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藍帶蚊屬

鎖定
藍帶蚊屬(學名:Lynch),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的一個屬。
中文名
藍帶蚊屬
拉丁學名
Lynch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藍帶蚊屬形態特徵

雌蚊體小型至中型(翅長約1.5-5.0 mm),頭部與體表平覆寬扁鱗,對不同方位的光源可呈現不同的顏色。頭:頭頂常具鬃3-5對,中間一對特長,平覆鱗扁闊,常呈棕褐色,近眼緣者有時呈淺色,形成明顯的眶線;豎叉鱗散生於頭頂部,通常偽費蚊亞屬的豎叉鱗基柄細長,端部寬展,數量較多;而藍帶蚊亞屬則較短小,數少或無豎叉鱗。複眼緊接或窄離,其上緣及眼間具眼鬃及眼間鬃,有時在眼間尚有白色長鱗混生。觸角梗節背中部常具纖細的鬃毛和鱗片,鞭節明顯較喙為長。喙常較股節為短,唇瓣稍膨大。觸鬚短而不分節,約為喙長的1/10-1/7。胸:前胸前背片通常具3(2-4)根粗鬃,有時尚有少數細鬃及鱗片;後背片後上角常具1根粗鬃、若干細鬃及鱗簇;前胸側板通常具1-2根長鬃、若干細鬃和鱗片。中胸盾片通常覆蓋棕黃色或棕褐色細窄鱗,有時在盾片前緣和側緣具淺色鱗帶或鱗簇。小盾片呈三葉狀,每葉除平覆鱗外,後緣常具3(1-6)根長鬃及少數細鬃。胸側板棕褐色,常具若干淺色區,形成鮮明的淺色帶或點斑。通常具氣門鬃1(0-3)根,無氣門後鬃,具翅前鬃1根。中胸腹側板中部常具淺色寬鱗簇,其上後緣具單行排列的腹側板鬃,有時在腹側板前中部突角上緣具少數纖細的鬃毛。中胸後側片上后角具1根、數根或10多根細鬃,下前方通常具粗長鬃1根,後側片中央有時具鱗簇。翅:腋瓣光裸,翅瓣有或無繸鱗。各翅脈通常被覆棕褐色鱗,少數種類縱脈1基部(徑脈基remigium)覆蓋淺色鱗,或具明顯的白斑;縱脈6端部急劇彎曲,其終端常在縱脈5分叉處之前;前叉室(R )顯較縱脈2幹(r )為短,一般較後叉室(M )為短,少數種類近乎相等。足:股節端部具粗鬃,前、中股節上某些細鬃的數目與排列,具有鑑別意義;各足爪簡單,近似等長。腹:腹節背板全暗、具淺色鱗帶或鱗斑;通常具受精囊1個
雄蚊外形除觸角鞭節具羽狀細毛為明顯的性別特徵外,一般均與雌蚊相似。尾器:短小,不明顯。腹節Ⅸ背板較長,明顯角化,其端緣常呈寬圓弧形,中部凸出或凹陷,端側緣可有數根細鬃,基後緣中部凹陷。腹節X背板輕度角化,背緣完全,有時與腹節Ⅸ背板端緣鄰近或癒合,端部呈舌狀凸出(端中葉),或中央凹陷,兩側具圓弧形或長指狀凸出(背側葉)。抱肢基節寬短,表面具細長的鬃毛;背基內葉具數量不等的端背鬃、亞端背鬃及細毛,端背鬃常較粗壯。抱肢端節細長或寬短,近端部常具一指爪及若干細毛。陽莖角化較強,構造較為簡單,包括2塊側板,每塊側板上具數量和大小不等的齒突,兩側板間有狹長的背橋和腹橋相連,或僅在背面直接相連。陽基側突發達。肛側片膜質,肛毛有或無。
幼蟲體小型至中型,顏色深淺不一。頭:長度大於寬度,棕褐色。觸角細長,表面光滑或具微刺;觸角毛1-A單枝、多枝或單刺狀,其着生位置與形狀常有變化;觸角頂毛2-4A及6-A尖刺狀或寬葉狀;5-A常呈短棒狀,近端部具1根刺狀的感覺器。上唇片前中部具一對端突,端突上的1-C形狀多樣,短小纖細,尖刺狀或闊葉狀;端突內側有時可有一小突稱為端中突。2-C不發育;3-C細小;4-6C單枝、叉枝或分多枝,比較特殊的是5-C和6-C有時呈繸刺狀;0-C細小刺狀,位於頭部腹面與3-C相對處;頭毛14-C與下顎基部的1-Mx毛相鄰近,無下顎縫或下顎縫不完全(即不伸達後幕骨點),下顆須感覺器非常發達;11-13C位於側緣;15-C短小,位於偏中處。頦板三角形,其前緣具數目不等的小齒。胸:前胸毛1-3P着生於同一角化小片上,其他胸毛基部有時亦呈強角化狀,特別是7-P和8-M的毛基角化最為明顯。胸部腹面9-12P也着生於同一角化小片上;13-P極少存在;14-P單枝或分多枝;9-12M與9-12T毛基角化呈瘤突狀,11-M與11-T均極短小。各胸毛長短粗細發達程度差別很大,單枝或分多枝,簡單、芒狀或星狀。腹:腹毛6-Ⅰ、Ⅱ及7-Ⅰ均較粗長,單枝或分數枝,簡單或芒狀;有些腹毛呈星狀或單針狀;8-Ⅰ與14-Ⅰ常不發育;有時某些腹節體壁腹面具微刺。腹節Ⅷ兩側櫛板分離或在背面連接,後緣具單行排列的櫛刺。呼吸管發達,具基側突,有時在基腹緣具小塊膜質區;呼吸管梳齒少者僅2-3個,多者可達30個左右,單刺狀或具側繸刺;1-S僅一對,分枝及發達程度不一,着生於管中部或近端部亞腹緣;有些種類在呼吸管末端具細長角化的氣管絲(tracheal filament)。腹節Ⅹ尾鞍完全或不完全;肛節側毛1-Ⅹ單枝或分多枝;腹毛4-Ⅹ通常10株,其長短及分枝差異很大,在腹面中部與尾鞍是否相接,為區分亞屬的重要特徵。肛鰓呈指狀,其長短變化很大。
地理分佈 本屬分佈接近世界性,除大洋洲的新西蘭及各大洋的一些小島外,各大洲均有發現,尤其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藍帶蚊的種類較為豐富,分佈更為廣泛。從動物地理區系來看,東洋界和非洲界的種類比較多,古北界和新北界的種類則很少。古北界從歐洲經北非、中東至亞洲西部廣大地區,僅記錄一種藍帶蚊。

