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藏馬雞

鎖定
藏馬雞是雞形目雉科馬雞屬的鳥類動物。 [9]  藏馬雞體大86釐米,形似近灰色的馬雞;具白色的耳羽簇,耳羽簇較長,耳羽簇及枕部白色,與黑色頭蓋及灰色體羽成對比;兩翼近黑;尾上覆羽淡灰色;中胸近白;彎曲的絲狀尾羽近黑具銅紫色光澤。 [7]  藏馬雞除了有美麗的尾羽外,頭和腳為橘紅色,眼圈圓而鮮紅,因產於西藏高原而得名,國外已經絕跡。 [8] 
藏馬雞在西藏分佈廣泛,尤以昌都地區的左貢、江達、察雅等地數量最多,常出沒於3000-4000米的針葉林與林邊灌叢間。藏馬雞性温順,不愛遠飛,秋季常集結成二三十隻、上百隻不等的羣體,甚至結成數百隻大馬雞羣。藏馬雞早晚四處覓食,中午停息在樹陰和叢灌裏,夜間棲於樹上。夜棲樹比較固定,冬季多在背風暖和的地方,夏秋多在風口涼爽的山脊上。幼馬雞食性以昆蟲為主,成年馬雞以食植物為主。 [8] 
藏馬雞屬於世界珍貴動物,是一種觀賞鳥類,走起路來婀娜多姿, [8]  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0]  2021年被《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列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11] 
中文名
藏馬雞
拉丁學名
Crossoptilon harmani
別    名
哈曼馬雞
外文名
Tibetan Eared-pheasant
Tibetan Eared Pheasant
Tibetan Eared-Pheasant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雞形目
雉科
馬雞屬
藏馬雞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Elwes, 1881
保護級別
近危(NT)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4]  [6] 

藏馬雞形態特徵

藏馬雞
藏馬雞(28張)
藏馬雞雄鳥頭頂被以黑色的軟而捲曲的短羽如絨,頭側裸出,滿布緋紅色疣狀突,格外醒目。耳羽後面生有兩簇白色羽毛向頭後伸出,形長而稍硬,往往突出於頸項,好像兩隻犄角,又宛如圍着白雪樣的圍巾,被微風輕輕掠起,所以也被稱為“角雞”或“耳雞”。體羽形長,呈毛髮狀。兩翅稍圓。體羽主要為藍灰色;尾藍黑色,具綠藍色金屬光澤。雄鳥的跗蹠上有一個短鈍的距,有時雌鳥也有距。尾略側扁或平扁,藏馬雞隻有22枚尾羽,中央尾羽比較平扁,其羽支短,也不披散,整個尾部是向下拖垂的。 [1] 
藏馬雞的羽色介於白馬雞藍馬雞之間,近灰色馬雞。藏馬雞的耳羽簇短小几乎看不出,兩枚中央尾羽下垂平拖跟藍馬雞和褐馬雞有明顯的差別。具白色的耳羽簇,似白馬雞但羽色深沉,耳羽簇較長。喉,耳羽簇及枕部白色,與黑色頭蓋及灰色體羽成對比;兩翼近黑;尾上覆羽淡灰色;中胸近白;彎曲的絲狀尾羽近黑具銅紫色光澤。虹膜橙黃色;嘴角質色;腿、腳紅色。雌、雄羽色相似。 [1] 
大小量度:體重♂2220-3000克,♀1250-1783克;體長♂835-998毫米,♀803-1022毫米;嘴峯♂37-40毫米,♀34-36毫米;翅♂312-324毫米,♀280-305毫米;尾♂490-525毫米,♀400-495毫米;跗蹠♂94-97毫米,♀84-93毫米。(注:♂雄性;♀雌性) [1] 

藏馬雞棲息環境

藏馬雞
藏馬雞(2張)
主要棲息於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和亞高山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帶,有時也上到林線上林緣疏林灌叢中活動,冬季有時可下到2800米左右的常綠闊葉林和落葉闊葉林帶活動。大都棲息於丘陵和高山。 [1] 

