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蕭紹運河

鎖定
蕭紹運河,是中國大運河浙東運河的西段 [1]  ,西起西興鎮,向東流經蕭山城區,到衙前鎮後進入柯橋區錢清街道與西小江匯合;再向東,通過上虞區抵曹娥江。蕭山境內長21、6公里。河牀面寬30米,西與湘湖、白馬湖、小礫山輸水河相連,南與南門江、西小江相通。
2014年6月22日(北京時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將包括浙東運河西段(蕭紹運河)在內的中國大運河項目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46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1]  [3] 
中文名
蕭紹運河
別    名
官河
西興運河
別    名
浙東運河
流經地區
西興、城廂、新塘、衙前等鎮、街道
河    長
全長78.5公里
地    位
2014年6月22日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1] 

目錄

蕭紹運河申遺歷史

中國大運河”文化遺產申請項目由隋唐宋時期以洛陽為中心的隋唐大運河,元明清時期以北京、杭州為起始的京杭大運河,從寧波入海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連的浙東運河三條河流組成,涉及沿線8個省市27座城市的27段河道和58個遺產點,河道總長1011公里。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較早、規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時間最久的運河,被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在《國際運河古蹟名錄》中列為最具影響力的水道。 [2] 
2005年,世界遺產中心將運河遺產拓展為世界遺產名錄項目。 [2] 
2005年12月鄭孝燮羅哲文朱炳仁三位專家發表了致運河沿線城市市長的公開信,中國大運河申遺走入了人們的視野。 [4] 
2006年2月,全國兩會,大批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案,呼籲將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產。 [4]  2006年底,大運河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2] 
經歷了8年的漫長準備期後,2014年6月1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在卡塔爾首都多哈開幕,中國向本屆大會提交了“大運河”文化遺產申請。 [2] 
2014年6月22日(北京時間),在卡塔爾首都多哈進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佈,包括浙東運河西段(蕭紹運河)在內的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46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中國大運河是世界建造時間最早、使用最久、空間跨度最大的人工運河。開鑿至今1600多年,是中華民族留給世界的寶貴遺產。 [1]  [3] 

蕭紹運河簡介

蕭紹運河
蕭紹運河(3張)
新編《蕭山縣誌》載,西晉永康年間(300-301),司空賀循在會稽主持鑿渠,即今蕭紹運河一段,後又延伸,西至西陵,東與上虞曹娥江合流。到了唐朝,運河的渡、河、塘、站四項工程均納入官辦範疇,呼名為官渡(浙江渡)、官河(運河)
蕭紹運河
蕭紹運河(3張)
、官塘(纖道)、官站(驛站)。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後,為漕運需要,曾多次整治、疏浚西興至蕭山縣城段河道,乾道元年(1165)又開挖西興至江邊段新河,因有北海塘相隔,未與錢塘江接通,現與北塘河相連;乾道三年(1167)
蕭紹運河
蕭紹運河(3張)
,又募人疏西興至大江沙河20裏,浚閘內運河13裏;嘉定年間,蕭山縣令汪綱主持西興通江段工程的疏浚,並在通江口建了節制閘,又在蕭山西門外“創廬一所,名曰施水”。此後,運河又經過多次疏浚,其主幹河道一直基本穩定。
在古代,凡到越中為官、經商、運貨、訪友、尋跡,無不從錢塘江上的西興、漁浦等渡口過渡,而後坐上運行於浙東運河之上的船隻入紹、甬、剡等地,返之亦然。歷代水利與爭戰事蹟,帝王與文人行蹤等,都為浙東運河兩岸留下了眾多的人文古蹟,亦成為歷代詩人們爭相詠唱的題材,故後人有“浙東唐詩之路之頭”之説。
沿浙東運河兩岸,古有多處老街、集市。從西至東有西興、縣城、衙前等老街,街內店鋪林立,前店後宅,甚是興旺。元代張招的“古市直通南北路,官河不斷利民船”(《蕭山四詠》詩),説得就是蕭山自南至北古有街市,市心橋南稱南街,橋北稱北街。運河兩岸從東而西有古街,南面的稱城河上街,北面的稱城河下街,均臨水而築,“東西開水市”(清·朱彝尊《蕭山道中》詩)。因槽運需要,官府經常疏浚和修繕運河,故俗稱官河;蕭紹一帶為水網地帶,百姓出行、運貨多用船載,因此河中各種商船、貨船、客船往來不斷,非常繁忙。

蕭紹運河現狀

現在蕭紹運河上有河牀、橋樑、官塘、水驛、堰閘、河埠等景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