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薛福成故居建築羣

鎖定
薛福成故居建築羣,又稱“欽使第”,位於江蘇省無錫市健康路西側,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建成。清末無錫籍思想家、外交家和早期維新派代表人物薛福成的大型官僚宅第,有“江南第一豪宅”之稱。 [2]  [6] 
薛福成故居建築羣佔地面積21000平方米,分中、東、西三條軸線,前窄後寬,略成“凸”字形。中軸線上由門廳、轎廳、正廳、後堂、轉盤樓、後花園組成,東、西軸線上由西式彈子房、薛倉廳、對照廳、枇杷園、吟風軒、戲台、傳經樓、西花園組成。中軸前四進面闊九開間,內院轉盤樓面闊十一開間,建築風格中西合璧,為國內現存規模最大的轉盤樓,有“中華第一迴樓”之稱,填補了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空白。 [2]  [5] 
2001年6月25日,薛福成故居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薛福成故居建築羣
地理位置
江蘇省無錫市健康路西側
所處時代
佔地面積
21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9:00-17:0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5-0484-5-011

薛福成故居建築羣歷史沿革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至十五年(1889年)底,薛福成在離開寧紹台道任所而尚未出洋之際,準備建造自己的新宅第。他看中並買下錫城西水關內、束帶河(今學前街西段)與前西溪之間屬於丁、秦等姓的一塊約十八畝左右的地基,共花大洋遺萬一仟二百元。
光緒十六年(1890年)正月,薛福成從上海出洋去法國巴黎使館上任。長子薛南溟,遵照父囑開始建造“欽使第”首期工程是建造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門廳、轎廳、正廳和房廳,以及大門外的“八”字照壁。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第二期工程左右兩翼上的花廳、倉廳、廚房、偏廳、雜屋及西花園建造完工。
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七月初一,欽使第中軸線上最後兩進建築轉盤樓破土動工,到年底建成。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上半年,續建欽使第藏書樓和後花園,建造圍牆,欽使第全面竣工落成。同年7月21日,剛剛歸國的薛福成在上海病逝,一生未能到訪自己設計的欽使第。 [7] 
民國元年(1912年),薛南溟在欽使第倉廳北添建彈子房。民國十八年(1929年),薛南溟三子薛壽萱利用欽使第中部房屋開設“養蠶、制絲技術人員培訓班”。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薛家騰出欽使第前四進,創辦私立弘毅中學,並將西花園平為操場,以供體育活動之用。
1950年,薛福成的其他孫輩們大都僑居海外,欽使第(薛福成故居)的房產交由無錫市人民政府代管。
1952年,私立弘毅中學停辦,無錫市教育局機關進駐於“欽使第”前四進大院。
1957年,無錫市教育局機關遷出,在薛福成故居相繼辦起了塔坊橋小學,學前街小學和後西溪小學分部。
1958年,無錫市人民政府投資80餘萬元在薛福成故居轉盤樓、後花園、西花園創辦無錫第絲織廠。
1961年12月,無錫第一絲織廠遷往他處,薛福成故居轉盤樓、後花園、西花園等處改建居民住宅、職工學校和紙品加工廠。
1995年,薛福成故居東軸線上的花廳、戲台修復,無錫市文管辦進駐其中。 [7] 
2001年,全面啓動薛福成故居中軸線和東軸線上主體建築和庭院、花園的修復工程。
2003年1月,薛福成故居主體建築羣修復竣工並對外開放,同時啓動薛福成故居一期西花園環境整治工程前期工作。
2006年11月,薛福成故居二期西花園環境整治工程實施。
2008年2月,薛福成故居二期西花園環境整治工程竣工並全面對外開放 [4] 

薛福成故居建築羣建築格局

薛福成故居建築羣佔地面積21000平方米,分中、東、西三條軸線,前窄後寬,略成“凸”字形。中軸線上由門廳、轎廳、正廳、後堂、轉盤樓、後花園組成,東、西軸線上由西式彈子房、薛倉廳、對照廳、枇杷園、吟風軒、戲台、傳經樓、西花園組成。中軸前四進面闊九開間,內院轉盤樓面闊十一開間,為國內現存規模最大的轉盤樓,有“中華第一迴樓”之稱 [2] 
薛福成故居建築羣

