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藏蓋古城

鎖定
藏蓋古城位於黃河南岸貴德縣新街鄉原藏蓋村二社西北,北距縣城45公里。東臨塔哇河灘,南靠大山,西隔莫渠河與歪拉山相連。古城建於南山根一個三角形台地上。
中文名
藏蓋古城
南北長
約860米
東西寬
約300米
位    置
黃河南岸貴德縣新街鄉

藏蓋古城古城描述

城呈不規則形,城基寬12米,殘高3米,夯土板築,
夯土層厚0.20米。城內出土文物有筒瓦、板瓦、陶紡輪、四耳罐等陶器殘片及打製石器等,據當地羣眾説還出土有兵器、盔甲、鐵犁等。1987年海南州羣藝館調查後定為唐代完秀城,已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從古籍記載看,疑為漢代建威城。現考辯如下。

藏蓋古城相關歷史

據《後漢書·西羌傳》記載可知,東漢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秋,燒當羌酋迷吾與弟號吾率部落犯漢,進攻隴西界,郡督烽掾李章活捉號吾,號吾投降,眾羌即散,各歸故地。當時的護羌校尉傅育恐失朝廷信用,故欲伐燒當羌。次年,傅育奏準請隴西、張掖、酒泉三郡太守各五千人。他們未來得及合兵,而傅育自領漢陽、金城五千兵,單獨進軍,迷吾聞之,徒盧落去。於是傅育選精兵三千窮追,夜至迷吾數里的“建威南三兜谷”,準備翌晨攻擊,不料迷吾設伏夜襲,傅育戰死,漢軍敗走。這“建威”與“歸義”一樣,是後來大小榆谷屯田區域名之一,它與歸義相應並存,則為當是黃河南岸即貴德或其近旁的城塞了,而三兜谷又在它的南邊,就是沿大榆谷(貴德西河——引日本佐膝長文章)向南溯上游地帶,即莫渠(Mo chu)、塔卡爾谷(Brdg dkar hah)、無名川等三川在一起會流的附近。假若三兜是Sa rdo,意思則是“多沙礫的土地,該地是西傾山北方的草原地帶”。《青海地方史志研究》1983年2期載日本佐膝長著,梁今知譯《後漢羌族的活動(一)》
漢和帝永元五年(93年),護羌校尉貫友打敗居住在大小榆谷的羌酋迷唐,“收麥數萬斛”,永元十三年(101年),迷唐又犯漢,酒泉太守周鮪代理校尉,與金城太守侯霸合兵,徹底擊敗迷唐,其種人不滿千人,遠逾賜支河首,依發羌居。至此,東漢徹底擊潰燒當羌,使“西海及大小榆谷左右無復羌寇”。次年,漢俞麋相曹風向漢和帝上奏:咱建武以來,其侵犯者,從燒當羌起,因其居大小榆谷,土地肥美,饒于田畜,北阻大河,地形險固,又有西海魚鹽之利,每脅誘眾羌為亂。值此,迷唐遺敗遠走。宜及時建復西海郡縣,規固二榆。”和帝即任曹風為金城西部都尉,治龍耆(即王莽時西海郡治,今青海省海晏縣三角城),遂率將士出守。後來金城長史上官鴻奏準在歸義和建威兩處屯田二十七部。護羌校尉侯霸也奏準在……逢留河地區(今貴德縣黃河北部)增加屯田二部。看來屯田地都在貴德附近,即今貴德縣的黃河兩岸。
關於這“歸義和建威”的位置在《水經注》中也有記載:“歸義夾河於建威相首尾。”這樣看,建威在貴德黃河南岸上游,居首位,而歸義在貴德黃河北岸。即為尾部。
從上述貫友打敗居住在大、小榆谷的羌人時“收麥數萬斛”及曹鳳之言看,這大、小榆谷地方的農業生產水平,在東漢已經相當發達。故此地是黃河上游曲溝以東,除貴德一帶別無他處。這是因為貴德地區自然條件在青海省中也是極為優越,是得天獨厚的農產區,至今是全省乃至全國的小麥畝產最高產區,即大面積畝產超千斤,亦為全省六大商品糧基地之一。素有青海“小江南”之稱。因此,上述建威與歸義一樣,是漢軍在大小榆谷的屯田區域。屯田勢必以土地的廣闊及優劣為前提的,因貴德的自然條件是優越無疑了,其周圍又有廣闊的土地潛力。如今在貴德及其鄰縣貴南等地的平緩山坡和灘地上,留有可辯的田壠、渠道的遺蹟,疑為漢代以來大量屯田的歷史見證。又從大小榆谷地名看,顧名思義為生長着茂盛榆樹的溝谷而命名,至今貴德三河地區同樣生長着茂盛的大榆樹。但在貴德以西地區根本見不到生長着的大榆樹。

藏蓋古城軍事據點

同時,更重要的建威同歸義又是漢軍的軍事據點,按曹鳳言是要鞏固二榆谷地方,以阻河曲西羌部落的東進。故藏格古城,即為建威城,真是這一屏障,其城址與歸義城一樣,背靠大山,左右及前方是深河谷,是異地同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的城池。

藏蓋古城唐代宛秀城

此外,1987年海南州羣藝館定藏蓋古城為唐代宛秀城。這與史書記載的方位不符。《元和志》卷三九記載:威勝軍,在積石軍(即今貴德縣城)西八十里,即宛肅城。其址在今貴德縣西八十里的貴南縣沙溝鄉一帶。而藏蓋古城在今貴德縣城南80裏,故藏蓋古城為漢代建威城。再加之出土文物陶紡輪是漢代及前的遺物,絕不會是自漢代數百年後的唐軍所用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