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藍胸秧雞

鎖定
藍胸秧雞(學名:Gallirallus striatus),是秧雞科紋秧雞屬鳥類
藍胸秧雞全長約26釐米,嘴長直而側扁稍彎曲,鼻孔呈縫狀,位於鼻溝內。翅短,向後不超過尾長,第2枚初級飛羽最長,第1枚初級飛羽的長度介於第6枚和第8枚之間。尾羽短而圓。跗蹠長短於中趾或中趾連爪的長度;趾細長。上體暗褐色,腹及兩脅暗褐色,綴以較背部為寬的白色橫斑,尾下覆羽沾棕色。上嘴角褐色,嘴基和下嘴淡黃紅色,跗蹠及趾橄欖褐色。
藍胸秧雞常見於水稻田,也在水邊草叢中活動,性隱匿,善奔跑,以小型水生動物如蝦、蟹、螺以及昆蟲如金龜子、螞蟻等為食。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藍胸秧雞
拉丁學名
Gallirallus striatus
別    名
灰胸秧雞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鶴形目
秧雞科
紋秧雞屬
藍胸秧雞
亞    種
7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66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2] 

藍胸秧雞形態特徵

藍胸秧雞
藍胸秧雞(7張)
藍胸秧雞的額、頭頂和後頸慄紅色,其餘上體暗褐色,羽緣橄欖褐色,具細的白色橫斑和斑點。翅覆羽和內側飛羽具窄的白色波浪形斑紋;頦、喉白色,眼先、頭側、頸側和胸灰色,其餘下體橄欖褐色,具白色橫斑。
虹膜棕紅色或橙黃色,上嘴暗褐色,下嘴淡紅色或橙色。腳青灰色或橄欖褐色,爪淡褐色或角黃色。
大小量度:體重♂100-155克,♀115-155克;體長♂267-286毫米,♀220-260毫米;嘴峯♂36-42毫米,♀34-37毫米;翅♂121-127毫米,♀116-125毫米;尾♂38-40毫米,♀35-40毫米;跗蹠♂42-50毫米,♀35-40毫米。 [3] 
(注:雄性-♂;雌性-♀)

藍胸秧雞棲息環境

藍胸秧雞棲息於水田、溪畔、水塘、湖岸、水渠和蘆葦沼澤地帶及其附近灌叢與草叢中,也出現於海濱和林緣地帶沼澤灌叢中。 [3] 

藍胸秧雞生活習性

藍胸秧雞
藍胸秧雞(26張)
藍胸秧雞常單獨或成家族羣活動,多在清晨和黃昏活動,白天隱藏在草叢中。行動謹慎,行走時步履輕盈,每走一步尾亦隨之擺動,亦能在地面急速奔跑。游泳和潛水本領很好,游泳時身體露出水面較高。飛行較弱,一般亦很少飛翔,每次飛行距離亦較短,飛不多遠即又落入草叢中。主要以水生昆蟲、蝦、蟹、螺、螞蟻、金龜子等動物為食,也吃植物嫩葉、幼芽、根、堅果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 [3] 

藍胸秧雞分佈範圍

藍胸秧雞在中國以內分佈於長江中下游、四川、雲南、貴州、廣東、福建、海南島、香港和台灣。 [3] 
中國以外分佈於孟加拉國、文萊、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越南。 [2] 

藍胸秧雞繁殖方式

藍胸秧雞營巢於水邊草叢中或蘆葦沼澤地上,巢由幹蘆葦和乾的水草構成,呈盤狀,中間稍凹陷。每窩產卵5-9枚,卵為寬卵圓形,乳白色、被有紅褐色或紫褐色斑,卵的大小為31-37毫米×24-29毫米。 [3] 

藍胸秧雞亞種分化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Gallirallus striatus albiventer
Swainson, 1838
2
Gallirallus striatus gularis
Horsfield, 1821
3
Gallirallus striatus jouyi
Stejneger, 1887
4
Gallirallus striatus obscurior
Hume, 1874
5
Gallirallus striatus striatus
Linnaeus, 1766
6
Gallirallus striatus taiwanus
Yamashina, 1932
7
藍胸秧雞薩馬亞種
Gallirallus striatus paratermus
Horsfield, 1821
(以上內容來自: [3]  [4-5] 

藍胸秧雞保護現狀

藍胸秧雞保護級別

藍胸秧雞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2] 
藍胸秧雞已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6] 

藍胸秧雞種羣現狀

藍胸秧雞的分佈範圍非常大,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全球種羣規模尚未量化,種羣數量呈上升趨勢。 [2] 
2022年5月28日,泉州市觀鳥學會資深拍鳥人吳老師,在晉江紫帽山下發現珍稀鳥類——藍胸秧雞。這是該鳥種首次在泉州被拍攝到。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