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藜蘆

(藜蘆科藜蘆屬植物)

鎖定
藜蘆(Veratrum nigrum L.)是藜蘆科藜蘆屬,是多年生草本植物。 [6]  植株高且粗壯,基部的鞘枯死後殘留物為黑色纖維網;葉橢圓形、寬卵狀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圓錐花序密生黑紫色花;側生總狀花序近直立伸展,通常具雄花;頂生總狀花序常較長,幾乎全部着生兩性花;小苞片披針形;蒴果直立;花果期7-9月。 [7]  藜蘆根下極其似葱而多毛,黑色為“黎”,藥草近根處為“蘆”,李時珍:“黑色曰黎,其蘆有黑皮裹之,故名藜蘆。” [8] 
藜蘆產於中國東北、河北、山東、河南、陝西、山西、內蒙古、甘肅、湖北、四川和貴州,同時在亞洲北部和歐洲中部均有分佈 [9]  。藜蘆生於山谷、山地陰坡或灌木林下; [10]  喜涼爽陰濕環境,忌強光,以腐殖質壤土或砂質壤土為好。藜蘆繁殖方式為種子繁殖或者育苗移栽。 [11] 
藜蘆入藥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已有記載,並因其有毒而將其列為下品,以治病去邪為主要功效;到宋代,在蘇頌編撰的《本草圖經》中才作為其他藥用正式提出。 [12]  藜蘆味苦、辛,性寒,有毒,根和根莖都可入藥,主要作用為祛痰、催吐、殺蟲等。 [13] 
中文名
藜蘆
拉丁學名
Veratrum nigrum L. [5] 
別    名
黑藜蘆山葱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5] 
百合目
藜蘆科 [5] 
藜蘆屬
藜蘆 [5] 
命名者及年代
L., 1753
外文名
Black False Hellebore

藜蘆植物學史

藜蘆根下極其似葱而多毛,黑色為“黎”,藥草近根處為“蘆”,李時珍:“黑色曰黎,其蘆有黑皮裹之,故名藜蘆。” [8] 

藜蘆形態特徵

藜蘆
藜蘆(15張)
藜蘆植株高可達1米,通常粗壯,基部的鞘枯死後殘留為有網眼的黑色纖維網。葉橢圓形、寬卵狀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大小常有較大變化,通常長22-25釐米,寬約10釐米,薄革質,先端鋭尖或漸尖,基部無柄或生於莖上部的具短柄,兩面無毛。
圓錐花序密生黑紫色花;側生總狀花序近直立伸展,長4-12(-22)釐米,通常具雄花;頂生總狀花序常較側生花序長2倍以上,幾乎全部着生兩性花;總軸和枝軸密生白色綿狀毛;小苞片披針形,邊緣和背面有毛;生於側生花序上的花梗長約5毫米,約等長於小苞片,密生綿狀毛;花被片開展或在兩性花中略反折,矩圓形,長5-8毫米,寬約3毫米,先端鈍或渾圓,基部略收狹,全緣;雄蕊長為花被片的一半;子房無毛。
蒴果長1.5-2釐米,寬1-1.3釐米。花果期7-9月。 [1]  [14] 

藜蘆近種區別

藜蘆
藜蘆屬中國產其他種類
該種葉大,無毛;圓錐花序長而挺直,頂生總狀花序常比側生花序長2倍以上;花被片全緣,黑紫色,與花梗約等長。這些特點可以很好區別於藜蘆屬中國產其他種類。 [1] 
藜蘆 藜蘆
阿爾泰藜蘆 阿爾泰藜蘆

藜蘆產地生境

藜蘆產於中國東北、河北、山東、河南、陝西、山西、內蒙古、甘肅、湖北、四川和貴州,同時在亞洲北部和歐洲中部均有分佈 [9]  。藜蘆生於山谷、山地陰坡或灌木林下; [10]  喜涼爽陰濕環境,忌強光,以腐殖質壤土或砂質壤土為好。 [11] 

藜蘆繁殖方法

藜蘆繁殖方式為種子繁殖或者育苗移栽。 [11] 

