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藍毗尼

(釋迦牟尼佛的誕生地,佛教的主要聖地之一)

鎖定
藍毗尼(Lumpinī)又譯為嵐毗尼、臘伐尼、林微尼等,梵語可愛之意。釋迦牟尼佛的誕生地,佛教的主要聖地之一。
處於尼泊爾西南和印度交界處,在魯潘德希縣境內,距加德滿都360公里。 [1]  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蘭毗尼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 
藍毗尼又被稱為“佛祖的故鄉”。這裏民風淳樸,大部分地區是鄉村,生活着極其頑強的塔魯族人民。他們世代務農,生活的環境是炙熱的南部平原,塔魯族人大多生性樂觀,隨遇而安。
作為佛祖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的誕生地,藍毗尼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宗教聖地之一。佛祖最終在菩提樹下求得的正果使世界上多了一種熱愛和平與思索的哲學。他於公元前563年5月誕生於藍毗尼的娑羅雙樹下。
中文名
藍毗尼
外文名
Lumpinī
地理位置
尼泊爾西南和印度交界處
開放時間
6:00-18:00
門票價格
200Rs
著名景點
佛祖誕生地
誕生於
藍毗尼園的娑羅雙樹下

藍毗尼概況

蘭毗尼是梵文“可愛”的意思。這裏原來是古代天臂國善覺王夫人蘭毗尼的花園,花園因人而得名。
藍毗尼
藍毗尼(5張)
藍毗尼位於尼泊爾南部蘭毗尼專區的魯潘德希縣,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藍毗尼距加德滿都約360公里,位於尼泊爾南部的特萊平原上,屬熱帶氣候最高氣温可達50攝氏度左右。由於從首都加德滿都到藍毗尼的公路是尼泊爾的主要交通幹道,車多、路險,所以筆者經過7個半小時的長途跋涉才終於抵達了目的地。公元前565年,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誕生在這裏。早在1500多年前,中國高僧晉代法顯就取道新疆,渡流沙,越葱嶺,經印度來到藍毗尼,成為訪尼外國人士中有真實記載的第一人。唐代名僧玄奘在公元633年也曾到此瞻禮取經。
公元前565年的一天,迦毗羅衞國的瑪雅·黛維王后在回孃家的途中,路過蘭毗尼花園,被花團錦簇的美景所吸引,就住在那裏欣賞起來了。第二天,正值尼歷正月十五,入夜後,圓圓的月亮掛在空中,銀輝似的月光撒滿了美麗的花園,端莊的黛維王后,沉浸於這良辰美景之中,毫無痛苦地扶着園中的娑羅雙樹,生下了王子一悉達多。
悉達多王子相貌端莊,天資聰穎。父親淨飯王對他寄予很大的希望在他16歲時。就替他娶了鄰國一位美麗的公主。但悉達多很有思想,對人生的苦難有深深的思考。在他29歲那年,悉達多拋棄了王子的高貴地位,離別妻兒,剃掉鬚髮,在深山曠野中遍訪名師,以求解脱人生的痛苦。在他中年時期,終於在一棵菩提樹下,大徹大悟。創建了佛教學説。由於他是釋迦族人。所以他的追隨者和信徒都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
悉達多創建佛教後,蘭毗尼就被視為佛教聖地了,因為,聖人是在這裏誕生的。
蘭毗尼有紀念佛祖誕生的寺廟,其中供奉着一塊石雕的釋迦降生圖,廟北聳立着一根著名的阿育王石柱,上面刻着“佛祖誕生之處”的銘文。
蘭毗尼是世界級的文化勝地。每年尼歷正月十五都要舉行釋迦牟尼誕生紀念活動。

藍毗尼歷史背景

藍毗尼是梵文"可愛"的意思,這裏原為古代天臂國善覺王夫人蘭毗尼的花園,此處因此而得名,藍毗尼是個不大的村莊,綠樹成蔭,景色秀麗,有許多與釋迦牟尼有關的歷史遺蹟。這裏有一座白色方形建築,是兩
藍毗尼園 藍毗尼園
層石砌的平台,在濃郁茂盛的樹木襯托下,十分莊嚴肅穆。這就是瑪雅黛維女神廟,也稱摩訶摩耶夫人廟,瑪雅黛維是北天竺迦毗羅衞國(今尼泊爾境內蘭毗尼附近)淨飯王的妻子,相傳公元前633年尼泊爾陰曆正月的望日,她在回孃家的路上來到蘭毗尼花園,在一株巨大的娑羅雙樹下休息的時候生下了悉達多·喬達摩,即後來聞名世界的佛教始祖釋迦牟尼。藍毗尼位於印度平原的南部,四周掩映着森林樹木。藍毗尼的人們相信佛祖的母親之所以選擇了藍毗尼是因為這裏的環境寧靜祥和。儘管藍毗尼附近沒有什麼城市,人口也不多,但這裏仍計劃有大的發展:修建花園、植樹建渠、增加膳宿設施,甚至還要新建一個圖書館。遊人和朝聖者在這裏吃住都很方便,由日本人負責興建的豪華型酒店更為不同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遊客們可以乘飛機去往派勒瓦,當然也可坐公共汽車,或是租一輛吉普或三輪車去那兒。派勒瓦與加德滿都(尼泊爾首都)之間還有固定通車。後人在釋迦牟尼出生處建造了這座別具一格的瑪雅黛維女神廟,現廟內供奉着女神石雕像,右手攀把着娑羅雙樹的樹的枝幹,新生的嬰兒悉達多端多端立在近旁的蓮台上。
在瑪雅黛維女神廟旁有一口數十米的方形水池,明澈如鏡,相傳是女神沐浴和釋迦牟尼幼年時代洗澡的地方。池邊長着一棵娑羅雙樹,樹身粗大,原樹在法顯著作中曾有記載,唐玄奘來此取經時已經"枯悴",可見現存此樹是後人補種的。

