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藏醫藥學

鎖定
藏醫藥學起源於西藏,是藏族人民在高海拔、空氣稀薄、缺氧的自然環境,通過長期豐富的生產和生活實踐,博採祖國中醫學、古印度醫學和古阿拉伯醫學之長,而形成的具有完整理論體系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傳統醫學體系。
中文名
藏醫藥學
起    源
西藏
類    型
傳統醫學體系

藏醫藥學起源

藏醫藥學的發展,至少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00多年,藏王聶赤贊布提出六個疑點,一位叫孜拉嘎瑪躍德的人回答了其中之一,曰:有毒就有藥,説明了毒可成藥、以毒攻毒的醫理。此時還出現了名醫傑普赤西,他研製的“吐迥旺日”藥丸,也是運用了以毒攻毒的理論;到了4世紀的拉妥妥日時期,採用了寒病熱治、熱病寒治的治療醫理。此時還出現了著名藏醫師通格妥覺堅,他從父親嘎啓比奇處學習了印度醫學,豐富了藏醫理論和實踐。從史料記載看,當時通格妥覺堅這樣的醫師,已經能夠在莫龍袞巴扎的眼睛上開刀動手術;仲年德烏患了毒龍麻風病後,為了避免傳染家人,獨自居住在地下塘穴之中,説明那個時代的醫師及其醫療技術及預防疾病的手段等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藏醫藥學哲學思想

藏醫藥學是古代藏民族具有樸素唯物論和唯物辯證法思想的哲學理論的指導下形成的,五行學説是古代藏族哲學的一個重要理論支柱。古代藏醫學家將它成功地引入醫學領域,正確地闡釋了人體的生命活動、疾病過程,以及治療作用的一般規律,極大地推動了藏醫學的發展,使之形成了獨有特色的理論體系。
藏醫藥學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是五行相互作用的結果。而“隆”的不斷的運動變化和離合聚散,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作為物質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人體亦是一個由不斷運動着“隆”構成的有機整體。五行:即土、水、火、風、天空等宇宙起源的5種基本元素;三因,即隆、赤巴、培根等人體固有的3種基本因素。它們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這些物質先天來自父精母血,後天靠營養滋長。鑑於五行中的風行與三因中的隆概念相同:火行與赤巴相同:土、水行與培根相同;天空行表示物質存在和發展的空問,故《金巴四部醫典詮釋》乾脆指出:“從本質上説五行與三因是一致的”,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五行為三因的基礎,而三因是五行的表現形式。
古代藏醫學家將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歸納在三因學説中並將其分屬於臟腑,同時,用五行之間的克乘侮來描述臟腑之間的生理、病理聯繫。用物質性的隆、赤巴、培根解釋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從而產生了藏醫的髒象學説、疾病學説等生理、病理觀,古代藏醫藥學家運用三因學説、五行學説等闡述人體與致病因索、疾病與治療手段之間的矛盾運行規律,因此產生了病疾學、診斷學、治療學等藏醫理論,從而使藏醫藥學形成了完整理論體系。

藏醫藥學歷史進程

藏醫藥學標誌

古代藏族人民在與自然和疾病的長期鬥爭中,積累了豐富的醫療經驗,從古代流傳的“有毒必有藥”的説法,充分説明藏族很早以前就已經有了原始的醫療。
人類歷史上一切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都和生產勞動有着密切的關係,都是在人類同大自然作鬥爭中積累起來的。勤勞智慧的藏族人民在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和積累經驗,逐漸形成並確立了原始的醫療體系。
公元八世紀藏醫藥學歷史名著《四部醫典》的出現,標誌着藏醫藥學作為獨立的醫學理論體系最終形成

