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薛愚

鎖定
薛愚(1894年11月24日—1988年1月17日),字慕回,藥物化學家和藥學教育家,湖北襄陽人,1925年畢業於齊魯大學化學系,任清華大學講師,1933年獲法國巴黎大學理科博士學位,回國任河南大學暨南大學教授,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主任;1946年參加九三學社和民盟。1949年出席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後任北京醫學院藥學系主任、教授,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名譽院長,中國藥學會理事長;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編著有《實用有機藥物化學》、《普通化學定性分析實險教程》、《醫用有機化學》、《中國藥學史料》等;他對中國的藥學建設與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是中國藥學教育事業奠基者之一。
中文名
薛愚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湖北省襄陽東鄉峪山鎮
出生日期
1894年11月24日
逝世日期
1988年1月17日
畢業院校
齊魯大學
巴黎大學
代表作品
《實用有機藥物化學》
《醫用有機化學》
主要成就
“三三”制觀點
為中國藥學建設發展做了突出貢獻
中國藥學教育事業奠基者之一

薛愚人物年表

1894年11月24日生於湖北省襄陽東鄉峪山鎮。
1920年畢業於湖北襄樊城(今襄陽市)鴻文學校。
1925年畢業於齊魯大學理學院,獲理學士學位。1925―1930年任清華大學助教、講師。
1930―1933年赴法國巴黎留學,獲巴黎大學藥學院理學博士學位。
1933―1935年任河南大學理學院教授。
1935―1936年任上海暨南大學教授。
1936―1938年任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現西北農學院)教授兼農化系主任。
1938―1939年任國立藥學專科學校(現中國藥科大學)教授兼教務長。
1939―1944年任齊魯大學教授兼化學系、藥學系主任及理學院院長。
1945―1946年任國立藥學專科學校校長、教授。
1946―1950年任國立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1950―1957年任北京醫學院藥學系主任、教授。
1956年任中國藥學會第十四屆理事長。
1957―1988年任北京醫學院藥學系(今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教授;
1979年後任名譽系主任。
1984年任中國藥學會第十七屆名譽理事長,加入中國共產黨;
薛愚 薛愚
1988年1月17日逝世於北京。

