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薩非王朝

鎖定
薩非王朝(波斯語:سلسلهٔ صفويان,英語:Safavid dynasty;1501年-1736年),又稱薩法維王朝沙法維王朝 [1] 波斯第三帝國 [2]  ,是由波斯人建立統治伊朗的王朝,是繼阿契美尼德王朝薩珊王朝以來第三個完全統一伊朗東西部的王朝。
1501年,伊斯瑪儀一世憑藉土庫曼部落武裝“基澤勒巴什”的支持,在阿塞拜疆建立薩非王朝,定都大不里士,隨後消滅了西亞的白羊王朝,入主伊朗高原。為了鞏固新的政權,薩非王朝宣佈以伊斯蘭教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派作為國教 [35]  ,並開始什葉派教義的宣傳活動。阿巴斯一世時期,經歷軍事改革及一系列的戰爭,使王朝達到全盛時期。1666年阿巴斯二世死後國勢日衰。18世紀初阿富汗人入侵,形成封建割據,薩非王朝名存實亡 [1]  。1736年,阿夫沙爾王朝建立,薩非王朝滅亡。
薩非王朝強盛時,疆域東起呼羅珊,西至幼發拉底河,北抵卡拉庫姆沙漠鹹海,南達波斯灣阿拉伯海,囊括今伊朗全境,伊拉克大部,高加索部分地區,土庫曼斯坦阿富汗西部,烏茲別克斯坦南部,在阿巴斯一世時期,版圖甚至遠達庫爾德斯坦土耳其東部的迪亞巴克爾
薩非王朝的建立,是自薩珊王朝之後首次完全統一了伊朗的東部與西部各個省份,由此重新激起了古代波斯帝國的遺產,也是伊朗從中世紀向現代時期過渡的中間時期。
概述內圖片:約1576-1666年的薩非國旗 [36] 
中文名
薩非王朝
外文名
Safavid dynasty
簡    稱
薩非
所屬洲
亞洲
首    都
大不里士、加茲温、伊斯法罕 [3] 
主要城市
設拉子、馬什哈德、克爾曼
官方語言
波斯語
政治體制
君主專制政體
國家領袖
伊斯瑪儀一世
阿巴斯一世
阿巴斯二世
主要民族
波斯人、阿塞拜疆人庫爾德人
主要宗教
伊斯蘭教-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派
國土面積
2850000 km²
開國君主
伊斯瑪儀一世
末代君主
阿巴斯三世
別    名
薩法維王朝、沙法維王朝

薩非王朝國號

薩非王朝,又譯薩法維王朝、沙法維王朝,被稱為波斯第三帝國 [1-2]  其國名取自生活在阿塞拜疆地區的薩非家族成員薩菲·丁(Safi Al-Din,1252-1334)創建的薩法維教團(薩非教團)。 [4] 

薩非王朝歷史

薩非王朝王朝起源

薩非王朝獅徽 薩非王朝獅徽
薩非王朝起源於自塞爾柱帝國統治時期便生活在阿塞拜疆地區的薩非家族。薩非家族系庫爾德血統(有爭議),操阿扎里語。13世紀末,薩非家族的成員薩菲·丁長期追隨遜尼派穆斯林的蘇非派長老扎西德·吉拉尼,於1301年在今屬伊朗西北部的阿爾達比勒創立伊斯蘭教蘇非派的薩非教團。此後,薩非家族的宗教影響逐漸擴大,追隨者來自阿塞拜疆以及敍利亞北部和安納托利亞東部諸多地區。 [4] 
15世紀中葉,薩法維教團與白羊王朝建立聯盟,致力於在特拉布宗格魯吉亞一帶對基督徒發動聖戰,進而介入政治領域的權力角逐。帖木兒帝國解體以後伊朗高原的混亂狀態,尤其是黑羊王朝與白羊王朝的對抗,成為薩法維家族問鼎政壇的重要條件。伊朗西北部和安納托利亞東南部的土庫曼人部落和蘇菲教團,成為薩法維家族的重要支持者。 [4] 

薩非王朝建國進程

主詞條:伊斯瑪儀一世
伊斯瑪儀一世 伊斯瑪儀一世
15世紀後,奧斯曼帝國不斷擴張,佔領了整個小亞細亞,通過迫害什葉派,試圖穩定被佔領地區。而當時的薩非教團主是一個15歲的少年伊斯瑪儀(Isma‘il,即伊斯瑪儀一世)。從父系來看,他是薩非·丁的後代,而從母系來看,則是白羊王朝創始人的外孫。
1501年,伊斯瑪儀一世將長期追隨薩法維教團的烏斯塔吉魯等7個土庫曼人部落組成“基澤勒巴什” ,即紅頭軍(因每個士兵頭戴深紅色帽,上有12個黑色流蘇或折角,以紀念什葉派的十二位伊瑪目) [5]  進軍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與對奧斯曼帝國不滿的阿塞拜疆和東土耳其民兵聯合,在沙魯爾戰役中擊敗白羊王朝的軍隊,佔領了大不里士,建立薩非王朝 [3]  [4]  。為了穩定政局,他自稱是穆罕默德的女兒法蒂瑪與穆罕默德的繼承人阿里·伊本·艾比·塔裏卜的後代;為了進一步鞏固他的王權,他自稱是薩珊王朝的後裔,稱自己為沙阿(一譯沙赫)。
伊斯瑪儀一世自登基之日起,就致力於武力統一伊朗高原和向外拓展疆土。1503年至1508年,經過多次戰爭,他幾乎征服了整個波斯、亞美尼亞伊拉克大部。1510年,伊斯瑪儀一世與烏茲別克汗昔班尼激戰於呼羅珊,大獲全勝,昔班尼陣亡(見詞條謀夫戰役)。伊斯瑪儀一世向西推進的行為,終於導致他與奧斯曼帝國的衝突,結果以伊斯瑪儀一世兵敗於1514年的查爾迪蘭戰役告終。對奧斯曼帝國軍事力量的共同擔心,使他向一些歐洲國家伸出橄欖枝(包括威尼斯西班牙匈牙利)。 [4] 
伊斯瑪儀一世對安納托利亞東部、伊拉克、伊朗高原東部的呼羅珊直至阿姆河左岸地區的征服,初步奠定薩非王朝的疆域基礎。 [4] 
伊斯瑪儀一世的對內政策主要是,宣佈伊斯蘭教什葉派為國教,並自任什葉派的領袖。他還是一位有學問、有教養的人,能夠寫詩。查爾迪蘭戰敗後,伊斯瑪儀一世頗感傷心,亦不再參與政府事務。

