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蕭殷

鎖定
蕭殷(1915— 1983), 原名鄭文生,龍川縣佗城人。少孤家貧,初中畢業後在佗城小學任教,並從事業餘寫作。在短短几年中,以肖英、何遠、黎政等筆名發表短篇小説30餘篇。1932年,考入廣州美術學校國畫系 [3]  ,參加“廣州藝術協會“,發表多篇雜文,投入抗日學生運動。民國27年(1938年),從武漢輾轉到延安,就讀魯迅藝術學校。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延安中央研究所文藝研究員和中央藝校教員。後調張家口任《新華日報》編委。抗戰勝利後,歷任張家口《新華日報》編委、《晉察冀日報》編委兼副主編。國共“和談”期間,在北平主編《解放三日刊》,併兼新華社北平分社採訪部主任。建國後,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報刊編輯、文藝教學、文藝理論方面,先後擔任《文藝報》主編、《人民文學》編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青年作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文學講習所副所長兼中央美術學院文學系教授。1960 年從北京調廣州任中共中南局文藝處處長、廣東省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廣東省分會副主席、黨組副書記、廣東省政協委員、中山大學和暨南大學教授等職,為培養青年作家傾注了心血。1985 年獲廣東省首屆文學評論獎,1986年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特別獎。蕭殷博學多才,著作頗豐,建國後出版的著作有小説散文集和《月夜》、《與習作者談寫作》、《給文學愛好者》、《談寫作》、《鱗爪集》、《習藝錄》、《蕭殷自選集》等文藝理論和評論集。1983年8月31日病逝於廣州。 [2] 
中文名
蕭殷
籍    貫
廣東省龍川縣
出生日期
1915年8月16日
逝世日期
1983年8月31日
性    別
原    名
鄭文生

目錄

蕭殷人物生平

蕭殷,原名鄭文生,1915年8月16日生於廣東省龍川縣佗城竹園裏。他自幼聰明好學,有着客家人特有的社會責任感,為了夢想、為了讀書、為了寫作、為了生存、為了革命,他曾踏遍半個中國,到過廣州、武漢、北京、。 上海、延安以及陝甘寧、晉察冀、冀晉魯豫等根據地。他是活躍在中國現當代文壇上集作者、批評家、文藝理論家、編輯、學者和文學文化工作的領導者等等多重身份的客籍子民。他一生主要從事報刊編輯、文藝教學、文藝理論研究,在我國文藝界和新聞界都有較大影響。新中國成立後,他曾先後被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廣東分會副主席、黨組副書記、中國廣州筆會中心理事,被聘為中山大學、暨南大學教授,1985年榮獲廣東省首屆文學評論榮譽獎和1986年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特別獎。
他自小喪父、家境貧寒,生活相當困難,母親因風濕長年卧病在牀,家裏僅靠哥哥在城裏當店員取得的微薄工資度日。蕭殷在哥哥和幾位老師的資助下才得以在龍川讀完初中,期間因幾次欠學費差點輟學,這讓懂事的蕭殷倍感學習機會的難得,因此利用學校圖書館讀了大量的文學書刊。畢業後蕭殷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廣州美術學校中畫系,一年後因經濟困窘輟學回鄉當小學教師,從此開啓了他的文學創作之路。
1932年至1936年,他在龍川小學邊教書邊進行寫作,因家境貧困,其自幼與貧苦農民生活在一起, 見慣百姓被壓迫得難以維持生計,熟悉他們的生活也同情他們的不幸,他開始以寫作為利器,控訴、揭露萬惡黑暗的舊社會。在短短的數年中就發表了反映勞動人民悲慘命運的小説三十餘篇:其中1932年至1935年, 在廣州《民國日報·東南西北》上相繼發表《瘋子》《烏龜》等短篇小説,揭露社會的黑暗,表達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為了不暴露姓名,發表作品時他分別用蕭英、何遠、黎政等筆名。
1936年他參加進步文學團體“廣州藝術協會”( 實際上是抗日學生運動的指導機構),期間接觸到許多進步青年,蕭殷也倍感振奮,繼續用文字猛烈抨擊蔣介石的反動統治,揭露舊社會的腐敗和黑暗。很快,這位進步青年被當局盯上,為了避開反動當局的搜捕,同年10月,蕭殷逃亡上海。隨着抗日戰爭爆發,蕭殷也加入到抗日的大潮中,他參加了黨領導的“上海防護團”,在其中任戰地記者負責報道宣傳抗戰工作。後因戰爭形勢發生變化,他從上海撤退,在武漢與範長江同志一起編《新聞記者》月刊。1938年8月輾轉到延安,進入魯迅藝術學院學習,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在中央黨校任文藝研究員。1939年被派到敵後革命根據地,任太行山《新華日報》編委,活動於太行山和冀南平原,在冀南遊擊戰爭中腿部負傷,成為我軍二等乙級殘廢榮譽軍人。其中還有個小插曲:在轉移時,負責轉移他的農民用擔架抬他到一個山腰上,隨後被趕來的敵人包圍,他堅決要求農民放下擔架避開敵人,並手握手榴彈準備作最後犧牲,終未被敵人發現而倖免於難。抗戰勝利後,他先後擔任張家口新華社編委、《 晉察冀日報》編委兼副主編。在我黨與國民黨“和談”期間,他在北平《解放三日刊》兼新華社北平分社採訪部主任,解放戰爭期間在《石家莊日報》社任副總編輯。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他到北京任《文藝報》主編,後任《人民文學》編輯部主任、中國作家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兼《文藝學習》月刊編委、文學講習所(現在魯迅文學院的前身)副所長兼中央美術學院文學教授。1960年回到故鄉廣州,他深感當時文學評論受庸俗社會學的影響,危害甚深,遂在《羊城晚報》主持對長篇小説《金沙洲》的評論。這次討論歷時十個月,結論性文章《典型形象一熟悉的陌生人》 發表後得到全國的重視,被《文藝報》轉載,收到很好的社會效果。1962年8 月調中共中南局宣傳部任文藝處長。在“文革”十年動亂的歲月中,蕭殷同志身心俱遭到嚴重的迫害和摧殘。打倒“四人幫”後,全國各地作家、文學愛好者紛紛寫出一些揭批“四人幫”的作品,受到讀者的歡迎,但隨之出現不少對這些作品表示懷疑或否定的文章。當時蕭殿在《作品》雜誌社任主編,他敏鋭地感覺到這是一場事關文 藝前途的文藝思想論爭,應有計劃地給予還擊。1983年他在廣州病逝。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