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藝能

鎖定
藝能,漢語詞彙,拼音是yì néng,釋義為技藝才能。出自《史記·龜策列傳》。
中文名
藝能
範    圍
水電維修、木工、陶藝、繪畫等
拼    音
yì néng
出    處
《史記·龜策列傳》

藝能包含範圍

包括水電維修,木工,攝影,陶藝,繪畫,書法,計算機,工商管理,居家建築,景觀設計,自制餐飲,視頻健康,親子關係,兩性關係,音樂聆賞,實用會計,家電維護,保健醫藥,雕塑木刻,裁縫製衣等。

藝能引證解釋

《史記·龜策列傳》:“至今上即位,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
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 植 性機警,多藝能,才藻敏贍, 操 愛之。” [1] 
宋 葉適 《申省乞致仕狀》:“某伏自惟念,初無藝能,濫塵科目。”
清 龔自珍 《乙丙之際塾議第十七》:“人主不學無藝能,雖借言以愚其君無所用;人主好學多藝能,必有能自察天文,步歷造儀者矣。”

藝能基本信息

1998年台灣在引進和吸收歐美社區學院發展的理念和經驗的基礎上,以“公辦民營”的方針大力推進社區大學的創建工作,擔負起來終生教育的使命。截止2010年在台灣已經累計建成100多所社區大學,累計參加學習的學員230萬2千人次,學生每修一門課程需要繳納2400新台幣費用,場地則是所在社區的中小學,不用租金,只出水電費,男女比例1:3.1,年齡大多在30-55歲之間,學員四年修滿128個學分即可獲得畢業證書,其中學術課程佔到48學分,社團課程和生活藝能各佔40學分。

藝能詞語特點

民俗藝能的魅力在於它那濃郁的鄉土氣息,健康樸素的美和融匯於信仰中的真摯演技及純真感情。日本所以能使多種形式的民俗藝能留傳至今,固然和日本人民熱愛歌舞藝術的民族性格分不開,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它和民間信仰之間的密切聯繫,它是在信仰的力量支配下產生並存在的,因此大多數民俗藝能都有某種信仰崇拜的色彩。

藝能藝能的種類

藝能神樂

是一種古老傳統的祭祀性舞蹈,它來源於古代原始氏族社會的祭祀祈禱活動。據日本歷史書籍《古事記》中“天崖屋户”故事記載,男神伊邪那美之子素盞鳴尊不從父命而大鬧高天原國,使其姊高天原國之主神天照大神(太陽神)嚇得躲進天之石屋中去,高天原國變成黑暗世界。為了請求天照大神復出,高天原國800萬眾神聚於天安河上以歌舞祈禱,當天照大神復出,天地重見光明時,藝術女神以天香山之正木花為假髮,手持竹篪,立於天之石屋門前的大木桶上歌舞慶賀。這就是古代人民祈禱太陽神的祭神舞蹈,古代稱為神事舞,發展至今稱為神樂。  神樂有素面舞、假面舞兩種表演形式,又分御神樂(宮廷神樂)、裏神樂(民間神樂)兩大類。御神樂即宮廷神樂,最初叫庭燎。這種歌舞,是在祭日的深夜,寺廟庭院中架起篝火,進行神秘的藝術表演。首先由人長(神官)率領陪縱(樂隊)、召人(應徵為神樂服役的人),表演一種帶有咒術性的請神舞,經常是通宵達旦地進行。  裏神樂是民間神樂,分佈在全國各大神社,是一種傳統的安魂祈禱樂舞,具有濃厚的民間祭祀歌舞色彩。其中有巫女神樂、出雲神樂、伊勢神樂和獅子神樂 4大類代表性神樂。
①巫女神樂,是在請神儀式上由巫女跳的舞蹈,她們手持扇、鈴、(神樹枝)等道具,頭戴天冠,身着白衣緋,在進入神靈附體之前跳淨身舞,以勸請神的降臨。日本全國各大寺廟中仍舉行這種典型的祈禱性神樂,被稱為朝神樂(早晨舉行)、夕神樂(晚上舉行)。
②出雲神樂,產生於出雲地區佐陀神社舉辦的御座替神事(又名七座神事)。每年9月25日,在為神座替換新的座墊時先舉行清潔儀式,跳劍舞、清目舞、散供舞、勸請舞(請神)祝詞舞、莫(鋪席舞)、手草舞等7種清潔儀式舞,舞蹈是由神官手持、幣、杖、、弓、劍、、、葛等9種道具舞蹈。它產生於15~16世紀,由佐陀神社的神主們按神社的起源歷史故事創作的,是一種假面舞劇。代表作有《八岐大蛇》等。
③伊勢神樂,是在伊勢神宮的外宮舉行的祭祀儀式中一種傳統舞蹈形式,於舊曆霜月舉辦,故又稱為霜月神樂。儀式上由巫女跳祈禱性祭祀舞蹈。這種舞來源於古代的“探湯”,傳説也來源於中國的佛教儀式活動。在儀式之後還跳裝束舞、羽毛舞、假面舞、神太夫夫妻舞等。神太夫夫妻舞是在伊勢音頭集體舞曲的伴唱下跳的帶有滑稽情節的舞蹈。
④獅子神樂,又名獅子舞,在日本極為盛行,表演形式多種多樣。有1人獅舞、2人獅舞、多人獅舞等。傳説獅子舞是古代從中國傳到日本的伎樂、舞樂和散樂的產物。頭戴以神化身的獅子頭面具,到各村鎮、街道巡遊,以示驅逐惡魔和降伏火災。其伴奏樂器有:笛、鼓、銅鈸等。現在這種獅子神樂。已發展成為舞台表演的歌舞藝術。