薩非王朝擴張與內亂

1524年,伊斯瑪儀一世死後,其10歲的兒子塔赫瑪斯普一世即位。此後十年間,基澤勒巴什的盧姆魯部落、塔卡魯部落和沙姆魯部落酋長把持朝政,相互傾軋,至1533年權力復歸塔赫馬斯普。 [4] 
塔赫瑪斯普一世於1538年兼併希爾凡汗國,又於1551年把舍基併入波斯。1544年,他幫助莫卧兒帝國皇帝胡馬雍恢復帝位。塔赫瑪斯普一世因此得到坎大哈作為回報。1565年,塔赫瑪斯普一世取消關税。 [4] 
塔赫瑪斯普一世在位時期,薩非王朝連續不斷地與奧斯曼帝國和烏茲別克汗國(後改名布哈拉汗國)互相攻戰。在初期的奧斯曼—薩非戰爭 (1532年-1555年)中,奧斯曼帝國攻入大不里士、吉蘭,佔領巴格達。塔赫瑪斯普一世只好在1530年代與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締結哈布斯堡—波斯同盟,共同在軍事上對抗奧斯曼帝國。1553年,塔赫瑪斯普一世抵禦了奧斯曼蘇丹蘇里曼一世的進攻。1555年,塔赫瑪斯普一世與奧斯曼帝國締結了和約,伊拉克被納入奧斯曼帝國的版圖。 [4]  [6]  由於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帝國戰事不斷,塔赫瑪斯普一世在在1548年將首都自阿塞拜疆的大不里士遷往厄爾布爾士山南麓的加茲温,以避奧斯曼帝國的攻勢,並於1576年死於此處。 [4] 
塔赫瑪斯普一世死後,其子伊斯瑪儀二世在與奧斯曼帝國蘇丹穆拉德三世的戰爭中失敗(1578年),失去了外高加索地區。1578年伊斯瑪儀二世逝世後,基澤勒巴什派系推舉他的弟弟穆罕默德·科達班達為下任沙阿。 [4] 
波斯的宮廷不和讓外國勢力有機可乘。烏茲別克人一度入侵伊朗東北部,其後被馬什哈德總督擊退。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爭是科達班達統治時期最重要的事件。穆拉德三世在1578年對薩非王朝發動戰爭,戰事一直延至1590年。維齊爾拉拉·穆斯塔法帕夏(Lala Mustafa Pasha)率先入侵格魯吉亞和希爾凡,另一支由奧斯曼帕夏(Osman Pasha)和費爾哈德帕夏(Ferhad Pasha)率領的軍隊在1585年攻陷了大不里士。科達班達派遣長子哈姆扎·米爾扎迎戰,但他在作戰期間遇害身亡,大不里士在此後二十年一直受奧斯曼帝國管治。 [7] 
當烏茲別克人大舉入侵呼羅珊時,當地的烏茲別克基齊勒巴什派系領袖穆爾西德·古利汗認為推翻沙阿的時機已到,扶植科達班達的兒子阿巴斯·米爾扎,當時阿巴斯·米爾扎受到穆爾西德的保護。穆爾西德和阿巴斯趕往加茲温,阿巴斯在1587年10月成為新任沙阿。科達班達並沒有作出反抗,同意遜位。

薩非王朝極盛時期

阿巴斯大帝統治初期的薩法維王朝 阿巴斯大帝統治初期的薩法維王朝
阿巴斯·米爾紮在宮廷陰謀和暗殺中倖存,於1587年登基,稱阿巴斯一世。他認識到他的軍隊已不適應新時代戰爭的需要,這時奧斯曼帝國已經佔領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而烏茲別克人則佔領了東部的馬什哈德和錫斯坦。首先他於1590年與奧斯曼帝國達成和平協議,將西北地區讓給奧斯曼帝國。在英國人羅伯特·舍裏(Robert Shirley)和大臣阿拉威爾迪汗的幫助下 [8]  ,薩非軍隊從一支帶着部落氣息的軍隊,發展為有着火槍、銅炮等裝備的新型軍隊。組建領取薪俸的職業化新軍,旨在制衡基澤勒巴什戰士、克服地方離心傾向和強化中央集權。阿巴斯一世當政期間,新軍達到3.7萬人,而基澤勒巴什戰士則由6至8萬削減為3萬。使薩非波斯的軍隊初步完成軍事“現代化” [9]  [3]  。這些行動,開啓了著名的阿巴斯一世改革。
波斯細密畫中的阿巴斯一世 波斯細密畫中的阿巴斯一世
局勢逐漸穩定後,阿巴斯一世在1597年將都城前往伊朗中部的伊斯法罕。他首先向烏茲別克人開戰,到1602年收復赫拉特、馬什哈德,重新佔領呼羅珊,兵抵巴里黑。然後他開始對奧斯曼帝國回擊,經歷三次戰爭,到1622年佔領巴格達、摩蘇爾和迪亞巴克爾和高加索省份。1602年他將葡萄牙逐出巴林。 [4] 
阿巴斯一世統治時期,鼓勵發展手工業和商業。1616年,不列顛東印度公司以驅逐霍爾木茲水域的葡萄牙艦隊作為條件,與薩非王朝簽訂通商條約,大陸港口阿巴斯港成為伊朗與東印度公司在波斯灣地區的貿易中心。在英國海軍的幫助下,薩非王朝於1622年重佔波斯灣中的霍爾木茲(參見詞條霍爾木茲圍攻戰)。 [9] 
阿巴斯在位時,還曾派遣使團出訪西歐列國,西班牙、葡萄牙與神聖羅馬帝國均向薩非王朝派遣了大使,以開展貿易,或尋求對抗奧斯曼帝國。 [31] 
在阿巴斯一世漫長的統治時期內,薩非王朝達到了極盛時期,它的疆域包括今伊朗、伊拉克、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以及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的部分。 [4] 

