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蕭昭文

編輯 鎖定
蕭昭文(480年-494年),字季尚,東海蘭陵(今山東省臨沂市)人。南朝齊第四任皇帝(494年7月25日—10月10日在位),齊武帝蕭賾之孫,文惠太子蕭長懋次子 [1]  ,鬱林王蕭昭業異母弟,母為許宮人
齊武帝即位,作為皇孫,受封臨汝公,出任濟陽太守,遷南豫州刺史。蕭昭業即位,授中軍將軍揚州刺史,冊封新安郡王。隆昌元年(494年),在輔政大臣西昌侯蕭鸞安排下,即位稱帝,年號延興。朝政大權完全掌握在蕭鸞手中,廢為海陵郡王。
延興元年十一月,遇害,終年十五歲,諡號為恭。
本    名
蕭昭文
別    名
海陵恭王
季尚
所處時代
南北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丹陽郡建康縣(今江蘇南京)
出生日期
480年
逝世日期
494年
籍    貫
東海郡蘭陵縣(今山東蘭陵)
諡    號
恭王
年    號
延興(494年)
性    別
在位時間
494年

蕭昭文人物生平

編輯

蕭昭文早年經歷

蕭昭文出生於南朝齊建元二年(480年)。永明四年(486年)閏正月初一日,蕭昭文受封爵位為臨汝公 [2]  ,食邑一千五百户。蕭昭文最初擔任輔國將軍、濟陽太守。 [3] 
永明十年(492年)正月,蕭昭文轉任為持節、督南豫州諸軍事、南豫州刺史 [4]  ,仍任輔國將軍。 [5] 
永明十一年(493年),進號為冠軍將軍。同年正月二十五日,蕭昭文的父親文惠太子蕭長懋去世 [6]  ,蕭昭文回到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七月三十日,蕭昭文的祖父齊武帝蕭賾去世,蕭昭文的哥哥皇太孫蕭昭業即位。
十一月初四日,蕭昭業任命蕭昭文為中軍將軍,享受領兵以及設置佐史的特權。並進封爵位為新安王 [7]  ,食邑兩千户。 [8] 
隆昌元年(494年)閏四月二十四日,蕭昭業任命蕭昭文為使持節、都督揚南徐二州諸軍事、揚州刺史 [9]  ,仍任輔國將軍。 [10] 

蕭昭文登基為帝

隆昌元年(494年)七月二十日,輔政大臣尚書令、鎮軍大將軍、西昌侯蕭鸞(齊武帝堂弟,蕭昭文堂叔祖)發動政變,弒殺蕭昭業。七月二十一日,蕭鸞以皇太后王寶明名義下詔,追貶蕭昭業為鬱陵王,並提議立新安王蕭昭文為皇帝。 [11-12] 
七月二十五日,蕭昭文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元延興。任命蕭鸞為驃騎大將軍、錄尚書事、揚州刺史、宣城郡公,文武官員賞賜官位二等。 [13] 

蕭昭文被廢遭害

延興元年(494年)十月,進升蕭鸞為太傅,領大將軍、揚州牧,給予特殊的禮遇,進爵號為宣城王。 [14]  蕭昭文雖然身居帝位,但朝政大權掌握在蕭鸞的手中,蕭昭文的起居飲食等事項,統統都要徵詢蕭鸞准許後才可以進行。一次,蕭昭文要吃蒸魚菜,太官令説沒有得到蕭鸞的命令,竟然不給他吃。 [15-16] 
延興元年(494年)十月初十日,蕭鸞以皇太后名義下詔,以蕭昭文年幼多病,不明政事,難當重任為由,廢黜其皇帝之位,讓蕭鸞入宮繼位,並降封蕭昭文為海陵王。 [17] 
公元494年十月二十二日,蕭鸞即皇帝位 [18]  ,是為齊明帝。改元建武。
齊明帝繼位後,下詔依照東漢東海王劉彊的舊例,賜給蕭昭文各種精美器物,供奉所需物品,每樣都要從優豐厚。十一月,齊明帝詐稱蕭昭文有疾病,多次派遣御醫前去看視,最終殺害蕭昭文,時年十五歲。蕭昭文的葬禮依照東海王劉彊的舊例辦理 [19]  ,賜諡號為恭王。 [20] 

蕭昭文歷史評價

編輯
謝脁《海陵王昭文墓銘》:“中樞誕聖,膺歷受命,於穆二祖,天臨海鏡。顯允世宗,温文著性。三善有聲,四國無競。嗣德方衰,時唯介弟。景祚雲及,多難攸啓。載驅軨轄,高闢代邸。庶闢欣欣,威儀濟濟。亦既負扆,言觀帝則。正位恭已,臨朝淵嘿。虔思寶締,負荷非克,敬順天人,高遜明德。西光已謝,東旭又涼。龍纛夕儼,葆挽晨鏘。風搖草色,日照松光。春秋非我,晚夜何長。 ” [21] 
蕭子顯南齊書》:“穆穆海陵,因亡代興。不先不後,遭命是膺。” [22] 

蕭昭文親屬成員

編輯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曾祖父
字紹伯,南齊開國皇帝。
曾祖母
不詳,追諡為昭皇后,員外郎劉壽之之女,出身廣陵劉氏
祖父
字宣遠,南齊第二位皇帝。
祖母
不詳,追諡武穆皇后,左軍參軍裴璣之女,出身河東裴氏
父親
字雲喬,南齊文惠太子。
母親
不詳,南齊文惠宮人,海陵踐祚未有尊封,出身高陽許氏
平輩
長兄
字元尚,南齊第三位皇帝。
三弟
字懷尚,封為巴陵郡王,官至車騎將軍
四弟
不詳,封為桂陽郡王,官至太常右將軍
——
正室
不詳,冊封立為皇后,永明太常王慈女,出身琅琊王氏

