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薙刀級驅逐艦

鎖定
紅色警戒3:日冕中昇陽帝國的基礎制海/反潛艦,擁有魚雷發射器和88mm自衞炮。可通過船身周圍的5聯裝直航魚雷發射器向敵方齊射5枚750mm魚雷,重創敵軍部隊。
中文名
薙刀級驅逐艦
外文名
なぎなた
Naginata class Destroyer
定    位
制海/反潛艦
原產國
昇陽帝國
設計方
白田船業株式會社/天西機器人株式會社
量產方
長崎造船所/橫須賀機器製造所/舞鶴造船事務所/吳海軍工廠
部署設施
帝國碼頭

薙刀級驅逐艦關鍵指標

四聯裝“晉也”十六年式61 cm熱動力自導魚雷發射器
艦艏五聯裝S型75 cm酸素直航魚雷發射器
“賴朝”十八年式8.8 cm半自動穿甲艦炮
中型納米強化裝甲帶
着重宣傳雷擊作戰的艦體塗裝 [1] 
薙刀級驅逐艦遊戲截圖 薙刀級驅逐艦遊戲截圖

薙刀級驅逐艦背景故事

在那場重新劃分了世界的“千禧年戰爭”序幕拉開之前,昇陽特殊的地緣形式決定了其海軍的戰略對手原則上只有一個——太平洋上與大洋洲附近的伊甸尼亞以及其它同盟國海軍。當然,早在大航海時期,與神州一同成長起來的昇陽就是前者的忠實合作者,他們所面對的敵人也大都來自這兩個方向;只不過那時候的伊頓尼亞海軍還沒能力開到大洋彼岸,同樣經過大航海來到南亞、東南亞區域的歐洲文明勢力也還沒想好怎麼跟神州相處。
然後,世界步入了近代:文藝復興與工業革命在東西方步調一致但內容迥異的進行着;歐戰來去匆匆,引領了工業化與全球化的步伐;沙俄變成了蘇聯,走上了一條全新的道路;西方文明結成了盟軍,想好了怎麼切分這個世界的蛋糕。隨着時間進入全球化的現代,神州對昇陽那深刻到骨子裏的影響在資本流動下展現出了似乎不可抵擋的趨勢。但在本篇主角出場的時代,昇陽軍方更關心的是他們澳洲領土的安全以及神州太平洋島鏈的安穩。
隨着伊甸尼亞新一代輕型驅逐艦在與其它陣營的交戰中嶄露頭角,這款代號不明的兩棲驅逐艦令昇陽帝國海軍在太平洋的軍備競賽與大洋洲的海域摩擦中愈發相形見絀,再加上裝備着上一代驅逐艦的已方水雷戰隊的戰鬥效率開始明顯落後。作為迴應,昇陽海軍艦政本部立刻提前啓動了新一輪的驅逐艦設計計劃,這一計劃的產物正是薙刀級驅逐艦。
未升級海軍協議的薙刀級驅逐艦 未升級海軍協議的薙刀級驅逐艦
升級海軍協議的薙刀級驅逐艦 升級海軍協議的薙刀級驅逐艦
作為昇陽海軍雷擊作戰理念的傳承者,薙刀級驅逐艦延續了峯風級驅逐艦的重雷裝設計思路:在計劃項目中她們被要求擁有更高於峯風級的雷擊戰力;不過由於艦政本部僅僅模糊的規定了“效率”而非具體的魚雷兵裝配置要求,謝天謝地的白田船業株式會社的設計師選擇為薙刀選擇搭載了一具新式的四聯裝晉也X型61 cm魚雷發射器;該新型發射器設計性能遠優於峯風級所使用的三座雙聯裝61cm魚雷發射器,即便乍看之下少了兩根發射管,其在原理卻上更加符合昇陽海軍在雷擊作戰戰術方面的巨大進步,即由“單輪、大扇面“打擊轉向“多輪、多梯次”打擊。
薙刀級驅逐艦能對側方進行攻擊 薙刀級驅逐艦能對側方進行攻擊
與峯風級那在單批次射出六枚魚雷後便只能使用簡陋的再裝填系統重裝魚雷不同,晉也X型擁有獨特的快速再裝填系統,能夠在實戰中以極高的效率自行重裝魚雷,這有效提高了薙刀級驅逐艦在實戰中的輸出效率與生存能力。為了保護甲板上裸露的四聯裝魚雷發射器,後者還擁有獨立的裝甲板,大大減少了魚雷發射器在激戰中的損壞概率。
除此之外,薙刀級的艦艏下還配備有一具五聯裝S型氧氣魚雷發射器,用來進一步強化那強度已然匪夷所思的魚雷武裝。這些魚雷發射器由於艦艏空間的限制,並未搭載快速再裝填設備;一旦發射,其重新裝填的速度極其緩慢——即便有液壓輔助設備,在顛簸中連續裝填五枚各重達3.3 噸的超重型魚雷依然是船員們的噩夢。
薙刀級驅逐艦發射5枚直航魚雷 薙刀級驅逐艦發射5枚直航魚雷
