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蕭秀

鎖定
蕭秀(475年-518年3月4日 [1]  ),字彥達。南蘭陵郡(今江蘇省常州市)人。南北朝時期南梁宗室重臣、文學家、藏書家,南齊丹陽尹蕭順之第七子 [2]  ,梁武帝蕭衍之弟。
蕭秀在南齊時官至太子舍人。蕭衍起兵入建康後,他被齊和帝任命為南徐州刺史。南梁建立後,獲封安成郡王。天監六年(507年),改為江州刺史。次年,遷荊州刺史安西將軍。於任內立學校、招隱逸,頗立政績。天監十三年(514年),改鎮郢州。
天監十六年(517年),調任鎮北將軍、雍州刺史,次年在赴任途中逝世,年四十四。冊贈侍中司空,諡號“康”。
蕭秀為人清心寡慾,別無它好,惟嗜典籍,精意求學,蒐集經記,收藏頗富,曾聘請劉孝標等學者一起編撰大型類書《壽光書苑》和《類苑》,書末完稿,已流行於世。另有《安成王集》三十卷,今已佚 [31] 
本    名
蕭秀
別    名
蕭彥達
安成康王
彥達
所處時代
南北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475年
逝世日期
518年3月4日 [1] 
主要作品
類苑
主要作品
壽光書苑
安成王集
主要成就
治理諸州有績
招納文士,廣蒐藏書
籍    貫
南蘭陵郡
官    職
雍州刺史、鎮北將軍
爵    位
安成郡王
追    贈
侍中司空
諡    號

蕭秀人物生平

蕭秀蕭氏俊傑

蕭秀為南齊丹陽尹蕭順之(梁太祖)的第七子。 [2]  他十二歲(一作十三歲 [3]  )時,生母吳氏(後追封太妃)逝世,蕭秀與九歲的弟弟蕭憺相依為命,以至孝聞名。蕭順之哀憐蕭秀兄弟少年喪母,於是命側室陳氏撫養二人。 [4] 
蕭秀成年後,儀容姣好,氣度不凡,為人嚴整沉穩,即使召見左右隨從,他也要先正衣冠,由此受到了親友及家人的尊敬。弱冠時仕於南齊朝廷,為著作佐郎,累遷後軍將軍法曹行參軍太子舍人 [5] 
永元二年(500年)十月,蕭秀的異母兄、尚書令蕭懿為東昏侯蕭寶卷賜死。他與諸位兄弟逃匿於京師建康(今江蘇南京)的里巷中,得以保全性命。 [6] 

蕭秀治理京口

永元三年(501年),蕭秀的異母兄蕭衍(即梁武帝)所率領的西台義軍進攻位於建康(今江蘇南京)西南的新林時,蕭秀與眾宗戚率先奉迎,被任命為輔國將軍。當時,東昏侯的弟弟、晉熙王蕭寶嵩冠軍將軍、南徐州刺史,駐守重鎮京口,而負責軍政事務的長史範岫遣使向西台軍投降,並請求援兵,蕭衍授蕭秀為冠軍將軍長史、南東海郡太守,接替蕭寶嵩出鎮京口。 [7]  建康城被攻克後,齊和帝拜蕭秀為使持節、南徐州刺史,並都督南徐、兗二州諸軍事,仍帶輔國將軍官銜。 [8] 
天監元年(502年)四月,蕭衍稱帝,建立南梁,蕭秀進號徵虜將軍,獲封爵位為安成郡王食邑兩千户。 [9] 
京口自從南齊末年的崔慧景之亂開始,屢遭戰火塗炭,百姓流散四方。蕭秀到職後,對流民“招懷撫納,惠愛大行”。待到饑荒時,他又拿出私財進行賑濟,存活眾多饑民。 [10] 
天監二年(503年),蕭秀以徵虜將軍號領石頭戍事,加散騎常侍。次年(504年),進號右將軍 [11] 
天監五年(506年),被加為領軍中書令,獲賜一部鼓吹 [12] 