薛愚生平簡介

薛愚先生 薛愚先生
薛愚1歲時,父親因為抗租反地主,被官府通緝,外逃一去杳無音訊。全家靠着勤勞儉僕的母親做活維持生計,家境十分貧寒。童年時代他賣柴、放牛、餵豬,幫助母親作短工,嚐盡人間艱苦。
在外祖父的資助下,他讀了3年私塾,後進入峪山街教會辦的免費學堂。由於學習成績出眾,被送至樊城(今襄樊市)教會辦的鴻文學校。他學習刻苦,成績優異。中學畢業時,在河南、湖北、湖南三省信義會設立的教會中學聯合畢業會考中,名列第一。 1920年,中學畢業。鴻文學校僅選兩名畢業生給以資助上大學,薛愚被選中,考取了齊魯大學理學院化學系。1925年,以優異成績畢業。
同年受聘於清華大學,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他講課注重實際效果,務使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知識,重視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在教學之餘,積極參加了許多社會活動。1926年,參加了清華大學的進步團體――“大地社”,並在該社出版的雜誌《現代青年》上發表進步文章。
1930年,他得到校方資助赴法國深造。在巴黎大學藥學院M.Bridel教授的指導下,他勤奮學習,不分節假日,幾乎每天都埋頭於實驗室圖書館中,進行大量的植物化學成分或天然藥物化學的分析研究。這些嚴格的訓練,為他以後研究中草藥化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33年,他在博士論文報告會上宣讀了論文《中藥醉魚草成分研究》,並報告了《植物體中甙類成分的形成與變化》,受到與會專家的好評,一致通過,授予他理學博士學位。在回國前,他又到英國作了短期的參觀訪問,更開闊了眼界。
回國後,他決心獻身於教育事業,然而,在中華民國時期,由於他積極參加民主愛國活動,所以屢遭撤職、解僱,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
薛愚先生著作《中國藥學史料》封面 薛愚先生著作《中國藥學史料》封面
1933年,他任河南大學理學院教授,講授分析化學。河南大學教師雖不多,但派系卻不少,彼此爭鬥不休,2年時間內換了4次校長。1935年,劉季洪出任校長後,以薛愚乃“不安定分子”為由,將其解僱。旋即赴上海暨南大學任教,講授分析化學和生物化學,同時兼任同德醫學院化學教授。1936年,薛愚到武功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任教。在那裏他創建了農化系兼系主任。1937年,發生盧溝橋事變後,西北農專在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的領導下,成立了“西北農專抗日救國後援委員會”。薛愚積極參加活動,被選為負責人之一,組織大規模募捐活動,並將募集的財物送交西安中共八路軍辦事處。他還親赴西安拜訪林伯渠同志,因此又被學校解僱。
1938年夏,薛愚到國立藥學專科學校任教。當時該校剛自南京遷至重慶,條件困難,教師匱乏。他講授有機化學藥物化學,同時還擔負教務長之職,任務繁重,每天都是起早貪黑地工作。1939年春的一天,教育當局派督學檢查該校工作,不料這位督學就是當年河南大學解聘他的校長劉季洪,這樣,薛愚不得不又離開藥專。 1939年冬,他到成都齊魯大學任教,奉命籌建化學系,後又經努力創建了藥學系。他在辦教育、講授課程的同時,始終關心政治,參加進步活動。由於參加進步組織“中國西部青年科學工作者協會”,並擔任會長,以及參加反對校長湯吉和的“倒湯運動”,於1944年暑假前被解聘。
藥物化學 藥物化學
1945年春,重慶國民黨政府教育部長朱家驊電請薛愚至重慶任國立藥學專科學校校長。抗日戰爭勝利後不久,藥專在“復員”問題上有爭議,有人主張停辦,有人主張維持現狀,而薛愚強調藥專的興亡與中國藥學教育事業密切相關,力爭藥專復員。經他多方努力,最後教育部決定藥專復員。他領導組織了“藥專復員委員會”,不辭辛苦,親自奔波於重慶、南京上海之間,最後在南京選擇校址,本着簡儉的原則重建了國立藥專。正當一切就緒,開始招收新生時,他突然接到教育部的指令:“藥專校長薛愚另有任用,着行解職”。由於薛愚的激進活動、教育部內部的矛盾等多方面複雜的原因,致使他又一次離開藥專。
1946年,他任國立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教授,講授有機化學、藥物化學。一年後,擔任藥學系主任兼藥廠廠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京醫學院自北京大學獨立出來,他被任命為藥學系主任。根據衞生部要加強擴建藥學系的指示,他挑起重擔,克服種種困難,不僅抓擴建工作,而且抓教務,並親自執教講課。
1957年,被錯誤劃為右派分子,但不沮喪,堅持進行了60餘種芳香性中藥揮發性油的含量測定及特性方面的研究,還寫了再版《醫用有機化學》、《中國煉丹藥》化學史等著作。然而,這些研究成果,因右派問題均未能發表。
“文化大革命”期間,雖多次受到衝擊,革命意志仍不稍減,在80歲生日時寫道:“齒落髮白視不清,四時運轉難由人,年屆八十不算老,再學再改二十春。”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後,被錯劃為右派的問題得到徹底糾正。他萬分感謝黨,慷慨陳詞道:“大地回春萬象新,年屆八五老還青,反霸從吾老矣,新長征星一小兵。”
薛愚一生勤勤懇懇,頑強刻苦地工作,贏得了黨和人民的信任。曾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屆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一、第三、第四、第五屆委員,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員,九三學社北京市分社第一屆主任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中國藥學會第十四屆理事長,第十七屆名譽理事長。
1984年,他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薛愚教授以高度的黨性、堅強的毅力、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以其90高齡,仍然堅持不懈地從事菱,在《中國藥發史》事實上稿後,又開始了《治療心血管疾病藥物化學》的編寫工作,他抓緊來日不多的暮年,要把所學的東西和研究的新成果都寫出來,獻給祖國,惜未能如願,於1988年1月17日在北京病逝。 [1] 

