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藍點頦西西伯利亞亞種

鎖定
藍點頦西西伯利亞亞種(學名Luscinia svecica pallidigularis)是藍點頦亞種之一。體長12-13釐米,體重17-18克。頭部、上體主要為土褐色。眉紋白色。尾羽黑褐色,基部慄紅色。頦部、喉部輝藍色,下面有黑色橫紋。下體白色。雌鳥酷似雄鳥,但頦部、喉部為棕白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腳肉褐色。叫的聲音很好聽
棲息於灌叢或蘆葦叢中。性情隱怯,常在地下作短距離奔馳,稍停,不時地扭動尾羽或將尾羽展開。主要以昆蟲、蠕蟲等為食,也吃植物種子等。繁殖期為5月。營巢於灌叢、草叢中的地面上。巢以雜草、根、葉等築成。每巢產卵4-7枚。卵有光澤呈藍綠色。孵化期約為14天。
中文學名
藍點頦西西伯利亞亞種
拉丁學名
Luscinia svecica pallidigularis
別    稱
西西伯利亞藍點頦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鶇科
歌鴝屬
藍點頦 
亞    種
藍點頦西西伯利亞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Zarudny, 1897

藍點頦西西伯利亞亞種形態特徵

藍點頦西西伯利亞亞種雄鳥上體羽色呈土褐色,頭頂羽色較深,有白色眉紋,頦部、喉部亮藍色,中央有栗色塊斑,胸部下面有黑色橫紋色和淡栗色兩道寬帶,腹部白色,兩脅和尾下覆羽棕白色。尾羽黑褐色,基部慄紅色。雌鳥酷似雄鳥,但頦部、喉部為棕白色,喉部無栗色塊斑,喉白而無桔黃色及藍色,黑色的細頰紋與由黑色點斑組成的胸帶相連。幼鳥翅上覆羽有淡栗色塊斑。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腳肉褐色。 [1] 

藍點頦西西伯利亞亞種生活習性

棲息於灌叢或蘆葦叢中,不去密林和高樹上棲息。常見於苔原帶、森林、沼澤及荒漠邊緣的各類灌叢。性情隱怯,常在地下作短距離奔馳,稍停,不時地扭動尾羽或將尾羽展開。喜歡潛匿於蘆葦或矮灌叢下,飛行甚低,一般只作短距離飛翔。常歡快地跳躍,在地面奔走極快。平時鳴叫為單音,繁殖期發出嘹亮的優美歌聲,也能仿效昆蟲鳴聲。
主要以金龜甲、蝽象、蝗蟲、鱗翅目、鞘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特別是鱗翅目幼蟲最嗜吃。也吃植物種子等。 [1] 

藍點頦西西伯利亞亞種分佈範圍

分佈於西伯利亞西南部到土庫曼斯坦、阿爾泰山脈和葉尼塞河上游。 [2] 

藍點頦西西伯利亞亞種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於灌叢中,或地上凹坑內,也在樹根和河岸崖壁洞穴中營巢。巢隱蔽性甚好,巢用枯草莖、枯草根、樹葉等材料構成,巢底再用細草莖和草葉鋪墊,有時也放置獸毛和羽毛。窩卵數4-7枚。卵淡綠色或灰綠色,被有褐色點斑、塊斑或漬斑,尤以鈍端斑點較密和較大,尖端斑點或塊斑小而稀疏。卵的大小為17-21mm×13-15mm。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3-15天。雛鳥晚成性,孵出後由雌雄親鳥共同餵養,經過14-15天的餵養,幼鳥即可離巢。 [1] 

藍點頦西西伯利亞亞種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3] 

藍點頦西西伯利亞亞種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