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蕭蘧

(原雲南大學教授兼文法學院院長)

鎖定
蕭蘧 (1897-1948) ,字叔玉,江西泰和縣人。清華留美預備學校畢業後,獲美庚款獎學金赴美國留學 [1]  ,獲密蘇里大學學士和康奈爾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後在哈佛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因故提前回國。 [1]  1925年歸國,任南開大學經濟系教授,1930年離開南開大學轉教清華大學 [1]  ,任清華大學文法學院院長、教務長等職 [1]  ;後任雲南大學教授兼文法學院院長、之後回西南聯合大學任教。主要研究經濟學、國際貿易和外匯金融 [1]  。與馬寅初、李權時同被選為中國經濟學會常務理事,被譽為中國經濟學界的三大台柱。 [2] 
中文名
蕭蘧
國    籍
中國
籍    貫
江西泰和
出生日期
1897年
逝世日期
1948年12月
畢業院校
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密蘇里大學,康奈爾大學
職    業
教授、大學校長
主要成就
對外匯金融和國際貿易有獨到研究 [1] 
叔玉

目錄

蕭蘧人物生平

蕭蘧,1925年歸國,任南開大學經濟系教授,1930年離開南開大學轉教清華大學 [1]  ,任清華大學文法學院院長、教務長等職 [1]  ;後任雲南大學教授兼文法學院院長、之後回西南聯合大學任教。 [1]  主要研究經濟學、國際貿易和外匯金融,對貨幣制度(金本位)問題及其對策尤有獨到研究。與馬寅初、李權時同被選為中國經濟學會常務理事,被譽為中國經濟學界的三大台柱。
1944年4月,中正大學校長鬍先輔辭職。蕭蘧經吳有訓再三推薦,接任校長。到任後,以農、工兩學院基礎較好、教授陣營整齊,特別是生物學系,一級教授有10餘人,具有相當優勢,而文法、理學師資力量必須加強,故而他聘請了國外的教授 [1]  .
1944年冬,日軍進攻贛中,臨時省會泰和各機關倉惶撤退,學校陷於慌亂,他強忍嚴重哮喘病痛苦,將學校遷往興國縣,與員工一道搬運圖書儀器。後學校遷至寧都縣,並將贛縣分校遷回校本部。
1945年8月,抗戰勝利,關於學校回遷地址,當時意見不一。他從長遠考慮,決定在南昌選擇校址。徵得省政府和南昌駐軍同意後,以望城崗原國民黨軍政部營房為校址。次年,中正大學在望城崗復課。其間,修整舊營房62幢,動工興建大禮堂、圖書館、實驗工廠等,充實實驗儀器設備,增設普通化學、熱力、無線電、電磁等實驗室。8月,按照教育部長朱家驊意見,利用暑假進行院系調整,增設理學院,新設數學、物理、化學3個系,將原附屬於農學院的生物系併入理學院。為集中精力搞好大學本科教育,原設3個專修科停止招生。經調整,學校共有4個學院,學生1414人。
1947年2月,校內爆發反對蔣介石發動內戰、摧殘教育的護校運動。他辭職前往美國紐約,任駐聯合國代表團經濟顧問。
1948年12月,在聯合國大會閉幕後從巴黎飛返紐約家中,因受傷寒引發哮喘,後發生醫療事故而去世。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