藏醫藥學興起

藏醫藥學在其形成的漫長曆史過程中,曾湧現出了許多才華橫溢,著書立説的傑出人物。
相傳藏王拉妥妥日年贊時期。藏區就有來自印度的吾西嘎西及其後裔的行醫活動。藏王南日松贊以前,藏族民間就有酥油熔液用於止血,以青稞酒糟治外傷等簡易的治療方法。公元七世紀,藏王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建立了強盛的吐蕃王朝。創造了藏族文字,爾後該藏王下令從鄰國特別是從印度迎請博學多識的專家、譯師,極力翻譯、整理佛學、醫學及其它方面的經典。其中《藥診大典》《無畏武器》最負盛名,是兩部較系統、較完整的醫學鉅著,現已失傳,這兩部醫學鉅著的失傳,實為藏醫學及藏族文化之一大損失。有關史籍對此有這樣的記載;“《藥珍大典》是文成公主進藏時帶至西藏的。由名叫馬哈德瓦和達爾摩高恰所譯。《無畏武器》是由印度醫生巴熱達札,漢地醫生韓維康(又稱韓文海—筆者注)、大食國醫生嘎林諾三人總結和借鑑三國醫學內容後合編而成;共有七卷”。(《智者喜宴》1518頁和第司桑吉嘉措《藏醫史》150頁)
公元八世紀赤德祖丹在位時,金成公主入藏帶來《月王藥診》,由和尚摩哈衍那和比繞札那譯成藏文。有人認為,此書雖從漢地傳至藏區,但其內容並非漢族醫學。比繞札那是藏族歷史上最為著名的翻譯家之一,他豁達,開放,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與融合做出不朽功績。他還和達瓦傲嘎合譯原始《四部醫典》。
那時藏醫廣泛的醫療實踐活動,為《四部醫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為人體生理、病因機制,診斷施治以及藥味性能等諸方面的解釋提供了依據,相對充實了藏醫藥學內容,使其理論化和系統化。《四部醫典》經歷代名醫的修改和補刪,漸趨完善。現存的《四部醫典》有一百五十六個章節,涉及到生理解剖、病因病理,臨牀各科、診斷治療、藥材方劑、手術器械以及醫學倫理等內容,是對藏醫藥學基本理論和具體臨牀實踐的完整總結,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已有漢譯全本和俄、英文節譯本。成為全世界的醫學財富。
藏族醫藥學史上的著名藏醫學家老宇妥·雲丹貢布便是整理編纂《四部醫典》的主要成員之一。據有關資料,老字妥誕生於公元729年,族世業醫。老宇妥一貫持“自視當知其短,以師必得其長”的嚴謹治學態度。曾邀請漢地、印度、泥婆羅、克什米爾等國的在當時醫學界享有很高聲譽的醫藥學者,同他們進行對醫藥學理論的廣泛而深刻的學術探討,匯取各家之長,刪繁存要。不辭艱辛,本着求實精神,曾赴印度等國三次,漢地五台山一次,認真學習和研究了印度、漢族等醫藥學理論,並吸收了合理有益的醫學思想,為以後研究醫學和著書立説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他高超的醫技和精湛的醫理,深得藏王贊普的敬重,被任命為赤德祖贊,赤松德贊兩朝太醫,為當時藏族九大名醫之首。還相傳曾為尼泊爾及克什米爾國王治過病,被後人推崇為“醫藥佛陀重臨人間”。卒年125歲。
誕生齡十一世紀的新宇妥·雲丹貢布被認為是老宇妥之十三代後裔。他借鑑或吸收了從漢地傳來的《月王藥診》之精華,以及《月光》、《八支醫要》等醫著,辨析前人之説,對《四部醫典》作了大膽的補撰整理,使得其內容進一步充實。他好學不倦,醫術精深,貫通羣論,行醫惠民,名垂青史。卒年77歲。著有《大小八支醫要集》等重要的藏醫學歷史鉅著。對藏醫藥學的發展功著譽盛。
藏王赤德松贊,非常重視醫學之發展,他時常將醫生請到王宮內,就座齡輔有九層錦緞的座席上,以示對醫學、醫生的尊敬,使醫生的社會地位有了明顯提高,藏醫藥學在他的時代有了空前的發展。

