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藏(拼音:cáng、zà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4]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藏”本義指隱匿,引申為儲存。又讀zàng,指收藏、儲存東西特別是錢財寶物的地方。另外,佛教、道教的經典也叫藏。
中文名
拼    音
cáng、zāng,zàng
部    首
五    筆
ADNT(86版); AAUH(98版) [1] 
倉    頡
TIMS [1] 
鄭    碼
EHZH [1] 
筆    順
橫、豎、豎、橫、撇、豎折、橫、撇、橫、豎、橫折、橫、豎、豎折、斜鈎、撇、點
字    級
一級(編號:3392) [2] 
平水韻
下平聲·七陽(cáng、zāng),去聲·二十三漾(zàng) [3] 
統一碼
基本區 U+85CF [1] 
總筆畫
3+14(部首+部首外)
注音字母
ㄘㄤˊ,ㄗㄤˋ [1] 
四角碼
4425₃
造字法
形聲字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筆順編號
12213513125125534
異體字
蔵、𡍱、𢧿、𤖋、𫟖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5]
據考證。楚竹簡中,表示收存、儲藏的“藏”字寫作圖2。在《古文字詁林》中,商承祚釋此字即為“〔圖A〕”,從貝,〔圖B〕聲。〔圖B〕即“”字,作聲旁表音。〔圖B〕從口,自漢代後,改部件“口”為“臣”,作“臧”。此外,他還説,〔圖A〕從,有藏貝意(貝是古代的貨幣),為“藏”之初體。由此可見,楚簡中的〔圖A〕是漢以前的“藏”。而漢以後通作“臧”字。 [13]  [14]  [16] 
文獻中有時會用“臧”字來表示“藏”的意思,可以從文獻中找到一些例子,如《漢書·食貨志上》有:“春耕夏耘,秋獲冬臧。”又如《漢書·禮樂志》中:“今叔孫通所撰禮儀與律令同錄,臧於理官。”顏師古注:“古書懷藏之字本皆作臧”
由於“臧” 當“善”講在古代也是常見用法,為了區分字義,人們使用在“臧” 的基礎上增添了草字頭“艸(艹)”的“藏”來表示收藏、隱藏一類意思。古璽中的“藏”字已有此類寫法,作圖1。“藏”是形聲字,字形以艸(草)為形旁,臧為聲旁。 [13]  [14]  “藏”從艸(草)的原因,一説是因為“藏”本為草名(司馬相如《子虛賦》有草名“藏莨”,《漢書 ·司馬相如傳上》顏注引郭璞日:“藏茛,草中牛馬芻。”意即可供牛馬食用的一種草) [13]  ;一説是表示用草覆蓋以隱藏的意思。 [17] 
“藏”的基本義為隱匿。將東西藏起來通常是為了保存它們,使其完好無缺,故“藏”又引申為“收存”之義,如《周禮·天官·宰夫》:“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除了用作動詞,“藏”還可引申用來表作名詞。藏起來的東西多有一定價值,如金銀珠寶,是值錢之物,把它們集中放在一起就是寶藏。需要注意的是,用作動詞時,藏讀為“cáng”,而用作名詞時,藏讀為“zàng”。如《史記·平準書》:“山海,天地之藏也”,其中的“藏”為“寶藏”之義。再如《淮南子·原道》中:“夫心者,五藏之主也”,其中的“藏”表示名詞“內臟”。古人認為五臟是藏納氣血的地方。後來為了區別字形,人們就在“藏”字的基礎上加上義符“月”作“臟”,專門來表示“內臟”之義,現代簡作“髒”字。
常人把錢財、珠寶看作是寶藏,而修行的佛家與道家人,則把他們傳授教義的經典書籍作為寶藏,故“藏”亦指佛教或道教的經典總彙。 [13]  [14]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cáng
動詞
隱蔽起來,不使人發現
hide
《易·繫辭上》:“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
《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聞趙有處士毛公藏於博徒,薛公藏於賣漿家,公子欲見兩人,兩人自匿不肯見公子。”
金·元好問《九月晦日王村道中》詩:“煙光藏落景,山骨露清秋。”
藏匿;隱藏;包藏;藏龍卧虎綿裏藏針
收存;積存
store
《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宋·蘇軾《後赤壁賦》:“我有斗酒,藏之久矣。”
趙樹理《登記》一:“她的羅漢錢原來藏在板箱子裏邊的首飾匣子裏。”
藏書;收藏;儲藏;埋藏;冷藏
懷在心中
nurse
三國魏·嵇康《幽憤詩》:“大人含弘,藏垢懷恥。”
老舍《創造病》:“他不願意露出他的心事來,但是心管不住臉,正像土攔不住種子往上拔芽兒。藏着心事,臉上會鬧鬼。”
包藏禍心;
形容詞
深,從上到下或從外到裏的距離大。
《素問·長刺節論》:“刺家不診,聽病者言在頭,頭疾痛,為藏針之。” 王冰注:“藏,猶深也,言深刺之。”
名詞
(Cáng)姓氏用字
zàng
名詞
儲存大量東西的地方
depository
《禮記·月令》:“(孟冬之月)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天地不通,閉塞而成冬,命百官謹蓋藏。”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典籍》:“由是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內有延閣、廣內、秘書之府。”
《醒世恆言·張廷秀逃生救父》:“只道他掘了藏,原來卻做了這樣生意,故此有錢。”
寶藏;庫藏
內臟。後作“髒(臟)”
organ
《周禮·天官·疾醫》:“參之以九藏之動。”
《後漢書·方術傳下·華佗》:“阿善針術。凡醫鹹言背及匈藏之閒不可妄針,針之不可過四分,而阿針背入一二寸,巨闕匈藏乃五六寸,而病皆瘳。”
埋葬的地方;墓穴;墳墓
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五:“左補闕畢幹泰,瀛洲·任丘人,父母年五十,自營生藏。”
《金史·世祖紀》:“皇統四年,號其藏曰光陵。”
佛教經典的總稱。後也稱道教經典
宋·魯應龍《閒窗括異志》:“東林·施水院,本定庵居士白蓮道場,寺有藏,歲久弊甚。”
明·劉若愚《酌中志·內臣職掌紀略》:“經廠掌司四員或六員,在經廠居住,只管一應經書印板及印成書籍,佛藏道藏番藏皆佐理之。”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龍飛相公》:“因教諸鬼使唸佛,捻塊代珠,記其藏數。”
釋藏;道藏;大藏經
西藏的簡稱

