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藏族拉伊

鎖定
藏族拉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藏族拉伊是拉卜楞藏族民間音樂中的一支奇葩,其感情奔放,唱詞質樸熱烈,音調高亢遼闊,柔和細膩,是獨具風格的一種民歌形式。 [1]  藏族分為衞藏康巴安多三大方言區,結合地形而形成三塊文化特色區域。拉伊脱胎於藏族山歌,公元7世紀三大藏區的劃分,促成了拉伊在“下部多康”之安多藏區的廣泛流播。拉伊種類豐富,數量浩繁,內容涉及愛情生活的各個方面,完整的對歌設有一定的程序,如引歌、問候歌、相戀歌、相愛歌、相思歌、相違歌、相離歌和尾歌等。 [2] 
2006年5月20日,藏族拉伊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21。 [2] 
中文名
藏族拉伊
批准時間
2006年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遺產類別
傳統音樂
遺產編號
Ⅱ-21

藏族拉伊歷史淵源

“拉伊”是流傳在青海、甘肅、四川等廣大安多方言藏區的一種專門表現愛情內容的山歌藝術,它的分佈以青海湖環湖地域和黃河流域(以海南、黃南兩州)為中心而向四方輻射。“拉伊”歷史悠久,與藏民族的成長曆程同步,承載着藏民族的創造力和靈感。“拉伊”脱胎於藏族山歌,公元7世紀三大藏區的劃分,促成了“拉伊”在“下部多康”之安多藏區的廣泛流播。 [3] 
藏族拉伊是藏族地區不可缺少的一種民間演唱藝術。它在日常生活和勞動過程中產生髮展,並以口頭方式留存於民間。 [4]  在藏語中,“拉”意為“山坡”,“伊”意為“歌”,其內容都是藏族青年男女大膽地傾吐灼熱的愛慕之情,因此按照的藏族民間習俗,拉伊不能不分輩分、不分場合亂唱,故而適合在山野間自由地、不受羈絆地引吭高歌,“拉伊”的名稱也由此而來。 [1] 

藏族拉伊基本特徵

藏族拉伊主要分類

藏族拉伊主要有“相識”“相戀”“纏綿”“離別”“相思”“惆悵”“分手”“嘲諷”“誓約”九類。 [5]  “拉伊”分為十二層面,有:一、開篇歌;二、擇友歌;三、爭風歌;四、相離歌;五、相戀歌;六、相愛歌;七、盟誓歌;八、分手歌;九、思念歌;十、傷悲歌;十一、道別歌;十二、竟唱歌。 [6] 
藏族拉伊根據內容可以分為山歌(牧歌)、勞動歌、愛情歌、風俗歌、誦經調等。愛情歌多是青年男女們聚會、飲茶以表達愛情時唱的歌,包括招呼歌、進門歌、對歌、感謝歌、告別歌等。俗歌包括酒歌、猜情對歌、婚禮歌、箭歌、告別歌等。 [7] 

藏族拉伊曲式結構

藏族拉伊兩個平行樂句構成的單樂段結構是拉伊最為基礎、使用最為普遍的曲式結構形式。曲由上下兩個樂句構成,上句包含了一個引子,下句則是上句的變化或重複。是典型的藏族長調式的結構。每句的基本材料(561三音組)都是相同。形成4+6d小節的非方整性結構。 [1] 
拉伊以樂段作為基礎結構,結構發展較為自由,曲式多半是非方整性的。一般是即興段+主體段+結尾。結構較為對稱,單句體,一段體反覆連綴而成為樂段或套曲。 [7] 
拉伊作品不同的內容使用不同的曲調演唱,屬於多段體民歌,分有兩段體和三段體,其中以兩段體的形式居多。兩段體通常第一段為比興,第二段是描述;若三段體以第一、二段為比興,第三段依然是描述。 [7]  基本形式為兩段體,第一段通過一些相似、相近的事物作比喻,藉以開頭和起興,第二段則為本意。句數一般不等,主要取決於歌者的表現能力和內容的多寡。唱腔約40多種,根據不同的場合氛圍,採用不同的唱腔,即興編詞,即興吟唱。 [6] 

藏族拉伊曲調變異

(1)調式、節奏和節拍:4個不同歌者唱同一曲調的“拉伊”時,調性發生變異。例如:央吉卓瑪和西姆演唱時都為“A商調式“,而才讓演唱時轉為“B羽調式”。此外,“拉伊”節拍一般較為自由,在“拉伊會”中,拉毛演唱的“拉伊”是4/4拍,而其他三位歌者都是較為自由的散板,不能嚴格的劃分節拍。調式和節拍都可能因為不同的歌者而發生變異。最後,根據歌者的不同,同一曲調的“拉伊”速度也會發生變異,形成各自特有的演唱風格。 [4] 
(2)曲式:4位不同歌者演唱的“拉伊”曲式在一定共性的基礎之上存在着某些變異性。 [4] 

藏族拉伊旋律特色

拉伊旋律一般是先起後伏,前半句逐步向上迂迴,後半句則向下運動,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旋律線起伏很大,特別高亢嘹亮。多以四度、五度跳進常見。第二種類型,旋律一開始從較為自由的散板進入正拍,給人以高亢豪邁之感,從高音起腔向上進行四度,在高音拖腔,直至最高音後下行迂迴婉轉,進入正拍,切合藏族人民豪邁的性格吻合。第三種類型,多使用裝飾音,例如下滑音、喉顫音、延音等,用主音上方五度高音裝飾,後平穩進行,下滑音的運用也較為常見。 [7] 