藍毗尼阿育王朝聖

阿育王石柱 阿育王石柱
釋迦牟尼於公元前623年出生在著名的釋迦牟尼庭園裏,他的誕生地成為後人朝聖的地方。印度君主阿育王就是朝聖者之一,他是虔誠的佛教信徒,不僅下令免除了佛祖誕生地附近的所有苛捐雜税,佛教書上還記載阿育王在佛祖誕生的確切地點上立了一塊石碑作為標記,並以示紀念。考古學家才在一個七層磚壘起的平台上發現了該紀念石,它埋在神殿舊址下面5米處,1993年在掘進開路時被毀壞。阿育王還於公元前250年在此立下一個紀念自己的石柱,阿育王石柱柱高6米,有一半埋在地下。在瑪雅黛維女神廟的正北,是著名的阿育王石碑。碑是圓柱形,是公元前249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來此朝拜時所建,刻在碑上的文字確鑿無疑地證明了蘭毗尼是佛祖降生之地。阿育王石碑也因此成為蘭毗尼最重要的歷史文物廟南有後人建的佛塔和佛寺,寺內有釋迦牟尼的巨大塑像。佛堂的牆壁上繪有反映釋迦牟尼生平的五彩繽紛的壁畫。此外,蘭毗尼還建有文物館和馬享德拉紀念碑等。
阿育王石柱是1896年被考古學家發現的。在此後多次的勘查發掘中,又發現了不少孔雀王朝、貴霜王朝、笈多王朝時期的遺物。一些外國佛教徒先後在此修建寺廟。尼泊爾政府也新修了一些塔、寺,並計劃在聯合國資助下修建神聖花園、藍毗尼新村的寺廟區。

藍毗尼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
佛教創始人為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迦毗羅衞國(今尼泊爾南部邊邊境)王子,屬釋迦族佛教徒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即“釋迦族的聖人”。關於釋迦牟尼的生卒年代,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兩者的説法不大相同。據北傳佛教推斷,釋迦牟尼誕生於公元前565年,去世於公元前485年,約與中國的孔子同時。據南傳佛教推斷,他生卒日期或為公元前623年至前544年,或為公元前633年至543年。
喬達摩·悉達多的父親為淨飯王。淨飯王對王子十分鐘愛,悉達多自幼過着錦衣玉食、無憂無慮的生活。年輕的王子從未見聞過人間的憂慮、煩惱和不幸,也從未思慮過人生有所謂憂患、貧困、病、老死諸般痛苦。悉達多自幼從未離開富麗堂皇的宮庭,從未走出精美綺麗的御苑;笙歌盈耳,觥籌交錯,盡情遊戲享樂。成年後,娶嬌妻,生愛子。但偶然機會出遊,初次接觸嚴酷的、慘不忍睹的現實,便深為所動。根據傳説,王子一日出遊,得遇四種人,因而頓悟。一為奄奄待死的老人,一為病入膏育的患者,一為待葬的死者,悉達多到此始知老、病、死為人生所難免。後,又遇一貧苦僧人。從這位得到靈魂真正平衡的人那裏,年輕的王子懂得了如何從老年、疾病、死亡的苦難中贏得自由,便打定主意脱離家庭生活,刻意修苦行,以求解脱之道。
悉達多棄宮室,離親眷,暗自出走,落髮為僧,摒除慾念,潛心於苦修。他先從師於印度教數論派”先驅阿羅邏迦羅摩與烏陀迦羅摩子學禪定;後又到尼連禪河附近林中獨修苦行六年,歷盡百般折磨,刻苦自身,以求正真道、成正覺。然而,無論淨心守戒,抑或刻意自苦,均未能使年輕的苦行者如願以償。他終於悟到修苦行並非獲致解脱之正道。久經冥思苦想,他終於達到覺悟。他確信:貪戀享樂以及誓修苦行,兩者皆非正真道。前者“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身貪細滑,為愛慾所牽,惑於財色、思望安樂”;後者“以羸身而取道”,“彼諸外道”。正道為不苦不樂之中道,即靜坐默想、思維真諦--循此,則可臻於“寂滅”,終成正覺。據傳,喬達摩獨自靜坐菩提樹下,豁然“心地光明”,得大覺悟,從此悟道成佛,成為佛陀,即成正覺。