藏醫藥學發展

隨着藏醫藥學的不斷髮展和提高,一些醫生由於所處環境和醫療實踐的基礎不同,積累了不同的實踐經驗而提出了不同的學術見解。到15世紀中期,藏醫藥學出現了對藥物的不同識辨及對《四部醫典》的某些理論學説有異見的兩大學派,即項瓦(北方派)和賽爾(南方派)。學術爭鳴的出現、標誌着藏醫藥學思想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項瓦學派以項瓦·南木傑智藏為代表,他通曉顯密宗佛教,尤精藏醫。在西夏,印度醫學界享有較高聲望。晚年應明朝廷之邀赴漢地並任大司徒官職。有《八支集要·如意寶珠》等著作。
賽爾學派以賽喀瓦·娘木尼道吉為代表,娘木尼道吉博覽醫書,醫技亦精,敢齡創新,重視實踐,不畏艱險,親臨野外採集各類藥物標本,專心應診和研究藥物,廣泛開展學術研討,豐富和發展了藏醫本草學的內容,為後來問世的《晶珠本草》奠定了基礎,促進了藏醫本草學的發展。他著有《醫典廣注》、《醫診千萬舍利》、《本草鑑識》等。其後裔賽喀瓦·羅主傑吾,自幼剃度出家,對醫學講、辨、著無所不精,他繼承賽爾學派理論,對藏醫藥倫理和醫史方面有獨到的見解,並對一些錯誤的觀點進行了批駁和糾正。著有鉅著《醫典註釋·祖囑》(前部),該書與第司·桑吉嘉措的《蘭琉璃》在當代藏醫學中佔有相當位置,被認為是最權威性的《四部醫典》註釋本,是廣大藏醫工作者必修之本。他還根據宇妥手抄本對《四部醫典》進行了大量的校改,並動員囊索·牙加巴集資刻了《四部醫典》最早刊刻的札唐版。
章迪·華爾旦措悉,十三世紀生於章迪地區。從小篤好醫學,善放思考,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深受病人敬仰。曾任元世祖忽比烈國師八思巴之御醫。著有《醫學大綱》等醫學著作八十餘本。
公元1653年,在藏族政教史上深具影響的著名歷史人物,第司·桑吉嘉措,生放拉薩北部郊區。1679年任第五世達賴喇嘛之第司(攝政王),管理西藏的政教事務,建樹頗豐,對天文、歷史、醫學等方面造詣很深,並各有專著。他虛心好學,把自己的著作,寄送各地學者,徵求意見,力求使作品完善化。醫學方面的著作有《醫史概論》、《四部醫典註釋·蘭琉璃》以及醫學圖譜七十餘幅,還校堪整理過《四部醫典》等等。另在藥王山(拉薩布達拉宮西南)創建藏族第一所藏醫經院。
生贊公元十世紀的達爾摩曼熱巴·洛桑曲智,從年輕時即跟隨第五世達賴和第松·丹增達爾吉等學者學習佛經和醫學。後任五世達賴御醫,曾為達賴喇嘛行眼科挑拔手術,怡療老年性白內障成功;並協助第司·桑吉嘉措創辦並執教藥王山寺醫學院,門徒甚多;奉五世達賴之命補充完成了《四部醫典註釋·祖囑》後半部的編寫工作。還寫有許多具有獨到見解的論文和著作。達賴喇嘛也非常器重他,稱他是“醫藥之王”。
迪瑪格西·旦增彭措生聆公元十八世紀。自幼習醫,精通羣説,擅長藏醫本草學,在從事多年的醫學實踐和收集藥材的基礎上,吸收和借鑑前人醫學經驗。撰寫了《晶珠本草》詳細敍述了藥物的分類、性味功效,形態描述、藥物異名和鑑別方法等,本書收錄的藥物有二千二百多種,糾正了一些本草學家的錯誤,為藏醫用藥、鑑別以及研究藏醫藥學做出了突出貢獻。

