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藍田人

鎖定
“藍田人”即“藍田猿人”,學名為“直立人藍田亞種”,英文名稱:Homo(Sinanthropus)erectuslantianensis。是中國的直立人化石,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屬早期直立人,生活的時代是更新世中期、舊石器時代早期。1964年發現於陝西藍田縣公王嶺,命名為“直立人藍田亞種”。
別    名
藍田猿人
藍田人
中文學名
直立人藍田亞種
二名法
Homo erectus lantianens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靈長目
亞    目
簡鼻亞目
人科
人屬
直立人
亞    種
藍田人
分佈區域
生活的時代是更新世中期、舊石器時代早期
發現地區
陝西省藍田縣公王嶺

藍田人簡介

藍田人是中國的直立人化石。通常稱作藍田猿人,學名直立人藍田亞種(Homo erectus lantianensis)。生活的時代是更新世中期、舊石器時代早期。

藍田人基本概念

因1964年發現於陝西省藍田縣公王嶺,故命名為“藍田人”。藍田人的生活年代,本來認為是距今約69萬年到95萬年,但是1987年重新測定後認為是距今約70萬年到115萬年。
2018年7月12日,科技期刊《自然》(Nature)發佈,由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朱照宇研究員牽頭組成的科研團隊在中國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玉山鎮上陳村新發現一處舊石器遺址——上陳遺址該遺址,擁有連續性較好的人工製品文化層,序列時間可追溯到大約126萬年到212萬年前。 [3] 

藍田人發現過程

藍田人 藍田人
1963年7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調查隊在進行田野調查時,在藍田縣城西北約10公里的泄湖鎮陳家窩發現了一老年女性下頜骨化石。1964年5月,在藍田縣城以東的公王嶺發現一個基本保存完整的中年女性頭骨化石。經對此頭骨化石進行室內修復,復原出一完整的猿人頭骨化石。原研究者把陳家窩的下頜骨和公王嶺的頭骨歸到一起,命名為“藍田中國猿人”,簡稱“藍田猿人”或“藍田人”。但是,不少學者認為,這兩件標本所顯示的原始性程度明顯不同,兩個地點的時代又有先後之分,建議給公王嶺頭骨另立新種“藍田人”;給陳家窩下頜骨以“直立人陳家窩亞種”的學名,亦可稱“陳家窩人”。藍田人屬我國早期人類化石。其前額低平、較寬,眉骨粗壯隆起,骨壁較厚,眼眶略方,嘴部前伸。顱內耳高71毫米,腦容量為778.4毫升,基本與印度尼西亞爪哇人的775—900毫升相當。 [1] 
“陳家窩人”化石據測定距今約50萬年,晚於公王嶺化石。有人將這件化石也稱為藍田人。但不少學者主張,這一名稱以專用於公王嶺的直立人化石為宜,而另把陳家窩的直立人化石稱作陳家窩人(Homo erectus chenchiawoensis)。她是亞洲北部所發現的古老的直立人。“直立人”是指已能直立行走,並懂得製造石器的人類。
“藍田人”曾泛指中國陝西省藍田縣的公王嶺和陳家窩兩地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直立人化石;但不少學者主張,這一名稱以專用於公王嶺的直立人化石為宜,而另把陳家窩的直立人化石稱作“陳家窩人”。公王嶺地點的地質時代中更新世早期,古地磁斷代的年代數據,一是距今約100萬年,一是距今約80萬至75萬年;陳家窩地點的地質時代亦屬中更新世,用古地磁法測定的年代數據,一是距今約65萬年,一是距今約50萬年。在公王嶺,與人類化石同層,還出土了以三稜大尖狀器為特色的石器,並發現了用火遺蹟。公王嶺化石是亞洲北部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

藍田人基本特徵

藍田人的年份較北京人早數十萬年。因此他們在體質形態上有不少差別。例如藍田人的容貌更似猿猴,智力和四肢也比不上北京人發達。考古學家因而把藍田人分類為“早期直立人”,把北京人分類為“晚期直立人”。他們住在更新世中期、舊石器時代。早期的藍田人為西安最早的居民。

