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藕池河

鎖定
藕池河,位於湖北省公安石首2縣交界的天心洲附近,系清咸豐年間因江堤決口不塞而成,長江入洞庭湖的“四口”之一。
多年平均流量每秒6465立方米,佔宜昌來量的12.64%。年徑流量,歷年最大的為1954年1155.9億立方米,1966年前平均為690.06億立方米,1966年後310億立方米,年均輸沙量6460萬立方米。
藕池河水系紊亂。江流入口後,主要分為東、中、西三支入東、南洞庭湖。 [1] 
中文名
藕池河
所屬水系
長江
地理位置
湖南省南縣與湖南省華容縣的交界處
流經地區
康家崗、管家鋪、老山嘴、黃金
發源地
長江
主要支流
管家鋪
河    長
5 km
落    差
500 m
面    積
15 km²

藕池河幹流概況

藕池河,位於湖北省公安、石首2縣交界的天心洲附近,系清咸豐年間因江堤決口不塞而成,長江入洞庭湖的“四口”之一。據北宋範致明《岳陽風土記》載,藕池河即《水經注》中的“龍穴水口”。宋時築,清咸豐二年(1852)發生大水。“當洪水高漲不退之際,擬向藕池方面開口消洪,以殺水勢,南岸不肯決口,駐防將軍用大炮對準南岸轟擊,搶險人羣紛紛逃命,南岸遂潰”(民國18年段毓雲《南縣鄉土筆記》)。藕池潰口後,因民力拮据而未修復。次年汛期,長江水沿決口流向華容縣西境,奪佔華容河西支;咸豐十年(1860)大水,在原潰口下游衝成大河,成為分泄下荊江洪水的河道。藕池潰口初期,分流荊江洪水量較大,以後逐年減少。1949年前,多年平均流量為每秒7558.5立方米,佔宜昌來量的31.41%;1951~1966年下荊江裁彎前,多年平均流量每秒12201.9立方米,佔宜昌來量的22.24%;下荊江裁彎後。多年平均流量每秒6465立方米,佔宜昌來量的12.64%。年徑流量,歷年最大的為1954年1155.9億立方米,1966年前平均為690.06億立方米,1966年後310億立方米,年均輸沙量6460萬立方米。
藕池河水系紊亂。江流入口後,主要分為東、中、西三支。流經華容境內的是東支。東支經管家鋪、梅田湖人湖南境內,流經華容縣,從注滋口人東洞庭湖,長 106公里。該支進入華容後.在殷家鋪又分東、西兩支。(1)西支名梅田湖河,至張家灣另分一支名張家灣小河,於扇子拐合主流,經易家嘴、南嶽廟至南縣城關,再分東北與西南兩流:西南流名三仙湖河,經烏嘴、八百弓、茅草街入南洞庭湖;東北流經扁擔河,於九斤麻匯鮎魚須河。(2)東支名鮎魚須河,在鮎魚須分支西南流,破餘家垸經下閘口,於易家嘴會梅田湖河。民國9年,清水河之河口、下閘口堵壩,主流於黃洋渡再分支西南流,名西來庵河,亦於易家嘴會西支梅田河。主流再於硯溪渡、挪堤拐又分兩支西南流,一名硯溪渡小河,一名留仙窖小河。兩水在嶽城寺匯流,經馬蹄、白蓮匯西支梅田湖河。東、西兩支主流於九斤麻匯扁擔河(梅田湖河)後,經北景港、花蘭窖、羅家咀、仙人洞至注滋口,折北曲流呂家糟坊、白家鋪、小灣、大灣至插旗人北湖下旗杆嘴。民國21年已基本斷流。光緒二十三年(1897)南安老垸土坑被洪水衝開,為注滋口河南支,名隆慶河,下繞新河口、楊林所,南流經北孤兒垸出舵杆洲後,北流東浹出烏龜洲。24 年,新開注滋口引河,主流由新開引河經劉家鋪北折曲流良心堡、蒼梧台入東洞庭湖。1958年冬堵良心堡洪道,新開劉家鋪河。由殷家洲奎新洲入東洞庭湖,藕池河華容段全長71.7公里。 [1] 