藏醫藥學繁榮時期

17 世紀中葉—20 世紀中葉
五世達賴建立甘丹頗章政權, 在大力弘揚佛法的同時重視發展藏醫藥學 ,採取了許多重大措施使藏醫藥學進入鼎盛時期。五世達賴本人不但對藏醫十分感興趣,曾邀請大博士查倉巴講解《四部醫典》、《甘露瓶》、《千萬舍利》及 等許多藏醫藥學經典 ,尤其宿欽·卻雍讓卓等幾位名師處聆聽宇妥的醫學精髓,藏醫造詣頗深,五世達賴一生採取了許多促使藏醫藥發展的措施。首先,批准香若·囊索多傑的請求,重新對《扎塘版四部醫典》進行木刻印刷;命令東珠華巴、達莫曼然巴和南郎班欽三人對新版《四部醫典》進行認真校對並親自作了序。與此同時, 刻版印刷蘇喀·洛哲傑布著的《祖先口述》;下令達莫曼然巴蒐集編纂《新老宇妥傳》和整理新宇妥著的《醫學十八支》, 並木刻印刷這兩部著作。另外,木版印刷了達莫曼然巴著的秘訣部註疏祖先口述《善説金飾》和後續部脈診尿診章以後的註疏祖先口述《疑難金剛結解》,這些措施使得許多醫學經典得以傳世。爾後積極興辦藏醫藥教育,先後在拉薩的哲蚌寺西宮新建 “索日卓盤林” 即醫學利眾院,任命尼塘仲欽·洛桑嘉措為教官,強歐囊索達傑為管理主持;恢復日喀則桑卓則建立的藏醫學堂 " 章松堆貝林 " 即仙醫雲集院,任查戎巴為管理主持。此後又在 布達拉的 " 夏欽覺 " 、 " 玉嘉覺 " 及桑甫尼瑪塘建立藏醫學校 ,由強歐巴和達莫曼然巴負責管理,為學習藏醫創造條件。五世達賴晚年,從南山邀請多委巴尼糞傳授印度瑜迦師木扎左格的白內障撥除手術和藏醫的除翳手術秘訣集。邀請日喀則上部屬於達瑪貢布醫學傳承的比丘利他和尼仁地區的南誇拉傳授強巴派的醫典註釋和秘訣。並命令達莫曼然巴、勒傘等藏族醫生學習鳥仗那大成就者的水銀洗煉技術。為了普救眾生性命,五世達賴還派人收集各種稀世寶石和歷代學者特製的珍寶藥品作為原料創制出仁欽章皎大黑丸、查皎丸、動物寶達日瑪丸、動物 寶白晶塔丸及去毒動物寶丸等, 醫治患者,廣行善業。這 一時期的攝政王桑傑嘉措秉承達賴旨意修訂《扎塘版四部醫典》刻版印刷了現行的《四部醫典》,並對這部用偈頌文體寫成的經典進行了全面註釋和補充,寫成《四部醫典疏·藍琉璃》,桑傑嘉措還組織著名畫師繪製了 “曼湯 ”79幅,並著有《藏醫史》、《秘訣補遺》等一些醫著,對藏醫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 見第司·桑傑嘉措條 ) 。這一時期出生於洛卡亞多地方的達莫醫學博士洛桑卻哲是一位醫學知識淵博的大師,曾受五世達賴的嘗識,擔任過達賴的保健醫。他一生著書很多,其中《秘訣秘函》、秘訣部祖先口述《善説金飾》、後續部祖先口述《疑難金剛結解》及《新老宇妥傳記》等最為著名。他的親傳弟子有醫學博士洛哲卻佩等多人。總之,甘丹頗章王朝時期,藏醫在醫療、教學及對《四部醫典》的研究發掘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績。 這一時期藏醫學不但在西藏地區得到發展,而且在西康、 安多、內蒙古等地也有較大發展。
西康地區,司徒·卻吉迥尼最為有名,他著有許多醫書,也譯有脈診、天花治療等中醫書籍,在德格八蚌寺創辦的藏醫學堂,培養了八邦温、嘎瑪艾勒丹增、帝瑪爾·丹增彭措等許多著名藏醫學家,推動了這一地區的藏醫的普及和發展 ( 見司徒醫學傳承條 ) 。
