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藍點馬鮫

鎖定
藍點馬鮫,是鯖科馬鮫屬的一種。體修長,呈紡錘形;吻稍尖;頜齒三角形,鋭扁;犁骨、齶骨具絨毛狀齒;胸鰭短小;體被細小圓鱗;腹部大部分裸露無鱗;體背側藍綠色,腹側銀白色。 [8] 
藍點馬鮫在中國主要分佈於渤海、黃海、東海海域,在日本北海道以南海域、朝鮮半島海域及西北太平洋温暖水域也均有分佈。 [8]  主要棲息於近海中上層。藍點馬鮫行動敏捷,性兇猛,善於長距離游泳,喜集羣。 [9]  主要捕食小型魚類及數量較少的頭足類和甲殼類。產卵期4-7月,分批產卵,懷卵量約55萬-85萬粒,產卵和越冬時進行長距離洄游,產卵後即在附近海域索餌,入秋後,回到外海越冬。 [8] 
藍點馬鮫是中國海洋捕撈對象中重要的經濟魚類,是中國北方漁業資源研究和管理的重點魚種。藍點馬鮫的肝是提煉魚肝油的原料。其肉堅實味鮮美,營養豐富,多成餐桌佳餚,深受人們喜愛。除鮮食外,也可加工製作罐頭和鹹幹品。 [8] 
拉丁學名
Scomberomorus niphonius
別    名
藍點鮫
鮁魚
條燕
板鮁
竹鮫 展開
別名
藍點鮫
鮁魚
條燕
板鮁
竹鮫
尖頭馬加
馬鮫
青箭 收起
外文名
Japanese Seerfish
動物界
脊椎動物門
硬骨魚綱
鱸形目
鯖科
馬鮫屬
藍點馬鮫
亞    目
鯖亞目
亞    綱
輻鰭亞綱
亞    科
鯖亞科
亞    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Cuvier,1832
保護級別
數據缺乏(DD)IUCN標準 [2] 
中文學名
藍點馬鮫
同義學名
Cybium gracile Günther,1873

藍點馬鮫形態特徵

藍點馬鮫,是鯖科馬鮫屬的一種。體修長,呈紡錘形;頜齒三角形,鋭扁;犁骨、齶骨具絨毛狀齒;叉長(魚體由吻端到尾叉最深點的長度)為體高5.8-6.5倍,為頭長4.5-4.8倍。頭長為吻長2.7-2.9倍,為眼徑4.9-6.1倍。1齡魚平均叉長達420毫米,2齡魚叉長達550毫米,以後生長減慢,7齡魚長達1.03米。體延長,側扁,背緣和腹緣淺弧形,以第二背鰭起點處最高,向後漸細,尾柄細,兩側在尾鰭基各具3條隆起嵴,中央嵴長而高,其餘2嵴短而低。頭中大,頭長大於體高,背面圓凸,兩側平坦,頭的腹面向後傾斜。吻長,尖突,長約為眼徑2.3-2.5倍。眼較小,上側位,距吻端較距鰓蓋後緣為近。眼間隔寬凸,大於眼徑。鼻孔每側2個,分離,前鼻孔圓形,後鼻孔裂縫狀,緊位於眼前緣。口大,前位,斜裂。上下頜約等長。眶前骨窄,上頜骨僅部分為眶前骨遮蓋,後端鈍圓,後延伸達眼後緣下方。上下頜牙強大,側扁,尖鋭,牙側無鋸齒狀缺刻,上頜牙一行,16-20枚,下頜牙一行,14-17枚。齶骨具細顆粒狀牙帶。舌上無牙。鰓孔大。前鰓蓋骨和鰓蓋骨邊緣光滑,無棘。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耙較長,排列稀疏。肛門位於臀鰭前方。
藍點馬鮫
藍點馬鮫體被細圓鱗,側線鱗較大,明顯,腹側大部分裸露無鱗;頭部除後頭部和鰓蓋後上角具鱗外,其餘部分裸露。第二背鰭、臀鰭、胸鰭、腹鰭均被細鱗。側線完全,無分支,始於鰓蓋後上角,沿背側呈波狀延伸,伸達尾鰭基。 背鰭2個,稍分離,第一背鰭基底長,起點在胸鰭上方,由柔弱鰭棘組成,第二和第三鰭棘最長,其餘鰭棘向後漸短,鰭棘平卧時可收折於背溝中。第二背鰭短,緊位於第一背鰭後方,起點距尾鰭基部較距吻端為近,後方具9個分離小鰭。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起點在第二背鰭第四鰭條下方,後方具8-9分離小鰭。胸鰭較短,寬鐮狀。腹鰭小,位於胸鰭基底下方。尾鰭深叉形。
藍點馬鮫體背側藍黑色,腹部銀灰色;沿體側中央具數列黑色圓形斑點。背鰭黑色。腹鰭、臀鰭黃色。胸鰭淺黃色,邊緣黑色。尾鰭灰褐色,邊緣黑色。 [3]  [2]  [8] 