藍毗尼正真道

喬達摩佛陀既悟解脱之“正真道”,即從事説法傳教。在印度北方邦東南部貝拿勒斯城西北的鹿野苑佛陀作了著名的“鹿苑傳教”,使其聽眾阿若喬(讀‘交’)陳如等五位苦行者成為第一批信徒。此後,釋迦牟尼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傳教,並組成僧團,奠定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他八十歲時於拘屍那迦城辭世,眾弟子按印度儀俗,將其遺體火化。
鹿野苑 鹿野苑
佛陀的指示都是由弟子口傳。因此很難斷定那一段論述是否原話。他死後幾個世紀內,佛教徒舉行數次結集大會,確定教義。佛陀認為一切無常,無論是外在事物或個人的身心總體,都不斷變化。佛陀不承認事物之中有必然的或根本的實在。他認為阿怛摩(我體)並不存在,認為一切事物沒有不變的我體,人處在生死輪迴之中,而生存必有痛若,把現實人生斷定為“無常”、“無我”、“苦”。根據這三種基本實際,佛陀總結出“四聖諦”。苦諦謂世俗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集諦謂貪為苦因;滅諦謂苦因可滅;道諦即滅苦之道。“苦”的原因在於每人自身的“惑”、“業”所致。“惑”指貪、嗔、痴等煩惱,“業”指身、口、意等活動。“惑”、“業”為因,造成生死不息之果。佛陀根據四聖諦提出十二因緣,謂“無明”(無智)緣“行”(善惡行業),由不懂佛教“緣生法”之理,故有種種世俗思想行為生起。“行”緣“識”(心識),“由引業力,識相續流,如火焰行,往彼彼趣,憑附中有,馳赴所生,結生有身”。“識”緣“名色”(名稱與物質);“名色”緣“六處”(五感官與意識);“六處”緣“觸”(感官與事物的接觸);“觸”緣“受”(由接觸而產生的感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生存);“有”緣“生”,“生”緣“老死”。此十二支為一總的因果循環鏈條,每兩支間順序成一對因果關係,而配合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又可概括為兩重因果:由無明、行二“支”作為過去因,識、名色、六處、觸、受五“支”則成為“現在果”;由愛、取、有三“支”作為“現在因”,生、老、死,則成為“未來果”。此稱“三世兩重因果”。據稱,人一有生命之個體,在未獲“解脱”前,均須依此因果律於“三世”、“六趣”中生死流轉,永無終期;人們的貧富貴賤壽夭等差別,以及存在於社會中之中不平等,即植根於此。為了擺脱上述生死輪迴之苦,佛陀提出“八正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人經過八正道,即依經、律、論三藏,修恃戒、定、慧三學,徹底轉變自己世俗慾望和認識,超出生死輪迴的範圍,達到這種轉變的最高目標,叫做“涅盤”或“解脱”。這些説法,包括在“四聖諦”、“十二因緣”、“五藴”(即“色藴”、“受藴”、“想藴”、“行藴”、“識藴”)等最基本的教理之中,成為以後佛教各派教義的基礎。
佛教在因果報應和修行解脱方面主張“四姓平等”,反對“婆羅門第一”,主要受到剎帝利吠舍種姓的支持而得到傳播。隨着古代印度社會的發展,佛教大致分為四個歷史階段。公元前六世紀中葉至四世紀中葉,釋迦牟尼創教及其弟子傳承其教説,為原始佛教;從公元前四世紀中葉,佛教內部由於對教義和戒律產生認識分歧,分裂為許多教團,後稱為十八部或二十部,為部派佛教;公元一世紀開始為大乘佛教(它把以前的佛教稱為小乘),分為中觀學派瑜伽行派,七世紀以後,大乘一部分派別同婆羅門徒混合形成密教。十三世紀初,佛教在印度本土趨於消失,十九世紀後又稍有復興。