薛愚人物成就

“三三”制
早在1940年,他創建了齊魯大學藥學系。1945年,任國立藥學專科學校校長時,按照自己的設想辦學。
1946年,又積極組織藥專復員,為其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在任國立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主任時,以艱苦創業的精神,領導全系的工作,聘請蔣明謙、李炳魯、顧文霞、傅鷹、費青等教授;制訂教學計劃,規定課程設置,並親自講授藥物化學及藥劑學;還向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爭取到不少貴重儀器、藥品等;同時聘請鄭啓棟高級工程師負責藥廠工作,擴大、健全藥廠作為學生的實習基地,為學生理論聯繫實際創造良好條件,致使基礎薄弱的藥學系教師陣容不斷加強,儀器設備不斷擴充完善,教學質量日益提高。尤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北京醫學院自北京大學獨立出來,他更加積極地擴建、充實藥學系,聘請當時留學剛回國的教授王序、樓之岑誠靜容林啓壽等,使師資隊伍不斷壯大;建立了藥學實驗樓,添置儀器設備,擴充圖書館,不斷增加招生人數,使藥學系規模不斷擴大。他還根據國家建設需要,改變了以前“一攬子教育”的狀況,分設生藥學、藥物化學、藥品檢驗等三個專業,以培養各類藥學人才。其中許多人已成為建設中國藥學事業的骨幹。他在開創和發展中國藥學教育事業的工作中,成績卓著,影響深遠。
薛愚從事教學工作60年,講授過有機化學、藥物化學、生物化學、分析化學、普通化學、藥劑學、調劑學、藥學概論等。他對於教學工作一貫嚴肅認真,一絲不苟。他講課富有啓發性,能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耐心誘導,靈活而簡練地闡述有關理論,使學生易於接受。為了教學工作的需要,1941年,他編著了大學叢書《實用有機藥物化學》。該書對日常重要藥物的製法、性質、鑑定及效用等一一詳述,頗有實用價值,不僅可當教科書,也可作為製藥工業方面的參考書。他還編寫了《普通化學定性分析實驗教程》,該書是根據他自己的經驗,在數次試用及修正的實驗教程的基礎上編輯而成。該書收集了普通化學及分析化學領域中的一些基本化學實驗,幷包括部分有機化學、應用化學及軍事化學方面的實驗。實驗安排由淺入深,在每個實驗前,幾乎都列有數種參考書,以便學生在實驗前閲讀,這樣不僅使學生首先明確實驗原理,而且可以培養、訓練學生實驗操作敏捷迅速的能力。每個實驗不僅講明操作方法,還提出問題,以啓發學生思考。這是一本很實用的實驗指導書。
1949年,他編著了《醫用有機化學》 ,他集8年教授醫科學生有機化學課程的經驗,取材於巴氏,哈、羅二氏,康氏及季氏等的醫用有機化學及有機化學的書籍,並補充了維生素類、微生物產物等方面的內容,編輯成中國第一部醫藥院校專用的有機化學教科書。該書除詳述有機化學的一般理論外,還儘量結合中國的實際,介紹國內有關有機化合物及天然資源等內容,曾先後再版6次。
薛愚對如何發展中國藥學教育事業,曾提出過許多見解。
早在1943年,他在齊魯大學創辦藥學系時,就查閲了自辛亥革命至40年代的藥學文獻,總結以往藥學教育的經驗,發表有關藥學教育的文章―― 《論藥學教育》 ,闡述了他的“三三”制辦學觀點,即三級制、三系制與三關制。
(1)三級制:藥學教育要分初、中、高三級培養人才,即藥劑科,培養藥劑生,使其具有調劑能力;藥學院,培養藥師,使其具有藥學特長及藥師的專門技能;藥學研究院,培養具有發明創造能力的專家及研究人員,使其具有發明新藥與整理國藥的才能。
(2)三系制:藥學院應分三個系,即藥化學系,培養學生作藥師,並具有藥品製造和檢定的技能;生藥學系,培養的學生除作藥師外,並具有整理及檢定國藥的能力;藥理系,培養的畢業生除作藥師外,並具有解決藥效、毒藥檢定及解毒的能力。按照上述三個專業培養人才,以滿足社會和科學發展的需要。
