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高帝蕭道成
[38]
(427年—482年4月11日
[34]
),字紹伯,小字鬥將,祖籍東海蘭陵(今山東省),後定居晉陵武進,為南蘭陵人,南朝齊開國皇帝(479年5月29日
[35]
—482年4月11日
[34]
在位)。
[28-29]
[31-33]
蕭道成初為宋雍州刺史(蕭思話)左軍中兵參軍。明帝末,官至散騎常侍、太子左衞率。遺詔以右衞將軍領衞尉,與尚書令袁粲、護軍將軍褚淵、中領軍劉勔共掌機要。元徽二年(474年),桂陽王劉休範反叛,自請屯新亭以當其鋒。事平有功,遷中領軍,進爵為公,與袁粲、褚淵、劉秉按日入值決事,號為“四貴”。五年,殺後廢帝,立順帝,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沈攸之反於江陵,司徒袁粲、尚書令劉秉反於石頭,領軍劉韞、直閤卜伯興反於宮廷,蕭道成將其平定。進位至齊王。
蕭道成人物生平
編輯蕭道成布衣素族
西晉元康元年(291年),東海郡分出蘭陵郡。東晉初年衣冠南渡時期,淮陰令蕭整,渡過長江來到晉陵郡武進縣的東城裏居住。當時寓居江南的北方人,都用北方本地的名字在南方設置命名,於是蕭道成一族便成了南蘭陵的蘭陵人,因為開創南齊王朝,所以為蘭陵蕭氏齊梁房支南齊房始祖。
蕭道成初事軍旅
元嘉二十一年(444年),蕭道成討伐北魏,兵至丘檻山,大破北魏。
[13]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魏圍困汝南(今河南省駐馬店)主帥陳憲,朝廷派遣寧朔將軍臧質、安蠻司馬劉康祖前往援救,宋文帝讓蕭道成宣佈聖旨,並授權節度諸軍。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帥軍攻打彭城,臧質等回軍救援。大軍到達盱眙,蕭道成與臧質別軍節制胡宗之等五軍,步騎數千人作為前驅。拓跋燾率大軍悄悄渡過淮水,與宋軍相遇於莞山下。蕭道成與拓跋燾作戰大敗,沿着淮河退卻,胡宗之等部都覆沒。蕭道成退回臧質之處固守,為拓跋燾所攻圍,情況危急。但最後還是順利返回京城。
[15]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蕭道成率領偏軍征討仇池國,攻克蘭皋戍、武興戍(今陝西省略陽縣)。在離長安八十里時,梁州刺史劉秀之派遣司馬馬注前來協助,攻克了談堤城。敵人救兵趕到,蕭道成考慮到兵力不多又很疲憊,又聽説宋文帝駕崩,便燒城撤兵到南鄭(今陝西省漢中市)。襲封晉興縣五等男爵。
[16]
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年),蕭道成被授為江夏王大司馬參軍,隨府轉任太宰,升遷為員外郎、直閣中書舍人、西陽王撫軍參軍、建康令。新安王劉子鸞選拔僚佐,於是任蕭道成為北中郎中兵參軍,後為母守喪期滿後,被起用為武烈將軍,復任建康令,仍舊任中兵參軍。
[17]
蕭道成平亂四方
景和元年(465年),任後軍將軍。同年,宋明帝劉彧即位,蕭道成升為右軍將軍。
[18]
當時四方反叛,在二百七十四郡中擁護朝廷的只有丹楊郡,會稽太守、尋陽王劉子房及東部各郡都起兵造反。在危機面前,蕭道成被加輔國將軍,奉命東討,至晉陵,與叛軍前鋒程捍、孫曇馞等交戰,一日破敵十二壘,分軍平定諸縣的叛亂,晉陵太守袁摽棄城逃走,東境叛亂的諸城相繼奔散。
[19]
徐州刺史薛安都投降北朝,派其從子薛索兒攻擊淮陰,進逼青、冀二州,山陽太守程天祚舉城反叛,徐州刺史申令孫又投降了叛軍。宋明帝急忙派正在南部征戰的蕭道成北上,蕭道成在淮陰打敗薛索兒,追敵至徐州附近的鍾離,得勝回朝,朝廷委任蕭道成為驍騎將軍,封西陽縣侯,食邑六百户。