藍毗尼歷史相關

佛像 佛像
公元前二世紀印度孔雀王朝國君阿育王親自來蘭毗尼朝聖,並建造了尼加里瓦石柱和畢波羅瓦塔。尼加里瓦石柱上刻有用巴利文寫的禱詞和日期。1898年還曾在畢波羅瓦塔中發現一些真正的佛舍利。公元635年,玄奘在蘭毗尼取經時,還親眼目睹到阿育王石柱。根據他的《大唐西域記》記載,尼泊爾考古局於1967年至1972年間,在蘭毗尼附近的蒂勞拉特村發掘出古代釋迦時期的廢墟,發現了陶製頭像、佛像、石雕、錢幣等一批珍貴文物,另外還發掘出神龕、佛院遺址及殘磚斷瓦等。
《法顯傳》 《法顯傳》
公元403年,中國高僧法顯到藍毗尼朝聖。他在藍毗尼曾見過佛陀誕生處的無憂樹和摩耶夫人沐浴過的水池,但他沒有提及阿育王石柱。當時的藍毗尼周圍也多是荒地。《法顯傳》雲:“城東(舍衞城)五十里有王園,園名論民。夫人入池洗浴,出池北岸二十步,舉手攀樹枝東向生太子。太子墮地行七步,二龍王浴太子。身浴處遂作井,及上洗浴池,今眾僧常取飲之。凡諸佛有四處常定:一者成道處,二者轉法輪處,三者説法論議伏外道處,四者上忉利天為母説法來下處,餘者則隨時示現焉。迦維羅衞國大空荒,人民希疏,道路怖畏,白象獅子,不可妄行。”
公元636年,中國高僧玄奘三藏法師來到藍毗尼聖地。他當時在藍毗尼見過無憂樹和摩耶夫人沐浴過的水池,更重要的是他還見過阿育王石柱以及石柱上所刻文字,只是石柱的頂部斷了一部分。《大唐西域記》第六卷記載道:“至臘伐尼林,有釋種浴池,清澄皎鏡,雜華瀰漫。其北二十四五步,有無憂花樹,今已枯悴,菩薩誕靈之處。菩薩以吠舍佉月後半八日,當此三月八日;上座部則曰以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當此三月十五日。次東窣堵波無憂王所建,二龍浴太子處也。菩薩生已,不扶而行於四方各七步,而自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今茲而往,生分已盡。’隨足所蹈,出大蓮花。二龍踴出,住虛空中而各吐水,一冷一暖,以浴太子。浴太子窣堵波東,有二清泉,傍建二窣堵波,是二龍從地踴出之處。菩薩生已,支屬宗親莫不奔馳,求水盥浴。夫人之前,二泉湧出,一冷一暖,遂以浴洗。其南窣堵波,是天帝釋捧接菩薩處。菩薩初出胎也,天帝釋以妙天衣跪接菩薩。次有四窣堵波,是四大天王抱持菩薩處也。菩薩從右脅生已,四大天王以金色氎衣捧菩薩,置金機上,至母前曰:‘夫人誕斯福子,誠可歡慶!諸天尚喜,況世人乎?’四天王捧太子窣堵波側不遠,有大石柱,上作馬像,無憂王之所建也。後為惡龍霹靂,其柱中折仆地。傍有小河,東南流,土俗號曰油河。是摩耶夫人產孕已,天化此池,光潤澄淨,欲令夫人取以沐浴,除去風虛。今變為水,其流尚膩。”公元十二三世紀,曾有一些西藏佛教徒來藍毗尼朝聖。當時尼泊爾西部國王RipuMalla率大臣等也來到藍毗尼朝禮。他們也見過阿育王石柱、佛陀誕生處的無憂樹和摩耶夫人沐浴過的水池。但此時的藍毗尼,印度教的色彩已很濃厚。
藍毗尼 藍毗尼
公元十八世紀,隨着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也有不少西方學者來到印度。他們對豐富多彩東方文化,特別是東方歷史、考古、宗教等,有着非常濃厚的興趣。如WilliamJones即是其代表人物之一。
1896年,尼泊爾西部城鎮官員KhadgaSumsher和著名考古學者A.Feuhrer博士發現了藍毗尼的阿育王石柱。他們根據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的所載,並經多次勘查發掘,證實了藍毗尼園的地點,從此荒廢多時的藍毗尼園又一次展現在世人面前。