藍帶蚊屬生活習性

幼蟲常孳生於沼澤、池塘、溪流邊緣的小積水、蹄印、泉水坑、蟹洞、巖穴、樹洞、竹筒積水等處。在熱帶地區,各種植物的葉腋(如香蕉、野芋等)、菌蕈、豬籠草的瓶狀葉等處,雖然積水量極少,亦常見孳生。此外,各種人工容器積水(如竹木製品、椰殼、石器、金屬罐桶等),可偶有少數種類孳生。本屬各常見種幼蟲的孳生習性比較廣泛,而某些稀見種則甚為侷限,孳生環境的光照、遮蔭、水體中有機物和鹽的含量等,都是影響孳生場所選擇的重要條件。孳生場所的水質,有的比較清晰,有的甚為混濁,有些樹洞積水常色深如醬油、濃稠、含有機物較多。海水或淡水地區的蟹洞,亦為多種藍帶蚊的重要孳生場所。活體幼蟲在水中有的呈平浮狀,肉眼初看很像按蚊幼蟲;有的長久停息於水下,狀似伊蚊幼蟲,在野外採集調查時如不注意,甚易混淆。

藍帶蚊屬分佈範圍

我國新疆、河南、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海南、香港、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17個省區已有藍帶蚊的分佈記錄。現知的絕大多數種類分佈於東洋界,其中有少數廣佈種如新糊藍帶蚊分佈的最北點可達河南信陽(北緯32°附近),相當於東洋界和古北界的毗鄰地帶,而在典型的古北界,僅在新疆發現長爪藍帶蚊一種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