蕭道成又改任巴陵王衞軍司馬,並隨之鎮守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這時,江州刺史、晉安王劉子勳又叛亂,從鄱陽沿着山道直入三吳,情勢十分緊張,蕭道成帶三千人堵截敵軍,軍械短缺,就用棕皮編成馬具裝,砍竹子充箭,夜晚舉着火把進軍,敵軍見火炬連綿不斷,嚇得不戰而逃。蕭道成被升遷為桂陽王徵北司馬、南東海太守,行南徐州事。
[20]
起初,宋明帝派張永、沈攸之以大軍招降薛安都,對蕭道成説:"我派遣二人招降,你以為怎麼樣呢?"蕭道成回答説:"薛安都為人才識不足,但是狡猾有餘。如果想要控制並重用他,就必須要讓他的兒子入朝為質;如今卻用兵威恐嚇他,他必然不會輕易被招降,這對國家沒有好處。"宋明帝説:"我們大軍精良勇猛,怕什麼不會攻克的呢!你就不要多説了。"宋明帝不聽蕭道成之言,薛安都見宋軍到了,果然向北魏請兵,張永等人在彭城大敗。淮南地區勢單力孤,宋朝以蕭道成為假冠軍將軍、持節、都督北討前鋒諸軍事,鎮守淮陰。
[21]
泰始三年(467年),沈攸之、吳喜北上與北魏交戰的軍隊在睢口大敗。各城駐守的軍隊和家小都向南逃奔,北魏軍隊進至淮北,圍困角城,主將賈法度力弱不敵魏軍。諸將勸蕭道成渡岸救之,蕭道成不允許。蕭道成派遣高道慶將數百張弩浮艦淮中,遠射城外的魏軍,弩一發數百箭發射,魏軍見狀紛紛潰散,此時蕭道成命大軍出擊,城圍即解。此戰之後,蕭道成因功任命為督南兗徐二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持節、假冠軍,仍都督對北魏作戰的兵馬。
[22]
蕭道成入朝執政
泰始五年(469年),進任督兗、青、冀三州。
泰始六年(470年),任黃門侍郎,領越騎校尉,沒有接受。復授冠軍將軍,留本任。
[23]
宋明帝經常憂慮蕭道成相貌並非人臣之相,並且民間有流言説"蕭道成當為天子",宋明帝更加疑慮。派遣冠軍將軍吳喜率三千人向北勞軍,令吳喜留軍破釜,自持銀壺酒封賜蕭道成。蕭道成身穿戰衣出門相迎,立即飲用御賜至酒。吳喜回朝之後,宋明帝非常高興。
[24]
泰始七年(471年),蕭道成被召回京師,部下勸他不要回京,蕭道成説:"諸卿對於朝中之事並不清楚。當今皇帝殺掉諸弟,是因為太子年少,為今後而謀劃,與他人無關。現在應當儘快出發,一旦遲疑必定為皇帝懷疑。如今皇室骨肉相害,自然不是幸事,禍難將要爆發的時候,應當和你們一起盡力。"回朝後,蕭道成官拜散騎常侍、太子左衞率。當時蕭道成長子蕭賾因功當別封贛縣,蕭道成見一門二封,固辭不受,皇帝下詔允許,為之加邑二百户。
[25]
元徽二年(474年)五月,桂陽王劉休範反叛朝廷,蕭道成帶兵平叛,取得勝利,由於平叛有功,蕭道成晉爵為公,遷中領軍將軍,掌握禁衞軍,督五州軍事,形成了他獨掌朝政的局面。當時,他與袁粲、褚淵、劉秉號稱“四貴”。此後,劉宋皇室成員為爭權自相殘殺,朝廷實權漸集於蕭道成。
[27]
蕭道成建立南齊
元徽五年(477年)六月,天氣炎熱,蕭道成在家赤膊午睡,後廢帝劉昱闖了進來,用骨箭射中他的肚臍。蕭道成經過這次驚嚇,知道再也不能輔佐這樣的昏君。他命令越騎校尉王敬則收買皇帝侍從楊玉夫、楊萬年等二十五人,伺機殺死劉昱。
七月七日,劉昱微服外出,晚上喝得酩酊大醉才回仁壽宮就寢。睡前命令侍從楊玉夫説:“七夕佳節,你看見織女和牛郎相會時就來向我報告,看不見就把你殺掉。”楊玉夫知道大禍將臨,於是決定先下手將其殺死。待劉昱睡熟後,楊玉夫一刀將劉昱的頭砍下。蕭道成知道後立馬騎赤龍馬入宮,擁安成王劉準為帝,史稱宋順帝,改元升明。蕭道成進位侍中、司空、錄尚書事,任驃騎大將軍,總掌軍國大權。後加太傅。