(3)三關制:即學習場所三機構制――學校、藥房、藥廠。藥學校應附設最完善的示範藥房,作為學生的實習基地;還應設藥廠,除作為學生實習場所外,並作為製藥的中心。學校借藥房、藥廠為實習的基地,而藥房、藥廠則借學校培養人才,推進生產技術,學校與社會需要密切結合。他提出的這一較完整的藥學教育思想和具體措施,對當時藥學界有較大的影響。此後,他又發表多篇闡述藥學建設與教育的文章,如《再論藥學教育》、《中國藥學建設綱要》、《藥學建設之我見》等,對中國的藥學事業提出了較長遠的規劃和建設性的意見,引起中國藥學界的廣泛重視。
1983年,89歲高齡的薛愚仍念念不忘地關心中國藥學教育的發展,他參考70年代至80年代報刊上的有關報道,進行總結,擬定了《對中國藥學教育的設想》一文,對中國藥學教育的領導機構、學校的建設、專業的設置、教學內容與考試製度的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寶貴的意見。他為中國的藥學教育事業始終如一地奮鬥,即使在艱難坎坷的歲月裏,也從不畏縮。他培養了大批藥學人才,為中國藥學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天然藥化學研究
薛愚在法國深造期間,主要進行植物藥化學成分的研究。1932年,他從中藥醉魚草中,提得醉魚草素甲及醉魚草素乙,並分別測定其化學結構,研究其理化性質。在齊魯大學任教期間,他進行了許多中草藥化學成分的研究,如、人頭髮、川芎、漢木鱉子等。尤其對含揮發性成分的中藥研究較多,曾測定四川產的60餘種中藥的揮發性成分,並進行分析。他還設計了簡易的揮發油含量測定器,優於Cocking與Middleton的測定器,具有操作簡便、省時、效率高等優點。在40年代,他是中國較早應用現代化學方法研究中藥的學者之一。 1954年,他在北京醫學院任教時,進行了60餘種中藥的揮發油含量測定及理化性質鑑定的研究,並用2年的時間將實驗結果整理總結,寫成論文送交北京醫學院學報編輯部,但因他被錯劃為右派的緣故,未予發表(可惜以後竟連底稿也丟失了)。1957年以後,他既不能講課,也沒有條件進行實驗研究,但他並未因此灰心氣餒,困難沒能阻止他前進,他開始著書立説。儘管他已年近七旬,並因白內障視力極度減退,但仍奔走於北京圖書館、中國醫學科學院圖書館及中醫研究院圖書館,查閲多種文獻,於1964年完成了近25萬字的《中國煉丹化學史》一書。翌年,“文化大革命”開始,該書稿未能出版。
“文化大革命”以後,85歲的薛愚主編了《中國藥學史料》一書。該書內容豐富,對某些有爭議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心得,有新的建樹,被認為是國內少有的、填補空白的著作。書中內容常被藥學史、科技史研究者所引用。90歲高齡的薛愚還努力收集整理中國藥學會的有關資料,1987年,出版了《中國藥學會史略》一書。該書收載了中國藥學會自1907年建會起至1986年近80年的學術活動史實,反映了中國藥學會的變遷與發展經過。
他用中、英、法文發表論文共有50餘篇,還有著作5部。
社會活動
早年薛愚在法國留學時,就參加了法國生物化學學會。30年代初,參加了中國化學會、中國化工學會、中國藥學會、中國科學社、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等團體,從事學術活動,並擔任某些領導職務。解放戰爭期間,中國藥學會處於七零八落、無人管理的狀態。
他於1947年聯合趙燏黃周冠軍等人重行組織中國藥學會北京分會,並被選為分會理事長。
中國藥學會 中國藥學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他力促中國藥學會遷到北京,並創辦藥學刊物―― 《北華藥訊》 。
1956年,被選為中國藥學會理事長,他積極地為藥學會工作,為其以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他還積極參加國際間的學術活動。
1953年,出席了維也納世界衞生大會,並且到蘇聯和捷克斯洛伐克進行參觀訪問。
1954年,出席印度科學年會,在會上作了《中國文化遺產――中藥》的學術報告。之後又參加巴基斯坦科學年會,作了《中國藥學現狀――教育與生產》的報告。
1955年,赴日本訪問參觀,介紹了中國藥學事業的發展與藥學教育的現狀,並且與日本藥學會建立了初步聯繫。他所進行的這些學術交流活動,對發展中國藥學事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薛愚主要論著