蕭昭文史籍記載

編輯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 [23] 
《南齊書·卷四·本紀第四》 [24] 
《南齊書·卷五·本紀第五》 [22] 
《南齊書·卷六·本紀第六》 [25] 
南史·卷五·齊本紀下第五》 [26] 
資治通鑑·卷一百三十九》 [27] 
參考資料
  • 1.    《南齊書·卷五·本紀第五》:海陵恭王昭文,字季尚,文惠太子第二子也。
  • 2.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閏月癸巳,立皇子子貞為邵陵王,皇孫昭文為臨汝公。
  • 3.    《南齊書·卷五·本紀第五》:永明四年,封臨汝公,邑千五百户。初為輔國將軍、濟陽太守。
  • 4.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以左民尚書、南平王鋭為湘州刺史,司徒、竟陵王子良領尚書令,右衞將軍王玄邈為北徐州刺史,中軍將軍、廬陵王子卿進號車騎將軍,北中郎將、南海王子罕為兗州刺史,輔國將軍、臨汝公昭文為南豫州刺史,冠軍將軍王文和為北兗州刺史。
  • 5.    《南齊書·卷五·本紀第五》:十年,轉持節、督南豫州諸軍事、南豫州刺史,將軍如故。
  • 6.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丙子,皇太子長懋薨。
  • 7.    《南齊書·卷四·本紀第四》:十一月,辛亥,立臨汝公昭文為新安王,曲江公昭秀為臨海王,皇弟昭粲為永嘉王。
  • 8.    《南齊書·卷五·本紀第五》:十一年,進號冠軍將軍。文惠太子薨,還都。鬱林王即位,為中軍將軍,領兵置佐。封新安王,邑二千户。
  • 9.    《南齊書·卷四·本紀第四》:戊辰,以中軍將軍新安王昭文為揚州刺史。
  • 10.    《南齊書·卷五·本紀第五》:隆昌元年,為使持節、都督揚南徐二州諸軍事、揚州刺史,將軍如故。
  • 11.    《南齊書·卷五·本紀第五》:其年,鬱林王廢,尚書令西昌侯鸞議立昭文為帝。
  • 12.    《資治通鑑·卷一百三十九》:癸巳,以太后令追廢帝為鬱林王,又廢何後為王妃,迎立新安王昭文。
  • 13.    《南齊書·卷五·本紀第五》:延興元年秋,七月,丁酉,即皇帝位。以尚書令、鎮軍大將軍、西昌侯鸞為驃騎大將軍、錄尚書事、揚州刺史、宣城郡公。………大赦,改元。文武賜位二等。
  • 14.    《南齊書·卷五·本紀第五》:進驃騎大將軍、揚州刺史宣城公鸞為太傅,領大將軍、揚州牧,加殊禮,進爵為王。
  • 15.    《南齊書·卷五·本紀第五》:宣城王輔政,帝起居皆諮而後行。思食蒸魚菜,太官令答無錄公命,竟不與。
  • 16.    《資治通鑑·一百三十九》:海陵王在位,起居飲食,皆諮宣城王而後行。嘗思食蒸魚菜,太官令答無錄公命,竟不與。
  • 17.    《南齊書·卷五·本紀第五》:辛亥,皇太后令曰:“司空、後將軍、丹陽尹、右僕射、中領軍、八座:夫明晦迭來,屯平代有,上靈所以眷命,億兆所以歸懷。自皇家淳耀,列聖繼軌,諸侯官方,百神受職。而殷憂時啓,多難荐臻,隆昌失德,特紊人鬼,非徒四海解體,乃亦九鼎將移。賴天縱英輔,大匡社稷,崩基重造,墜典再興。嗣主幼衝,庶政多昧,且早嬰尫疾,弗克負荷,所以宗正內侮,戚藩外叛,覘天視地,人各有心。雖三祖之德在民,而七廟之危行及。自非樹以長君,鎮以淵器,未允天人之望,寧息奸宄之謀!太傅宣城王胤體宣皇,鍾慈太祖,識冠生民,功高造物,符表夙著,謳頌有在,宜入承寶命,式寧宗祏。帝可降封海陵王,吾當歸老別館。昔宣帝中興漢室,簡文重延晉祀,庶我鴻基,於茲永固。言念家國,感慶載懷。”
  • 18.    《南齊書·卷六·本紀第六》:建武元年冬,十月,癸亥,即皇帝位。
  • 19.    《資治通鑑·一百三十九》:上詐稱海陵恭王有疾,數遣御師瞻視,因而殞之,葬禮並依漢東海恭王故事。
  • 20.    《南齊書·卷五·本紀第五》:建武元年,詔“海陵王依漢東海王彊故事,給虎賁、旄頭、畫輪車,設鍾虡宮縣,供奉所須,每存隆厚。”十一月,稱王有疾,數遣御師佔視,乃殞之。給温明秘器,衣一襲,斂以袞冕之服。大鴻臚監護喪事。葬給輼輬車,九旒大輅,黃屋左纛,前後部羽葆鼓吹,輓歌二部,依東海王故事。諡曰恭王。年十五。
  • 21.    明倫彙編官常典宗藩部  .古典文獻[引用日期2014-07-24]
  • 22.    《南齊書·卷五·本紀第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8-29]
  • 23.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7-25]
  • 24.    《南齊書·卷四·本紀第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7-25]
  • 25.    《南齊書·卷六·本紀第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7-25]
  • 26.    《南史·卷五·齊本紀下第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7-24]
  • 27.    《資治通鑑·卷一百三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7-2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