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薩馬科鐵礦漿管道

鎖定
薩馬科鐵礦漿管道是規模最大的輸送礦漿的管道,於1977年5月建成投產。
中文名
薩馬科鐵礦漿管道
建成投產於
1977年5月
全    長
400公里
位    置
巴西東部

目錄

薩馬科鐵礦漿管道簡介

管道位於巴西東部,起點在喬曼諾的赤鐵礦區,終點在大西洋海岸的烏布港,全長400公里。管道由兩種管徑的管段組成,其中管徑為509毫米的管道長360公里,管徑為460毫米的管道長 40公里。管線上共設有兩座泵站,在管線末段設有兩座閥門站。管道所輸的礦漿重量濃度為66%,最大輸量每年達到1200萬噸。

薩馬科鐵礦漿管道詳細信息

整個管道地處地形複雜的山區。一號泵站設在喬曼諾礦區,海拔1006米;二號泵站設於喬曼諾以東150公里處,海拔810米。在二號泵站下游,管道翻越全線最高點(海拔1200米)以後,再翻越幾個高點,到達線路里程230公里處,開始陡降至海拔80米的終點。由於管道落差很大和投產後的輸量不滿,所以採用鐵礦漿和水順序輸送的工藝,並採用批量輸送和停輸的方法調節管道輸量。
鐵礦石漿液對管道有較強的磨蝕性。當輸量變小時,管道摩擦阻力也減小,在落差大的管段,就會出現不滿流的現象,使漿液流速加快。特別是採用了礦漿和水的順序輸送工藝,兩種流體的重度相差將近一倍,當水在礦漿前面輸送時,在坡度大的管段,如不控制回壓,也會出現流速很大的不滿流現象。這對管道會造成很大的磨蝕。為了使管道在停輸時不致產生過高的靜水壓力,在落差大的管段設置兩座閥門站,停輸時將閥門關閉,使整個靜液柱分成三段,以減小管段低處的壓力。
在第二座閥門站,設有控制流速的裝置。這座裝置由五個用瓷作襯裏的耐磨縮孔彎管組成。控制鐵礦漿通過縮孔彎管的個數,就可達到控制流速的目的。每一彎管可消耗約100米的礦漿液柱,即消耗20千克力/釐米2壓力。閥門的啓閉是根據上游各段出現不滿流時所產生的低壓信息來控制的。  一號泵站和二號泵站各設有7台三缸往復泵,其中有一台備用。每台每分鐘可泵送礦漿3.2米3,出口壓力為138千克力/釐米2。由於礦漿磨蝕性高,每台泵還附有一台高壓水泵,向主泵的活塞注水,以減少活塞與缸套、活塞桿和盤根之間的磨損。每台泵由1250馬力的電機驅動。電機與往復泵之間由液力偶合器連接,以便於調速。一號泵站和二號泵站之間採用密閉輸送流程。全線各站均由設在喬曼諾的控制中心集中控制。由一號泵站至二號泵站的通信採用明線,至其他各站均採用甚高頻通信系統。 薩馬科鐵礦漿管道
這條管道管壁較厚,要求保持管道的坡度不大於15°。為此,施工中全線開挖了800萬立方米土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