升明三年(479年)三月初二日,宋順帝任命蕭道成為相國,總領百官,封給他十個郡的封地,號稱齊公,頒賜九錫,讓他仍然擔任驃騎大將軍、揚州牧、南徐州刺史等職。同年四月,宋順帝頒詔,禪位於蕭道成。蕭道成在建康南郊登基稱帝,國號齊,是為齊高帝,改元建元,史稱南齊。
蕭道成因病駕崩
建元四年(482年)二月,蕭道成身患重病。
[4]
同年三月壬戌日(4月11日
[34]
),蕭道成在臨光殿去世,終年五十六歲,在位四年。四月庚寅日(5月9日
[36]
),公卿大臣為蕭道成上諡號為高皇帝,廟號太祖。同月丙午日(5月25日
[37]
),葬於武進縣的泰安陵。
[5]
蕭道成為政舉措
編輯蕭道成政治
蕭道成從小就關心百姓疾苦,即位之後,他革除了宋孝武帝以來的諸多暴政,下詔“修建儒學,精選儒官”,招攬人才。削除部曲私兵,限制將吏隨身護衞人數,下令整頓户籍。禁止宗室封山佔水,與民爭利;減免一些賦役,安撫流民,朝政較嚴明,官民始得安業。
蕭道成提倡節儉自奉,反對奢靡,並以身作則,將宮殿、御用儀仗等凡用金、銅製作的器具全部用鐵器替代,衣服上的玉佩、掛飾等統統取消。禁止民間使用各種華麗飾物,不得將金銀製成金箔銀箔,馬鞍等不能使用金銀裝飾,不能用金、銅鑄像,甚至不準織繡花裙,不準穿着錦鞋等。這種要求和做法“歷代所未有”。齊高帝臨終前,囑咐太子蕭賾:要警惕晉朝及劉宋皇室手足相殘的教訓,在治理國家,愛護同室兄弟方面要做好,國家政治穩定,經濟就會復甦。
蕭道成軍事
蕭道成即位後,為了加強建康城的防務,於建元二年(480年)着手改建建康城牆,用磚砌築。這樣,建康城才成為真正堅固的堡壘,城郭大為改觀。所以説,建康都城磚砌城牆始於南齊一代。自從晉朝以來,建康宮室的外城只是用竹籬環繞,有六個大門。適逢有人揭開白虎樽的蓋子,飲酒進言説:“建康白門三層關,竹籬穿破不完全。”齊高帝聞言有所觸動,命令改建城牆,形成了以中軸線為基準、主要建築物左右對稱都城風格。建康城的這種佈局,又成為了以後北魏重建洛陽城的範本。
蕭道成文化
除了書法以外,蕭道成還是一個圍棋愛好者。據記載,“齊高帝常與直閣將軍周覆、給事中褚思莊共棋,累局不倦。蕭道成還親自撰寫圍棋著作,曾有《齊高棋圖》二卷問世,是史載首位親自著作圍棋書的皇帝。
蕭道成歷史評價
編輯蕭道成史書評價
- 蕭子顯:①太祖基命之初,武功潛用,泰始開運,大拯時艱,龍德在田,見猜雲雨之跡。及蒼梧暴虐,釁結朝野,百姓懍懍,命懸朝夕。權道既行,兼濟天下。元功振主,利器難以假人,羣才戮力,實懷尺寸之望。豈其天厭水行,固已人希木德。歸功與能,事極乎此。雖至公於四海,而運實時來;無心於黃屋,而道隨物變。應而不為,此皇齊所以集大命也。 [6] (《南齊書》)②於皇太祖,有命自天,同度宇宙,合量山淵。宋德不紹,神器虛傳。寧亂以武,黜暴資賢。庸發西疆,功興北翰,偏師獨克,孤旅霆斷。援旆東夏,職司靜亂;指斧徐方,時惟伐叛;抗威京輦,坐清江漢。文藝在躬,芳塵淵塞。用下以才,鎮民以德。端己雄睟,君臨尊默。苞括四海,大造家國。 [6] (《南齊書》)
- 李延壽:齊高帝基命之初,武功潛用。泰始開運,大拯時艱。及蒼梧暴虐,釁結朝野,而百姓懍懍,命縣朝夕。權道既行,兼濟天下。元功振主,利器難以假人;羣方戮力,實懷尺寸之望。豈惟天厭水行,固已人希水德,歸功與能,事極乎此! [7] (《南史》)
蕭道成歷代評價
- 虞世南:齊高,創業之主,知稼穡之艱難,且立身儉素,深知道理。踐位以來,務存簡約。 [10]
蕭道成軼事典故
編輯蕭道成一語成讖
傳説蕭道成小時候舊宅的門前,有一棵很大的桑樹,樹的形狀像皇帝出巡時的華蓋。蕭道成喜歡在樹底下與小夥伴們玩耍,他的堂兄蕭敬宗跟他開玩笑説:“這棵樹就是為你長的。”意為你以後是要當皇帝的,這話雖然有些牽強,但後來卻成了事實。