1899年,印度考古學家P.C.Mukherji對藍毗尼作了進一步的考古和發掘,又發現了不少孔雀王朝、貴霜王朝、笈多王朝時期的遺物。在藍毗尼園內有摩耶夫人廟,廟內有釋迦太子誕生浮雕,人物輪廓尚可辨認,但有的地方亦被毀壞。廟南是一長方形水池,此池乃摩耶夫人沐浴之地。池旁有一顆菩提樹。著名的阿育王石柱即在摩耶夫人廟西。但是在摩耶廟內也有印度教的神像。
1932至1939年間,KesharSumsherJ.B.Rana住在藍毗尼園內,並對藍毗尼園的建築結構作了仔細的研究和挖掘。
1956年,尼泊爾王國馬亨德拉國王在紀念佛陀涅盤2500年時,提出要對藍毗尼進行開發,並把倒在地上的阿育王石柱重新豎立起來。
1967年,聯合國秘書長吳丹先生考察藍毗尼,並向尼泊爾王國政府提出對藍毗尼進行開發的建議。
196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藍毗尼進行了考察,並全力支持尼泊爾政府對藍毗尼進行開發。
1970年,尼泊爾王國政府正式開始對藍毗尼的開發,並同時成立了藍毗尼開發委員會。
藍毗尼 藍毗尼
1976年,第四屆世界佛教和平大會將1979年定為藍毗尼年。
197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藍毗尼開發委員會委託日本建築工程師KenzoTange對藍毗尼園進行設計規劃。此規劃分為三個部分:一、花園聖地,為文物保護區,以阿育王石柱、菩提樹、水池、摩耶夫人廟和遺留下來的磚牆為主;二、寺院區,以各國佛教組織援建的寺院為主;三、花園區和寺院綠化區,除建築物和路面,其它地區皆為綠化區。藍毗尼園總佔地面積約770公頃。
1985年,藍毗尼開發委員會更名為藍毗尼開發基金委員會。
1990年,日本佛教組織同藍毗尼開發基金委員會簽定協議,表示願意援建摩耶夫人廟。此工程定名為“摩訶摩耶寺修復工程”。此工程分三個步驟:一、在原摩耶夫人廟旁不遠處先修一臨時的摩耶寺,在其中放置一些相關的文物及佛像,由專人看管。此期工程於1993年結束。二、對原摩耶夫人廟進行發掘,發掘後照原樣修復。三、將原有的文物和佛像放回修復後的摩耶寺,並由專業人員管理。後兩期工程未完成。
1996年,尼泊爾國王、王后參觀藍毗尼。這一年在藍毗尼舉行了阿育王石柱發現一百週年紀念大會。
1998年,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第二十一屆大會在藍毗尼召開。
藍毗尼 藍毗尼
2000年,中國在藍毗尼建造的中華寺隆重舉行寺院落成、佛像開光、方丈升座慶典,中國佛教界派出百餘人組成的佛教代表團前來祝賀隨喜。尼泊爾王國首相柯伊拉臘(GirijaPrasadKoirala),尼泊爾王國國務委員會主席拉伊瑪吉(KesharJungRayamajhi),尼泊爾王國政府文化旅遊民航大臣、藍毗尼開發委員會主席查道特(TariniDattaChataut),尼泊爾王國政府工商大臣塔姆拉卡爾(RamKrishnaTamrakar),和正在尼泊爾王國訪問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司馬義。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葉小文及中國駐尼泊爾大使曾序勇等各界嘉賓光臨慶典,使這一盛事彪炳史冊。

