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薩馬拉

(伊拉克城市)

鎖定
薩邁拉古城是伊拉克薩拉赫丁省的一座城市,位於首都巴格達西北125公里、伊拉克中北部,底格里斯河東岸。薩邁拉古城為強大的伊斯蘭都城的遺址,公元9世紀的大清真寺和通天塔,是該遺址眾多的傑出建築奇蹟之一。
底格里斯河畔的薩邁拉大清真寺,為伊斯蘭世界最大的清真寺之一。薩邁拉螺旋金字塔高 50 多米,造型獨特,融合了亞述廟塔的建築風格。螺旋金字塔是大星期五清真寺的宣禮塔。當時,穆哈台綏姆哈里發從巴格達遷都至此,建造了漂亮的宮殿和園林,把城市沿底格里斯河擴展至3公里長。9世紀末,都城遷回了巴格達後,薩邁拉從此逐漸衰落,到1300年變成一片廢墟。但是,造型奇特的螺旋塔,依然聳立。它是“絲綢之路”上的遺蹟,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古城裏的這些遺蹟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 [1] 
中文名
薩馬拉
外文名
Samarra Archaeological City
地理位置
伊拉克薩拉赫丁省
著名景點
200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薩馬拉古城列為世界遺產。
所屬地區
伊拉克薩拉赫丁省
人口數量
348,700(2003年)

薩馬拉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數據
遺產名稱:薩邁拉古城
Samarra Archaeological City
入選時間:2007年(2007年列入瀕危世界遺產)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iii)(iv)
地理位置:N34 20 27.562 E43 49 24.755
遺產編號:276rev
遺產描述
伊拉克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伊拉克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薩邁拉是伊拉克薩拉赫丁省的一座城市,位於首都巴格達西北125公里、底格里斯河東岸。薩邁拉古城(Samarra Archaeological City)為強大的伊斯蘭都城的遺址,這個都城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裏統治了從突尼斯延伸到中亞的阿巴斯帝國的各個省份,該遺址證明它在建築和藝術具有創新性,這種創新性在那裏有所發展,並傳播到伊斯蘭世界和伊斯蘭世界以外的其他地區。公元9世紀的大清真寺和通天塔,是該遺址眾多的傑出建築奇蹟之一。
2007年6月28日,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i)(iii)(iv),薩邁拉古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鑑於伊拉克當時正處戰亂中,同時也列入到瀕危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薩邁拉古城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和《世界瀕危遺產名錄》,它是強大的伊斯蘭都城的遺址,這個都城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裏統治了從突尼斯延伸到中亞的阿巴斯帝國的各個省份。它位於巴格達以北130公里的底格里斯河兩岸,從北到南長41.5公里,寬度從4公里到8公里不等。該遺址證明其在建築和藝術方面具有創新性,這種創新性在那裏有所發展,並傳播到伊斯蘭世界和伊斯蘭世界以外的其他地區。公元9世紀的大清真寺和通天塔,是該遺址眾多的傑出建築奇蹟之一,其中仍有80%有待挖掘。 [2-4] 

