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薊門行五首

鎖定
《薊門行五首》是唐代詩人高適在第一次出塞遊歷薊北之時創作的組詩作品。這組詩是高適邊塞詩的代表作,全詩分別從老兵、食用、敵軍、勇卒、戰亂五個角度,全面生動地反映了緊張、慘烈的邊塞生活,對士卒的悲慘遭遇寄以深切的同情,歌頌了士兵們的勇敢善戰,同時表達了詩人對邊境安全的深切憂慮。
作品名稱
薊門行五首
作品別名
薊門五首
薊門行
出    處
全唐詩
作    者
高適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體裁
五言古詩

薊門行五首作品原文

薊門行五首
其一
薊門逢古老,獨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頭鬢白紛紛
勳庸今已矣,不識霍將軍
其二
漢家能用武,開拓窮異域
戍卒厭糠核,降胡飽衣食
關亭試一望,吾欲淚沾臆
其三
邊城十一月,雨雪亂霏霏
元戎號令嚴,人馬亦輕肥
羌胡無盡日,征戰幾時歸
其四
幽州多騎射,結髮重橫行
一朝事將軍,出入有聲名。
紛紛獵秋草,相向角弓鳴
其五
黯黯長城外,日沒更煙塵
胡騎雖憑陵,漢兵不顧身
古樹滿空塞,黃雲愁殺人 [1] 

薊門行五首註釋譯文

薊門行五首詞句註釋

①薊門:地名,即薊丘,在今北京近郊德勝門外。蔣一葵《長安客話》卷一:“今都城德勝門外有土城關,相傳是古薊門遺址,亦曰薊丘。”
②古老:老年人,“古”通“故”。《全唐詩》注:“一作故。”此處指一位久戍邊疆的老兵。氛氲:本指陰陽二氣匯合之狀,引申為心緒繚亂。
③零丁:孤單貌。頭鬢:頭髮。
④勳庸:即指功業,功勞。已矣:完了。矣,敦煌選本作“久”,誤。霍將軍:指西漢名將霍去病。漢武帝時曾屢破匈奴,平定邊患,功勳卓著。後借指功大位高的武將。
⑤漢家:借指唐朝。窮:盡。異域:外國。
⑥戍卒:守邊的戰士。厭:同“饜”,此指充飢果腹。糟糠:《樂府詩集》作“糠核”。降胡飽衣食:《舊唐書·北狄列傳》:“可突於率其麾下遠遁,奚眾盡降。……奚酋長李詩、瑣高等以其部落五千帳來降,詔封李詩為歸義王、兼特進、左徊林軍大將軍同正,仍充歸義州都督,賜物十萬段,移其部落於幽州界安置。”關亭:一本作“開亭”。沾臆:淚水浸濕胸前。
⑧霏霏:形容雨雪細密。
⑨元戎:古代的大型戰車,也指主帥。這裏指胡人主帥。羌:古族名,部落分散,以遊牧為主,主要分佈在今甘肅、青海、四川等地。胡:古代對西方和北方各族的泛稱。
⑪幽州:今河北省北部地區。結髮:古代男子自成童始束髮,因此以結髮指童年、年輕時。重:崇尚,看重。橫行:縱橫馳騁。
⑫角弓:用角裝飾的弓。
⑬黯黯:一本作“茫茫”。煙塵:煙霧與塵土,比喻戰亂。
⑭憑陵:侵凌,進逼。
⑮古樹:枯樹。黃雲:大軍移動時揚起的沙塵。 [1]  [2]  [3] 

薊門行五首白話譯文

其一
在薊門碰到一位老兵,他正孤獨地站着,思緒紛繁不絕。
單身一人十分孤獨,如今已是白髮蒼蒼。
想建立功勳已沒什麼指望,已經連戍守邊塞的將領是誰都不認識了。
其二
唐朝的統治者頻繁對外發動戰爭,企圖進一步開拓邊疆。
戍邊戰士以粗劣的食物充飢,而投降的胡人卻豐衣足食。
到關塞亭堡去看一下,我不由淚滿衣襟。
其三
十一月裏,邊塞城池籠罩在一片縹緲的雨雪之中。
胡人的主帥號令嚴明,軍隊、馬匹矯健,裝備精良。
這些胡人沒有窮盡的時候,征伐戰爭何時才能罷休,戰士們何時才可以回到自己的家鄉。
其四
幽州地區的人大多擅長騎馬、射箭,年輕人十分崇尚勇武。
一旦能跟隨將軍征戰沙場,相信很快就能以軍功贏得美名。
他們在秋天的原野上縱橫馳騁狩,四處發出弓弦的鳴響聲。
其五
太陽落下後,長城之外一片陰暗,空中煙霧飄浮,塵土飛揚。
胡人的騎兵兇悍地進逼,我們的軍隊奮不顧身地反擊。
空曠的關塞滿是枯死的樹木,揚起的沙塵令人窒息 [6] 

薊門行五首創作背景

這組詩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前後高適第一次出塞遊歷薊北之時。從“邊城十一月”和“紛紛獵秋草”可知,五詩非一時所作,大約是對某年秋冬所見邊塞情景的高度概括。 [3] 