蕭秀遍撫荊郢

天監六年(507年),蕭秀出任使持節、都督江州諸軍事、平南將軍、江州刺史。 [13] 
天監七年(508年)三月,蕭秀改鎮荊州,為都督荊湘雍益等九州諸軍事、平西將軍、荊州刺史,進號安西將軍 [14]  他在任內立學校,招隱逸,頗著政績。
同年十月,北魏懸瓠軍主白皂生等殺豫州刺史司馬悦,自稱平北將軍,推舉鄉人胡遜為刺史,向司州刺史馬仙琕求援。馬仙琕以典籤求蕭秀允准赴援,幕僚都認為應該先等朝廷下詔再發兵,蕭秀指出:“他們(指白皂生等)在等着我方的援軍,增援應該迅速,等待敕令雖是舊例,卻不是應急的好辦法。”於是破例同意馬仙琕出兵。不久後,蕭衍命馬仙琕赴援的詔令也下達。 [15-16] 
荊州巴陵的馬營蠻沿長江為害地方,州郡無法討定,蠻人勢力更加龐大。蕭秀就職後,命防閣文熾率軍焚燒了馬營蠻所倚靠的密林和小道,使其無險可守,一年之後江路暢通無阻,荊州州境得以安寧。及至沮水暴漲,沖毀民田,蕭秀拿出二萬斛谷救濟災民。又讓長史蕭琛挑出府州中的“貧老單丁吏”,在一天之內便遣散了五百多人,百姓聽聞,都拍手稱好。 [14]  [17] 
天監十一年(512年),蕭秀被徵召入朝為侍中中衞將軍,兼領宗正卿及石頭戍事。 [18] 
天監十三年(514年),再次出任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郢司霍三州諸軍事、安西將軍、郢州刺史。 [19] 
郢州的當塗繁雜難治,弊政百出,百姓貧苦不堪,以至於要讓婦人服役。蕭秀到鎮後,一意安撫,不讓胥吏驚擾百姓,又以身作則,提倡儉約,節省了不必要的開支。當時北魏的司州蠻帥田魯生及其弟田魯賢、田超秀,據蒙籠城降梁,蕭衍授田魯生為北司州刺史、田魯賢為北豫州刺史、田超秀為定州刺史,為南梁捍禦北境。但田魯生、田超秀二人互相攻擊,有叛離之心,蕭秀加以撫慰,使二人各盡其力,保衞邊境。 [20]  [21] 

蕭秀病逝石梵

天監十六年(517年),蕭秀被調為使持節、鎮北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並都督雍、梁、南秦、北秦四州及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隨郡諸軍事。 [22] 
天監十七年(518年)二月初七(3月4日) [1]  ,蕭秀在赴任雍州刺史的途中,於竟陵的石梵病逝,終年四十四歲(一作四十五歲 [23]  )。蕭衍聞訊,深感悲慟,派南康王蕭績沿途迎候;待靈柩抵達建康後,又遣使追贈他為侍中、司空諡號“康”。 [24-25] 

蕭秀主要影響

蕭秀自被蕭衍任用鎮守京口以來,取得了諸多政績:
  • 鎮守京口時,對飽受戰亂的流民“招懷撫納”。待到饑荒時,又拿出私財進行賑濟,存活眾多饑民。 [10] 
  • 在荊州時,立學校,招隱逸,賑濟災民,散去冗員,頗著政績。又派兵討伐巴陵馬營蠻,使江路暢通無阻,州境安寧。 [17] 
  • 郢州時,革除弊政,不讓胥吏驚擾百姓,又以身作則,提倡儉約,節省冗費 [20]  。更竭力安撫降將田魯生、田超秀,使其盡心為南梁捍禦北境 [21] 

蕭秀歷史評價

裴子野:“昔王薨及葬,仁禽有踐境之識,羊祜去亡,市人有罷歸之慟,若公恩結三楚,亦異出一時之公,幼無擇言,長無擇行,立功以庇物,執德以居宗,重以道性虛閒,居處衝約,終日清靜,如布素焉。” [27] 《司空安城康王行狀》
劉勰:①“公御煩以寡,居高而降,執沖虛之道,無矜滿之情。其為政也,莊敬足以範物,慈惠足以庇民,剛毅足以威暴,清貞足以勵俗。” [28] 《司空安成康王碑銘》)②“昔在文韶,五賢二聖。漢藩魏屏,微風不競。於赫我梁,德符姬姓。康王康叔,異時同盛,爰自妙年,令問不已。一孝一悌,實光行始。義府文場,詞人髦士。波瀾莫際,牆仞難窺。用茲先覺,道此後知。德大心小,居高志卑。再握不倦,三吐忘疲。飛龍在天,肇基宛瀆。地猶小胏,民同世復。皇情睠正,屬難推轂。允矣宗英,移藩改牧。誰謂路永,江漢已浮。彼蒼不惠,遽反成周。川迥溯軸,塗引歸旒。” [28] 《司空安成康王碑銘》
姚思廉:“至於安成、南平,鄱陽、始興,俱以名跡著,蓋亦漢之間、平矣。” [29] 梁書
李延壽:“安成、南平、鄱陽、始興俱以名跡著美,蓋亦有梁之間、平也。” [30] 南史