藝能田樂

是一種與農耕儀禮密切相關的祈禱五穀豐登的祭祀性歌舞,又名田植舞(插秧歌舞),分預祝行事(預祝活動)、田植(插秧活動)兩種。預祝行事,又名田遊、御田植神事、春鍬,是祝願一年的豐收和歌唱一年中的田間勞動而模擬耕田、播種、收割、狩獵等各種勞動動作的歌舞,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田園風味,其動作粗獷、奔放。御田植神事,是為插秧少女舉行的祭祀儀式舞,把一把傘(大傘)裝飾成美麗的插秧木偶,供奉在神田裏,舉行祈禱豐收,驅逐魔鬼、鎮魂並敬請田神降臨的儀式。人們圍着這把傘邊唱古老的插秧神歌,邊狂歡歌舞。不同地區表演形式也各不相同。這種田樂現已搬上舞台表演,八木小調、花笠舞是其優秀代表作品。
風流
又名風雅,是由一羣化裝得極為華麗的遊行隊伍在樂隊的伴奏下表演的集體歌舞。它產生於御靈信仰、疫神信仰。舞蹈者着華麗裝飾,抬着神座,遊街串巷,狂歡歌舞,以示鎮撫鬼神。最後在河邊燒燬神座以示消災免罪。這種祭祀性活動最初是不定期舉行,後形成如 7月15日盂蘭盆節表演。並不斷髮展成為舞台表演節目。盂蘭盆舞、阿波舞,都是日本民間流行最廣,最具有代表性的風流舞。風流又分:遊行風流、化裝風流、道具風流、疫神風流、田樂風流、唸佛舞、小歌舞等,形式豐富多彩。

藝能祝福藝

是由祭祀儀式上祭神祝詞演變而來的,如新年期間表演的春駒舞等,《千秋萬歲》是祝福藝的代表性節目,另一種敍事性的幸若舞,敍述戰爭故事。
外來系
日本從6~7世紀就從中國傳進了伎樂、舞樂、散樂等民間藝術,它們對日本民族民間藝術影響很大,這些傳進來的藝術又與日本固有的民間歌舞藝術相結合,產生了新的藝術派系。如能樂、狂言、歌舞伎、延年、人形芝居(木偶戲)等。能樂是唐代的散樂(民間歌舞、雜技、魔術、百戲)傳到日本後,約在14世紀由觀阿彌、世阿彌父子結合了日本固有的多種民間藝術,創作成“猿樂之能”(能樂)這種藝術形式,被稱為日本古典藝術的國寶。在表演上採用了歌、舞、樂、劇相結合的形式,結構嚴謹,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假面音樂歌舞劇。現有觀世、金春、金剛、喜多、寶生5大派,約有250多個保留劇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