藏族的簡稱
藏戲藏曆;藏醫
動詞
埋葬
《列子·楊朱》:“一國之人受其施者相與賦而藏之。”
《禮記·檀弓篇》:‘葬也者,藏也。’故葬與藏義得相通。”
zāng
名詞
草名。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其卑濕則生藏莨蒹葭。” 裴駰集解引《漢書音義》:“藏,似薍而葉大。”
通“臧”。窩主
《左傳·文公十八年》:“毀則為賊,掩賊為藏。” 楊伯峻注引《義府》:“古‘藏’、‘贓’字皆作‘臧’,後人轉寫誤加艹耳。‘掩賊為臧’,言得賊之物而隱庇其人,猶今窩主之謂。”
形容詞
通“臧”。善
《莊子·在宥》:“不治天下,安藏人心。” 成玄英疏:“既問在宥不治,人心何以履善。”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5]  《漢語大字典》 [6]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一】【艸部】昨郎切(cáng)
藏,匿也。
【註釋】徐鉉等按:《漢書》通用臧字。從艸,後人所加。 [7] 

廣韻

昨郎切,平唐從 ‖ 爿聲陽部(cáng)
藏,隱也。匿也。昨郎切。又徂浪切。一。
徂浪切,去宕從 ‖ 爿聲陽部(zàng)
藏,《通俗文》曰:“庫藏曰帑。”徂浪切。又徂郎切。三。 [8]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部】 藏
古文:匨
(cáng)《唐韻》昨郎切。《正韻》徂郎切,並音鑶。《説文》:匿也。《易·乾·文言》: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又蓄也。《易·繫辭》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zāng)又茲郎切,音臧。草名。司馬相如《子虛賦》其埤濕,則生藏莨、蒹葭。注:藏莨,草中牛馬芻。
(zàng)又才浪切,音臓。《禮·月令》:謹蓋藏。《晉語》:文公之出也,豎頭須,守藏者也,不從。
又與臓通。《周禮·天官·疾醫》參之以九藏之動。注:正藏五,又有胃、膀胱、大腸、小腸。疏:正藏五者,謂心、肝、脾、肺、腎,並氣之所藏。《白虎通》:人有五藏六府,何法,法五行六合也。
《説文》:《漢書》通用臧。 [9]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規範提示】“艹”3畫,首筆是長橫。
【寫法】“艹”窄、扁,“臧”寬、大。“艹”,居上居中。“臧”,首筆橫在橫中線上方;第三筆㇗(豎折)的橫段在橫中線;“臣”在豎中線部位,首筆橫在橫中線,框內兩短豎都在豎中線;㇂(斜鈎)從豎中線右側起筆,鈎部略低。 [11]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一唐