在昇陽海軍的設想中,一旦艦隊決戰開始,遊弋在前線的長槍迷你潛艇將會向敵方屏衞艦甩出自己所有的輕型魚雷,之後立即對敵方高價值目標發動迴天攻擊;而在第二線的驅逐艦們就會獲得廣闊的射界,不必擔心誤擊友軍,亦或者説不必擔心友軍會阻擋本艦發射的魚雷而導致雷擊密度不足。此時,艦艏朝前的驅逐艦可以同時發射S型氧氣魚雷破壞對方陣型,然後斜向轉舵30~45°,在發揮自己四聯裝61cm魚雷的全部戰力的前提下,同時保證開闊的艦炮射界和儘可能小的對敵暴露面積。這樣一波次的打擊足以在敵方驅逐艦和巡洋艦火炮射程之外就徹底摧毀這些屏衞艦,為接下來的主力艦隊最終決戰創造有利條件。
即便導彈已經佔據了大半邊的軍備江山,但昇陽設計師們依然對雷擊作戰理論相當迷戀,可並不意味着他們是簡單粗暴且一廂情願的狂熱者。主設計師藤本造船少將力排眾議,將昇陽海軍改進和使用了十餘年的12 cm驅逐艦炮徹底拋棄,深彈投射器也被兼具反潛功能的魚雷所替代;多餘的噸位被換成了堅固的納米強化裝甲板,佈置在鍋爐艙、艦橋、作戰情報處、彈藥庫等核心區域。這些抗衝擊、抗穿透能力都相當優越的特種裝甲板確保了薙刀級驅逐艦在各國的新鋭驅逐艦中穩居水面防護第一。
不過相應的,薙刀驅逐艦隻象徵性地安裝了一門“賴朝”8.8 cm穿甲艦炮作為對海火力補充和對岸炮擊支援的主炮;這種退化式的選擇並不僅僅是為了給魚雷武裝和裝甲防護讓路,這其中更包含着對“千鳥事件”的慘痛反思:在理論計算中,即便安裝10 cm艦炮都會讓薙刀級驅逐艦的重心遠遠高出可接受的範圍,設計人員甚至懷疑這級驅逐艦會在安裝設備的途中就傾覆。為了讓薙刀能順利出世,負責設計的白田船業不得不再次求助天西機器人株式會社,期望通過他們專門設計出重量更輕的炮塔與供彈機構。
薙刀級驅逐艦對陸地進行火力輸出 薙刀級驅逐艦對陸地進行火力輸出
不同於裝甲結構設計的合作,主炮設計並不在帝國海軍部的協調範圍內,坐地起價的天西機器人株式會社開出了白田船業難以接受的高價;而隨着海軍所設期限的逼近,白田船業最後只能屈辱地退而求其次,高價購買了“賴朝”8.8 cm穿甲炮的生產權;最讓人不解的是,為了儘可能降低上層重量,8.8 cm主炮的炮塔甚至捨棄了自動裝填系統。然而,這一偷懶的舉動“理所應當”的得到了帝國海軍高層的默許,畢竟在所有海軍的眼中,所謂的驅逐艦主炮與副炮本質上沒有區別;薙刀級驅逐艦所能達到的指標也確實超出了海軍部的要求,從而掩蓋了包括造價偏高在內的一系列缺陷。
當然,除卻天西這個死對頭以外,與其他株式會社的合作還是比較愉快的:為了讓先進的薙刀級驅逐艦擁有與之匹配的機動性,白田船業選擇了來自川崎重工業株式會社的4台總輸出功率足有88000軸馬力的燃氣渦輪主機,用以驅動雙軸上的兩個五槳葉可變距螺旋槳,這能夠讓該級驅逐艦擁有至少34節的高航速。
而核心裝備之一的“晉也”十六年式自導魚雷同樣是昇陽海軍在魚雷這一武器上的集大成之作。除了超過60節的最高航速與足有40公里的航程外,其複合制導方式也同樣先進。主/被動聲自導方式以及尾流制導的結合,讓目標艦船逃脱十六年式魚雷追殺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而550千克的戰鬥部也確保了其恐怖的毀傷能力,如果説伊甸尼亞海軍在公開的抗沉測試中使用533mm魚雷將退役驅逐艦炸成兩截已經足夠震撼,那麼裝藥量多了接近三倍的十六年式魚雷則可謂是無堅不摧,有退役的船員聲稱目睹過它將一艘作為靶艦的巡洋艦“舉”離海面,隨後斷成兩段的殘骸在幾十秒內便完全沉沒的測試。
薙刀級驅逐艦在服役後憑藉着還算優良的適航性和兇猛且精良的魚雷武裝迅速贏得了帝國海軍的好評,她們保持着大中型艦艇中最高的航速記錄——換裝了改進型螺旋槳的“島風”號驅逐艦更是在試航中跑出了37.4節的驚人航速,即使其當時並未滿載。由於她們在演習中屢次依長程魚雷出奇制勝,“擊沉”過許多遠比自身強大的軍艦,不少官兵甚至認為可以將那實用性極其低下的8.8 cm炮換為對空火力,反艦任務全部交給威力巨大的魚雷系統即可。
不過,至少在昇陽海軍眼中,薙刀級驅逐艦已經是他們心目中體現了本國特色的 “完美驅逐艦”,足以完成大多數作戰任務。 [1] 