薩非王朝掙扎中的衰變

阿巴斯一世晚年害怕自己被刺殺,因此對家人多有猜疑,他的一個兒子因此被處死,兩個被弄瞎。由於阿巴斯一世的另兩個兒子在他生前都死了,他在1629年1月19日逝世前立孫兒薩非為繼承人。薩非為人殘暴而內斂,為鞏固自己的權力,他幾乎處決所有的薩非王室的王子,以及功績顯赫的朝臣和將軍。薩非甚少留意政事,又無文化或學術興趣,甚至有閲讀和書寫的困難。他在位期間,波土戰爭再起。奧斯曼蘇丹穆拉德四世於1630年及1634年入侵伊朗西部,並在1638年重奪巴格達(參見詞條巴格達之圍)。1639年,穆拉德四世與薩非簽署《佐哈布(席林堡)條約》,這標誌着雙方的大規模戰爭基本結束,扎格羅斯山成為兩國的政治分界線。 [29]  [4]  另外烏茲別克人及土庫曼人皆曾騷擾伊朗東面邊境。阿巴斯一世死後,烏茲別克人入侵坎大哈,當地的總督轉而投靠莫卧兒帝國,莫卧兒帝國皇帝沙賈汗趁機於1634年奪取坎大哈。 [34] 
薩非於1642年去世,他10歲的幼子阿巴斯·米爾扎即位,稱阿巴斯二世。阿巴斯二世在位初期,因其年幼,朝政由政府官員掌管。他親政後勤於朝政,使人民安居樂業,休養生息,國家太平無事,與外國關係友好。 [33]  1650年,阿巴斯二世奪回坎大哈(直到侯賽因丟失此地),此後薩非王朝與莫卧兒帝國保持了長期的和平。 [34]  [16] 
在17世紀,薩非王朝獲得了兩個新的強敵:北部的俄羅斯帝國逐漸將勢力伸向高加索山脈和中亞;東部的莫卧兒帝國向阿富汗發展,佔領了坎大哈和赫拉特。在17世紀裏東西方之間的貿易道路也開始離開了波斯,使得貿易和商業衰落。此外阿巴斯一世所建立的正規軍雖然在短期裏獲得了軍事勝利,但是在長期裏通過它所造成的繁重的税收和對各省的控制削弱了國家的力量。17世紀下半葉,薩非王朝與東南亞的阿瑜陀耶王國建立了密切的外交和經濟接觸。
蘇萊曼一世 蘇萊曼一世
阿巴斯二世於1666年逝世,標誌着薩非王朝衰落的開始。11月1日,蘇萊曼一世以薩非二世的名號即位,因當時年幼,及在後宮長大,對外面的世界並不認識。又因其人好酗酒,身體不佳。即位首年,不單發生地震,更受哥薩克人侵襲裏海沿岸。宮廷內的占星學家認為登基典禮的時間不好,再次以蘇萊曼一世為名於1667年3月20日加冕。蘇萊曼一世對政事沒有興趣,寧願留在後宮,政務落於首相及由後宮宦官組成的理事會手上。蘇萊曼一世在位期間,宦官的勢力日益增大,貪污成風,軍備鬆弛。蘇萊曼一世亦沒有趁薩非王朝的死敵奧斯曼帝國於1683年的維也納戰役被歐洲諸國打敗而元氣大傷時乘虛而入。薩非王朝亦不斷遭受烏茲別克人及卡爾梅克人的入侵。

薩非王朝動盪與滅亡

蘇萊曼一世於1694年逝世前,請宦官們在兩位兒子間選擇繼位人。他對宦官們説長子侯賽因會為國家帶來和平,而幼子阿巴斯則會為國家帶來繁盛,最後宦官們選擇了侯賽因為繼位人。侯賽因為人隨和,將政務交給自己的姑婆(前沙阿薩非的女兒)處置。從此酗酒,常居後宮,不理政事。即位初期,國家比較寧靜。但之後,東面邊界多次受到劫掠,如俾路支族部落於1698年劫掠克爾曼、伊拉克不斷受到半島阿拉伯人的洗劫。但對薩非王朝造成震撼的,還是阿富汗的叛亂:1709年,吉爾查伊族的領袖米爾維斯·霍塔克帶頭叛變脱離薩非王朝。1716年,阿卜達裏族亦脱離薩非王朝,跟着攻打的吉爾查伊族,卻被米爾維斯·霍塔克的兒子馬哈茂德·霍塔克打敗。 [34]  與此同時,宮廷財政拮据,王權衰微,基澤勒巴什勢力坐大,宗教界上層也常與宮廷分庭抗禮,國家走向持續的衰落中。 [4] 
1722年11月,馬哈茂德·霍塔克攻入伊斯法罕,侯賽因被迫退位,並承認馬哈茂德成為新的波斯沙阿。漢達基王朝正式入主伊朗。希望繼位的塔赫馬斯普王子(即塔赫馬斯普二世)逃到大不里士,建立了政權,得到了高加索地區遜尼派穆斯林和幾個基澤勒巴什部落的支持(包括納迪爾沙為首的阿夫沙爾部落)。塔赫馬斯普最終得到了奧斯曼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的承認。至1729年,塔赫馬斯普已經控制了波斯的大部分國土,更反擊到阿富汗境內。在塔赫馬斯普二世時期,納迪爾沙已經成為了波斯的實際統治者。1732年,納迪爾沙廢塔赫馬斯普二世,立其幼子阿巴斯三世,自任攝政。 [11]  [29]  [4] 
1736年,阿巴斯三世被廢,納迪爾沙登上了王位,建立阿夫沙爾王朝,薩非王朝正式滅亡。 [11]  [4] 