藕池河簡概

藕池河 藕池河
藕池口位於長江右岸新廠下10公里處,在湖北省石首市和公安縣交界的天心洲附近。藕池河支流較多,從入口分為康 家崗及管家鋪二口,其下又分為若干支流。據其分合關係,習慣分東支、中支、酉支3條支流。按流量大小區分,管家鋪為主流.
東支從藕池口進口後經康家崗、管家鋪、老山嘴、黃金嘴(即湖北省久合垸北端),江波渡、梅田湖、扇子拐、南縣城、九斤麻、羅文窯北、景港、文家鋪、明山頭、鬍子口、復興港、注滋口、劉家鋪、新洲注入東洞庭湖,全長91公里。
從黃金嘴往西有一支流南下,稱藕池中支,在湖南境內稱荷花嘴河,從黃金嘴團山寺至陳家嶺(南縣南鼎垸頭上)分為東西兩支,西支稱陳家嶺小河,東支稱施家灣小河,過南鼎垸之後,在華美垸尾上兩支流相匯南下,經荷花嘴、下游港至下柴市與藕池西支相匯後,由三岔河至茅草街與法水、虎渡合流入湖。藕池西支,又稱安鄉河、官擋河,從康家崗,沿荊江分洪區南堤再經官擋、曹家鋪、麻河口、鴻寶局、下柴市、廠窖。三岔河至下狗頭洲,全長86公里,
另外藕池河東支至華容集成大垸北端殷家洲一支往西,經鮎魚須、宋家嘴、沙口、懸河口至九斤麻又與主流匯合,這段小河全長26公里,習慣稱站魚須河。藕池河東支到九斤麻後,一支往南,一支往東,形成X形,往南的稱淪江,經烏嘴。小北洲、中魚口、沙港市、三仙湖、八百弓至茅草街,與松滋及藕池中、西匯合入,淪江全長39公里。河牀淤塞,全年能通航僅2-3個月,往東自九斤麻以下稱注滋口河。其交叉一段長約1公里多,系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開挖,稱扁擔河。

藕池河起源

藕池口為上、下荊江分界處,《水經注》稱之為“龍穴口”,宋朝時築塞,清咸豐二年(1852)潰決成口,未修復,於咸豐十年(1860年)大水將口下衝成大河,稱藕池河,分為三支,其流量佔長江宜昌來量的13%。其東支為主流,經華容縣鮎魚須、梅田湖、新建、宋家嘴、新河、操軍、北景港、南山、插旗、注滋口、幸福、團洲等鄉鎮流入洞庭湖。該支的分支隆慶河、西來庵河先後堵塞。藕池河東支兩岸防洪大堤共長156公里

藕池河發展史

咸豐十年(1860年),荊江大水,原潰口之下衝成藕池河。藕池口的形成打破了江北堵口、荊江大堤形成後江湖關係持續300多年的平衡——四口分泄了長江一大半洪水,使下荊江河段由於流量急劇減小而年拾淤塞萎縮彎曲,形成“九曲迴腸”。洪水又把泥沙帶入洞庭湖,平均每年在洞庭湖沉積泥沙1億立方米,湖洲以每年6萬畝速度迅速增長擴大,洞庭湖開始由大變小,一如從前的雲夢澤。
藕池河近50年來一直處於持續大幅衰減狀態,使江湖關係發生了重大演變,其中多種變化帶來了負面影響。2003年6月長江三峽樞紐水庫蓄水運行,壩下游長江河道將長時期產生較大沖刷,並促使分流分沙進入急劇衰減的新階段。
藕池河是長江進入洞庭湖的支流之一,因為三峽大壩的攔截,藕池河已經沒有什麼水流入洞庭湖。進入豐水期,洞庭湖的水就倒灌藕池河,所以這條河裏的水更換得最慢。洞庭湖的水和藕池中支河的水有着一條明顯的分界線。淞澧洪道的水、洞庭湖的水清亮透明,融為一體,藕池中支河的水深暗呈泥巴色,兩股水界線分明。分界線距藕池中支河岸一二百米,在洞庭湖中綿延數里.
長江科學院分析成果顯示,三峽運行40a後,長江出現20000立方米/秒和30000立方米/秒流量時,藕池河的流量只分別剩下320、820立方米/秒了。同時我們還應看到,三峽樞紐運行後流量均化,出現20000立方米/秒以上流量的時間較少。此外,還預測到三峽運行40年後,藕池河洪道內還要分別淤積0.455億噸泥沙,過流面積進一步縮小。因此,藕池河必將快速走向基本衰亡的境地。

藕池河治理開發

藕池河生態農業發展佈局構建“一走廊五基地”的現代農業產業化格局;
一走廊指南茅運河百里特色水產養殖走廊;
五基地分別是青樹嘴、茅草街、三仙湖、中魚口和麻河口的原麻河 優質糧油生產基地;
華閣、明山、南洲、烏嘴、廠窖高效經濟作物生產基地;
三仙湖的原下柴鄉、南洲、武 、中魚口的原遊港鄉、浪拔湖特色蔬菜開發基地;沱江沿線蔬菜產業帶;
以大通湖、藕池河沿線為主的現 禽養殖基地。
注滋口、團洲、中南製冷農業深加工基地!
參考資料
  • 1.    岳陽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岳陽市志: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第一冊 自然環境卷 山脈·水系 第二節 水系一、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