藏馬雞生活習性

留鳥。喜集羣,常成羣活動,特別是冬季至春季,有時集羣多達50-60只。羣中常有一隻健壯的雄雞充當頭鳥,它不時昂首觀望,警惕性很高,當發現異常情況時,便發出鳴叫,並向高處奔跑,羣雞緊隨其後,形成一列不整齊的縱隊,危急時則往低處飛。白天活動,從清晨一亮天即開始活動和覓食,一直到黃昏。中午多在樹陰處休息,夜晚則棲息於樹上。早晨和黃昏時常發出高聲的鳴叫,聲音短促、粗獷而洪亮,呈斷續的“咯,咯,咯,咯”的聲音。 [1] 
善奔走,飛行速度慢,通常不遠飛。受驚時常往山上狂奔,至嶺脊處才振翅飛起,滑翔至山谷間。藏馬雞不象藍馬雞褐馬雞那樣怯懦,有時接近村落也不畏懼。叫聲洪亮。在鳴叫時,昂首引頸,嘴幾乎直向上方,尾也往上翹,姿態雄俊。馬雞用嘴挖土覓食。 [1] 
藏馬雞的食物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如草根、草葉、塊莖、青棵種子、雲杉花和果、海棠果、瑞香、唐松草、毛香火絨草、忍冬、野蘋果、野豌豆、杜鵑等,也兼吃蜘蛛、蜈蚣、步行蟲鞘翅目昆蟲及鱗翅目幼蟲等動物性食物。特別是在繁殖季節。冬季多吃樹根和種子,春季以綠色植物的嫩根、嫩葉為主,夏秋季以植物的葉蕾、花、果子為食。幼鳥以昆蟲為主,隨體增長,食物中昆蟲所佔比例逐漸減少。 [1] 

藏馬雞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西藏南部的拉薩、林周、達孜、曲水、墨竹工卡、堆龍德慶、加查、錯那、林芝、墨脱、朗縣、米林、工布江達等地。 [3] 
藏馬雞分佈圖 藏馬雞分佈圖 [2]

藏馬雞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4月中旬羣即開始逐漸分散成小羣和配對,一雌一雄制。營巢於3000-4000米的向陽坡針葉林中,巢多置於林下灌叢中地面上、倒木下、林中巖洞中,周圍均有灌木或高草隱蔽,在茂密的林下或灌叢間的地面低窪處,不注意一般難於發現。巢內略鋪些乾草、枯葉,即偎窩產卵。巢的大小為外徑24-50釐米 × 22-30釐米,內徑34釐米 × 22釐米,深7-17釐米。巢甚簡陋,主要利用地面自然凹坑,內墊以枯枝、乾草、苔蘚和少量羽毛即成。每窩產卵4-7枚 和15-16枚。卵重59.3-67.8克,平均63.9克,卵為土黃色和青灰色。孵卵由雌鳥承擔,雄鳥在巢附近活動和警戒。雛鳥早成性,出殼後不久即隨親鳥離巢活動。 [1] 

藏馬雞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中國西藏有兩種馬雞:一種是一身雪白的羽毛,頭頂一團黑色的絨騰騰的羽毛,尾巴的末稍漸漸由白轉灰,繼而濃厚為紫銅色,尾端呈暗綠和深藍紫色,散射着高貴的金屬光澤,通常稱它為雪雉白馬雞。另一種馬雞體羽不是雪白,而是灰藍色,乍一看有點象藍馬雞。鳥類學家曾經把兩種馬雞當作一種鳥兒,為了在名稱上能夠包容兩者,鳥類學家改稱白馬雞為藏馬雞。灰藍色的藏馬雞分類歸屬曾經引起鳥類學家的爭論。根據它們與藍馬雞相近的羽毛顏色,有的鳥類學家把它當作藍馬雞和白馬雞的混交類型,列為藍馬雞的同物異名。但是根據其二羽簇和尾羽特徵鳥類學家又把它當作白馬雞的一個亞種。而且從地理分佈來看,藍馬雞同灰藍色的藏馬雞相隔甚遠,把兩者作為一種鳥,實在是太勉強了。在鳥類學家把藏馬雞和白馬雞當作馬雞屬中的兩個獨立的種,白馬雞還叫白馬雞,名副其實;把藏馬雞的名稱專門給了灰藍色體羽的馬雞。藏馬雞又叫哈曼馬雞。最早鳥類學家根據尾羽和耳羽簇的特徵把藏馬雞視做白馬雞的一個亞種——藏南亞種。白馬雞通體雪白中只有飛羽是灰褐色,尾羽則是輝綠藍色,末端沾紫色的光澤,而藏馬雞通體是藍灰色的。最終鳥類學家將藏馬雞從白馬雞中獨立出來。
科學家推測,藏馬雞是最原始的類型:由藏馬雞分化為兩支,一支是白馬雞的各亞種,羽色變白;一支是藍馬雞和褐馬雞,二者的耳羽簇發達,尾羽的疏離程度高。藏馬雞的羽色介於白馬雞和藍馬雞之間,從前把它當作白馬雞的一個亞種,但由於羽色有許多獨特之處,已經將它列為一個獨立的物種。 [3] 

藏馬雞保護現狀

藏馬雞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近危(NT)。 [4]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注:第97項)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二級。 [5] 

藏馬雞種羣現狀

藏馬雞是中國特產鳥類,數量稀少,分佈區域狹窄,已屬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種羣密度為1.5-2只/平方公里。1985年3-7月在四川馬爾康龍爾甲山的調查,種羣密度為2只/平方公里,較為常見。但對棲息地木材的大量採伐,大片杉木被砍光,使藏馬雞喪失了大片賴以生存的棲息環境,從而導致分佈區域的縮小和種羣數量的減少。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