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薩拉斯瓦蒂河

鎖定
薩拉斯瓦蒂河(Sarasvati River),梵語天城體: सरस्वती नदी (拉丁轉音:sárasvatī nadī),是出現在南亞次大陸的古代史詩《梨俱吠陀》中的一條河流。經過考證,多數學者認為,現今流經印度和巴基斯坦的Ghaggar-Hakra 河(見左圖)即為此河流的中段,在印度國被稱為克格爾河(Ghaggar),在巴基斯坦國被稱為哈克拉河(Hakra)。該河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端,古代時,自喜馬拉雅山脈向西南流入阿拉伯海,全長約1400千米(見下圖),在巴基斯坦段的河牀寬度約2-10千米,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因地殼運動、氣候變化和人為對土地的過渡開發等多重因素,河流斷流乾涸。現今克格爾-哈克拉河是南亞次大陸一條內陸間歇性季節河流。
中文名
薩拉斯瓦蒂河
外文名
sarasvatī nadī
斷流時間
西元前3000年-西元前2000年
地    點
印度西北
地    位
聖河,相當於後來恆河的地位
圖1 薩拉斯瓦蒂河 圖1 薩拉斯瓦蒂河
圖1説明:為薩拉斯瓦蒂河(Sarasvati River)公元前4000年與現今狀況的對比。圖1中:橘紅色線段為古河道;藍色線段為今天的河道;黃色線格區域在古代是良田,今天為塔爾沙漠;淺藍色區域為古代海洋。
通過對吠陀史詩的研究,可以看出在南亞次大陸的上古時代,薩拉斯瓦蒂河極受尊敬,她被稱為河流七姐妹中的最偉大者,《梨俱吠陀》裏就有三首頌歌專門獻給她(見《梨俱吠陀》第6.61、7.95和7.96章節)。而此時的恆河流域還處在未開發狀態,那時南亞次大陸的聖河是薩拉斯瓦蒂河。因此通過對該河的研究,為解開上古南亞次大陸的文明發展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南亞次大陸在公元前2600年-前1900年間,曾產生過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之一的印度河文明,分佈在印度河流域上的兩大城市中心: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是其代表,而現代考古表明,此時期的主要城鎮和村落更多分佈在薩拉斯瓦蒂河沿岸,圖2是此時期文明遺蹟的分佈地點,而由於印度河文明的2座代表城市今天都在巴基斯坦國,因此印度學者更傾向認為,印度河文明應稱為“印薩兩河文明(Indus-SarasvatiCivilization)”。
圖2 文明遺蹟的分佈地點 圖2 文明遺蹟的分佈地點
公元前2000年左右,因地殼運動、氣候變化和人為對土地的過渡開發等多重因素,薩拉斯瓦蒂河流斷流乾涸,因此有觀點認為,這是導致印度河文明崩潰的主要原因,當時的部族向東方遷移,造成南亞次大陸城市文明出現了斷層。公元前1500年,遊牧民族雅利安人入侵南亞次大陸,從此這裏開始了新的文明發展階段。當然,學界對上述論斷存有爭議。
薩拉斯瓦蒂女神,是遠古南亞次大陸的人們將薩拉斯瓦蒂河人格化的結果。雅利安人所尊崇的婆羅門教(其後發展為印度教),將其演變為三大主神之一梵天的妻子,又名辯才天女,由此逐漸從河神發展成為司掌各種智慧和知識的女神,梵語被認為由她所創造,梵語中“語言”一詞本身就成了辯才天女的一個稱號,她更是文藝和科學的保護神。大乘佛教的密宗,在印度興起後,辯才天女也被引入到此佛教教義中,成為重要的護法和本尊,後隨着佛教的東傳而進入東亞文化圈。至今,印度教仍有膜拜辯才天女的節日薩拉斯瓦蒂節(在印歷的星月,公曆1-2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