藍點馬鮫近種區別


藍點馬鮫
特徵
體修長,呈紡錘形;吻稍尖;頜齒三角形,鋭扁;犁骨、齶骨具絨毛狀齒;胸鰭短小;體被細小圓鱗;腹部大部分裸露無鱗;體背側藍綠色,腹側銀白色。
體延長,甚側扁。上頜骨後部外露,伸達眼後緣下方。頜齒側扁,三角形。犁骨和齶骨具齒。無舌牙。身體被小鱗片覆蓋,側線朝尾柄向下傾斜;背部虹彩呈藍綠色,側面和腹部呈銀色。
圖片
藍點馬鮫 藍點馬鮫
皇家馬鮫 皇家馬鮫

藍點馬鮫棲息環境

藍點馬鮫主要棲息於淺海大陸架區,有時會出現在巖岸陡坡或瀉湖區,甚至河口水域。它們一般生活在海洋中上層,但是棲息深度會隨着個體大小、水深和季節變化而調整,在成長過程中從表層向中層轉移。此外,它們夏季則常出現在中上層,冬季則較多出現於中下層。 [3]  [4]  [9] 

藍點馬鮫生活習性

藍點馬鮫行為

藍點馬鮫行動敏捷,性兇猛,善於長距離游泳,喜集羣。 [9] 

藍點馬鮫攝食

藍點馬鮫屬於肉食性的兇猛魚類,食譜較單一,以小型魚類為主要餌料,還有少量頭足類和甲殼類等。鯷是藍點馬鮫常年攝取的最主要種類,此外,還有玉筋魚、青鱗沙丁魚、細條天竺鯛、黃鯽、斑鰷、槍烏賊類、曼氏無針烏賊幼體、鷹爪蝦等。攝食強度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春季的攝食強度最低;秋季攝食強度最高;夏季和冬季攝食強度均較低。 [5]  [6]  [9] 

藍點馬鮫洄游

藍點馬鮫的黃海、渤海種羣越冬場主要在沙外漁場江外漁場,洄游於黃海和渤海中的各個產卵場。黃海南部種羣越冬場在浙、閩外海漁場,洄游於浙、閩和南黃海近海的產卵場。
黃海、渤海的種羣每年4月中下旬從越冬場經大沙漁場,由東南抵達江蘇射陽河口東部海域後,魚羣一路遊向西北,進入海州灣山東半島南岸各產卵場進行產卵。每年9月上旬前後,魚羣開始陸續遊離渤海,9月中旬黃海索餌羣體主要集中在煙威、海洋島及連青石漁場。10月上、中旬,主羣向東南移動,經海州灣以東海域,匯同海州灣內索餌魚羣在11月上旬迅速向東南洄游,經大沙漁場的西北部返回到沙外漁場、江外漁場越冬。 [5]  [8] 