蕭秀軼事典故

蕭秀孝悌無雙

蕭秀十二歲(《南史》作十三歲,此從《梁書》)時,生母吳氏去世。他與弟弟蕭憺居喪持禮,哀感旁人,連續數日都不進水漿,父親蕭順之親自取粥給他們。蕭順之哀憐蕭秀兄弟過早失去生母,於是讓側室陳氏撫養他們。陳氏沒有兒子,有為人母的德行,對待蕭秀、蕭憺如同親生子一般 [3]  [4] 
蕭秀早年喪母,與蕭憺情誼深厚。南梁立國後,時任荊州刺史的蕭憺常常把自己的俸祿平分給蕭秀,蕭秀稱心接受,也不多作推辭。他們兄弟和睦,為當時輿論所推許 [32]  。後來,蕭秀在赴雍州刺史任的途中病逝於石梵。蕭憺聽聞訃訊,倒地慟哭,連續數日不吃不喝,拿出所有資產,協助辦理蕭秀的喪事,蕭秀部下的大小幕賓都得到充足的供給。兄弟之間的情誼為世人所稱歎 [33] 

蕭秀賢仁過人

蕭秀容儀俊美,每次上朝,都受到百官的矚目。為人寬仁,喜怒不形於色。一次,蕭秀的侍從擲石殺死了他養的,屬下齋帥請求將侍從治罪,蕭秀説:“我怎麼會因為一隻鳥去傷人。”於是寬恕了侍從。在京師任官時,天亮便開始處理公務,有一位廚人端來食物,不小心打翻倒在了他的身上,蕭秀直接登車離開,“竟朝不飯”,也不責備此人。當時蕭梁諸王都優待士人,蕭秀與建安王蕭偉(後改封南平王)都喜好才士,世人因為二王重視士人,於是將其並稱為“二安”,與戰國時期的“四豪”相提並論。 [30] 
蕭秀是梁武帝的“布衣昆弟”,兄弟之間情誼篤好,但到武帝建梁後,他卻小心畏敬,表現得比關係疏賤者還明顯。武帝因此愈加認可他的賢德。 [30] 
夏口城位於戰略要衝,屢遭戰火塗炭,死難者的骸骨堆積於黃鶴樓下。蕭秀就任郢州刺史後,舉行祭拜儀式,將其掩埋。據傳,在此事之後,他曾夢到數百人前來拜謝。 [34]  每到冬月,蕭秀常常贈送衣褲給受凍的人。 [35] 

蕭秀遺愛在民

當初,蕭秀即將離開郢州時,郢州百姓主動相送至州境上。聽説他患病後,郢州的百姓、商賈紛紛為其請命。等到蕭秀病逝後,他曾統轄過的四州百姓都“裂裳為白帽”,自發戴孝,哀哭相送。雍州的少數民族本要迎接蕭秀就職,聽聞他去世的消息後,拜祭哭悼而後才離開。 [36] 

蕭秀四碑樹墓

蕭秀死後,府中佐史夏侯但等請求在其墓前樹立碑誌,武帝允准。而當時悠遊蕭秀幕府中的名士如王僧孺陸倕劉孝綽裴子野等都為他撰寫了文才極佳、“鹹稱實錄”的碑誌悼文,使人難以抉擇,最後才決定四碑並建,立於蕭秀墓前。 [30] 