開口呼
全濁
昨郎切
dzʰɑŋ
去聲
四十二宕

開口呼
全濁
徂浪切
dzʰɑ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一唐
開口呼
全清
茲郎切
tsɑŋ
平聲
下平十一唐
開口呼
全濁
慈郎切
dzɑŋ
去聲
四十二宕
開口呼
全濁
才浪切
dzɑŋ
禮部韻略

平聲





徂郎切


去聲





才浪切

增韻

平聲





徂郎切


去聲





才浪切

中原音韻

陽平
江陽

開口呼

次清

tsʼaŋ

去聲
江陽

開口呼

全清

tsaŋ
中州音韻

去聲
江陽





慈喪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七陽


全濁
徂郎切
dz‘aŋ

去聲
十七漾


全濁
才浪切
dz‘aŋ
分韻撮要
陽平
第十剛講降角
陽去
第十剛講降角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0]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dzʰ
ɑŋ
先秦
王力系統
dz
先秦
董同龢系統
dzʰ
ɑ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dz
先秦
李方桂系統
dz
ang
西漢


東漢




ang


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陽唐

ɑ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陽唐

ɑ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陽唐

ɑŋ
隋唐
高本漢系統

dzʰ
ɑŋ
隋唐
王力系統

dz
ɑŋ
隋唐
董同龢系統

dzʰ
ɑŋ
隋唐
周法高系統

dz
ɑn
隋唐
李方桂系統

dz
âng
隋唐
陳新雄系統
dzʰ
ɑ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0]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sʰaŋ
35
陽平
隱藏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saŋ
51
去聲
寶藏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sʰaŋ
42
陽平
隱藏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saŋ
21
去聲
寶藏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sʰaŋ
24
陽平
“隱藏”文讀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ʰiaŋ
24
陽平
“隱藏”白讀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saŋ
55
去聲
寶藏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sʰaŋ
213
陽平
隱藏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saŋ
35
去聲
寶藏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sʰaŋ
21
陽平
“隱藏”文讀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ʰiaŋ
21
陽平
“隱藏”白讀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saŋ
13
去聲
寶藏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sʰɑ̃
55
陽平
“隱藏”文讀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ʰiɑ̃
55
陽平
“隱藏”白讀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sɑ̃
53
去聲
寶藏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sʰaŋ
34
陽平
隱藏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saŋ
55
去聲
寶藏
晉語
太原
tsʰɒ̃
11
平聲
隱藏
晉語
太原
tsɒ̃
45
去聲
寶藏
吳語
蘇州
zɒŋ
24
陽平
隱藏
吳語
蘇州
zɒŋ
31
陽去
寶藏
吳語
温州
zuɔ
31
陽平
隱藏
吳語
温州
zuɔ
22
陽去
寶藏
湘語
長沙
tsan
13
陽平
隱藏
湘語
長沙
tsan
45
陰去
寶藏
湘語
雙峯
dzɒŋ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tsʰɔŋ
24
陽平
隱藏
贛語
南昌
tsʰɔŋ
21
陽去
寶藏
客家話
梅縣
tsʰɔŋ
11
陽平
隱藏
客家話
梅縣
tsʰɔŋ
52
去聲
寶藏
粵語
廣州
tʃʰɔŋ
21
陽平
隱藏
粵語
廣州
tʃɔŋ
22
陽去
寶藏
粵語
陽江
tʃʰɔŋ
43
陽平
隱藏
粵語
陽江
tʃɔŋ
54
陽去
寶藏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sɔŋ
24
陽平
隱藏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sɔŋ
33
陽去
“寶藏”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sŋ
33
陽去
“寶藏”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tsʰaŋ
55
陽平
隱藏
閩語(閩南語)
潮州
tsaŋ
35
陽上
寶藏
閩語(閩東語)
福州
tsouŋ
52
陽平
隱藏
閩語(閩東語)
福州
tsauŋ
242
陽去
寶藏
閩語(閩北語)
建甌
tsɔŋ
21
上聲
隱藏
閩語(閩北語)
建甌
tsɔŋ
44
陽去
寶藏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2]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21-02-22]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2-22]
  • 3.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2-22]
  • 4.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1-16]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27;1622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531
  • 7.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1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65
  • 8.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83;427
  • 9.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035
  • 10.    藏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01-16]
  • 1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2
  • 12.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10-311
  • 13.    袁香琴著.漢字中的謀略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12:49-51
  • 14.    楊瑰瑰.從“□”到“藏”[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0,(第3期).:87
  • 15.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瀋陽: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2
  • 16.    李圃編.古文字詁林 1[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0:588
  • 17.    顏煦之.一字一世界 2 B-C[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9.04:6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