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薄葉碎米蕨

鎖定
薄葉碎米蕨(Cheilanthes tenuifolia Hook.)是鳳尾蕨科、碎米蕨屬中小中生蕨類植物。植株高可達40釐米。根狀莖短而直立,鑽狀鱗片,葉簇生,柄栗色,下部略有一二鱗片,向上光滑;葉片遠較葉柄為短,五角狀卵形。三角形或闊卵狀披針形,漸尖頭,三回羽狀;羽片基部一對最大,卵狀三角形或卵狀披針形,小羽片具有狹翅的短柄,下側的較上側的為長,末回小羽片以極狹翅相連,羽狀半裂;裂片橢圓形。孢子囊羣生裂片上半部的葉脈頂端;囊羣蓋連續或斷裂。
分佈於中國廣東、海南、廣西、雲南、湖南南部、江西、福建。也廣佈於熱帶亞洲其他各地,以及波利尼西亞、澳大利亞等地。生長在海拔50-1000米的溪旁、田邊或林下石上。
薄葉碎米蕨植株造型優美,婀娜多姿,是一種觀賞價值較高的蕨類植物,也是一種傳統中藥,可治療局部活動受限、青紫腫脹以及濕熱泄瀉、下痢赤白、粘滯不爽等疾病。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薄葉碎米蕨
拉丁學名
Cheilanthes tenuifolia Hook. [5]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鳳尾蕨科
碎米蕨屬
薄葉碎米蕨
命名者及年代
(Burm. f.) Sw.,1877

薄葉碎米蕨形態特徵

薄葉碎米蕨
薄葉碎米蕨 (6張)
中小中生植物植。 [2]  株高10-40釐米。根狀莖短而直立,連同葉柄基部密被棕黃色柔軟的鑽狀鱗片葉簇生,柄長6-25釐米,栗色,下面圓形,上面有溝,下部略有一二鱗片,向上光滑;葉片遠較葉柄為短,長4-18釐米,寬4-12釐米,五角狀卵形。三角形或闊卵狀披針形,漸尖頭,三回羽狀;羽片6-8對,基部一對最大,卵狀三角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9釐米,寬2.5-4.5釐米,先端漸尖,基部上側與葉軸並行,下側斜出,柄長0.3-1釐米,二回羽狀;小羽片5-6對,具有狹翅的短柄,下側的較上側的為長,下側基部一片最大,長1-3釐米一回羽狀;末回小羽片以極狹翅相連,羽狀半裂;裂片橢圓形。小脈單一或分叉。葉幹後薄草質,褐綠色,上面略有一二短毛,葉軸及各回羽軸下面圓形,上面有縱溝。孢子囊羣生裂片上半部的葉脈頂端;囊羣蓋連續或斷裂。 [3]  [6] 

薄葉碎米蕨生長環境

薄葉碎米蕨生長在海拔50-1000米的溪旁、田邊或林下石上。 [3] 

薄葉碎米蕨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廣東(汕頭、恩平、羅浮山、廣州及東南沿海島嶼)、海南、廣西(橫縣、百色、南寧)、雲南(鎮康、河口、麻栗坡)、湖南南部、江西(安遠、大餘、會昌)、福建(福州、永春、武夷山)。也廣佈於熱帶亞洲其他各地,以及波利尼西亞、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等地。 [3] 

薄葉碎米蕨繁殖方法

  1. 孢子萌發:孢子萌發採用1/2MS培養基,3%蔗糖,(1/2MS等培養基指大量元素為MS的1/2,其餘元素與MS相同)。約7天左右培養基上可見到零星的綠色小點,顯微鏡檢驗結果為孢子萌發。薄葉碎米蕨的配子體在1/2MS培養基上生長良好。
  2. 配子體增殖:取由孢子萌發產生的原葉體轉接入全量MS培養基中在MS培養基中,增殖率高,由接入的一小塊原葉體到長滿整個培養基表面,增殖率80倍以上。
  3. 孢子體的常規誘導:取玻璃培養皿,內裝河沙,河水潤濕到傾斜能有水流出狀態。取試管內無菌增殖的薄葉碎米蕨原葉體,用蒸餾水洗淨培養基後置於培養皿內,然後加蓋,放於培養箱內培養。一個月內就能見到幼孢子體長出,而且誘導率相當高,達90%以上,幾乎每一個原葉體都能長出一個幼孢子體。
  4. 移栽:待培養皿內所有原葉體幾乎都長出孢子體時,打開培養皿蓋,煉苗,注意加水保持沙盤濕潤。當幼苗長到3-4釐米高,根系2-3釐米長時,進行移栽。 [4] 

薄葉碎米蕨主要價值

薄葉碎米蕨植株造型優美,婀娜多姿,是一種觀賞價值較高的蕨類植物,具有較強的商業應用潛質;而且,它還是一種傳統中藥,可治療跌僕閃挫、瘀血死血留聚作痛、局部活動受限、青紫腫脹以及濕熱泄瀉、下痢赤白、粘滯不爽等疾病。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