蕭道成燒燬名冊
蕭道成人際關係
編輯蕭道成父母
父親:宣皇帝蕭承之
母親:宣孝皇后陳道正(《南史》作陳道止)
蕭道成兄弟
大哥:衡陽元王蕭道度
蕭道成后妃
羅太妃,生武陵昭王蕭曄
任太妃,生安成恭王蕭暠
袁修容,生桂陽王蕭鑠
區貴人,生衡陽王蕭鈞
李美人,生南平王蕭鋭
蕭道成兒子
第九子,第十三子,第十四子,第十七子未命名,早亡。
序列 | 爵位 | 人物 | 生卒年 | 母親 |
---|---|---|---|---|
第一子 | 齊武帝 | 440年~493年 | 高昭皇后劉智容 | |
第二子 | 豫章文獻王 | 444年-492年 | 高昭皇后劉智容 | |
第三子 | 臨川獻王 | 458年-489年 | 謝貴嬪 | |
第四子 | 長沙威王 | 460年-490年 | 謝貴嬪 | |
第五子 | 武陵昭王 | 467年-494年 | 羅太妃 | |
第六子 | 安成恭王 | 468年-491年 | 任太妃 | |
第七子 | 鄱陽王 | 469年-494年 | 陸修儀 | |
第八子 | 桂陽王 | 470年-494年 | 袁修容 | |
第九子 | - | - | - | - |
第十子 | 始興簡王 | 471年-491年 | 何太妃 | |
第十一子 | 衡陽王 | 473年-494年 | 區貴人 | |
第十二子 | 江夏王 | 475年-494年 | 張淑妃 | |
第十三子 | - | - | - | - |
第十四子 | - | - | - | - |
第十五子 | 南平王 | 476年-494年 | 李美人 | |
第十六子 | 宜都王 | 477年-494年 | 何太妃 | |
第十七子 | - | - | - | - |
第十八子 | 晉熙王 | 479年-494年 | 陸修儀 | |
第十九子 | 河東王 | 480年-498年 | 張淑妃 |
蕭道成女兒
序列 | 爵位 | 簡介 |
---|---|---|
長女 | 義興憲公主 | 嫁沈文和 |
次女 | 淮南長公主 | 嫁王暕 |
三女 | 吳郡宣公主 | 嫁王彬 |
蕭道成侄子
爵位 | 人物 | 簡介 |
---|---|---|
齊明帝 | 始安貞王蕭道生之子 | |
始安靖王 | 始安貞王蕭道生之子 | |
安陸昭王 | 始安貞王蕭道生之子 |
蕭道成人物爭議
編輯蘭陵蕭氏分為皇舅房、齊梁房二大房。齊梁房又分為南齊房和南梁房。蕭道成出身蘭陵蕭氏南齊房。將蘭陵蕭氏追至漢代的蕭何、蕭望之等,顯然是《南齊書》作者蕭子顯及其同時代人的編造。根據漢代以來史籍的相關記載,可以肯定這不是事實。《南齊書》載蕭望之為蕭何六世孫,顯然與《漢書》所載矛盾,明顯缺乏依據。唐初學者顏師古指出南朝以來“譜諜妄相托附”的情況,可謂一針見血。東漢的史家明確將蕭何與蕭望之分為兩個族支,絕對不會因為他們都姓蕭而混為一家,更沒有為他們編排傳承的世系。
[11]
李延壽認為《南齊書》《梁書》所敍蕭氏早期世系追溯蕭何、蕭望之為祖先,於史無據,“便乖實錄”,他贊同顏師古的論斷,於是“隨而改削”。唐宋以降的嚴肅學者,多尊重客觀的歷史事實,根本不相信南朝蕭氏編造的出自蕭何之後的譜牒。
[11]
蕭道成史料記載
編輯《南齊書·卷一·本紀第一》
[9]
《南史·卷四·齊本紀上第四》
[7]
- 參考資料
-
- 1. 《南齊書·卷一·本紀第一》·太祖以元嘉四年丁卯歲生。姿表英異,龍顙鐘聲,鱗文遍體。儒士雷次宗立學於雞籠山,太祖年十三,受業,治《禮》及《左氏春秋》。
- 2. 蕭道成像取自明代王圻輯,萬曆刻《三才圖會》。