1薛愚.桑葉與蠶繭之分析.科學,1931,5(2):37―42.
2薛愚.醣化醉魚草鹼素之研究.暨南學報,1936,1(1):229―244.
3薛愚.醉魚草素乙之研究.暨南學報,1936,1(2):235―244.
4薛愚.實用有機藥物化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41.
5薛愚.普通化學定性分析實驗教程.成都:正中書局,1941.
6薛愚.茶的化學.科學世界,1942,11(3):161―178.
7薛愚.茶的藥理.科學世界,1942,11(4):225―234.
8薛愚.整理川藥.科學世界,1943,12(1):55―60.
9薛愚,林啓壽.漢木鱉子之研究.中國藥學會會志,1943,1(1):11―16.
10薛愚.論藥學教育.科學世界,1943,12(5):233―238.
11薛愚,石瑞榮.草藥人頭髮之初步研究.中國藥學會會志,1944,1(1):8―12.
12薛愚,何國英.川芎之研究.中國藥學會會志,1944,2(1):3037.
13薛愚.再論藥學教育.醫藥學,1947,1(6):9―11.
14薛愚.三論藥學教育.北華藥訊,1949,1(4):1.
15薛愚.藥學建設之我見.北華藥訊,1950,2(2):24―28.
16薛愚.向蘇聯學習藥學建設.北華藥訊,1950,2(4):71―78.
17薛愚.醫用有機化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51.
18薛愚.對新制訂的藥學院(系)教學計劃的認識.藥學通報,1954,2(12):524.
19薛愚.整理和研究祖國科學文化遺產――中藥.藥學通報,1955,3(1):5―9.
20薛愚.對一般藥學計劃的幾點意見.藥學通報,1956,4(10):465―467.
21薛愚.對中國藥學教育的一種設想.藥學通報,1983,18(2):3―5.
22薛愚主編.中國藥學史料.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1984.
23薛愚,宋之琪.中國藥學會成立前後存在的幾個問題.藥學通報,1986,21(3):180―182.
24薛愚.中國藥學會史略.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87. [2] 

薛愚家庭背景

薛愚出生於湖北省襄陽東鄉峪山鎮一個貧農家庭。父親因為抗租反地主,被官府通緝,外逃,杳無音訊。全家靠母親一人務農,維持生計,家境十分貧寒。童年時代,他打柴、放牛,生活異常艱苦。外祖父資助他讀了3年私塾,後入當地教會辦免費學堂。因學習成績優秀,被送至樊城(今襄樊市)教會辦的鴻文學校學習。在河南、湖北、湖南三省教會中學聯合畢業會考中,名列第一。 [3] 

薛愚人物評價

薛愚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藥物化學家和藥學教育家;他畢生致力於藥學教育事業,提出藥學教育——“三三”制觀點,編著我國第一部醫藥院校專用教材《醫用有機化學》,培養了大批中國的藥學人才;他還從事大量天然藥物化學研究工作;他對中國的藥學建設與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是我國藥學教育事業奠基者之一。
薛愚從事教學工作半個世紀,講授過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為祖國培養了大批人才。
為了教學工作的需要,還編著了不少的大學叢書,如《實用有機藥化學》、《普通化學定性分析實驗教程》、《醫用有機化學》等;此外,還用中文、英文、法文,先後在國內外發表了50多篇論文,其中論述藥學教育和藥學建設的文章15篇。
薛愚教授在其晚年,以高度的黨性、堅強的毅力、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仍然堅持不懈地從事著作,在《中國藥發史》事實上稿後,又開始了《治療心血管疾病藥物化學》的編寫工作,他抓緊來日不多的暮年,要把所學的東西和研究的新成果都寫出來,獻給祖國,惜未能如願,1988年在北京病逝。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