蕭秀人際關係

蕭秀親屬

關係
姓名
簡介
父親
南齊時官至丹陽尹南梁建立後,追加廟號為太祖,諡號為文皇帝。
生母
吳氏
早逝,南梁時被追封為太妃
養母
陳氏
在吳太妃死後悉心撫養蕭秀、蕭憺兄弟,南梁時被封為太妃。
某氏
安成王妃,天監四年之前去世。天監四年,安成王國新廟建立,本應將吳太妃神主遷立新廟,但因正值安成王妃喪期,擱置,待蕭秀服喪期滿再行遷禮。 [38] 
褚氏
蕭捴之母,隨其降入西魏北周,年高壽終。
同母弟
官至領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始興郡王。死後獲贈侍中、司徒驃騎將軍,諡號“元襄”。
異母兄
南齊末年重臣,為東昏侯蕭寶卷所害。南梁建立後,累贈丞相、長沙郡王,諡號“宣武”。
早逝。南梁時追封永陽郡王,諡號“昭”。
南梁開國君主,在位四十八年。廟號高祖,諡號武皇帝。
早逝。南梁時追封衡陽郡王,諡號“宣”。
為東昏侯蕭寶卷所害。南梁時追封桂陽郡王,諡號“簡”。
官至侍中太尉,封臨川郡王。死後獲贈侍中、大將軍揚州牧假黃鉞,諡號“靖惠”。
異母弟
官至中書令大司馬,封南平郡王。死後獲贈侍中、太宰,諡號“元襄”。
官至荊州刺史驃騎大將軍,封鄱陽郡王。死後獲贈侍中、司徒,諡號“忠烈”。
姐妹
即義興昭長公主,嫁司徒左長史王琳
蕭氏
蕭氏
即餘姚公主。
長子
襲封安成郡王,官至寧遠將軍、湘州刺史。死後諡號“煬”。
次子
官至戎昭將軍吳郡太守,封南浦侯。“侯景之亂”時守東府城戰死。
兒子
在南梁官至益州刺史等,封秦郡王。後仕於西魏、北周,累官少傅,封蔡陽郡公。死後獲贈大將軍、益州刺史等官,諡號“襄”。
表格參考資料:《梁書·太祖五王》 [29]  《南史·梁宗室下》 [30]  《周書·蕭捴傳》 [37] 

蕭秀幕友

姓名及生卒年
在蕭秀幕府所任官職
周興嗣(?-521)
安成王國侍郎
王籍(480-550?)
琅邪郡臨沂縣
安成王主簿
到沆(477-506)
徵虜主簿
劉苞(482-511)
彭城郡
徵虜主簿
陸倕(470-526)
右軍安成王外兵參軍→主簿
裴子野(469-530)
右軍安成王參軍
何思澄(483?-534?)
安成王左常侍兼太學博士→平南安成王行參軍兼記室
劉孝綽(481-539)
彭城郡安上裏
平南安成王記室參軍→鎮南安成王諮議參軍
劉峻(462-521)
庾仲容(478-551)
安西法曹行參軍→安成王主簿
何遜(472?-519?)
東海郡郯縣
安西安成王參軍事
謝徵(500-536)
陳郡陽夏縣
安西安成王法曹參軍
蕭子顯(489-537)
東海郡蘭陵縣
安西外兵參軍
王僧孺(465-522)
東海郡郯縣
安西安成王參軍
安成王國侍郎→常侍
表格參考資料 [43] 

蕭秀主要作品

蕭秀為人清心寡慾,別無它好,惟嗜典籍。他研討學術,終日不倦。又精意求學,蒐集經記,收藏頗富。去世後,藏書傳給其子蕭機繼承。在郢州任職時,蕭秀曾召集户曹參軍劉峻等學者一起編撰大型類書《壽光書苑》和《類苑》(共計120卷的類書)。書末完稿,便流行於世。 [26]  [42] 
蕭秀擅長作文,有《安成王集》30卷,至晚在隋唐時期已經佚失。 [31] 

蕭秀史料索引

全梁文》卷60《司空安成康王碑銘》 [28] 
《全梁文》卷53《司空安成康王行狀》 [27] 
梁書》卷22《太祖五王傳》 [29] 
南史》卷52《梁宗室傳下》 [30] 
資治通鑑》卷144《齊紀十》
《資治通鑑》卷148《梁紀四》