薩馬拉遺產介紹

薩馬拉是外語音譯的漢語詞語在當地語言中,“薩馬拉”的原意為“開心之地”。作為地名,是伊拉克和俄羅斯境內分別使用的漢語地名。歷史名詞中,是西亞阿拉伯帝國時代的一個階段,也是該階段的歷史遺址稱謂。薩馬拉(Samarra‎)是伊拉克薩拉赫丁省的一座城市,位於首都巴格達西北約125公里、伊拉克中北部,底格里斯河東岸,附近有一家大型化工廠。曾是9世紀阿巴斯王朝的首都,後是什葉派穆斯林朝聖地。2003年估計人口為348,700。
兩河流域的文明古國——伊拉克
伊拉克有悠久的歷史,境內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4700年這裏就出現了城邦國家。連年的戰火和經濟制裁,使人已經很難把巴比倫的空中花園、楔形文字和伊拉克這個名稱聯繫起來,彷彿伊拉克只是一個遍地沙漠點綴着幾口油井的國家。兩河文明由蘇美爾文明、巴比倫文明和亞述文明三部分組成,其中巴比倫文明以其成就斐然而成為兩河流域文明的典範,而古巴比倫王國則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他們都位於伊拉克境內。巴格達(伊拉克首都)曾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一千零一夜的故鄉,其科學、哲學和文學的成就是文明史上所罕見的。在巴格達南90公里處的巴比倫古城遺址,可以瞭解公元前3000 多年強大的巴比倫帝國的風采。它創立了世界第一部法典,築造了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空中花園,以及傳説中讓上帝感到又驚又怒的巴別通天塔;它還首先把一天分為12個時辰,實行7日一週制,創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並率先使用陶盤作餐具。 [3] 
伊斯蘭都城的遺址
薩馬拉螺旋塔 薩馬拉螺旋塔
伊拉克位於亞洲西南部,古老的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自西北向東南貫穿伊全境。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生活着2600萬伊拉克人,悠久的歷史造就了伊拉克燦爛的文化。薩邁拉古城位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北的底格里斯河畔。薩邁拉古城是強大的伊斯蘭都城的遺址,這個都城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裏統治了從突尼斯延伸到中亞的阿巴斯帝國的各個省份。公元833年,薩邁拉的村落髮展為城市。公元836~892年,這裏曾作為阿拉伯帝國的首都。公元836年,穆哈台綏姆哈里發從巴格達遷都至此,建造了漂亮的宮殿和園林,把城市沿底格里斯河擴展至3公里長。9世紀末,都城遷回了巴格達後,薩邁拉從此逐漸衰落,到1300年變成一片廢墟。但是,造型奇特的螺旋塔,依然聳立。它是“絲綢之路”上的遺蹟,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伊拉克位於古代文明發祥地的美索不達米亞,是古巴比倫王國的所在地,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經腹地,土地肥沃,生活富庶。這片土地曾被東方學家普拉絲塔命名為“肥沃的新月行地帶”,這一地區在古代既是東方的政治中心,也是經濟和文化的樞紐。薩馬拉遺址因出土中國陶瓷而聞名,自1910年以來法國人貝奧雷就在此地進行發掘。
薩邁拉大清真寺,穆台瓦基勒拆除舊寺,於公元852年在原址上擴建。伊拉克古城薩馬拉有一座別具風格的古老建築,它就是名叫“瑪勒維耶”的螺旋塔。伊拉克螺旋塔,或稱薩馬拉螺旋塔、瑪勒維亞塔,是薩馬拉大清真寺的宣禮塔,建於公元837年,高約52米,這是一座只有樓梯的建築,通往塔頂的螺旋形坡道旁邊沒有任何保護措施。之所以説伊拉克螺旋塔絕無僅有,是因為世界上大多數清真寺的宣禮塔都是將樓梯修在室內,而惟獨它卻修在塔身外側,盤旋而上,這是沙漠人們幻想通天意識的體現。伊拉克螺旋塔是伊拉克阿巴斯王朝時代建築藝術的傑作。
瀕臨危境的世界遺產
戰爭作為人類社會的極端手段,對於歷史文物古蹟的保護歷來缺乏應有的尊重。自1991年的海灣戰爭以來,美英等國的轟炸殃及了許許多多的伊拉克古蹟,巴格達城外的泰西封拱門就是一例,這一世界級的文明遺址慘遭毀容,已經岌岌可危。更嚴重的是,在海灣戰爭後,偷盜失去保護的文物成了制裁狀況下的生財之道,各省的博物館都遭洗劫,為躲避轟炸而存放在那裏的珍貴文物和史料被席捲一空。如今,在國際文物走私市場,可以看到難以計數的伊拉克文物在兜售。由此可見,長期戰亂不僅毀了伊拉克的國計民生,也毀了大量人類文明的無價之寶。
2010年6月28日,在新西蘭基督城召開的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伊拉克薩馬拉考古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同時被定為瀕危遺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