藍田人化石概況

公王嶺的頭骨化石包括完整的額骨,大部分頂骨,右側的顳骨上頜骨(附有第二、三臼齒),左上頜骨的何況和額突部,大部分左鼻骨和右鼻骨的鼻根部,以及1顆左上第二臼齒,同屬於一個30多歲的女性個體。原研究者將它命名為Homo(Sinanthropus)erectuslantianensis——“直立人藍田亞種”,亦可俗稱為“藍田人”。藍田人頭骨有許多明顯的原始性狀。眉嵴碩大粗壯,在眼眶上方几乎形成一條直的橫嵴,兩側端明顯向外側延展。眉嵴與額鱗之間的部位明顯縮窄。額骨非常低平。頭肌骨壁極厚,同北京人、爪哇人頭骨相比較,藍田人頭骨各部分的厚度基本上都位於它們的變異範圍的上限,有些甚至超過最大數值。
頭骨化石復原圖 頭骨化石復原圖
例如,頂骨前囱點附近的厚度,北京人的6個頭肌平均值為7-9.9毫米,爪哇人的4個頭骨平均約5.5-10毫米,藍田人則為16毫米。藍田人頭骨的高度是所有直立人中最低的一個。藍田人的腦量估計為780亳升左右;而爪哇人為775-990毫升;北京人為850-1300毫升。藍田人比爪哇人和北京人都古老,只有爪哇的莫佐克託人(Homoerectusmodjokertensis)可與之相比。陳家窩的下頜屬於一個老年女性,其形態總的來説和北京人的一致,但也不完全相同。原研究者把這個下頜骨和公王嶺的頭骨歸至一起,稱為藍田人。但是,不少學者認為,這兩件標本所顯示的原始性狀程度明顯不同,兩個地點的時代又有先後之分,建議給公王嶺頭骨另立新種Homolantianensis——“藍田人”;給陳家窩下頜骨以Homoerectuschenchiawoensis——“直立人陳家窩亞種”的學名,亦可俗稱為“陳家窩人”(“Chenchiawoman”)。
在藍田人化石的層位中發現有大尖狀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球等石器。加工方法為簡單的錘擊法,石片一般未經第二步加工即付諸使用。

藍田人分佈特點

2005年,中科院古人類學家黃萬波三峽龍骨坡發現了巫山人時,也發現了藍田人。因此藍田人雖然在陝西藍田發現,但其故鄉卻可能在秦嶺以南。

藍田人自然生境

藍田人生活年代

藍田人頭骨化石 藍田人頭骨化石
他們大約生活在100萬至50萬年前。當時藍田人的生活地區,草木茂盛,很多種遠古動物棲息,包括大熊貓東方劍齒象葛氏斑鹿等素食動物,更有兇猛的劍齒虎。藍田人用簡單而粗糙的方法打製石器,包括大尖狀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球等,在自然環境中掙扎求存。他們捕獵野獸,採集果實、種籽和塊莖等為食物。

藍田人自然環境

公王嶺是灞河左岸最高的一級階地。在一個古老的巨厚礫石層之上,堆積着厚約30米的棕紅色砂質粘上,即地質學所稱的“紅色土”或“離石黃土”,人類化石就埋藏在其中。
陳家窩位於灞河右岸,化石也發現於最高一級階地的紅色土層中。“紅色土”屬華北中更新世堆積。公王嶺的紅色土中,發現哺乳動物化石42種,不但包括較多的華北中更新世常見種屬,如中國縞鬣狗李氏野豬三門馬和葛氏梅花鹿等,而且存在少量的第三紀殘存種和第四紀早期典型種,如藍田劍齒虎、中國奈王爪獸、更新獵豹短角麗牛等。
這表明公王嶺人類化石的時代比北京人要早,屬中更新世早期,相當於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發現粗健直立人化石的哲蒂斯層,或阿爾卑斯冰期系列的貢茲-明德間冰期。在陳家窩共發現哺乳動物化石14種,它多半見於公王嶺,但也有晚更新世的動物。許多學者認為,陳家窩的時代晚於公王嶺,大致和北京人的相當;也有人認為可能與公王嶺相同。用古地磁法測定的年代數據表明,公王嶺地點早於陳家窩地點。
公王嶺動物羣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具有強烈的南方色彩,如其中的大熊貓東方劍齒象華南巨貘中國貘毛冠鹿和秦嶺蘇門羚等,都是華南南亞更新世動物羣的主要成員。公王嶺動物羣中存在着這麼多的南方森林性動物,一方面表明當時藍田一帶氣候温暖、濕潤,林木茂盛;另一方面也表明那時的秦嶺不象現在這麼高,還未隆起成為妨礙南北動物遷移的地理屏障。陳家窩與公王嶺不同,缺少帶有強烈南方色彩的哺乳動物。軟體動物也基本上都是現代生活於華北的種類。有的學者認為,兩個地點的直線距離只有22公里,動物羣卻存在如此大的差別,這一事實也反映了時代的不一致。

藍田人文化遺物

下頜骨化石 下頜骨化石
在藍田的中更新世地層裏,共發現200多件石製品,其中從公王嶺含化石層和稍晚層位中發現的不過13件,另外一些則出自附近與之層相當的20來個地點。這些石製品本身的技術在差別不大,在如今材料不足的情況下,一般暫時將它們都看作是藍田人的文化遺物。藍田石製品包裝砍斫器刮削器大尖狀器石球,還有一些石核石片。它們多半用石英岩礫石脈石英碎塊製成,比較粗糙。石器中最有物色的是大尖狀器,斷面呈三角形,又稱“三稜大尖狀器”。除藍田外,這種石器在丁村遺址匼河文化西侯度文化三門峽市等地點中也有發出。上述地點均位於“汾渭地塹”及其鄰近地區,表明大尖狀器是這個地區舊石器文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藍田只發現一件石球,製作粗糙,與丁村、合河、三門峽市等地點發現的比較接近。藍田的砍斫器的刮削器沒有什麼特色,製法和類型都和華北其他舊石器時代早期地點的差不多。在公王嶺含化石層裏還發現了三、四處灰燼和灰屑,散佈範圍均不大,原研究者認為很可能是藍田人用火的遺蹟。

