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薌曲

鎖定
薌曲是流行於福建南部沿海一帶的傳統戲曲劇種,20世紀20年代末,台灣歌仔迴流到閩南以後,以漳州(薌城)為中心,吸取了錦歌、南詞、潮曲的音樂素材發展而成,故曾名改良歌仔。由於薌曲形式簡便,易於傳唱,受到沿海一帶碼頭工人、建築工人及城鎮居民的喜愛,廈門市就有40多個業餘歌仔館,龍海城鄉有200多處歌仔陣。薌曲的傳統曲目主要來自錦歌、歌仔和南曲;新創作的曲目有《骨肉情深》、《人民眼睛亮堂堂》等,1958年曾出版了《薌曲選集》和薌曲唱本。
中文名
薌曲
曲    種
中國福建
曲    目
《骨肉情深》
流行時間
20世紀20年代末

目錄

薌曲簡介

薌曲 薌曲
廈門市有40多個業餘歌仔館,龍海城鄉共有200多處歌仔陣。後因主要形成於薌江流域,又不同於台灣歌仔調,遂定名為薌曲。50年代以來,由於薌曲形式,簡便易於傳唱,能及時反映現實生活,成為閩南地方主要的曲種,並衍變出同安的“荷葉唱”、廈門的“大廣弦説唱”等形式。新創作的作品有《骨肉情深》、《人民眼晴亮堂堂》等。傳統節目大多來自錦歌、歌仔和南曲。1958年曾出版《薌曲選集》和薌曲唱本。廈門、漳州龍海等地普遍組織了業餘薌曲興趣小組或研究社,開展傳藝、演唱和創作研究活動。

薌曲表演

漳州龍海消防大隊迎來了一支義務宣傳隊伍,各式各樣的樂器熱鬧開場,“各位鄉親、各位同志、聽眾朋友,大家好”,原來這是來自龍海薌劇團的老人曲藝隊正在表演薌曲清唱《防重於治保平安》,該劇本是以提高社區居民消防安全意識為出發點,將防火、滅火和逃生知識融於唱詞之內,用通俗易懂的本地戲曲宣傳消防知識。節奏鏗鏘有力,彈唱配合默契,這是龍海消防大隊深入開展“三基”工程建設、深化社區消防宣傳的一項重要舉措。此舉受到了龍海電視台新聞部的關注,特派記者對具有當地特色的消防宣傳進行全程拍攝。
據介紹,這支老人曲藝隊隊員大部分為退伍老幹部,最高年齡達78歲,年紀最小也有60歲,他們熱愛薌曲演唱,自編自演,平常每週三、週五都自發組織薌曲演唱。曲藝隊曾先後參加過解北社區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新農村建設等宣傳活動,受到了當地羣眾的熱烈歡迎,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隊長郭海水已經是78高齡了,這次一聽到全省消防部隊“三基”工程建設推進會要在龍海舉行,十分激動地説消防安全真的很重要,當一名消防安全宣傳員,老有所為,是曲藝隊共同的心願。他頂着烈日,一次次地來大隊配合薌曲劇本的創作。劇本《防重於治保安全》一敲定,老郭馬上召集老人曲藝隊按照劇本進行排練,僅兩天時間,薌曲清唱就能朗朗上口。12日下午他特意把曲藝隊拉到大隊來,先為大隊官兵獻上一場精彩的表演
消防隊 消防隊
龍海大隊領導看完表演後,對郭海水老人和曲藝隊熱情參與宣傳工作表示感謝。大隊長許志輝説:宣傳發動勝過千軍萬馬,始終把消防宣傳工作定格在消防事業的最前沿,是消防工作的重中之重。老人們有地方特色的薌曲表演,更貼近羣眾,在社區內更能營造一種人人都來重視消防安全,人人都來保消防安全的社會大氛圍,感謝他們為創平安龍海,構建和諧社會做出的貢獻。

薌曲形式

台灣歌仔戲 台灣歌仔戲
漳州一帶被稱為歌仔陣的薌曲説唱,也不能簡單地劃歸到兩分法的鼓書類或曲牌類當中。薌曲説唱使用薌劇音樂演唱的一種傳統説唱藝術。從淵源方面來看,薌曲説唱來源於台灣歌仔戲。其歷史淵源與兩分法當中的任何一種都是不同的。同時,薌曲説唱在音樂上既有板腔體的運用,也有曲牌體的運用。其曲牌聯綴的方式有套曲式的曲牌聯綴和集曲式的曲牌聯綴兩種方式。套曲式的曲牌聯綴通過聯綴形成調式、調性的對比。比如《英台哭墳》中的“十二拜”就運用了大哭調、小哭調、江西哭、宜蘭哭、江西哭、瓊花哭、望春調、孤鴻、鳳凰哭、台灣四哭、“柴排韻”等曲牌的連接,形成了曲調的豐富變化以及調式色彩的轉換,很好地表現了曲目的內容。集曲式的曲牌聯綴方式是其他曲藝音樂當中較為少見的一種方式。它不是套曲式的整曲聯綴,而是選其中的樂句進行聯綴,並且通過調式、調性的轉換,表達起伏跌宕的感情。經常將不同調式的不同曲牌的曲調片斷聯綴起來演唱。薌曲説唱的雜碎調有快板、中板、慢板散板和流水板等多種板式變化。甚至還有運用滾調手法的實例,比如《討學錢》中的“買藥仔滾調”因此,薌曲説唱也運用了板腔體體制。 以上這些特徵表明,將薌曲説唱劃歸為鼓書類和牌子曲類顯然也是不合適的。
因而,兩分法雖然使得説唱音樂的分類簡潔明瞭,但是這種分類法卻不能涵蓋中國説唱音樂的所有種類,因而有待進一步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