薙刀級驅逐艦作戰摘要

戰場偵察已經揭示了至少以下數點情報:

薙刀級驅逐艦九尾長矛

——薙刀級驅逐艦一共裝備着9根魚雷發射管和數量驚人的魚雷儲備,這些長射程、大威力的魚雷能夠重創多數戰艦,且其中相當一部分魚雷有非常精準靈活的制導能力。 [1] 

薙刀級驅逐艦水潛雙反

——儘管沒有裝備專門的反潛武器,薙刀級驅逐艦仍然可以在依靠自己的通用型水聽系統發現水下目標並使用魚雷進行攻擊,威力巨大的61cm和75 cm重型魚雷甚至可以對紅海軍阿庫拉潛艇的強化雙殼體造成極其嚴重的威脅。 [1] 

薙刀級驅逐艦重甲突擊

——設計師讓薙刀搭載了在驅逐艦上很少見的納米強化鋼裝甲,配合其高出力的引擎,薙刀可以冒着來襲火力發起兇狠的衝鋒,在打亂對方陣型的同時搶佔最有利的魚雷發射陣位。 [1] 

薙刀級驅逐艦孱弱之炮

——儘管作為戰艦,薙刀級驅逐艦還是裝備了水面武器,即便她搭載的那不帶對空搜索設備與自動裝彈機的簡化版8.8 cm艦炮在任何意義上都不是一款實用的武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