藜蘆主要價值

藜蘆入藥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已有記載,並因其有毒而將其列為下品,以治病去邪為主要功效;到宋代,在蘇頌編撰的《本草圖經》中才作為其他藥用正式提出。 [12]  藜蘆味苦、辛,性寒,有毒,根和根莖都可入藥,主要作用為祛痰、催吐、殺蟲等。 [13] 
根及根莖入藥,能催吐、祛痰、殺蟲,主治中風痰壅、癲癇、喉痹等;外用治疥癬、惡瘡、殺蟲蛆。 [2] 
藥材鑑定
藜蘆
藜蘆(3張)
方法一、藜蘆根莖圓柱形或圓錐形,長2-4cm,直徑0.5-1.5cm;表面棕黃色或土黃色,頂端殘留葉基及黑色纖維,形如蓑衣,有的可見斜方形的網眼,下部着生10-30條細根。根細長略彎曲,長10-20cm,直徑0.1-0.4cm;黃白色或黃褐色,具細密的橫皺紋;體輕,質堅脆,斷面類白色,中心有淡黃色細木心,與皮部分離。氣微,味苦、辛,有刺喉感;粉末有強烈的催嚏性。
方法二、乾燥根莖,短粗,表面褐色。上端殘留葉基及棕色毛狀的維管柬。鬚根多數,簇生於根莖四周,長12~20釐米,粗約3毫米。表面黃白色或灰褐色,有細密的磺皺,下端多縱皺。質輕易折斷,斷面白色、粉質,中心有一淡黃色纖細的木質部,易與皮部分離。味苦辛。以根粗堅買,斷面粉性看為佳。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 [3] 
顯微鑑定
方法一、根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壁稍厚。皮層寬,佔根的大部;下皮細胞1列,切向延長;含草酸鈣針晶束的粘液細胞以皮層外側較多;內皮層細胞壁呈U字形增厚。中柱鞘為1列薄壁細胞;初生木質部及初生韌皮部束各9-12個,有的導管深入到髓部。
方法二:藜蘆 根橫切面:表皮細胞略徑向延長,外壁稍厚,下皮為2-3列類圓形細胞,無細胞間隙。皮層佔根絕大部分,外側有大型切向裂隙,薄壁細胞含針晶束及澱粉粒。內皮層明顯,內壁及側壁增厚,胞腔成“V”字或“U”字形,通過細胞位於木質部束外方。中柱鞘為1列薄壁細胞,排列緊密。木質部發達,由木薄壁細胞和導管組成。導管類圓形,壁較厚,黃色微木化,原生導管較小,後生導管較大。韌皮部束位於木質部束弧角間,7-14原型,細胞較小。 根莖橫切面:最外為黑褐色的後生皮層,約3-4列細胞;皮層約佔半徑的1/3,有周木型葉跡維管束散在;內皮層細胞內壁及側壁增厚;中柱有多數維管束散在,近皮層處密,多為外韌型,內部者多為周木型,尚可見自中柱鞘發生的根跡組織。 [3] 
化學成份
黑藜蘆根、根莖含介芬胺、假介芬胺、玉紅介芬胺、秋水仙鹼、計明胺及藜蘆酰棋盤花鹼等生物鹼。
根莖含去乙酰基原藜蘆鹼(deace-tylprotoveratrine)A,計默任鹼(germerine),原藜蘆鹼(protoveratrine)A,藜蘆馬林鹼(veramarine),計米定鹼(germidine),雙去乙酰基原藜蘆鹼(didesacetyl protoveratrine)A,藜蘆嗪(verazine),新計布定鹼(neogermbudine),芥芬胺(iervine),藜蘆酰棋盤花鹼(veratroylzygadenine),玉紅芥芬胺(rubijervine),異玉紅芥芬胺(isorubijervine),藜蘆胺(veramine),藜蘆鹼胺(veratrum-alkamine)A、B、C、D,藜蘆甾二烯胺(veratramine),藜蘆米寧(veramiline),3,15-二當歸酰基計明胺(3,15-diangeloylgermine),茄咪啶(solamidi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硬脂酸酯(β-sitosterylstearate),胡蘿蔔甙(daucosterol),蠟酸(cero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 [3] 
藥理作用
降壓作用
產黑藜蘆根的初提液,藜蘆根浸膏的水溶液及精製品的醇溶液,經過多種麻醉動物實驗均證明具有明顯而持久的降壓作用,無急速耐受現象,在降壓的同時伴有心率減慢、呼吸抑制或暫停(即Bezold-Jarisch效應)。
其他作用
黑藜蘆對家蠅有強大的毒殺效力。 [4] 
各家論述
《綱目》:噦逆用吐藥,亦反胃用吐法去痰積之義。吐藥不一,常山吐瘧痰,瓜蒂吐熱痰,烏附尖吐濕痰,萊菔子吐氣痰,藜蘆則吐風痰也。
《本草經疏》:藜蘆,《本經》主蠱毒、咳逆及《別錄》療噦逆、喉痹不通者,皆取其宣壅導滯之力。苦為湧劑,故能使邪氣痰熱,胸脯部分之病,悉皆吐出也。辛能散結,故主鼻中息肉,苦能泄熱殺蟲,故主泄痢腸,頭瘍,疥瘙,殺諸蟲毒也。瘡瘍皆濕熱所生,濕熱不去,則肌肉潰爛,苦寒能瀉濕熱,則馬刀,惡瘡,爛淹,死肌皆愈也。味至苦,入口即吐,故不入湯。藜蘆辛苦有大毒,服一匕則令人胸中煩悶,吐逆不止,凡腦中有痰次,或中蠱毒惡氣者,止可借其上湧宣吐之力,獲效一時,設病非關是證者,切匆沾唇,徒令人悶亂吐逆不止,虧損律液也。