- 3. 蕭道成題跋像取自明天然撰贊,弘治十一年重刻本《歷代古人像贊》。
- 4. 《南齊書·卷二·本紀第二》:二月,乙未,以冠軍將軍桓康為青、冀二州刺史。上不豫,庚戌,詔原京師囚繫有差,元年以前逋責皆原除。
- 5. 《南齊書·卷二·本紀第二》:壬戌,上崩於臨光殿,年五十六。四月,庚寅,上諡曰太祖高皇帝。奉梓宮於東府前渚升龍舟。丙午,窆武進泰安陵。
- 6. 《南齊書·卷二·本紀第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1-10]
- 7. 《南史·卷四·齊本紀上第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1-10]
- 8. 智囊全集上智部·漢光武帝(二)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0-02-23]
- 9. 《南齊書·卷一·本紀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1-10]
- 10. 虞世南.《帝王略論》:中華書局,2008年:第137頁
- 11. 王永平.蘭陵蕭氏早期之世系及其門第之興起考論[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 12. 《南齊書·卷一·高帝本紀第一》:十七年,宋大將軍彭城王義康被黜,鎮豫章,皇考領兵防守,太祖舍業南行。
- 13. 《南齊書·卷一·高帝本紀第一》:十九年,竟陵蠻動,文帝遣太祖領偏軍討沔北蠻。二十一年,伐索虜,至丘檻山,並破走。
- 14. 《南齊書·卷一·高帝本紀第一》:二十三年,雍州刺史蕭思話鎮襄陽,啓太祖自隨,戍沔北,討樊、鄧諸山蠻,破其聚落。
- 15. 《南齊書·卷一·高帝本紀第一》:二十七年,索虜圍汝南戍主陳憲,台遣寧朔將軍臧質、安蠻司馬劉康祖救之。文帝使太祖宣旨,授節度。聞虜主拓跋燾向彭城,質等回軍救援。至盱眙,太祖與質別軍主胡宗之等五軍,步騎數千人前驅。燾已潛過淮,卒相遇於莞山下。合戰敗績,緣淮奔退,宗之等皆陷沒。太祖還就質固守,為虜所攻圍,甚危急。事寧,還京師。
- 16. 《南齊書·卷一·高帝本紀第一》:二十九年,領偏軍徵仇池。梁州西界舊有武興戍,晉隆安中沒屬氐;武興西北有蘭皋戍,去仇池二百里。太祖擊二壘,皆破之。遂從谷口入關,未至長安八十里,梁州刺史劉秀之遣司馬馬注助太祖攻談堤城,拔之,虜偽河間公奔走。虜救兵至,太祖軍力疲少,又聞文帝崩,乃燒城還南鄭。襲爵晉興縣五等男。
- 17. 《南齊書·卷一·高帝本紀第一》:孝建初,除江夏王大司馬參軍,隨府轉太宰,遷員外郎、直閣中書舍人、西陽王撫軍參軍、建康令。新安王子鸞有盛寵,簡選僚佐,為北中郎中兵參軍。
- 18. 《南齊書·卷一·高帝本紀第一》:景和世,除後軍將軍。值明帝立,為右軍將軍。
- 19. 《南齊書·卷一·高帝本紀第一》:時四方反叛,會稽太守尋陽王子房及東諸郡皆起兵。明帝加太祖輔國將軍,率眾東討。至晉陵,與賊前鋒將程捍、孫曇瓘等戰,一日破賊十二壘。分軍定諸縣,晉陵太守袁摽棄城走,東境諸城相繼奔散。
- 20. 《南齊書·卷一·高帝本紀第一》:江州刺史晉安王子勳遣臨川內史張淹自鄱陽嶠道入三吳,台軍主沈思仁與偽龍驤將軍任皇、鎮西參軍劉越緒各據險相守。明帝遣太祖領三千人討之。時朝廷器甲皆充南討,太祖軍容寡闕,乃編棕皮為馬具裝,析竹為寄生,夜舉火進軍。賊望見恐懼,未戰而走。還除桂陽王徵北司馬、南東海太守、行南徐州事。