安多地區 ( 甘肅、青海地區 ), 這一時期在塔爾寺、拉卡楞寺、夏瓊寺、拉加寺、賽科寺、拉莫德欽寺及佐寧寺等著名格魯派寺院中先後建立起曼巴扎倉 ( 藏醫經院 ), 成為藏醫藥教育和治療的中心 ( 見曼巴扎倉條 ) 。另外 , 這一時期拉薩藥王山利眾院派遣了著名醫生羅桑卻佩和格桑亞爾培兩人去外蒙古做克利卡吉宗丹巴的保健醫 , 派遣嘉木樣克珠任國師章嘉佛的保健醫。 1745 年於北京雍和宮成立曼巴扎倉 , 培養不同民族的藏醫學生。同時在內蒙古哈力哈和西霍爾等著名大寺院內建立藏醫曼巴扎倉〔一般認為在三世達賴索南嘉措 (1543 —1588) 時期建立的〕培養蒙族學生 , 由此藏醫在蒙古族地區進一步發展起來。這一時期安多地區和內蒙古地區湧現出了許多著名藏醫學家 , 其中比較有名的是更欽晉美昂布、章嘉若貝多傑、松巴堪欽益西班覺、隆吾贊卓佛班瑪巴扎 ( 又名嘉華丹巴熱傑 ) 、蒙古阿旺王、敏珠佛諾門汗降貝卻吉丹增赤列、江隆班智達羅桑卻佩、蒙古恰霍爾博士洛桑次成、 蒙古郎柔丹達爾等多人。松巴堪欽益西班覺 (1704-1788) 著有《醫學甘露流》、藥物學《白晶鑑》、醫療精選《甘露喜慶》、秘訣萎萃《甘露滴》等醫書。敏珠佛諾門汗嘉華卻吉丹增成列著有一切醫學書籍精華彙編《秘密寶源》。隆吾贊卓佛班瑪巴扎著有《醫學總論》、常用藥物《綠絨蒿束》、《九味防疫方劑》等。恰霍爾博士洛桑次成著有藥物學《奇美眼飾》 , 並附有藥物標本圖 , 還著有《金屬鍛灰》等藥書。蒙古醫生郎柔丹達爾著有《四部醫典》疑難註解 《殊勝金色詞子串》及《四部醫典研究》等醫學著作。另外西藏上部拉鬥地區以及錫金、不丹、尼泊爾、印度等國家也先後傳人藏醫學 , 為這些地方人民的健康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19 世紀 ; 藏醫藥史揭開了新的一頁。十三世達賴土丹嘉措 (1876 —1933) 十分重視發展藏醫藥學 , 用藏醫為一切眾生和患者造福 , 曾下令恢復和加強以前建 立的藥王山藏醫利眾院 , 委派自己的兩位保健醫、原藥王山著名醫生洛藏桑布和丹增嘉措去該院擔任教師 , 提高藏醫教學水平。並命令丹增嘉措主持藏醫藥書籍的刻印工作 , 出資修建藥王山利眾院印刷室 , 將以前保存在印刷房內的《四部醫典》、《藍琉璃》、《秘訣部補遺》、《晶珠本草》、司徒的《大疏》等藏醫藥經典的陳舊木版全部重新刻製成新版 , 後來把這些新版稱為藥王山版。 1893 年 , 十三世達賴親自校訂《四部醫典》木刻版時 , 發現還有錯別字和遺漏等問題 , 認為 " 這《四部醫典》是掌握眾生生命的根本 , 要認真校訂 , 使之成為醫書範本。 " 於是出資費用並令保健醫俄金·丹增嘉措和藥王山教師華丹彭措、貢卻德勒等進行校訂。 1897年封蘇喀派名醫羌青巴·強巴土昂為保健醫和堪瓊 , 任命強巴派名醫夏吾丹卻華旦為副保健醫 , 委派兩人主持藥王山藏醫學堂的教學和管理工作。 兩人盡職盡責培養出了大批學員。第一批學員中的隆珠扎巴 , 第二批中的山南欽饒諾布和次成年扎、格桑勒協、土旦達傑等都是出類拔萃的人才。上述強巴土昂針對藏醫中婦產科和兒科不夠健全的情況 , 曾撰寫了《小兒護 理·利眾心寶》一書 , 此書從嬰兒接生 , 哺乳、護理、疾病預防、治療、安全用藥等 19 個方面介紹了小兒保健知識 , 並創制出 8 種小兒藥品。書籍和藥品發至縣鄉和溪卡廣大 地區 , 向孕婦進行教育和宣傳。
1916 年 , 十三世達賴創辦了拉薩藏醫歷算學院 , 這是 一所醫療和教學兼備的培養藏醫高級人才的機構 , 藏語 稱 " 曼孜康 ", 欽繞羅布任院長。欽繞羅布在教學上注重理論聯繫實際 , 為了形象直觀教學曾複製了全套彩色醫學 " 唐卡 ", 規定學生每年上山採藥、認藥半月 , 在門診部診治病人等 , 這些方法對提高教學質量起了積極作用。 這所學校先後培養出了千餘人高級藏醫人才 , 其中還有很多是印度等外國學子 , 他們為藏區和國外的藏醫事業作出了貢獻。欽繞羅布在學術上也有很大的成就 , 著有藏醫理論、藥物、臨牀等方面的許多有價值的著作 ( 見欽繞羅布條 ) 。

