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藏污納垢

鎖定
藏污納垢(拼音:cáng wū nà gòu)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左傳·宣公十五年》。 [2] 
藏污納垢(污、垢:骯髒的東西)比喻隱藏或包容壞人壞事,形容壞人聚積的場所;聯合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定語。 [2] 
中文名
藏污納垢
拼    音
cáng wū nà gòu
近義詞
藏垢納污
反義詞
藏龍卧虎
出    處
左傳·宣公十五年
注音字母
ㄘㄤˊ ㄨ ㄣㄚˋ ㄍㄡˋ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作定語

藏污納垢成語出處

《左傳·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污,山藪藏疾。” [2]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藏污納垢”。 [2] 

藏污納垢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南方的楚國很強大,國君楚莊王是春秋五個霸主之一。公元前593年,楚莊王派申舟去訪問齊國。在途中他們要經過宋國,楚莊王自以為國力強盛,告訴申舟不要跟宋國招呼,只把宋國當作楚國邊境的一個小縣城好了。申舟以前曾得罪過宋國,所以害怕自己出事,他把自己的兒子引見給楚莊王後才出發。結果申舟在宋國被殺。楚莊王得到消息後摔着袖子,勃然大怒。當年九月,楚王發兵攻打宋國。當時的另外一個國家晉國也是大國,經常和楚國對立。於是宋國官員派樂嬰齊到晉國求救。晉景公想馬上出兵救宋。晉國的大臣伯宗極有城府,他讓晉景公冷靜思考,又給景公分析了形勢,認為楚國正是最強大的時候,受着上天的照顧,晉國尚不足以與之抗衡。況且宋國離晉國很遠,想援救也來不及,還是暫且忍耐,把這份恥辱放在心裏記住,以後再報也不遲。他舉例子説道:“河流湖泊可以容納污泥濁水,山林草野可以暗藏毒蟲惡獸,美玉也可以隱匿斑痕,國君一定也要學會忍受恥辱,這是世事的常理。您千萬不能意氣用事啊!”晉景公覺得有理,聽從了伯宗的建議,停止向楚發兵。後來宋國還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楚國訂立了和約,退掉了楚兵。 [1] 

藏污納垢成語寓意

人們在人生“藍海”方略中講寬容,有時候要有“含容覆護”的雅量。古人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清和濁相反,察和略意思相對。水可以濁一點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養魚,識人可以概略一些,出發點是為了廣交朋友。但是這種容濁和概略,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藏污納垢完全是本質上的兩回事。聞人之過而“含容覆護”,主要指的是對於識別紅海藍海認識上的混淆和錯誤,包括對異同的認識上的反覆,以及在實踐中所出現的挫折和非惡意的越界行為等等,損人利己的惡意行為是不包括在其中的。如果人們對損人利已的惡意行為兼容幷蓄,那就等於藏污納垢,同流合污,那就會使我們的靈魂受到侵蝕,從而偏離自我大異的軌道。 [3] 
在寬容的範疇內,人們可以對假醜惡的東西採取一種超然的態度,比如把曹操當作一個好雄的符號,遇到真的曹操式的人物,也只是把它當作扮演好雄的角色來看待,等待着看他的可恥下場。但是這種超然仍然是以絕不藏污納垢為底限的,“道不同,不相為謀”。但是這種超然絕不是忍氣吞聲,而是要毫不動搖地堅持自我大異之路,最大限度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如果説這種超然是一種“非暴力主義”,那麼這種“非暴力主義”也是一種抵抗—韌性的抵抗,是洞察現實後採取的明智策略。如果人人都能如此,那麼就可以使醜惡的東西陷人孤立,因找不到任何市場而無地自容,這當然也是一種“遇惡”。 [3] 

藏污納垢成語用法

  • 成文用法
藏污納垢比喻隱藏或包容壞人壞事,形容壞人聚積的場所;聯合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定語。 [2] 
  • 運用示例
明·譚綸《譚襄敏奏議》卷四《究盜參官以議善後疏》:“不然,恐生他故,愈益難處,而又何暇問其藏污納垢之事,而畢得行吾志哉!” [4]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女吊》:“大概是明末的王思任説的罷:會稽乃報仇雪恥之鄉,非藏垢納污之地!”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