薩非王朝疆域

薩非王朝領土

薩非王朝強盛時,疆域東起呼羅珊,西至幼發拉底河,北抵卡拉庫姆沙漠鹹海,南達波斯灣阿拉伯海,囊括伊朗全境,伊拉克大部,高加索部分地區,土庫曼斯坦阿富汗西部,烏茲別克斯坦南部。在阿巴斯一世統治時期,薩非王朝的版圖甚至遠達庫爾德斯坦土耳其東部的迪亞巴克爾,達到頂峯。 [4]  [32] 
疆域圖冊主要參考資料 [31] 

薩非王朝首都

由於大不里士多次被奧斯曼軍隊佔領,伊斯瑪儀一世於1548年將首都遷往內地的加茲温。1598年,阿巴斯一世將首都再次內遷至伊斯法罕,並進行了大規模營建。遷都伊斯法罕,標誌着伊朗腹地取代阿塞拜疆成為薩非王朝的政治重心,政治生活的波斯色彩日漸濃厚,土庫曼人的政治影響進一步削弱。 [9] 

薩非王朝政治

薩非王朝中央

在薩非王朝,沙阿(一譯沙赫)處於整個權力金字塔的頂點。他的權力建立在三個不同的基礎之上:首先是古老的波斯“君權神授”理論,認為沙阿擁有神授的神秘力量或權力或”國王的榮耀”。人們被要求無條件服從沙阿。統治者是由神直接指定的這一觀念本身足以賦予他的統治以專制的特點,而這種專制因為另外兩個基礎而進一步加強了。其次是聲稱薩非家族的沙阿們是馬赫迪的代表。這一聲稱的基礎是薩非家族被説成是什葉派第七任伊瑪目穆薩·卡茲姆(Musaal—Kazim)的後裔。作為馬赫迪的代表,薩非家族的沙阿們比其他人更加接近絕對真理的源頭,因此反對沙阿構成了一種罪孽。這一理論不可避免地導致沙阿不謬的假設,沙阿成了隱遁伊瑪目的惟一代表。第三,作為薩非教團蘇菲們的導師,薩非家族的沙阿能夠憑藉聖人與門徒之間的關係要求他們的蘇菲追隨者絕對服從。對一個基齊勒巴什或紅頭軍來説,質疑導師等同於”不信”,是一個可以處死的罪行。總之,作為神的助手、隱遁伊瑪目的代表和蘇菲們的導師,從理論上講,沙阿擁有至高無上的威權,在宗教和世俗領域皆如此。 [12] 
沙阿之下設有最高會議。最高會議由沙阿來召集,由沙阿所指定的各遊牧部落的軍事貴族、官僚與烏里瑪代表組成。僅次於沙阿的官員稱為”大維齊爾”(grandvizier),作為沙阿的代理人,大維齊爾通常由波斯貴族來擔任,擁有巨大的權力並控制全國的事務。接下來是”埃米爾·烏穆拉”(amiral—umara),即軍隊總司令;再次是”薩德爾·蘇杜爾”(Sadral—Sudur),它是沙阿旨意的維護者,也是穆斯林的法律顧問。此外,還有主管財政的大臣和其他各部大臣。大臣會議僅有諮議的權力,最終決定權屬於沙阿。 [12] 

薩非王朝地方

中央之下設行省,行省由沙阿委派的總督治理。總督由有才幹的軍事首領們擔任,多靠本省的土地收入供養自己和維持省政府,但必須將總收入按一定比例上繳國庫。在薩非王朝前期,地方分權嚴重,各省總督把維持自己和省政府所剩的收入上繳國庫,中央集權加強以後,必須有一定比例的收入上繳國庫。總督必須供養自己的軍隊。軍隊的數目、質量和類型,取決於税收的情況。總督掌握一省的軍政大權,也作為省政府的首席法官。不過,城市中的卡迪(伊斯蘭宗教法官)和謝赫·伊斯蘭由薩德爾任命。 [12] 
中央和地方的緊張關係是理解薩非王朝政權結構和政治治理的關鍵。薩非國家最根本的問題在於其在結構上是一個突厥部落聯盟,因而極其不穩定。享有自主性、經濟利益和軍事野心的各個部落彼此涇渭分明且相互敵對,常常使國家在政治秩序上陷入混亂,它們都反對一箇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在整個薩非王朝時期,最具影響的政治鬥爭常常是統治菁英內部的鬥爭而非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權力鬥爭。這種權力鬥爭、得失變化最明顯地體現於國家中央集權或地方分權的程度上,其關鍵是沙阿與基澤勒巴什部落的關係。

