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藍毗尼園

鎖定
藍毗尼園,為古代印度迦毗羅衞國善覺王夫人蘭毗尼的私家花園,內有温泉浴池,因釋迦牟尼佛誕生於此,成為佛教最重要的聖地之一。藍毗尼,梵文:लुम्बिनी,拉丁轉音:Lumbinī;英文:Lumbini,漢語音譯又作:嵐毗尼、臘伐尼林(《大唐西域記》卷六)、林微尼、流彌尼等,意譯為論民(《佛國記》)園、可愛園、樂勝園等。
中文名
藍毗尼園
外文名
Lumpinī
時    期
古印度
類    型
佛教遺址
屬    性
釋尊之誕生地
門票價格
200Rs
開放時間
6:00-18:00

藍毗尼園歷史沿革

藍毗尼園地處尼泊爾南部的特萊平原上,今屬尼泊爾國西部省魯潘德希(Rupandehi)縣境內管轄,南鄰印度國北方邦。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藍毗尼園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英文名稱:Lumbini, the Birthplace of theLord Buddha),地理座標:北緯27.4691067度,東經83.2759337度。
根據典籍和考古發現證實,佛陀誕生於此,是源於釋迦族人的習俗,婦女分娩時需返回孃家。迦毗羅衞國的王后摩耶夫人,懷胎十月即將分娩,於是她啓程返回孃家。出王城向東行走25千米,到達了蘭毗尼園,於是住下休息。此時正值旱季,月圓之夜的天空格外明朗,銀輝似的月光撒滿了美麗的花園,摩耶夫人被盛開的無憂花所吸引,伸手攀援花枝,於是王子悉達多降臨人間。孩子出生後7天,摩耶夫人即去世。悉達多王子由姨母撫養成人。29歲時,悉達多王子放棄優裕的生活,離開王城,出家修行,經過6年的修煉,終於創立了佛教,成為影響全世界的聖人。
現今的蘭毗尼園,即為佛祖誕生地的最直接證據,是公元前249年,阿育王所立砂岩石柱(Asoka Pillar,1896年出土)上,刻有巴利文(屬於婆羅米文)銘文記有此事。另外,在藍毗尼園還出土有公元前第5世紀-前3世紀的佛教寺院和佛塔等建築,説明這裏很早即為佛教徒朝拜的聖地。
關於佛教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確切的誕生和逝世時間,由於各種典籍的記載不同,因此現在至少有70種以上不同的説法,每種均有所依據,有的説法甚至成為佛教不同部派的區別,以下2種為比較流行的公論:
1、成立於1950年5月25日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簡稱世佛會(WFB)),所推行的佛曆,以釋迦摩尼去世當年度為計算基準0年。該會認定,佛陀誕生於公元前623年,成道於公元前588年,逝世於公元前543年。公曆5月的第一個月圓日,為佛祖誕辰、去世日,其後的第八日為證道日。目前,尼泊爾、泰國、斯里蘭卡等國使用此佛曆紀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採用的佛祖誕生年份,以該會為準。
2、研究印度歷史的學術界,包括歐洲、中國、日本等多數學者認為,釋迦牟尼誕生於公元前566年4月8日,證道於公元前531年2月8日,逝世於公元前486年3月15日。

藍毗尼園阿育王石柱

1896年,在藍毗尼考古挖掘出一根阿育王石柱,上面銘刻着阿育王發佈於公元前249年的敕文:“天愛善見王即位二十年,因釋迦牟尼佛誕生是地,親來敬禮。王命刻石,上作一馬。是為世尊誕生地,故免藍毗尼村之一切租税,以示惠澤。”
阿育王石柱敕文 阿育王石柱敕文
阿育王石柱 阿育王石柱
圖為銘文拓片
圖為,現今豎立在摩耶夫人祠(MAYA DEVITEMPLE)西側的阿育王石柱殘部,通高7.79米,直徑45釐米。
公元404年,法顯到達迦毗羅衞城,在《佛國記》中記錄佛陀故國已經“大空荒,人民希疏,道路怖畏白象、師子,不可妄行。”其後,前往藍毗尼園,並記述了佛陀出生的故事:“城東五十里有王園,園名論民。夫人入池洗浴,出池北岸二十步,舉手攀樹枝,東向生太子。太子墜地,行七步,二龍王浴太子身。浴處遂作井,及上洗浴池,今眾僧常取飲之。”
公元635年,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卷六記述,佛陀故國荒廢的情況更為詳細:“劫比羅伐窣堵國週四千餘里。空城十數,荒蕪已甚。王城頹圮,周量不詳。其內宮城周十四五里,壘磚而成,基址峻固。空荒久遠,人裏稀曠,無大君長,城各立主。土地良沃,稼穡時播。氣序無愆,風俗和暢。伽藍故基千有餘所,而宮城之側有一伽藍,僧徒三十餘人,習學小乘正量部教。天祠兩所,異道雜居。”有關佛陀誕生地和出生故事,也詳細備至,摘錄如下:“釋種浴池,澄清皎鏡,雜花瀰漫。其北二十四五步,有無憂花樹,今已枯悴,菩薩誕靈之處。”“次東窣堵波,無憂王所建,二龍浴太子處也。”“有大石柱,上作馬像,天憂王之所建也。後為惡龍霹靂,其柱中折仆地。”可見在公元7世紀前,阿育王石柱已經被雷電所毀損,這可能是法顯未能親觀的原因,而石柱上部作為釋迦族標誌的駿馬雕像則至今未能發現。

藍毗尼園中華寺

藍毗尼園·中華寺 藍毗尼園·中華寺
圖為中國政府修建的中華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