義的研究則叫圖像學。 [8] 
(三)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是奧地利醫生弗洛伊德創立的一種治療心理疾患的方法,他也用這種方法來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藝術作品。精神分析學説深深地吸引了藝術家們的注意力,從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到抽象表現主義,現代藝術中的許多藝術運動和藝術創作,都與精神分析相關。在《現代主義藝術中的精神分析法》一文裏,美國著名藝術史家和批評家哈爾·福斯特曾較為詳盡地列舉了精神分析與現代主義藝術的關係,以及它在對現代主義藝術作品的批評中所發揮的作用。 [9] 
(四)藝術社會史
藝術社會史是藝術史研究和藝術批評寫作的主要理論與方法之一。其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20世紀初在東歐國家藝術史研究中佔據主導地位,代表人物有豪澤爾等。20世紀70年代以後,逐漸成為西方藝術史的主流,至少在所謂的“新藝術史”中佔據主導位置。 [10]  藝術社會史雖然主要是藝術史研究的理論或方法,但也可以運用於藝術批評。
結構主義與符號學是20世紀上半葉在歐美影響深遠的學術思潮,它通過突出語言和符號的中介性,強調了現實的建構性質,對樸素的實在論和反映論造成了極大的衝擊,對整個人文學科乃至社會科學都帶來了全新的思想。結構主義與符號學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美國符號學家皮爾斯等。結構主義與符號學的一個主導思想是,符號的意義並不在於與外在對象的符合,而在於符號所處的系統或結構。結構主義藝術批評中最著名的,當數羅莎琳·克勞斯發表於1979年的論文《擴展場域的雕塑》。
進入20世紀七八十年代後,後結構主義開始取代結構主義的理論地位。結構主義思想的一個弱點是假定一個封閉的語料庫,預設系統或結構邊界的清晰性,一旦這樣的封閉性和清晰性不存在,符號的意義就始終處於不斷的滑動中,永遠無法落實。這就是著名後結構主義哲學家德里達的主要思想。與此同時,他系統地發展出一套解構西方語言和哲學的方法,被稱為解構主義。後結構主義與解構,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的歐美人文學科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參考資料
  • 1.    沈語冰:《藝術批評的原則、理論與方法》,《新美術》,2022年,第2期。
  • 2.    同上
  • 3.    同上
  • 4.    彭鋒:《什麼是藝術批評》,《文藝研究》,2013年,第7期。
  • 5.    同上
  • 6.    沈語冰:《藝術批評的原則、理論與方法》,《新美術》,2022年,第2期。
  • 7.    參見(美)邁耶·夏皮羅,〈風格〉,載夏皮羅,《藝術的理論與哲學:風格、藝術家和社會》,沈語冰、王玉冬譯,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6年。
  • 8.    參見(美)歐文·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研究》,戚印平、範景中譯,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視覺藝術的含義》。
  • 9.    沈語冰:《藝術批評的原則、理論與方法》,《新美術》,2022年,第2期。
  • 10.    參見(英)喬納森·哈里斯,《新藝術史批評導論》,徐建譯,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