蕭秀後世紀念

主詞條:蕭秀墓
蕭秀墓遺存
蕭秀墓遺存(3張)
蕭秀墓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甘家巷小學內。1974年10月至1975年1月,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文管會在甘家巷發掘大小墓葬38座,其中距石刻1000米處的六號墓,經考證為蕭秀墓。墓為橢圓形單室穹窿頂磚室墓,有石墓門和石門拱,拱上有浮雕,墓前有很長的排水溝。墓因遭嚴重破壞,出土文物甚少,出土的兩塊石質墓誌已漫漶難識。 [39] 
蕭秀墓南向偏東40度,墓前神道石刻現存3種8件(石獸二、石柱一、石柱礎一、石碑二、碑座二),是迄今南京地區六朝陵墓前石刻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第四對石碑碑身剝蝕嚴重,正面碑文難辨,碑陰尚有門生官吏1300餘人的姓名依稀可辨,為研究南朝小楷的重要實物資料。碑額上書“梁故散騎常侍司空安成康王之碑”,碑頂飾雙螭交互盤繞,額穿一孔,額面浮雕騰躍雙螭,碑側浮雕珍禽、瑞獸等圖案。 [39]  [41] 
1988年,蕭秀墓等南朝陵墓神道石刻共同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0] 
參考資料
  • 1.    《梁書·武帝紀中》稱:“(天監)十七年……二月癸巳,鎮北將軍、雍州刺史安成王秀薨。”按台灣中研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天監十七年二月癸巳(初七)即公元518年3月4日。
  • 2.    《梁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安成康王秀,字彥達,太祖第七子也。
  • 3.    《南史·卷五十二·列傳第四十二》:年十三,吳太妃亡,秀母弟始興王憺,時年九歲,與秀並以孝聞。居喪累日不進飲,文帝親取粥授之。哀其早孤,命側室陳氏並母二子。陳亦無子,有母德,視二子如己生。
  • 4.    《梁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年十二,所生母吳太妃亡,秀母弟始興王憺時年九歲,並以孝聞,居喪,累日不進漿飲,太祖親取粥授之。哀其早孤,命側室陳氏並母二子。陳亦無子,有母德,視二子如親生焉。
  • 5.    《梁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秀既長,美風儀,性方靜,雖左右近侍,非正衣冠不見也,由是親友及家人鹹敬焉。齊世,弱冠為著作佐郎,累遷後軍法曹行參軍,太子舍人。
  • 6.    《梁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永元中,長沙宣武王懿入平崔慧景,為尚書令,居端右;弟衡陽王暢為衞尉,掌管籥。東昏日夕逸遊,出入無度。眾頗勸懿因其出,閉門舉兵廢之,懿不聽。帝左右既惡懿勳高,又慮廢立,並間懿,懿亦危之,自是諸王侯鹹為之備。及難作,臨川王宏以下諸弟侄各得奔避。方其逃也,皆不出京師,而罕有發覺,惟桂陽王融及禍。
  • 7.    《梁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高祖義師至新林,秀與諸王侯並自拔赴軍,高祖以秀為輔國將軍。是時東昏弟晉熙王寶嵩為冠軍將軍、南徐州刺史,鎮京口,長史範岫行府州事,遣使降,且請兵於高祖。以秀為冠軍長史、南東海太守,鎮京口。
  • 8.    《梁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建康平,仍為使持節、都督南徐、兗二州諸軍事、南徐州刺史,輔國將軍如故。
  • 9.    《梁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天監元年,進號徵虜將軍,封安成郡王,邑二千户。
  • 10.    《梁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京口自崔慧景作亂,累被兵革,民户流散,秀招懷撫納,惠愛大行。仍值年飢,以私財贍百姓,所濟活甚多。
  • 11.    《梁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二年,以本號徵領石頭戍事,加散騎常侍。三年,進號右將軍。
  • 12.    《梁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五年,加領軍、中書令,給鼓吹一部。
  • 13.    《梁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六年,出為使持節、都督江州諸軍事、平南將軍、江州刺史。
  • 14.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四十七·梁紀三》:(天監七年)三月……癸卯,以安成王秀為荊州刺史。先是,巴陵馬營蠻緣江為寇,州郡不能討。秀遣防閣文熾帥眾燔其林木,蠻失其險,州境無寇。
  • 15.    《梁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是歲,魏懸瓠城民反,殺豫州刺史司馬悦,引司州刺史馬仙琕,仙琕籤荊州求應赴。眾鹹謂宜待台報,秀曰:“彼待我而為援,援之宜速,待敕雖舊,非應急也。”即遣兵赴之。
  • 16.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四十七·梁紀三》:(天監七年)冬,十月,魏懸瓠軍主白早生殺豫州刺史司馬悦,自號平北將軍,求救於司州馬仙琕。時荊州刺史安成王秀為都督,仙琕籤求應赴。參佐鹹謂宜待台報,秀曰:“彼待我以自存,援之宜速,待敕雖舊,非應急也。”即遣兵赴之。上亦詔仙琕救早生。