藍毗尼行程景點

摩耶夫人祠(MAYADEVITEMPLE)
摩耶夫人祠 摩耶夫人祠
神聖的摩耶夫人祠(門票外國人/南亞地區合作組織成員國公民/尼泊爾人Rs50/10/免費;6am~5:30pm)就修建在佛祖誕生之地(佛教專家如是説)。1992年進行的挖掘活動發現了一系列遺蹟,最早的有2200年曆史,包括一個有磚底座的石質紀念柱。該石柱與史書上記載的阿育王於公元前3世紀在此遺留的石柱相吻合。人們計劃在這裏建造一個大型紀念館,但到目前為止,石柱遺蹟周圍只有一個樸素的磚砌亭子。脱掉鞋子,你可以在遺蹟周圍一條地勢較高的木板路上漫步。朝聖者最看重的是一塊雕刻着佛祖誕生場景的砂岩,那可能是裏普·馬拉國王在14世紀留下的,當時摩耶夫人被當做印度教天后而受到供奉。數世紀的風吹雨淋使這塊砂岩幾乎磨平了,但你還是能隱約辨出摩耶夫人在因陀羅梵天的注視下,緊緊抓住婆羅樹枝生下佛祖的圖案。附近的Bihari寺內有一塊現代的複製品。祠內的池塘據説是摩耶夫人在誕生佛祖之前沐浴的地方,周圍的地面上由許多磚砌佛塔和廟宇的廢墟,它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9世紀。摩耶夫人祠對面有兩個小型佛教寺廟:來自尼泊爾木斯塘的朝聖者修建的DharmaSwamiMaharaj佛寺和來自印度比哈爾邦的和尚修建的尼泊爾佛寺。你可以在通往夫人祠路邊的宗教品市場裏購買香燭或其他佛教供奉品。
阿育王石柱(ASHOKANPILLAR)
藍毗尼阿育王石柱
“上作馬像,無憂王之所建也。後為惡龍霹靂,其柱中折仆地。”可見這根石柱上有一馬頭雕塑,被雷電劈倒在地。從此以後,藍毗尼便從人們的視野裏消失了。直到19世紀末西方考古學家才發現了阿育王石柱,證實了藍毗尼的地點。在後來的勘查發掘中,又發現了不少孔雀王朝、貴霜王朝、笈多王朝時期的遺物。阿育王石柱如今立在摩耶夫人祠西側,柱高7.79米,周長2米多,但是馬頭雕像已不見蹤影,半截石柱有一道傷筋動骨的裂紋,被後人用三道鐵箍固定。石柱離地3米處有婆羅米文字書寫的阿育王銘文:“無憂王於灌頂之第二十年來此朝拜,此處乃釋迦牟尼佛誕生之地。茲在此造馬像、立石柱以紀念佛祖在此誕生。並特諭藍毗尼村減免賦税,僅交納收入的八分之一。”印度古代歷史如同煙霧繚繞的神話,沒有準確的記載。這些石柱如同鑲嵌在時間上的刻度,不僅使印度的一段古代歷史有了準確年代,也讓人知道佛陀是歷史上有血有肉的人物。
自從1978年建立藍毗尼發展區之後,全世界的佛教國家都在佛祖誕生地周邊建造了豪華的寺院。每一座都獨具特色,因此它們組成了全世界各種佛教流派的大薈萃。它們佔地極其寬廣,因此你最好在藍毗尼市場租輛自行車或在寺院建築羣入口處僱輛人力車。未附特別説明的寺院都是每天白天開放。
西寺院區
西寺院區內只有大乘佛教寺廟。以摩耶夫人祠北側的長明火(EternalFlame)為起點,沿池塘西岸的土路一直到PanditaramaInternationalVipassana冥思中心為止。只需一點點佈施,就夠後者那裏的靜修苦行者生活了。往北,一條土路轉向西邊,通往DrubgyudCholingGompa,該寺是由來自新加坡和尼泊爾的佛教徒於2001年共同修建的。寺內牆上的圖案十分精美,隔壁正在修建一個巨型佛塔。一條小路朝南通往式樣獨特的ManangSamajGompa,它是由來自尼泊爾北部Mnang的佛教徒建造的靈骨塔。再往西是典雅的中華佛寺(ZhongHuaChineseBuddhistMonastery),是藍毗尼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建築之一。大門的過道兩邊排列着儒家聖人塑像,因此這個佛塔狀的寺院看起來多少有些像紫禁城,路北側韓國政府正在修建的大型寺院韓國佛寺(KoreanBuddhistTemple)也無法減損它的光芒。
中華佛寺 中華佛寺
中華佛寺北側是迷人的越南PhatQuocTu寺,本書寫作時正在建設中,估計等你到達時已經落成了。這個佛塔狀的寺廟非常美麗,房頂的龍形圖案生機勃勃。附近有一片新修的佛塔和寺院,它們是奧地利的Geden國際基金會資助修建的。蒙古國和不丹政府也有計劃在此修建寺院。繼續向北,那裏有另一片大乘佛教寺院。德國度母基金會(GermanTaraFoundation)修建的GreatDrigungKagyud蓮花佛塔(8am~中午和1~5pm)相當豪華,大殿的穹頂上有佛教壁畫。德國寺院後面是由日本巢居基金會(SokyoFoundation)修建的藏式寺院巢居寺(SokyoGompa)。隔壁是正在由法國佛教徒修建的LinhSon寺。
東寺院區
小乘佛教寺院都在東寺院區。這邊不如西寺院區那麼繁華,路況也較差,但許多寺院是木質的。泰國皇家佛寺(RoyaIThaiBuddhistMonastery)距離池塘北側很近,是一個由白色大理石建成的泰式寺院,很有氣勢。旁邊的MahamayaVishwaShanti佛寺則樸素得多,它是由日本佛教徒和印度Mahabodhi協會共同修建的。向南轉個彎兒就到了緬甸金佛寺(MyanmarGoldenTemple)。它是這裏最古老的建築之一,裏面有三座殿,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房頂為一個玉米穗形狀的shikhara(塔)的那一座。不遠處是LokamanaPula佛塔,是一個緬甸南部風格的鍍金大佛塔,設計靈感來源於仰光大金塔(ShwedagonPaya)。佛塔後面是樸素的Gautami尼姑庵,整個寺院區只有這一家尼姑庵。路對面是DhamaJanamiVipassana中心,小乘佛教徒在此靜修冥想。沿着小路再往南就到了即將建設斯里蘭卡佛寺(SriLankanMonastey)的地方。從這裏向南步行片刻就能回到長明火處,中途經過刻有藏文的慶典鍾(cerenlonialbell)。
泰國皇家佛寺 泰國皇家佛寺
藍毗尼博物館(LUMBINIMUSEUM)
該博物館(門票外國人/南亞地區合作組織成員國公民/尼泊爾人Rs50/10/10;週一至週日10am~3pm)位於寺院區後面、池塘北頭的橋附專門用來展示佛祖生平,有各種仿製品和全世界各佛教聖地的照片。馬路對面是藍毗尼研究院(LumbiniResearchInstitute),但只對專門研究佛教歷史的學者開放。
藍毗尼博物館 藍毗尼博物館
世界和平塔和藍毗尼鶴保護區
白色的世界和平塔(WorldPeacePagoda;白天)由日本佛教徒修建,耗資100萬美元。在寺院區外,騎車即可到達,很方便。塔基附近有一個日本和尚的墓,他是在修建該塔時被反佛教極端分子殺害的。
附近的濕地作為藍毗尼鶴保護區(LumbiniCraneSanctuary)的一部分而受到保護,你有機會看到珍稀的灰鶴在水草中行走的優美步態。公園沒有正式的大門,也不收門票,你只需走進和平塔後面的濕地即可。