薛福成故居建築羣建築特色

薛福成故居整體建築有六大特色:一是規模宏大,在江蘇省內是屬罕見的;二是處理手法特殊,在江南地區尚未發現第二例;三是近代特徵明顯,是在繼承中國傳統風格基礎上朝“中西結合”乃至西化方向轉變的典型建築羣;四是宅第猶如主人,具有中國早期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特有的思想文化內涵;五是庭院佈局得當,有近代民居建築與江南造園藝術相結合的特徵;六是功能設施多樣,融居住、社交、娛樂於一體。它填補了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空白。 [8] 

薛福成故居建築羣主要建築

薛福成故居建築羣中軸線部分

中軸線猶部分自南至北,主要建、構築物依次有:照壁、門廳、轎廳、正廳、房廳、內圍牆、轉盤樓(包括前樓、後樓和廂樓)以及後花園。照壁在大門前約6米處的原束帶河(學前河)邊,面闊與門廳相同,呈“八”字形。面向大門的正中處有磚刻“鴻禧”兩字。1956年填河拓路時又被全部拆除。門廳、轎廳、正廳和房廳稱為前四進,均為面闊九間,有封火牆的硬山頂平房,其地坪逐進提高,體現了“步步高”的傳統觀念。封火牆也逐進抬高,層次也有所增加。各進房屋之間,均有庭院相隔、走廊相連。每個庭院又均由中間用花崗岩石板鋪地的天井和兩邊分別布有小亭、假山、花圃和花街鋪地的院子組成。這些庭院都在開辦學校時被填平為磚、石鋪地的操場。 [7] 
  • 門廳
門廳是整個宅第的第一幢房屋,其前檐牆很考究,下半部分用花崗岩石塊砌築牆裙,牆裙之上有磚細線腳和鑲邊方框,檐下則有磚細拋枋。檐牆的東西兩端,還有向前斜出的“八”字牆,與大照壁形成對合狀。大門在門廳的正中一間,其左右兩側有磚細垛頭,中間是江南大户人家常見的六扇竹絲板門。大門內另有一座將軍門,它是由一對砷石(俗稱抱鼓石)、一道活絡高門檻和兩扇黑漆“和合"門組成的,門之兩旁有“門當户對",門之頂上有額枋,枋之正面有閥閲(北方稱“門簪”)。因兩扇門上各飾有7顆象徵北斗星的金色大圓釘(圓釘與圓釘之間有金色曲線連接),故又稱七星將軍門。“欽使第"豎額懸於門頂之額枋上。在兩側之“門當户對”上,原還掛有楹聯一副,聯語是薛福成於光緒十九年(1893年)二月十七日從法國寄回的,曰:“情話悦親朋,莫談邑中獄訟錢糧事;交遊擇賢俊,願識天下學問經濟人。”此聯表達了主人即將衣錦榮歸而在待人接物方面準備抱有的宗旨和態度。可惜這裏開辦小學後,七星將軍門被拆除,大門也作了較大改變,對聯和豎額也不知去向了。大門兩邊的兩個旁門則被移向檐牆的兩端,成了通向備弄的邊門。 [7] 
  • 轎廳和正廳
轎廳和正廳,在結構上有相似之處,都是由三個三間廳組成的。中間一個廳叫主廳,兩邊的兩個廳叫旁廳。主、旁廳之間均有以對剖雙排柱作骨架的內牆分隔。屋面均設草架(俗稱雙層頂),前後均有軒。所不同的是,正廳比轎廳進深高大一些,做工也更為考究。正廳的主廳叫做“務本堂”,是整個宅第內最主要的廳堂,也是接待貴賓、舉行重要禮儀活動的地方。正中原懸掛巨大的堂匾一塊,現已不存;堂上的屏封、掛落、飛罩、楹聯和落地長窗等也早已被拆除了。但雄偉的梁、柱結構和美觀的軒頂卻保存得基本完好,而且當年雕飾的“山霧雲”“包袱錦"以及戲文圖案,還依然如故,彩畫也依稀可辨。牆面勒腳上的磚刻圖案和鑲邊方框雖已損毀了不少,但仍倖存着一部分。這兩進建築的6個廳堂中,共有8個磚細門洞,每個門洞上方,原都有兩個字組成的磚刻門額,而且其內容、形式都是兩兩相對的。現在大部分門額已不存在了,僅見3塊:其一在轎廳東旁廳東側門洞上,日:“竹苞";其二在正廳東旁廳東側門洞上,曰::“綏嘉”;其三在正廳西旁廳西側門洞上,曰:“逢吉”。 [7] 
薛福成故居建築羣 薛福成故居建築羣
  • 房廳
房廳是主人及家庭主要成員起居之所,樑架結構也很考究,現雕飾還保存着不少,但門窗及板壁等都已改變了。從樑柱等構件上留下的痕跡看,中間三間是廳堂(也是繼續通往裏面去的穿堂),兩邊各三間是居室。每組居室的中間一間為“起坐間”,兩邊各一間為卧室,共有4個卧室。卧室原鋪地板,以防潮保暖,上面都有閣樓,以便堆藏衣箱及生活用具。其中,東三間是主人薛福成的居室,中間為起坐間,東間為卧室,西間為書房。 [7] 
  • 內圍牆
內圍牆在房廳後面,設三門,其位置恰好與第一進門廳上的大門、旁門一一對直,中間一門最大,為磚細牆門。門樓向北一面的額枋上,磚刻門額的字跡雖已漶漫,但尚依稀可辨,為陽刻楷書“宜其家室"4家。 [7] 
  • 轉盤樓
轉盤樓是中軸線上最後兩進(第五、第六進)房屋,高兩層,面闊各十一間,硬山頂,山牆上原均有五垛式封火牆。樓之兩端,還各有廂樓連接,平面組成了“回”字形,中間一個長方塊是大天井。因其樓上樓下的走廊皆內向天井一面,通過廂樓內的樓梯,上下前後都能轉通,故有“轉盤樓”之俗稱。這種樓是江南大户人家常見的一種住宅建築形式,此樓雖長期被數十家居民和一所職工學校所佔用,門窗及屋檐均作了大的改變,但其原結構尚保持得較為完好,梁、柱、樓梯、樓板以及船篷形天花板是始建時原物,走廊上的車木欄杆也還保存着相當一部分。 [7] 