《本經》:主蠱毒,咳逆,泄痢,腸遊,頭瘍,疥瘤,惡瘡,殺諧蟲毒,去死肌。
《別錄》:療噦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馬刀,爛瘡。
《藥性論》:主上氣,去積年膿血泄痢。治惡風瘡、疥癬、頭禿,殺蟲。
《本草圖經》:大吐上隔風涎,暗風癇病,小兒助。用錢匕一字則惡吐人,又用通頂,令人嚏。
《四川武隆藥植圖志》:治毒蛇咬傷及殺蟲用。 [3] 
採收儲藏
5-6月未抽花葶前採挖,除去葉,曬乾或烘乾。 [3] 
中醫選方
治諸風痰飲: 藜蘆十分,鬱金一分,為末。每以一字,温漿水一盞,各服探吐。(《經驗方》)
治中風不語,喉中如曳鋸聲,口中涎沫: 藜蘆一分,天南星一個(去浮皮,於臍子上陷一個坑子,納入陳醋二橡斗子,四面用火逼令黃色)。同一處搗,再研極細,用生面為丸,如赤豆大,每服三丸,温酒下。(《經驗後方》)
治頭痛不可忍:藜蘆一莖,暴幹,搗羅為散,八麝香麻子許,研勻吹鼻中。(《聖濟總錄》吹鼻麝香散)
治頭痛鼻塞腦悶:黎蘆(研)半兩,黃連(去須)三分。上二味,搗研為散,每用少許,入鼻中。(《聖濟總錄》通頂散)
治黃疸: 藜蘆着灰中炮之,小變色,搗為末,水服半錢匕,小吐,不過數服。(《肘後方》)
治老瘧久不斷者:藜蘆、皂莢(炙)各一兩,巴豆二十五枚(熬令黃)。依法搗,蜜丸如小豆。空心服一九,未發時一九,臨發時又一丸,匆飲食。(《補缺肘後方》)
治久瘧不能飲食,胸中鬱郁如吐,欲吐不能吐者,宜吐,則已:大藜蘆末半錢,温水調下,以吐為度。(《素問病機保命集》藜蘆散)
治諸瘋瘡,經久則生蟲:藜蘆(去蘆頭)、白礬(燒灰細研)、松脂(細研)、雄黃(綱研)、苦蔘各二兩(銼)。上藥,先搗藜蘆、苦蔘為末,入豬脂一斤相和,煎十餘沸,綿濾去滓,次入松脂、雄黃、自礬等末,攪令勻,待冷,收於瓷閤中,旋取塗之,以瘥為度。(《聖惠方》藜蘆菜散)
治鼻中肉漸大,氣息不通:藜聲三分(去蘆頭,搗羅為末),雄黃一分(細研),雌黃一分(細研)。上藥,同研令勻,每用時以蜜調散,用紙拈幹,展藥,點於肉上,每日三度,則自消化,不得塗藥在於兩畔,恐涕落於藥上。(《聖惠方》)
治牙疼:納菱蘆末於牙子L中,匆咽汁。(喀千金翼方》)(11)治自禿:末蓉蘆,以臘月豬密和塗之,先用鹽湯沒,乃敷。(名補缺肘後方》)(12)治頭生肌蝨:葫蘆末摻之。(《億齋直招方》)
治疥癬:蓉蘆,細搗為末,以生油調敷之。(《斗門方》) [3] 
用藥禁忌
體虛氣弱及孕婦忌服。
《本草經集註》:黃連為之使;反細辛、芍藥、五參,惡大黃。
《綱目》:畏葱白。服之吐不止,欽葱湯即止。
《本草從新》:服之令人煩悶吐逆,大損津液,虛者慎。 [3] 
參考資料
  • 1.    藜蘆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2.    藜蘆   .中國植物物種信息數據庫[引用日期2014-11-11]
  • 3.    藜蘆  .意古中醫[引用日期2014-11-11]
  • 4.    意古中醫網 
  • 5.    藜蘆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15]
  • 6.    李勇主編. 中國中草藥圖典 下[M]. 2019--788頁
  • 7.    藜蘆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26]
  • 8.    步瑞蘭,神農的百草園 本草思維方法 青囊文從,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06,第172頁
  • 9.    藜蘆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26]
  • 10.    徐鴻華,樓步青,黃海波主編,精編中草藥識別與應用圖譜,廣東科技出版社,2017.01,第960頁
  • 11.    梅全喜主編;王劍等編著,蘄州藥志,中醫古籍出版社,1993.08,第114頁
  • 12.    邵國傑,神奇本草,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9.05,第115頁-116頁
  • 13.    李長樂,董昌山,周志祥主編,湖北紅安中藥植物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01,第333頁
  • 14.    藜蘆|Veratrum nigrum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5-0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