藍毗尼印度朝聖

印度朝聖,佛陀聖蹟有很多,而且有很多聖蹟已經埋沒在歷史的塵封之中,眾生福慧淺薄,無緣再看到。現有的印度尼泊爾朝聖十八大聖蹟線路,是根據蟬友圈·佛旅網創始人衲木錯,在多年的佛教朝聖體悟中,創新性地開闢了一條由順時針方向的佛陀朝聖線路。這條朝聖線路查閲了大量的佛教經典,徵求許多國內外高僧大德的開示,這條朝聖路線成功地開闢,對於印度尼泊爾佛教朝聖,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對於圓滿朝聖佛陀,體味佛陀正法和修行具有重要意義。
1、出 生——藍毗尼園:2500多年前佛陀出生時的腳印和沐浴的聖池;
2、成 長——佛陀祖國迦毗羅衞國的遺址和佛陀舍利塔
3、出家——拘屍那羅森林南丹格爾
4、成道——菩提伽耶娑婆世界的中心,最堅硬的地方。苦行林,尼連禪河賢劫千佛成道的金剛座菩提樹正覺塔和佛陀親自開光的25歲等身像,480多座佛塔羣,全世界佛教徒最嚮往的地方。
5、初轉法輪——鹿野苑。佛陀三轉*輪地,為五比丘宣説了四聖諦八正道,成立最早的佛教僧團。佛陀舍利塔和最莊嚴的阿育王石柱印度國徽以此為標誌)。
6、涅 槃——拘屍那羅。佛陀最後度弟子須跋陀羅和涅槃後金剛力士放金剛杵處,佛陀最後説法處,佛陀荼毗塔,佛陀涅盤塔,佛陀6.1米最為莊嚴之涅槃像,拘屍那羅八王分舍利之地,佛陀舍利塔,佛陀聖體停放七天供人天瞻仰之地。
7、竹林精舍——佛教第一座精舍,佛陀洗浴的聖池迦蘭陀池;在此宣説諸多經典,如《佛説般舟三昧經》等。
8、祇園精舍——佛教第二座精舍,《金剛經》、《佛説阿彌陀經》、《楞嚴經》、阿含部等經典均在此宣説佛陀宿舍-健陀俱提精舍,佛陀講經台阿難菩提樹;央掘摩羅塔、給孤獨長老塔等。
9、西天靈山——靈鷲山。佛陀講成佛之經典《法華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大般若經》等重要經典之靈鷲淨土,佛陀依然在此講經説法;隋朝時,智者大師讀《法華經》至“藥王菩薩本事品”時,忽入定中,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
10、降凡處——桑克希亞。佛陀上忉利天為母説法後(《地藏經》)乘金色天梯降凡處,帝釋天、大梵天陪伴左右;佛教第一尊佛像產生之地;曲女城大法會玄奘大師辨經處。
11、神變處——吠舍離。(廣嚴大城靈塔中,如來思念壽量處)佛陀在廣嚴城外示現神通降服96種外道,佛陀預告涅槃處,佛陀舍利塔,阿難尊者舍利塔,首位比丘尼出家地,維摩詰大士故居,第二次經典結集之地。[6]
12、世界佛教中心——那爛陀大學蓮花生大士、寂天菩薩、玄奘大師等高僧大德曾在此參學講經。舍利弗尊者舍利塔;玄奘法師求學、辯經弘法地;規模宏大的佛教遺址。
13、玄奘大師紀念館——玄奘大師頭蓋骨舍利、佛陀腳印(千幅輪)、妙法蓮華經血經。
14、經典結集——佛教第一次經典結集之七葉窟,五百大阿羅漢結集之山洞。
15、雞足山——祖師迦葉尊者入定在此山中,等候彌勒菩薩下生傳授佛陀衣缽。
16、恆河——最古老的的城市瓦拉納西(6000多年曆史),觀賞世界最美麗的日出—恆河日出,迎請佛教最重要的聖物佛陀舍利所化的恆河沙金剛沙),印度教沐浴與焰口聖地
17、世界八大奇蹟泰姬陵、紅城堡(印度三大紅堡之一),建築博物館
18、印度首都德里,朝聖藏於印度國家博物館佛陀舍利。遊走於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印度首都、各大城市與農村,深入瞭解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今昔,全方位體驗印度古今宗教、文化等各領域。真實感受真正的印度。

藍毗尼道拉赫瓦

道拉赫瓦 道拉赫瓦
位於藍毗尼以東27英里的道拉赫瓦(Taulihawa)是特賴平原上另一個異常安靜的小鎮,但附近的Tilaurakot已經被確認為歷史上的迦毗羅衞國所在地——喬達摩?悉達多在那裏度過了生命中的前29年歲月。多年以來,一直有考佔學家認為印度的Piprahwa才是該國遺址,但是由於在Tilaurakot發現的物品歷史可以追溯到佛的年代,因此爭論也就結束了。迦毗羅衞國遺址位於Banganga河岸兩側寧靜的草地上,距離道拉赫瓦約3公里,仍能看到一個有人居住過的社區的地基以及護城河和城牆的廢墟。然而,好幾個世紀的風吹雨打,便得遺址風化得很厲害,你得充分發揮想象力,才能一窺當年該城的奢華程度(那種奢華迫使佛祖離開而去考慮生存的本質。遺址免費進入,周圍的現代農莊看上去與喬達摩?悉達多時代的農莊並無不同。你很容易想象到悉達多第一次步行穿過高大的城門並遇到一個老人、一個病人、一個隱士和一具屍體的場面。距離廢墟400米的一個小博物館(門票Rsl5;週三至週一10am~5pm)展出了在該地發現的一些物品,包括各種硬幣和陶器。2006年道拉赫瓦受到反政府武裝的襲擊。出發前往藍毗尼之前須先確認當地的安全情況。)
食宿:道拉赫瓦有許多簡單的小吃攤,而通往Tilaurakot路上的LumbiniHotel(藍毗尼旅館;不帶衞生間單/雙Rs80/100)提供乾淨便宜的房間。Tilaurakot沒有食宿場所,因此從道拉赫瓦出發時須帶上水和食品。
交通:藍毗尼距離派勒瓦至道拉赫瓦的公路數公里之遙。從藍毗尼到道拉赫瓦,你可以乘坐本地公共汽車前往中轉站(Rs5,車程10分鐘),然而換乘去道拉赫瓦的客車(Rs25,車程11/2小時)。
Tilaurakot位於道拉赫瓦以北3公里處。走到瀝青路的盡頭,你可以看到左邊有個博物館,沿右邊的土路繼續向前400米就到了遺址。從Tilaurakot乘人力車到此地費用為Rs30。