薛福成故居建築羣東軸線部分

東軸線部分前後共有4組建築,即花廳、倉廳、廚房和彈子房。 [7] 
  • 花廳
花廳在南端,是恭家,舉行喜慶活動、接待親朋好友或恰談經營業務之後看戲娛樂、品茗觀魚之處。由三間主廳、兩間偏廳、一座戲台、兩條迴廊、五間輔房、一泓清池、一座曲橋和前後花圃組成,自成院落。戲台建在池塘之.上,坐南朝北,隔池正對主廳,歇山頂,飛檐翹角,內有穹窿形藻井;台口三面設矮欄,上有花籃垂柱。是無錫城內現存最精緻、最完整的家庭戲台。現整個花廳已按原狀整修,恢復了舊貌。 [7] 
  • 倉廳
倉廳在花廳之北,是薛家收租貯谷之處,在廒倉七間、賬房四間、佃户臨時休息室兩間、小曬場一片和管理人員起居室三幢,也自成院落。當年薛家有土地六千餘畝,佃户每年夏、秋兩季前來繳租的小船由西水關進城到學前河或前西溪碼頭靠岸,非常繁忙。故無錫人號稱此處為“薛倉廳”。 [7] 
  • 彈子房
彈子房在倉廳之北,是一幢中西式相結合、以西式為主的平房。所謂“彈子”,就是桌球的俗稱。當年薛家主人及其子孫常在這裏陪客人邊打球娛樂邊恰談生意。 [7] 
彈子房 彈子房
  • 廚房
廚房在彈子房與轉盤樓之間,原有平房數間,20世紀50年代,辦絲織廠時被改造,現已成為居民住宅。 [7] 