- 21. 《南齊書·卷一·高帝本紀第一》:初,明帝遣張永、沈攸之以眾喻降薛安都,謂太祖曰:"吾今因此北討,卿意以為何如?"太祖對曰:"安都才識不足,狡猾有餘。若長轡緩御,則必遣子入朝;今以兵逼之,彼將懼而為計,恐非國之利也。"帝曰:"眾軍猛鋭,何往不克!卿每杖策,幸勿多言。"安都見兵至,果引索虜,永等敗於彭城。淮南孤弱,以太祖為假冠軍將軍、持節、都督北討前鋒諸軍事,鎮淮陰。
- 22. 《南齊書·卷一·高帝本紀第一》:泰始三年,沈攸之、吳喜北敗於睢口。諸城戍大小悉奔歸,虜遂進至淮北,圍角城,戍主賈法度力弱不敵。諸將勸太祖渡岸救之,太祖不許;遣軍主高道慶將數百張弩浮艦淮中,遙射城外虜;弩一發數百箭俱去,虜騎相引避之,乃命進戰,城圍即解。遷督南兗徐二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持節、假冠軍、督北討如故。
- 23. 《南齊書·卷一·高帝本紀第一》:五年,進督兗、青、冀三州。六年,除黃門侍郎,領越騎校尉,不拜。復授冠軍將軍。留本任。
- 24. 《南齊書·卷一·高帝本紀第一》:明帝常嫌太祖非人臣相,而民間流言,雲"蕭道成當為天子",明帝愈以為疑。遣冠軍將軍吳喜以三千人北使,令喜留軍破釜,自持銀壺酒封賜太祖。太祖戎衣出門迎,即酌飲之。喜還,帝意乃悦。
- 25. 《南齊書·卷一·高帝本紀第一》:七年,徵還京師;部下勸勿就徵,太祖曰:"諸卿暗於見事。主上自誅諸弟,為太子稚弱,作萬歲後計,何關佗族。惟應速發,事緩必見疑。今骨肉相害,自非靈長之運,禍難將興,方與卿等戮力耳。"拜散騎常侍、太子左衞率。時世祖以功當別封贛縣,太祖以一門二封,固辭不受,詔許之。加邑二百户。
- 26. 《南齊書·卷一·高帝本紀第一》:明帝崩,遺詔為右衞將軍,領衞尉,加兵五百人。與尚書令袁粲、護軍褚淵、領軍劉勔共掌機事。又別領東北選事。尋解衞尉,加侍中,領石頭戍軍事。
- 27. 《南齊書·卷一·高帝本紀第一》:太祖與袁粲、褚淵、劉秉引咎解職,不許。遷散騎常侍、中領軍、都督南兗徐兗青冀五州軍事、鎮軍將軍、南兗州刺史,持節如故。進爵為公,增邑二千户。太祖欲分其功,請益粲等户,更日入直決事,號為"四貴"。秦時有太后、穰侯、涇陽、高陵君,稱為"四貴",至是乃復有焉。
- 28. 齊高帝蕭道成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3]
- 29. 陳瑞雲主編;顧章義,孟昭信,佟寶昌副主編.大學歷史詞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第207頁
- 30. 蕭道成(齊高帝) .學習強國[引用日期2023-06-25]
- 31. 馬蘭主編,中國皇帝大傳,耀世典藏版[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03.第147頁
- 32. 寇養厚著,雕蟲齋詠史七律詩集,新聲新韻[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6.06.第192頁
- 33. 蕭道成(齊高帝) .學習強國[引用日期2023-07-08]
- 34. 《南齊書》:(建元四年三月)壬戌,上崩於臨光殿,年五十六。
- 35. 《南齊書》:建元元年夏,四月,甲午,上即皇帝位於南郊。
- 36. 《南齊書》:(建元四年)四月,庚寅,上諡曰太祖高皇帝。奉梓宮於東府前渚升龍舟。
- 37. 《南齊書》:(建元四年四月)丙午,窆武進泰安陵。
- 38. 《南齊書》:太祖高皇帝諱道成,字紹伯,姓蕭氏,小諱鬥將,漢相國蕭何二十四世孫也。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