藍毗尼旅遊信息

藍毗尼飲食

大多數人在旅館餐廳就餐,但發展區內也有幾家餐館供應快餐和冷飲。位於停車場旁邊的LumbiniGardenRestaurant(藍毗尼花園餐廳;6am~6pm)是一個現代化的紅磚建築,供應普通的冰可樂咖喱菜(盤子四周有肉點綴)。Pilgrim'sRestCottage(6am~6pm)在緬甸佛塔附近,為飢餓的朝拜者和佛教徒提供物超所值的尼泊爾套餐。

藍毗尼住宿

經濟旅店大多在藍毗尼發展區大門對面的藍毗尼市場內。所有旅店都比較簡陋,但很乾淨,而且都提供尼泊爾家常飯菜。LumbiniVillageLodge(藍毗尼鄉村旅館,不帶衞生間的房間每牀Rsl00,帶衞生間單/雙Rs250/350)中間的庭院享受着一棵大芒果樹帶來的陰涼。房間大而乾淨,有風扇和紗窗。可以上網,每小時Rs80,也出租自行車,每小時RslOO。老闆還推出了周邊村莊團體遊項目。LumbiniGardenLodge(藍毗尼花園旅館;帶/不帶衞生間的房間Rs300/200)距離前者僅有數個門面,是個家庭旅館,很整潔。房間雖小但乾淨。有的房間採光更好,人住前可以先挑選一下。LumbiniGuestHouse(藍毗尼旅館;單/雙/三Rs250/300/400)在大市場另一側,檔次比較高,而且物有所值。有的房間帶蹲式衞生問,有的帶西式馬桶,你可以任選。
高級賓館大多位於發展區外面的主路上。如無特別説明,則下列旅館的房間都有衞生間、電視和空調。LumbininBuddhaHotel(藍毗尼佛陀賓館;單/雙US$15/20;)位於發展區南側一小片樹林裏。這個安靜而充滿學院氣息的賓館擁有狩獵帳篷風格的客房,各客房樓之間由人行道相連。MayaGardensResort(摩耶花園度假村;單/雙US$60/70起;)位於景點東南500米處,佔地很大。這家一流的度假村提供非常舒適的房間,環境很安靜。餐廳食物味道不錯。可以問問是否有折扣。HotelLumbiniGardenNewCrystal(藍毗尼花園新水晶賓館;單/雙US$90/99起;)位於發展區大門對面,是博卡拉NewCrysta賓館的姊妹店,又大又時尚。該店的目標客户是富有的朝聖者,而大廳裏出售各種宗教供奉品。LumbiniHokkeHotel(單/雙US$90/120;4月至8月;)非常富麗堂皇。該店的目標客户是在世界和平塔附近進香的日本朝聖者。看上去這裏有點像傳統日本村莊,房間有西式的,也有日式的。日式房間裏鋪着榻榻米,有紙質推拉門日式傢俱。餐廳供應日式定食
德里大酒店 德里大酒店

藍毗尼危險和麻煩

藍毗尼 施加諾尼誕生地
藍毗尼 施加諾尼誕生地(17張)
在藍毗尼旅遊通常比較安全,但在最近的一次反政府武裝暴亂中,反政府武裝曾對該地區——包括道拉赫瓦——發動過若干次襲擊。同樣,出發前往農村地區時須先確認安全情況。

藍毗尼節日和重大活動

藍毗尼最重要的佛教慶典是一年一度的佛祖誕辰紀念日(buddhaJayanti),4月或5月舉行,屆時成羣結隊的佛教徒從尼泊爾和印度乘長途汽車來此慶祝。朝拜者也來此度過purnima(月圓之夜)和astami(月圓之後的第八夜)。許多印度教徒認為佛祖是毗瑟孥的化身,尼泊爾歷二月(公曆4月至5月)的月圓之夜,數以千計的印度教徒來此膜拜被稱為“RupaDevi”——藍毗尼天后——的摩耶夫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