藏醫藥學發展歷程

西藏自治區作為藏醫藥的發祥地,解放前的西藏僅有三所規模極小的官辦藏醫藥學機構,沒有一張病牀,從業人員不足百名,民間藏醫數量十分有限。而就藏藥產業而言,改革開放前,只有自治區藏醫院製劑室一家藏藥生產部門,其年產量只有35.7噸,產值約28萬元,藏藥生產技術人員不足50人。
改革開放30年來,藏醫藥學事業得到了高度重視,西藏藏醫醫療機構得到了重點建設,各級醫療機構開展分級管理,加強醫藥人員培養,完善老藏醫帶徒繼承製度,發揮醫藥優勢,突出專科特色,使藏醫藥診治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這門傳統民族醫藥猶如枯木逢春,煥發出勃勃生機。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漢族患者和外賓以及青海甘肅和雲南的患者來藏醫院治療,佔到了治療總數的15%。看來,藏醫藥學這門古老的民族醫術正逐漸被各地乃至各國的患者接受,藏醫藥學正逐步走出西藏、走出國門,期待藏醫的成功飛躍。

藏醫藥學教育歷程

國家投巨資建立的西藏藏醫學院,經過10年的發展,已成為中國最大、最權威的藏醫大學。
學院招收的學生全部是藏族,授課教師也是藏族,使用藏語專業教材。本科生學制5年,藏醫藥教材包括《藏醫學發展史》、《解毒學》、《月王藥診》等20多門科目。
西藏藏醫藥學教育也得到了迅速發展。
現已招收了兩批藏醫學碩士研究生的西藏藏醫學院,已培養出650多名本專科畢業生,他們大都在西藏、青海、甘肅、雲南等地從事藏醫藏藥工作,有的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行醫。這表明,藏醫藥學後繼有人。
1989年
西藏大學藏醫系與自治區藏醫學校合併建立了西藏藏醫學院。
1990年
開始,近年來,藏醫藥教育還得到國際上的支持。在瑞士紅十字會以及外籍人士幫助下,西藏先後成立了學制4至6年的日喀則邊雄藏醫學校、山南松贊藏醫學校等一批專業學校,這些學校已經培養了300多名藏醫藏藥人才。
除政府設立藏醫學校和醫療機構外,父子或師徒相傳這一傳統藏醫培養人才的方式,至今仍在延續。在西藏農牧區,民間藏醫都帶有徒弟。藏醫藥界的權威學者強巴赤列、措如·次朗和眾多藏醫藥學家的身邊,都有2至3名精通藏、漢語言的學生,幫助整理老師們口述的藏醫藥理論和實踐經驗。
藏醫學院院長措如·次朗教授主編的數十萬字的《四部醫典大詳解》即將出版發行,國家級專家強巴赤列口述的四百多萬字的《四部醫典系列掛圖詳解琉璃説》正在編寫之中。這些著作將成為後輩們的寶貴財富。
1993年
2月,經國家教委批准獨立設置為西藏藏醫學院。從此,藏醫藥學高等教育正式列入全國普通高等教育的序列,是國內外第一所獨立設置的培養高層次藏醫藥學專業人才的高等學府。學院建校以來,培養了上千名藏醫藥學專業人才。從碩士到博士,有整套培養體系,54名碩士研究生已經畢業,37名藏醫藥學碩士研究生正在培養。