薊門行五首作品鑑賞

薊門行五首整體賞析

這五首小詩均短小精緻,從各個側面點染出東北邊塞生活的畫卷,對廣大士卒的悲慘遭遇寄寓深沉的同情,對他們的英勇獻身精神予以熱情的禮讚,對統治者和邊將輕啓戰端、優待降胡、不恤士卒等做法深表不滿。
第一首借一位邊關老兵的典型遭遇揭示了將軍不恤士兵的事實,從根本上道出了唐軍難勝的原因。這一首詩描寫了老卒的淒涼境遇,令人同情。全詩言辭沉痛、悲哀、失望而無奈,似用邊塞的血淚和成。不難想象,像這樣的老卒不知有多少,長年戍邊的艱辛可見一斑。
第二首直斥統治者好大喜功、輕開邊釁的罪惡,以唐軍與降胡待遇的差異揭露邊將只顧邀功不管士卒死活的殘酷現實。這一首詩反映了戍卒食用匱乏,投降的胡人卻豐衣足食的情況,批判了唐朝統治者窮兵黷武的舉措。全詩表達了詩人對戍卒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表達了對邊境潛在危機的深深憂慮,言辭悲愴,感人肺腑。
第三首寫胡兵法紀嚴明、裝備精良,唐軍征戰無期。在這一首詩中,詩人坦言敵人的強大,頗具軍事家的胸懷和才幹,進而嘆息,邊境何日得寧,戰士何日得歸。在古代,中原地區統治者常以天朝上國自居,輕視周邊少數民族,而詩中,詩人極有遠見卓識地看到胡人的力量其實十分強大,有時甚至明顯優於漢族軍隊。後來的元滅宋、清滅明,即印證了詩人的觀點。詩人當時只是看到胡兵強於守軍,因此邊境堪憂,並未能見識到胡兵竟能踐踏整個中原。但詩人不囿於成見,而能面對實際,正視問題,發現問題,認識問題,提出問題,從這一點上,這是詩的價值可以説遠遠超出其作為一篇文學作品在文藝上的價值。
第四首寫幽燕健兒驍勇善戰。這首詩稱頌了守邊戍卒的驍勇善戰。全詩先總寫幽州民俗的風貌,崇尚勇武;隨即指出,他們不但善武而且樂於效力軍前,保衞鄉土,建立功勳。但詩人親眼目睹了他們狩獵時的場面,不過這場面已夠讓人感到欣喜了。保家衞國從來不只是軍隊的事情,更需要有民眾的參與,才能將侵略者掀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詩人目睹這一羣生龍活虎、武藝高強的邊疆健兒,對邊境油然而生了幾分安全感。
第五首寫唐軍奮勇殺敵保家衞國。這首詩描述了邊塞戰事紛紜的情況。在詩中,詩人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沉痛地訴説了一場激烈的戰鬥,詩中的景物描寫切合戰鬥實際,烘托出慘烈的戰鬥氛圍,而這種景色又是戰鬥中獨有的,因此寫景即是寫戰爭。在字裏行間讀者還可以感受到詩人面對這慘劇時難以遏制的悲憤心情。
此組詩可與高適作於開元二十六年(738)的《燕歌行》互相參看,“勳庸今已矣,不識霍將軍”,即“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之意;“戍卒厭糟糠,降胡飽衣食”,與“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相類;“羌胡無盡日,征戰幾時歸”,猶“身當恩遇恆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胡騎雖憑陵,漢兵不顧身”,即“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
此組詩在藝術上的特點,一是善於通過典型的形象表達愛憎情感,比如以孤苦無依的“古老”個人形象和奮不顧身的“漢兵”羣體形象寫出軍中生活的艱苦和士兵獻身精神的可貴;二是善於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如“雨雪亂霏霏”“黯黯長城外,日沒更煙塵”“古樹滿空塞”,以渾灝之筆勾勒出邊塞的蒼茫景象,表現出詩人對唐軍艱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其三,善用對比,如“戍卒厭糟糠,降胡飽衣食”“胡騎雖憑陵,漢兵不顧身”在鮮明的對比中體現自己的立場和態度;第四,夾敍夾議,直率深刻,如“漢家能用武,開拓窮異域”,直接道出戰爭的不義性質。 [2]  [3] 

薊門行五首名家點評

宋·王安石唐百家詩選》:趙熙批:此處能仿魏人氣局。 [4]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詩評選》:摧折默運,殆摩明遠之壘。達夫善使氣,唯於短章能養其威。一往欲盡,則捲起黃河自身瀉,為梁家弄意而巳。 [4] 
明末清初·周珽《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吳山民評:意已盡。王世貞評:“不顧身”三字,直而壯。 [4] 

薊門行五首作者簡介

高適(約702—765),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縣)人,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早年仕途失意。後來客遊河西,先為哥舒翰書記,後歷任任淮南、四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邊塞詩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風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5]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94
  • 2.    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96-98
  • 3.    李 丹.高適詩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20:42-44
  • 4.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864
  • 5.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2
  • 6.    叢書編委會.唐詩一萬首精選[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