藏族拉伊演唱方法

藏族拉伊演唱中,顫音也成為其具有明顯特色的演唱技巧之一,歌者演唱“拉伊”時喉部下沉,聲門下壓,聲帶肌隨之波動,喉部與聲帶同時發音,並快速顫動。通過胸腔吸氣和氣管吐氣時,氣流震動聲帶、喉部及小舌再通過喉室和聲帶發出顫音:由於這種顫音與喉部、喉腔和聲帶緊密結合,並主要運用喉部調節發聲,所以,“拉伊”中的顫音歸為“喉顫”音。 [4] 
藏族拉伊程式性較強,無論是對唱的內、段落還是字數都有一定的規律,以七字句居多,但也有六字句,八字句和九字句的,每個段落會有四句、五句、六句,八句、十句、十二句等組成,並且每段的句數必須相等。歌詞內容卻隨機編唱、有較強的應變性,屬於民間韻文式的文學作品。 [7] 

藏族拉伊代表作品

藏族拉伊的代表作品有:《那曲山歌》《難相逄》《愛在心靈》《來年便是知已》《假如給我唱歌》《説一句滋潤愛情的話》等。 [8]  [9] 

藏族拉伊傳承保護

藏族拉伊傳承價值

拉伊歷史悠久,反映內容豐富,是藏北、藏東等地先民誕生、遷徙、勞動、生存的一部口傳歷史,與藏民族的成長曆程同步,承載着民族的創作力和靈感,在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等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拉伊不但顯示出鮮明的區域特色和獨到的藝術風格,並以其豐富的表現形式,體現出獨特而重要的文化價值。 [8] 
藏族拉伊在其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藏族人民對其進行不斷的篩選、改造、加工和提煉,包含了藏族地區的道德觀念、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各個方面,從而體現出藏族人民濃厚的文化內涵。 [5] 

藏族拉伊傳承狀況

藏族拉伊傳承現狀由於受安多地區的地理特點及歷史、經濟原因影響,使得“拉伊”的存在和發展具有“原生性”,並保持着古樸原始的風貌,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拉伊”的傳承。再者,安多“拉伊”只在藏族人民之中廣為流傳,外族對其知之甚少,甚至許多年輕的藏族人也不瞭解。 [5] 
藏族拉伊是藏族民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一段時期,由於受到種種影響,在某種程度上有了一定的衰退。此時,在搶救和保護民間文學的正確政策的思想指導下,對拉伊的應用價值、研究價值和文學價值等有了深刻的認識。 [6] 

藏族拉伊傳承人物

切吉卓瑪,女,1942年8月8出生,2006年5月入選國家級第一批批代表性傳承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地區申報,項目名稱:藏族拉伊,項目編號:Ⅱ-21。 [2] 
2009年6月,切吉卓瑪在家中舉辦了第一期藏族“拉伊”培訓班,學生共有8人。半年後,又舉辦了第二期藏族“拉伊”培訓班,學生增至15人。她的學生吉毛加通過自身的努力及老師的指導已成為青海省藏族“拉伊”省級傳承人。 [5] 

藏族拉伊保護措施

20世紀80年代,共和縣恰卜恰鎮的海南州羣藝館開始一直致力於海南州“拉伊”的蒐集與整理,已經出版了藏文版歌詞集九本,分別按照“拉伊”演唱的內容進行分類,主要有“相識”“相戀”“纏綿”“離別”“相思”“惆悵”“分手”“嘲諷”“誓約”九類;以及中文版名為《心上的天籟》歌詞集,其中收錄了“拉伊”唱詞200首。 [5]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海南州文化館、西藏那曲市羣眾藝術館獲得“藏族拉伊”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0]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藏族拉伊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海南藏族自治州文化館(海南藏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中心)。 [15] 

藏族拉伊社會影響

藏族拉伊演唱
藏族拉伊演唱(7張)
2007年7月9日至10日,由青海省文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主辦,青海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文聯、天峻縣人民政府共同承辦,各州、地羣藝館協辦的第五屆青海省藏族拉伊大賽在天峻草原舉行。藏族拉伊大賽共評出一等獎二名,二等獎四名,三等獎六名,優秀獎14名及部分組織獎、特別貢獻獎。 [11] 
2013年8月25日,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青海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主辦,共和縣人民政府、青海省民間文藝家協會、青海省音樂家協會承辦的第九屆全省藏族拉伊大賽在共和縣幸福灘開幕。海南州的拉吉太獲得優秀獎,海南州的周本加和才讓卓瑪榮獲“拉伊新秀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鬥本加、拉吉分別獲得了“安多拉伊歌王”的榮譽稱號和“安多拉伊歌后”的桂冠。 [12] 
2014年8月,青海省第十屆藏族‘拉伊’大賽在共和縣德吉灘草原舉辦,47名來自民間的“拉伊”歌手參加了比賽,39名歌手獲得了各類獎項。 [13] 
2019年8月7日,由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委、縣人民政府主辦、天峻縣文體旅遊廣電局承辦、天峻縣民歌協會協辦的“藏族拉伊”比賽結束,賽事共評選出一等獎2名、二等獎4名、三等獎6名、優秀獎13名,共25名選手獲獎。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