1998年
國務院學位辦授權西藏藏醫學院為碩士研究生單位。學院已有10名碩士研究生在校深造。

藏醫藥學輝煌成就

藏醫學對我國少數民族有很大影響,如蒙古族醫學、維吾爾族醫學。從十三世紀中葉以來,藏族與元朝建立了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密切聯繫。在這種歷史條件下,藏醫藥學也隨之傳播到了蒙古等地區。成書於1835年的耶喜巴勒登《蒙古政教史》記載:“自蒙古各地盛行佛教後,蒙古大德赴衞藏求學之風盛極一時。在藏求學圓滿後,復還蒙古地方講經修道,弘揚佛法,書賢能聖者甚多。”毫無疑問,這求學講經自然也包括求藏醫藥之學了。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藏醫鉅著《四部醫典》等大批醫書,被蒙古學者咱雅班第達等陸續譯成蒙文。從此,出現了不少蒙古族藏醫學者及論著。在蒙醫藥學的發展過程中,他們雖然吸收了當地醫學及其他民族醫學之精華並有所創新,但其理論基礎仍不出藏醫藥學的理論範疇,藏醫名著《四部醫典》至今仍為蒙古族醫生唯一的理論依據。
近年來,藏醫得到新生,引起國內外的普遍重視,國內外已掀起藏學熱潮,其中藏醫藥學被視為主要內容之一。據有關資料報道,美國紐約於1983年創立“藏醫協會”。迄今國際性藏醫學術會議已舉行過兩次,一次是1983年由意大利的佐誠協會應用醫學心理學中心主辦“第一屆國際藏醫會議”,另外一次是於1986年4月18日在英國倫敦召開的由英國威爾康醫史研究所主辦的“關於中亞文獻中所反映的古典藏醫學的醫學史學術討論會”;國際上已有英、法、德、俄文等有關藏醫書籍,偶爾也發表一些有關藏醫論文。英國威爾康醫史博物館在1986年4月7日至7月31日舉辦過一次規模較大的藏醫專題展覽;印度、英、美、法、德、前蘇聯等國的重點大學及有關研究機構多設有藏學及藏醫學研究內容。總之,藏醫是具有悠久歷史、獨具特色、療效顯著的一門科學,是藏族人民在複雜的自然環境中與各種疾病長期鬥爭所形成的民族醫學,是中國醫學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門。今天它與諸多先進的醫療體系相借鑑和結合,已經並將更好地為藏族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務。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藏醫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西藏自治區的強巴赤列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