藍田人學術觀點

遺址 遺址
黃萬波研究員不僅是“巫山人”的發現者,也正是當年“藍田人”的發現者。1954年他從東北地質大學畢業後,就進入中科院致力於古人類研究。他説,“藍田人”(距今110-115萬年)雖然在陝西藍田發現,但其故鄉卻不在西安,而在秦嶺以南。因為那裏的地質構造是黃土,根本不適合原始人類居住。中國的氣候是冰川間隔冰川,藍田人是某一個時期氣候變暖後,從三峽地區遷移過去的。因為在發掘工作中,他們找到的都是南方動物種羣,有熊貓等幾十種。
黃萬波研究員認為,“巫山人”以及周圍的“建始人”、“官渡人”、“河梁人”、“大溪人”、“奉節人”等,都在長江三峽流域,它們體現了人類活動的傳承性和完整的演化過程。在龍骨坡除發現了200萬年前的人類下頜骨化石外,還發掘出了100多種動物的骨化石,以及多個年代人類生活過的痕跡。他曾去東非大裂谷考查了半個月。他認為,東非大裂谷是人類的搖籃,其中一支遷移到如今的長江三峽地區後,一直繁衍至今,是我們的祖先。
黃萬波曾提出了“長江流域大三峽———人類演化的搖籃”等學術觀點。他説,所謂“大三峽”,是指長江流域,包括長江支流所輻射的地區。經過21年的考古工作證實,長江三峽集中發現了大量古人類遺址,這裏已成為我國古人類化石分佈最為密集和最有連續性的地區。200萬年以來,三峽地區一直有人類活動痕跡,長江“大三峽”是中國古人類的故鄉。 [2] 

藍田人文化特徵

藍田人是1963年和1964年分別在陝西藍田縣的陳家窩和公王嶺發現的。公王嶺在藍田縣城東南17公里,是一個小土崗,前臨灞河,後依秦嶺。登上公王嶺,即發現厚約30米的礫石層、上面覆蓋着厚約30米的“紅色土”。紅色土的下部夾有兩層埋藏土,就在這兩層埋藏上之間發現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人頭蓋骨和三枚牙齒化石,還有石器和許多動物化石。在陳家窩則發現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下頜骨化石。
在藍田人產地發現的石製品僅三十四件。原料主要是石英岩脈石英,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種類有大尖狀器、大型多邊砍研器、中小型多邊砍斫器和單邊砍聽器,還有刮削器和石球等。加工技術粗糙,有單面加工和交互加工者。器形多不規整,對原料的利用率也較低,表明當時的石器製作技術仍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與藍田人伴生的動物有三門馬大熊貓鼢鼠李氏野豬葛氏斑鹿、中國鬣狗、東方劍齒象劍齒虎、中國獏、爪獸、碩彌猴和免等,有明顯的南方動物羣色彩。根據動物羣及其所在的地層判斷,年代應屬中更新世早期。匼河文化匼河村屬山西芮城縣,位於西侯度西南的黃河岸邊。1959年調查時發現若干石器地點,1960年對其中幾個點進行了發掘,總共在十一個地點發現①吳汝康:《陝西藍田發現的猿人頭骨化石》,《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66年第1期。戴爾儉、許春華《藍田舊石器的新材料和藍田猿人文化》,《考古學報》1973年第2期。石製品一三八件,以及燒骨和許多哺乳動物化石②。除6055地點是發現於紅色土之下的泥灰岩層中以外,其餘都是發現於紅色上之下的礫石層中。前者很少受水衝磨,後者則多有不同程度的衝磨現象。
石製品的原料除極少數為脈石英外,絕大多數是採自當地河灘的石英岩礫石製成的,不少製品還保留有原礫石的巖面。匼河石器的製法主要是錘擊法和碰砧法,也有砸擊法,有的用原礫石的平面作枱面,有的則用已打過石片的疤痕作枱面。石片大多寬短。石器器形有砍斫器、刮削器、太三稜尖狀器、小尖狀器和石球等,多用石片加工而成,也有由石核製成者(如石球等)。砍砸器分單面刃和雙面刃兩種,刮削器則多為單面加工,即從劈裂面向背面加工而成。
與石器伴出的動物化石披毛犀三趾馬腫骨鹿斑鹿劍齒象納瑪象水牛和野豬等,其時代應屬中更新世早期,與藍田人的年代接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