薛福成故居建築羣西軸線部分

西軸線部分由偏廳、雜屋、西花園和藏書樓組成。 [7] 
  • 偏廳
偏廳三間,硬山頂平房,原是薛家女主人唸佛之處,現尚在。 [7] 
  • 雜屋
雜屋三幢,原是薛家男僕女傭們的住處,現已改成居民住宅。 [7] 
  • 西花園
西花園在偏廳和雜屋之間,面積不大。抗戰勝利後,被夷平作為弘毅中學的操場,20世紀50年代,建起了絲織廠的幾幢鋸齒形廠房,後又改成一家街道紙品廠。 [7] 
西花園 西花園
  • 藏書樓
藏書樓在右翼的北端,後花園的西北角,面闊六間,高兩層,重檐,四周有迴廊。是薛福成特意仿照寧波“天一閣”形制建造的藏書建築,名曰“傳經樓”。其中所藏之書達數萬卷,薛福成去世後,其大量的手稿、信札等文史資料也藏於內。建國初年,薛福成之長孫薛育津經手將藏書及文史資料全部獻交給政府,由當時蘇南區文物管理委員會接收保管。後來,這批藏書一小部分給了蘇州大學圖書館,大部分交給了南京圖書館,而手稿、信札等文史資料則收藏於南京博物院。現在藏書樓建築仍在,雖作了居民住宅,廊檐已被拆去大半,門窗也大多改變了,但梁、柱、樓板和屋頂等主體結構未變,仍基本保持着寧波“天一閣"形制之原貌。 [7] 

薛福成故居建築羣歷史文化

薛福成故居建築羣傳説軼事

薛福成故居建築羣 薛福成故居建築羣
薛福成在建造他的宅第時,官銜為正三品,賞加二品頂戴,按照朝廷規定,他的住宅廳堂面闊不可以超過五開間,然而他的宅第已遠遠超過了標準。為此薛家在建造宅第時,在最引人注目的轎廳和正廳採用了獨特的對剖雙排柱把九開間變成相對獨立的三個三開間。正廳則用考究的正六邊形蜂窩式磚細牆和已有西方居室裝飾風格的移門來分隔,這種做法在無錫地區絕無僅有,在全國來説至今也未見過有第二例的報道。

薛福成故居建築羣相關人物

薛福成(1838~1894年),字叔耘,號庸盫,江蘇無錫賓雁里人。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思想家、外交家和早期維新派代表人物之一。歷任浙江寧紹台道、湖南按察使。著作有《庸庵全集》《籌洋芻議》《出使日記》等。 [8] 

薛福成故居建築羣文物價值

薛福成故居建築羣整組建築氣勢雄偉、特色明顯,體現了清末西風東漸的時代特徵,有“江南第一豪宅”的美譽,填補了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空白。 [5-6] 

薛福成故居建築羣文物保護

1983年,薛福成故居建築羣被無錫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無錫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7] 
1995年4月,薛福成故居建築羣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佈為江蘇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7] 
2001年6月25日,薛福成故居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19年3月,薛匯東住宅從薛福成故居建築羣項目中劃出,被單獨公佈為江蘇省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 [3] 

薛福成故居建築羣旅遊信息

薛福成故居建築羣地理位置

薛福成故居建築羣位於江蘇省無錫市健康路西側。 [6] 

薛福成故居建築羣門票信息

薛福成故居門票25元,優惠票12元。 [9] 

薛福成故居建築羣交通信息

  • 地鐵
前往薛福成故居建築羣,可乘坐無錫地鐵1號線、無錫地鐵2號線,在三陽廣場站下車,由2號口或27號口出,向西南方步行900米即到。
  • 公交
前往薛福成故居建築羣,可乘坐無錫公交27路、508路、63路,在薛福成故居站下車;也可乘坐無錫公交31路、86路,在湯巷站下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