薩非王朝軍事

薩非王朝建立前期,仰仗土庫曼遊牧部族軍隊“基澤勒巴什”軍(即紅帽軍)。基澤勒巴什軍漫無紀律,且時常反叛,對薩非統治者造成了嚴重威脅。 [13] 
阿巴斯一世即位後,致力於遏制基澤勒巴什力量的膨脹。在英國冒險家羅伯特·謝利的幫助及大臣阿拉威爾迪汗的主持下 [14]  ,阿巴斯一世利用新式武器裝備新軍,使其成為遏制部落力量的基柱。新的常備軍是由波斯農民和來自高加索地區的亞美尼亞人、格魯吉亞人、塞加西亞人戰俘及其後裔組成的皇家軍團,主要包括炮兵、洋槍兵和步兵。其中,步兵每軍12000人,騎兵每軍10000人,皆裝備火槍;炮兵人數達12000人,配備有500門銅炮。除了建立新式的正規部隊外,阿巴斯一世還擴充王室近衞軍規模,使其人數達到了3000人。近衞軍職責是保衞沙阿和王室成員的安全,隨時聽從沙阿的調遣。軍事改革不僅加強了部隊戰鬥力,使其能夠更好地保衞國家政權抵禦外部侵犯。此外,阿巴斯一世將軍隊中基澤勒巴什人的數量由原來的6至8萬裁減至3萬,扭轉了土庫曼部落貴族擁兵自重的局面,降低了基澤勒巴什人在軍隊中的影響力。 [14]  [15] 
阿巴斯一世的一系列軍事改革,改變了薩非王朝的兵源結構,使薩非波斯的軍隊初步完成軍事上的“現代化”。 [15] 

薩非王朝經濟

薩非王朝位於當時正在發展的歐洲、中亞和印度之間,這個橋樑位置為它的經濟帶來了發展。16世紀裏通向印度的絲綢之路再次復甦,這條路通過伊朗北部。阿巴斯一世還直接支持與歐洲的貿易。尤其英國和荷蘭非常喜歡伊朗的地毯、絲綢和紡織品。其它出口品有馬、羊毛、珍珠和在印度作為調味品的杏仁。主要進口品有硬幣、紡織品、香料、金屬、咖啡和糖。
在這段時間裏,手工業如制瓦、陶瓷和紡織業得到迅速發展,袖珍畫、編書、裝飾和書法獲得巨大發展。16世紀裏編織地毯從一個遊牧民族和農民的副工業發展為一個完整的工業,包括設計和生產的專業化。大不里士是這個工業的中心。

薩非王朝文化

薩非王朝繪畫

薩非王朝時的細密畫 薩非王朝時的細密畫
在薩非王朝的保護下,文化藝術得到發展。伊斯瑪儀一世與塔赫馬斯普一世均支持細密畫的創作。塔赫馬斯普一世是一位畫家,他為波斯傳統著作《列王紀》配上了精美的細密畫插畫(16世紀20年代),這些細密畫一直是繪畫和書法的典範。薩非統治時期,細密畫發展到頂峯,並對莫卧兒王朝的繪畫產生深刻影響。阿巴斯一世則認識到促進藝術對商業的好處——工藝品佔波斯出口的很大部分。 [16]  [17] 
因沙阿本身創作細密畫和書法,故而使得細密畫畫家和書法家在薩非王朝內擁有崇高的地位,並與沙阿相當親近。他們為皇室工坊製作的地毯提供設計圖稿。這些地毯在薩非王朝時期以一種完全不同形式的地毯被髮展,除了以絲為底圖,技術更見精緻外,更在每6.45平方釐米可製成400個不同顏色的羊毛結,並以大量自然中各色花朵、有時是動物為飾,散置在對稱的圖案中。 [17] 
書法家和畫家裏扎·阿巴西(Reza Abbasi,1565-1635)使用傳統的形式和材料,但將半裸的婦女、青年、愛人等新素材引入波斯繪畫。他的繪畫和書法對薩非時期的藝術家有深刻的影響,這些藝術家被統稱為“伊斯法罕學校”。17世紀與其它文化,尤其是歐洲文化的接觸為波斯藝術家帶來了新的靈感,他們接受了新的手法:透視和油畫。

薩非王朝建築

阿巴斯為伊斯法罕設計的平面圖 阿巴斯為伊斯法罕設計的平面圖 [18]
自阿巴斯一世於1598年遷都伊斯法罕後,便將這座古老的都市擴建成一個結合清真寺、宮殿、市集、開放空間以及林蔭大道的寬廣建築羣 [17]  ,使該城便成為了薩非王朝建築的典範,享有“天下之半,伊斯法罕”的美譽。迦密清真寺(Jami Masjid)或星期五清真寺在很長時間內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壯觀的清真寺。伊斯法罕擴展了一片園林式區域,包括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廣場和世界最寬的大道。 [18] 
在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伊斯法罕的發展特徵包括供水、供應食物、修建寬闊平直的道路和大型城市廣場、構建以穹頂為蓋的神聖空間和建築以園林為背景的豪華宮殿,其綜合現代化程度超過了其它城市。 [18] 
伊斯法罕的發展的關鍵在於對乾旱的地方景觀的水源進行控制以及對城市新郊區邊緣進行綠化。阿巴斯一世對該城市的擴建工程主要包括園林,薩非王朝還修建了多座跨越薩楊德河(Zayande river)的橋樑。在城市的最邊緣區域,長達1英里的查赫巴格(Chahar Bagh)大道從北面的河流一直延伸到麥丹(Maidan)大公共廣場。加上一條兩邊成列栽種了綠蔭樹的水渠,這條公共大道還兼作公園查赫巴格周圍修建了私人宅邸和伊斯蘭學校,兩者都附帶園林。麥丹廣場四周是樣式雷同的商鋪和咖啡屋。從該廣場可進入皇宮及其園林、兩座新建清真寺中的一座、兩座大圓頂運動場和位於該城中世紀時期市中心的老清真寺廣場。伊斯法罕的園林是公共設施,考慮到當地的氣候條件,它們還能顯示帝國控制國家最寶貴資源的能力。此外,修建園林還可能代表一種虔誠行為,視為在重建天堂。 [18] 
阿巴斯一世的統治標誌着波斯藝術成就的一個高峯,在伊斯法罕建清真寺、神學院、公共浴室、廣場和林陰大道,如伊瑪目清真寺(原名沙阿清真寺,Shah mosque)、阿拉瓦迪汗大橋(Allahvardi Khan)、阿里·卡普宮(Ali Qapu)、四十柱宮(Chehel Sotoun)、謝赫魯法拉清真寺(Shaykh Lotfallah mosque)、伊瑪目廣場(原名沙阿廣場,Meidan-e Shah)等,都是在阿巴斯一世在位時期建造或開始興建的。 [19] 

