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藍藻毒素

鎖定
藍藻毒素和異味物質是藍藻所產生的次生代謝產物,也是藻源次生代謝產物中對水環境影響最大的兩類物質。藍藻毒素,顧名思義,即藍藻產生的毒素,根據它們的功能特性主要分為3類:作用於肝臟的肝毒素,作用於神經系統的神經毒素及細胞毒素;異味物質,即異味及導致異味的揮發性化合物,異味是藉助於人的感覺器官(鼻、口和舌)而被感知的,它包括嗅覺異味和味覺異味。 [1] 

目錄

藍藻毒素介紹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WHO)的報道,全世界水華藻類中59%為有毒藍藻。目前國際上確認能產生毒素的藍藻有46種,已發現的藍藻毒素的種類很多,藍藻神經毒素具致死性,但它們不像藍藻肝毒素那樣無處不在。神經毒素致死事件主要在北美有報道,而肝毒素危害的發生卻是全球性的。在我國基本還沒有藍藻神經毒素的危害報道,但在江蘇海門等地區,原發性肝癌的發病率卻很高,經調查發現與微囊藻毒素的長期慢性暴露有關:飲用含有低水平微囊藻毒素的池塘水使人們死於肝癌的概率增多。下面我們重點介紹3種肝毒素。 [1] 

藍藻毒素機制

藻類產生藍藻毒素的原因及其控制因素是目前研究的熱點之一,儘管還不能確定藍藻為什麼會產生毒素,但藍藻毒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進化和自我保護需要似乎已成共識。目前關於藍藻毒素的產生機理研究最多的是微囊藻毒素產生的機理。對於微囊藻毒素的產生機理有很多假設,但目前尚無令人滿意的結果。目前主要有兩種被認可的假設:一種是環境因子的影響;另一種是遺傳的差異。 [2] 
參考資料
  • 1.    彭亮 .水庫藍藻水華監測與管理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23
  • 2.    楊柳燕,肖琳 .湖泊藍藻水華暴發、危害與控制:科學出版社,2011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