  • 17.    《梁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先是,巴陵馬營蠻為緣江寇害,後軍司馬高江產以郢州軍伐之,不克,江產死之,蠻遂盛。秀遣防閣文熾率眾討之,燔其林木,絕其蹊逕,蠻失其嶮,期歲而江路清,於是州境盜賊遂絕。及沮水暴長,頗敗民田,秀以谷二萬斛贍之。使長史蕭琛簡府州貧老單丁吏,一日散遣五百餘人,百姓甚悦。
  • 18.    《梁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十一年,徵為侍中、中衞將軍,領宗正卿、石頭戍事。
  • 19.    《梁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十三年,復出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郢、司、霍三州諸軍事、安西將軍、郢州刺史。
  • 20.    《梁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郢州當塗為劇地,百姓貧,至以婦人供役,其弊如此。秀至鎮,務安之。主者或求召吏。秀曰:“不識救弊之術;此州凋殘,不可擾也。”於是務存約己,省去遊費,百姓安堵,境內晏然。
  • 21.    《梁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時司州叛蠻田魯生,弟魯賢、超秀,據蒙籠來降。高祖以魯生為北司州刺史,魯賢北豫州刺史,超秀定州刺史,為北境捍蔽。而魯生、超秀互相讒毀,有去就心,秀撫喻懷納,各得其用,當時賴之。
  • 22.    《梁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十六年,遷使持節、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隨郡諸軍事、鎮北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便道之鎮。
  • 23.    《司空安成康王碑銘》:天監十七年薨,春秋四十有五……。
  • 24.    《梁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十七年春,行至竟陵之石梵,薨,時年四十四。高祖聞之,甚痛悼焉。遣皇子南康王績緣道迎候……喪至京師,高祖使使冊贈侍中、司空,諡曰康。
  • 25.    《司空安城康王行狀》:遘疾薨竟陵之石梵,時年四十四。
  • 26.    《梁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精意術學,蒐集經記,招學士平原劉孝標,使撰《類苑》,書未及畢,而已行於世。
  • 27.    《全梁文·卷五十三》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9-05-10]
  • 28.    《全梁文·卷六十》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9-05-10]
  • 29.    《梁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3-03]
  • 30.    《南史·卷五十二·列傳第四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3-03]
  • 31.    《隋書·卷三十五·志第三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3-29]
  • 32.    《梁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少偏孤,於始興王憺尤篤。梁興,憺久為荊州刺史,自天監初,常以所得俸中分與秀,秀稱心受之,亦弗辭多也。昆弟之睦,時議歸之。
  • 33.    《梁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同母兄安成王秀將之雍州,薨於道。憺聞喪,自投於地,席槀哭泣,不飲不食者數日,傾財產賻送,部伍小大皆取足焉。天下稱其悌。
  • 34.    《梁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先是夏口常為兵衝,露骸積骨於黃鶴樓下,秀祭而埋之。一夜,夢數百人拜謝而去。
  • 35.    《梁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每冬月,常作襦褲以賜凍者。
  • 36.    《梁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初,秀之西也,郢州民相送出境,聞其疾,百姓商賈鹹為請命。既薨,四州民裂裳為白帽,哀哭以迎送之。雍州蠻迎秀,聞薨,祭哭而去。
  • 37.    《周書·卷四十二·列傳第三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3-03]
  • 38.    《隋書·志·卷三》:梁天監……四年,安成國刺稱:“廟新建,欲克今日遷立所生吳太妃神主。國王既有妃喪,欲使臣下代祭。”明山賓議,以為:“不可。宜待王妃服竟,親奉盛禮。”
  • 39.    盧小慧.南朝陵墓建築石刻及相關問題研究[D].南京大學,2014:77-79
  • 40.    許志強︱相看兩不厭:南朝的陵墓神道石刻  .澎湃新聞.2017-09-23[引用日期2022-07-19]
  • 41.    韶韶遺存南京的古代陵墓石刻  .南報網.2019-01-22[引用日期2022-07-19]
  • 42.    宗偉.南朝諸王幕府與文學[D].南京師範大學,2021:49
  • 43.    宗偉.南朝諸王幕府與文學[D].南京師範大學,2021:223-22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