薩非王朝文學

伊斯瑪儀一世本人使用阿塞拜疆語波斯語阿拉伯語寫詩。但由於詩歌沒有獲得薩非王朝的支持,在這段時間裏詩歌的發展停滯。卡扎爾體逐漸演化為一種華躁的格式,而其內容則受到了宗教的束縛。

薩非王朝宗教

伊斯瑪儀一世本人是什葉派,他下令什葉派為國教,違反者要被處死刑。他強迫所有地方人民轉換他們的教派。遜尼派的神學者不是被殺就是逃亡。伊斯邁爾招募什葉派的宗教領袖,使用封地和錢財來收買他們的忠心,實際上是將他們轉化為宗教貴族和政府的延伸。雖然薩非帝國本來來自於蘇非主義,但是蘇非主義也被禁。這是1171年法蒂瑪王朝沒落後什葉派第一次在伊斯蘭國家裏獲得這樣的地位。在此後數世紀中,這個宗教分歧即成為了波斯內部的團結力量,也成為了遜尼派鄰國進攻的藉口。 [20] 
波斯成為一個封建神權國家:國內沒有宗教與國家的區分,沙阿是神授的宗教與國家的領袖。幫助伊斯邁爾建立其王朝的“紅頭”首領們被立為省長。一開始沙阿對各省的統治是間接的,但是在16世紀裏這些紅頭鞏固了他們的力量,開始與沙阿爭權。這些紅頭是波斯的主要軍事力量,在沙阿軟弱的情況下他們就擴展他們的勢力,甚至直接在沙阿的宮廷裏施展陰謀(比如謀殺伊斯邁爾二世)。 [20] 
薩非王朝統治時期,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派的國教地位確立,烏里瑪階層建立並日益強大,從而為現代伊朗的宗教結構奠定了基礎。 [20] 

薩非王朝外交

薩非王朝與奧斯曼

1532年至1555年,塔赫瑪斯普一世與奧斯曼帝國蘇萊曼一世進行戰爭。兩國之間的領域紛爭引發了這次戰爭,特別是原屬奧斯曼帝國的比特利斯貝伊(總督)決定要尋求波斯的保護。另外,塔赫瑪斯普一世麾下的巴格達總督、蘇萊曼一世的支持者遭到刺殺。 [19]  在外交上,薩非王朝已與哈布斯堡君主國商討建立哈布斯堡—波斯同盟,以夾擊奧斯曼帝國。1553年,蘇萊曼一世第三次出征薩非王朝,並遭逢首次失利,但依然能收復埃爾祖魯姆。1555年的《阿馬西亞和約》確立了奧斯曼帝國所得的領土。蘇萊曼一世須交還大不里士,但可以控制巴格達、美索不達米亞下游地區、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河口及波斯灣沿岸部分地區。 [21] 
1578年至1590年,為了征服阿塞拜疆高加索,奧斯曼帝國再次發動了與薩非王朝的戰爭。 [22]  奧斯曼人在1578年佔領第比利斯,1582年取得火炬之戰的勝利,1585年再陷卡爾斯和大不里士,附庸格魯吉亞,實際上已統治阿塞拜疆和高加索地區,直達裏海 [23]  薩非王朝在1590年3月21日簽訂的《伊斯坦布爾條約》承認奧斯曼帝國所得的領土,又答應停止對奧斯曼帝國境內的什葉派教徒發動宣傳戰及停止迫害波斯境內的遜尼派教徒。 [24]  奧斯曼—薩非戰爭使奧斯曼帝國的注意力暫時從歐洲抽離。奧斯曼帝國己與法國結盟,並支持荷蘭人起事,這是新教與伊斯蘭教共同支持的一個事件。
1603年至1618年阿巴斯一世與艾哈邁德一世統治的奧斯曼帝國之間爆發了第三次戰爭。薩非王朝在1605年再度取得勝利,將勢力擴張到幼發拉底河以外。戰事在1614年暫時停止,後來重啓。1618年,阿巴斯一世於蘇丹尼耶附近徹底擊敗了奧斯曼—韃靼聯軍,雙方簽訂了對波斯相當有利的條約,結束了戰爭。 [25] 
1623年,阿巴斯一世再佔巴格達,但到1638年薩非統治時期,該城被奧斯曼蘇丹穆拉德四世奪回。1639年5月17日,雙方在卡斯里西林的佐哈布平原簽署了《佐哈布(席林堡)條約》(Treaty of Zuhab,一稱《卡斯西里林條約》)。根據該條約,兩河流域(伊拉克)劃歸奧斯曼帝國,埃裏温和部分高加索地區仍在波斯控制下。這一條約確定了當代伊朗西北與土耳其東南的邊界。 [10]  此後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帝國保持了相當長時間的和平。 [27]  阿巴斯二世在位時,曾遣使祝賀奧斯曼蘇丹穆罕默德四世即位,並恪守《佐哈布條約》,盡力避免與奧斯曼帝國發生衝突,即使是1658年奧斯曼宮廷將兩河流域劃入版圖,阿巴斯二世也未提出任何抗議。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即1666年,還派使者出使奧斯曼宮廷,以鞏固和加強兩國的友好關係。 [33]  1675年後,神聖羅馬帝國、波蘭、俄國與羅馬教皇曾相繼派遣使者到波斯,請求蘇萊曼一世與本國結盟,共同反對奧斯曼帝國。但仍因薩非宮廷無意與奧斯曼帝國開戰而告吹。儘管沙阿恪守和平,但奧斯曼帝國仍在1693年出兵襲擾薩非王朝的西部邊境,蘇萊曼一世派將軍科爾伯·阿里·汗率領三百名騎兵前往奧斯曼宮廷,要求蘇丹艾哈邁德二世遵守《佐哈布條約》。沙阿侯賽因登基後,曾派魯斯湯姆·汗出使伊斯坦布爾,以告知新沙阿即位之事。1695年穆斯塔法二世成為奧斯曼蘇丹後,侯賽因派使者攜帶一頭大象前往奧斯曼宮廷,表示祝賀。直至侯賽因在位末年,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帝國一直保持着友好的關係。 [34] 
18世紀初沙阿塔赫瑪斯普二世即位到納迪爾沙掌權期間,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帝國在高加索、兩河流域多次展開激戰,但直到薩非王朝滅亡,雙方的疆界也沒有太大的變化。 [29] 