藍點馬鮫分佈範圍

藍點馬鮫廣泛分佈於太平洋西北部的日本諸島海域、朝鮮半島南端羣山至釜山外海和中國渤海、黃海、東海等海域。 [1]  具體分佈國家為:中國(包括香港、台灣)、日本、韓國、朝鮮、俄羅斯聯邦。 [2] 
分佈範圍 分佈範圍

藍點馬鮫繁殖方式

藍點馬鮫的性腺,1年內成熟1次,生殖週期為1年。在中國產卵場有廈門近海、牛山、閩東、浙江近海、呂四漁場和海州灣等。產卵場一般水深15-30米,水質清澈,水温9-20℃(產卵盛期水温為14-18℃),鹽度28-31‰。產卵後至秋末,魚羣分散於各沿岸水域索餌,主要索餌場在長江口和海州灣東南部。產卵期4-7月,分批產卵;東海區的產卵期為3-6月,盛產期為5月中下旬,南早北遲。2齡魚全部性成熟。懷卵量約55萬-85萬粒。分批產卵。卵分離,浮性,卵徑1.52-1.63毫米。受精後66小時孵出仔魚。初孵仔魚長5.33毫米。 [5]  [3]  [8] 
藍點馬鮫產卵期4-7月,產卵期間進入海州灣山東半島南岸各產卵場。主羣則沿122°30'N北上,4月底繞過山東高角,向西進入煙威近海產卵場以及渤海的萊州灣、遼東灣、渤海灣及灤河口等主要產卵場,產卵期為5月。在山東高角處,主羣的另一支繼續北上,抵達黃海北部的產卵場,產卵期為5月中旬到6月初。 [5] 

藍點馬鮫保護現狀

藍點馬鮫保護級別

藍點馬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數據缺乏(DD)。 [2] 

藍點馬鮫種羣現狀

藍點馬鮫在其分佈範圍內的許多地方被大量捕撈,在日本內海至少發生過一次局部消失。雖然藍點馬鮫在內海的種羣恢復工作正在進行中,但是沒有關於中國和韓國的種羣信息,估計中國和韓國有50%或更多的全球捕獲量。中國和韓國需要更多關於藍點馬鮫捕獲量和保護程度的信息,因為該物種可能符合受威脅類別。 [2] 

藍點馬鮫保護措施

藍點馬鮫資源在中國經歷了原始階段、發展階段、充分利用階段和過度利用階段之後,隨着黃海、渤海藍點馬鮫漁業管理法規和伏季休漁制度的實施,其產卵羣體資源和補充羣體資源得到有利的保護,開發利用趨於科學、合理。 [5] 

藍點馬鮫主要價值

  • 經濟價值
藍點馬鮫是中國海洋捕撈對象中重要的經濟魚類。可加工製作罐頭和鹹幹品。 [8] 
  • 研究價值
藍點馬鮫是中國北方漁業資源研究和管理的重點魚種。 [8] 
  • 食用價值
藍點馬鮫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9克多、脂肪2.5克,肉堅實味鮮美,營養豐富。肝含維生素A較高,是製造魚肝油的原料。 [7] 
參考資料
  • 1.    韓書文,鹿叔鋅主編.山東水產: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01:60-80
  • 2.    Japanese Seerfish  .IUCN[引用日期2019-12-15]
  • 3.    倪勇,伍漢霖主編.江蘇魚類志: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717-718
  • 4.    陳明茹,楊聖雲編著.台灣海峽及其鄰近海域魚類圖鑑: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2:292
  • 5.    唐啓升主編.中國區域海洋學 漁業海洋學:海洋出版社,2012.06:166-169
  • 6.    唐啓升主編.中國區域海洋學 漁業海洋學:海洋出版社,2012.06:293
  • 7.    鄭亭亭主編.世界上最神奇的100種海洋生物:海洋出版社,2017.02:143
  • 8.    藍點馬鮫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5-28]
  • 9.    魏建功,中國常見海洋生物原色圖典 魚類,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20.01,第1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