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龙卧虎是一则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北周·庾信《同会河阳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 [1]
“藏龙卧虎”的意思是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该成语构词方式是联合式;在句中作谓语、定语。 [1]
- 中文名
- 藏龙卧虎
- 拼 音
- cáng lóng wò hǔ [1]
- 近义词
- 潜龙伏虎 [1]
- 注 音
- ㄘㄤˊ ㄌㄨㄙˊ ㄨㄛˋ ㄏㄨˇ [1]
- 出 处
- 《同会河阳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 [1]
- 用 法
- 在句中作谓语、定语 [1]
成语出处
播报编辑
北周·庾信《同会河阳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 [1]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藏龙卧虎”。 [1]
成语典故
播报编辑
几叠颂恋榜和 庾信,字子山,南北朝时期大文学家,祖籍南阳新野(今属趋仔河南)。仕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人称“庾开府”。庾信奉梁定漏龙元帝名出使北朝被留,不得回归,此时他的文风大多萧瑟哀戚,也感染了北方雄浑豪迈之气,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
大体说来,庾信的文学创作,以他四十二岁时出使西魏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在梁,其作品多为宫体诗,轻艳流荡,富于辞几叠欠采之美。羁留北朝后,诗赋大量抒发了自己怀念故国乡土的情绪,以及对身世的感伤,风格也转变为苍劲、悲凉。所以杜甫在《戏鸦辩为六绝句》中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他的五言、七言开唐代新体诗之先河,而骈文更是集六朝之大成而垂范于后世,有《庾开府集》传世。清人倪瑶作注,改称为《庾子山集注》。在庾信后期的创作中,最受后人关注的,是与前一种风格很不相同的自抒胸怀与怀念故围之作。庾信的性格,既非果敢决毅,又不善于自我解脱,亡国之哀、羁旅之愁、道德上的自责,时刻纠绕于心,却又不能找到任何出路,往往只是在无可慰解中强自慰解,结果却是愈陷愈深。所谓“情纠纷而繁会,意杂集以无端”(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使得诗中的情绪显得沉重无比。
庾信在后期所作的一首《同会河阳公新造山击主辣池聊得寓目》诗中有这样两句:“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这两句诗大意为藏在暗处的石头容易被人们误以为是猛虎,盘根错节的树根常常被人们以为是卧龙。“藏龙卧虎”这个成语就是由此演变而来艰微愚。 [2]
成语寓意
播报编辑
有才能的人,由于各种原因不愿出世而隐居于山林或偏僻之处,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闲适生活。不出世,并非不想出世为官,而是出于不得已,等待时机成熟。诸葛亮便是这种人才的典型,他长时间隐居在卧龙岗山村,直到刘备三顾茅庐、再三请求才出世辅佐其大业。 [3]
成语用法
播报编辑
成文用法
该成语构词方式是联合式;在句中作谓语、定语,比喻未被发现的人才。 [1]
成语示例
现代·康式昭、奎曾《大学春秋》:“华大人才济济,真是藏龙卧虎之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