薩非王朝與莫卧兒

阿巴斯與莫卧兒皇帝賈汗吉爾的擁抱,象徵着兩國和平共處的願望 阿巴斯與莫卧兒皇帝賈汗吉爾的擁抱,象徵着兩國和平共處的願望 [28]
薩非王朝的重心在西線,與奧斯曼帝國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歷代沙阿不願陷於兩線作戰的危險境界,而位於波斯東南的莫卧兒帝國的政治中心在印度,征服和管理印度是莫卧兒帝國的中心任務,由此説明,薩非王朝與莫卧兒帝國沒有根本利益衝突。因此,薩非王朝對莫卧兒帝國長期奉行友好政策,如阿巴斯二世曾遣使祝賀奧朗則布登基成為莫卧兒皇帝; [33]  莫卧兒帝國則對薩非王朝執行友好但不結盟的政策。 [16] 
薩非王朝與莫卧兒帝國的衝突主要體現在對阿富汗的爭奪。莫卧兒帝國佔領着楠格哈爾錫斯坦喀布爾赫拉特加茲尼坎大哈等阿富汗大部分地區。薩非王朝在坎大哈地區同莫卧兒帝國反覆拉鋸,這一爭鬥以1650年薩非王朝奪取了坎大哈,將其納入波斯的版圖為止,兩國的爭奪才宣告結束。 [16]  [26]  [34]  此後,雙方勢力達到平衡,薩非王朝滿足於守住阿富汗的西部,莫卧兒帝國滿足於守住阿富汗的東部,雙方都沒有力量將對方趕出去。 [16] 

薩非王朝與歐洲國家

薩非王朝使節於1605年參加波蘭國王齊格蒙特三世的婚禮 薩非王朝使節於1605年參加波蘭國王齊格蒙特三世的婚禮
從伊斯瑪儀一世建國到蘇萊曼一世在位時期,薩非王朝與歐洲各國,如葡萄牙、神聖羅馬帝國、波蘭和俄國甚至教皇國彼此派遣使者聯繫,謀求對抗奧斯曼帝國。 [30]  [34]  [31]  [34]  薩非王朝與具體各國的接觸如下:
  • 與葡萄牙
葡萄牙人長期壟斷波斯灣貿易,佔據巴林和霍爾木茲,阿巴斯一世即位後,於1602年收回了巴林。1622年,英薩聯軍合力收復霍爾木茲,使葡萄牙人在波斯灣的勢力遭受沉重打擊。 [29]  [30] 
  • 與英國、荷蘭
阿巴斯一世曾加強與英國的合作,共同驅逐葡萄牙人。1628年,英國使臣首次覲見阿巴斯一世。 [29]  [30]  阿巴斯一世死後,荷蘭人意圖壟斷波斯灣的貿易,與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展開激烈角逐,並以武力迫使阿巴斯二世許諾賜荷蘭人特殊的貿易權利。 [33]  蘇萊曼一世在位時,伴隨着國力的下降,荷蘭人在波斯的影響力逐漸被削弱。 [34] 
  • 與法國
1636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三為與薩非王朝建立外交關係,傳播天主教信仰,特派使者來訪。但因沙阿薩非忙於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爭,故此次出訪沒有結果。路易十四即位後,法國政府極力發展對外關係。1665年,法國使團攜帶路易十四給阿巴斯二世的信件來到波斯。1671年,蘇萊曼一世簽署敕今,允許法國商人在伊朗各地自由經商,其進出口商品一律免繳關税和其他税捐。1708年8月,薩非王朝與法國簽訂僑務和通商條約。但因法國缺乏遠洋艦隊、難以展開貿易,直到薩非王朝滅亡,兩國之間的貿易都難以收到實際的效果。 [29]  [34] 
  • 與丹麥
為解決1687年爆發的丹麥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洋攻擊滿載波斯貨物的船隻的事件,蘇萊曼一世於1691年首次遣使前往丹麥,向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五世索求賠償。克里斯蒂安五世盛情款待了波斯使臣,並於1692年1月16日以友好的語氣給蘇萊曼一世回信。此事成為薩非王朝與丹麥開始接觸的媒介。 [29]  [34] 
  • 與俄國
阿巴斯一世在位時期,曾派使團出訪俄羅斯帝國 [31]  17世紀中期以後,俄國哥薩克人開始侵擾薩非王朝位於裏海沿岸的吉蘭、馬贊德蘭等地。俄國的彼得一世即位後,企圖通過波斯南下波斯灣和印度洋。 [34]  為實現這一野心,彼得一世在1723年7月趁薩非王朝衰落混亂之際,攻佔了北部的巴庫拉什特。同年9月,沙阿塔赫瑪斯普二世與彼得一世締約合作。但到1724年6月,俄國又與奧斯曼帝國簽署了共同瓜分波斯的條約。納迪爾沙掌權後,多次擊敗奧斯曼帝國,與俄國達成合作協議,使其撤出高加索地區。 [29] 
  • 與羅馬教廷
17世紀後期,羅馬教皇英諾森十一世派專使Sebastian Knabb前往波斯,籲請蘇萊曼一世同天主教國家相互配合,夾擊奧斯曼帝國。但蘇萊曼仍堅持和平。 [34] 

薩非王朝沙阿世系

姓名
在位時間
1501年─1524年
1524年─1576年
1576年─1577年
穆罕默德一世(穆罕默德·科達班達
1577年─1587年
阿巴斯一世(大帝)
1587年─1629年
1629年─1642年
1642年─1666年
1666年─1694年
侯賽因
1694年─1722年
1722年─1732年
1732年─1736年
沙阿世系表格參考資料 [4] 
參考資料
  • 1.    金宜久 主編.伊斯蘭教小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12:252
  • 2.    [日]出口治明 著,張永 譯.十個人的世界史:印刷工業出版社,2018-08:5
  • 3.    冀開運.論伊朗沙法維朝的定都和遷都[J]:南通職業大學學報(綜合版),1999(03)
  • 4.    哈全安 著.伊朗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03:22-24
  • 5.    周燮藩.什葉派伊斯蘭教在伊朗的歷史演變【J】: 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6,(3):43-49
  • 6.    《蘇聯歷史百科全書·人物卷》,人民出版社:1961—1973
  • 7.    Jackson and Lockhart 1986,第257、260頁。
  • 8.    Savory 2008,第86-87頁。
  • 9.    哈全安 著.伊朗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03:23-35
  • 10.    冀開運.薩法維伊朗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關係評析[J]:商洛學院學報,2009(03)
  • 11.    留明編著.西亞史:遠方出版社,2004-09:102
  • 12.    雷昌偉 .論薩非王朝政治體制中的國王、部落和烏里瑪[J] :史學集刊 ,2016
  • 13.    折禕.困頓與變革:伊朗薩法維王朝阿拔斯一世改革.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8.02期:111-114
  • 14.    徐松巖.試論阿拔斯改革及其歷史地位[J].齊魯學刊,1992(03):103-109
  • 15.    哈全安著.伊朗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03:23-27
  • 16.    藺煥萍,王平.論薩法維王朝與莫卧兒帝國的交往特點[J]:商洛學院學報 ,2009
  • 17.    修·昂納,約翰·弗萊明著;吳介禎譯.世界藝術史 第7版修訂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4-11:531-532
  • 18.    (美)凱瑟琳·詹姆斯-柴克拉柏蒂著.1400年以來的建築 一部基於全球視角的建築史教科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01:102-103
  • 19.    Lambton and Lewis 1978,第330頁。
  • 20.    雷昌偉.論薩非王朝政治體制中的國王、部落和烏里瑪[J]:史學集刊,2016:112-120
  • 21.    Mikaberidze, Alexander, Conflict and Conquest in the Islamic World: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ABC-CLIO, 2011
  • 22.    Endress, Gerhard, Islam: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2
  • 23.    Ágoston, Gábor; Masters, Bruce Alan, Encyclopedia of the Ottoman Empire, Infobase Publishing, 2009
  • 24.    Shaw, Stanford J., History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Modern Turkey 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 25.    Tischendorf and Origen 1887,第2頁。
  • 26.    彭樹智,黃楊文 著.中東國家通史 阿富汗卷:商務印書館,2000-12:103
  • 27.    (美)斯坦福·肖(Stanford J Shaw) 著;許序雅,張忠祥 譯.奧斯曼帝國: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09:247-255
  • 28.    (美)威爾·杜蘭特 著;台灣幼獅文化 譯.文明的故事 6 宗教改革 下:天地出版社,2018-10:1181
  • 29.    (伊朗)阿布杜爾禮薩·胡尚格·馬赫德維 著;元文琪 譯.伊朗外交四百五十年:商務印書館,1982-08:409-411
  • 30.    [伊朗] 阿寶斯·艾克巴爾·奧希梯揚尼 著,葉奕良 譯.伊朗通史: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03:734-752
  • 31.    (英)伯克 編著(阿巴斯部分劉軍 譯,肖完 校).人類文明史 5 16世紀至18世紀:譯林出版社,2015-06:243-245
  • 32.    哈全安 著.伊朗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03:23-27
  • 33.    (伊朗)阿布杜爾禮薩·胡尚格·馬赫德維 著;元文琪 譯.伊朗外交四百五十年:商務印書館,1982-08:97-98
  • 34.    (伊朗)阿布杜爾禮薩·胡尚格·馬赫德維 著;元文琪 譯.伊朗外交四百五十年:商務印書館,1982-08:107-122
  • 35.    雷昌偉.論薩非王朝政治體制中的國王、部落和烏里瑪.史學集刊,2016(01):112-120
  • 36.    The Lion and Sun Motif of Iran: A brief Analysis  .Dr. Kaveh Farrokh[引用日期2021-12-0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