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詞條缺少概述图,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
蕭嶷人物生平
編輯蕭嶷為人寬仁弘雅,有大成之量,蕭道成特別鍾愛他。起家為太學博士、長城令,入朝為尚書左民郎、錢唐令。蕭道成擊破薛索兒時,改蕭嶷封邑至西陽,以先爵賜為晉壽縣侯。除通直散騎侍郎,但以偏憂而去官。蕭道成在桂陽之役出頓新亭壘,蕭嶷為甯朔將軍,領兵衞從。劉休範率士卒攻壘南,蕭嶷手執白虎幡督戰,屢次摧卻劉休範軍的攻擊。事件平息後,遷中書郎。尋為安遠護軍、武陵內史。
當沈攸之責賧,率軍討伐荊州界內的蠻族,遂至五溪,禁斷魚、鹽交易。各蠻族大怒,酉溪蠻王田頭擬殺沈攸之使者,沈攸之責賧千萬,田頭擬輸五百萬因而被氣死。其弟田婁侯篡位而立,田頭擬之子田都出走入獠中。於是蠻部大亂,抄掠平民,至郡城之下。蕭嶷遣隊主張莫兒率將吏擊破蠻軍。田都自獠中請求繼立,而田婁侯亦因懼怕而歸附。蕭嶷誅田婁侯於郡獄,命田都繼其父之位,蠻眾才安定。入朝為宋順帝車騎諮議參軍、府掾,後轉為驃騎將軍,仍遷從事中郎。見司徒袁粲時,袁粲謂人曰:“後來佳器也。”
蕭道成在領軍府時,蕭嶷居於青溪宅。宋廢帝劉昱夜中微行,意欲掩襲蕭嶷宅內時,蕭嶷命令左右舞刀戟於中庭,劉昱從牆間窺見,以為他有所防備所以散去。蕭道成領南兗州時,鎮軍府長史蕭順之在鎮,憂危既切,期渡江北起兵。蕭嶷諫曰:“主上狂兇,人下不自保,單行道路,易以立功。外州起兵,鮮有克勝。物情疑惑,必先人受禍。今於此立計,萬不可失。”宋廢帝殞後,蕭道成通報蕭嶷曰:“大事已判,汝明可早入。”宋順帝即位,轉任侍中,總管宮內直衞。
沈攸之叛亂作難時,蕭道成入朝堂,蕭嶷代蕭道成出鎮東府,加冠軍將軍。袁粲舉兵當晚,丹陽丞王遜報告叛變消息,先至東府,蕭嶷遣帳內軍主戴元孫二千人隨薛道淵等俱至石頭城,焚門之功,戴元孫是一早預謀的。先是王藴薦部曲六十人助城防之務,其實為內應。蕭嶷素知王藴懷有貳心,所以不給其車仗,遣散至外省。沈攸之叛亂時,搜檢王藴等人,皆已逃亡而去。遷中領軍,加散騎常侍。長江上游平定後,蕭賾自尋陽回來,蕭嶷出為使持節、都督江州、豫州之新蔡、晉熙二郡軍事、左將軍、江州刺史,常侍如故。給鼓吹一部。以出謀獻策之功,改封永安縣公,食邑千五百户。仍遷徙都督荊、湘、雍、益、梁、甯、南北秦八州諸軍事、鎮西將軍、荊州刺史,持節、常侍如同往時。
當時蕭道成輔政,蕭嶷以省約為首務,停止府州迎物儀式。當初沈攸之意欲聚眾,開民相告,士庶坐執役者甚眾。蕭嶷至鎮,一日遣散三千餘人。見囚五歲刑以下不連台者,皆原地遣返。以市税重濫,更定樢格,以税款歸還民眾。禁諸市調及苗籍。二千石官長不得與人為市,諸曹吏聽分番假。百姓對他的仁政甚為喜悦。順帝禪讓之時,蕭賾意欲速定大業,蕭嶷卻對篡改之事,沉默無所言。
建元元年(479年),蕭道成即位,赦詔未至,蕭嶷先下令免除部內升明二年以前拖欠金額。遷侍中,尚書令,都督揚、南徐二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持節如故。受封為豫章郡王,邑三千户。僕射王儉箋曰:“舊楚蕭條,仍歲多故,荒民散亡,實須緝理。公臨蒞甫爾,英風惟穆,江、漢來蘇,八州慕義。自庾亮以來,荊楚無復如此美政。古人期月有成,而公旬日致治,豈不休哉!”
當時北魏有異動,齊高帝以蕭嶷為都督荊、湘、雍、益、梁、甯、南、北秦八州諸軍事,南蠻校尉,荊、湘二州刺史,持節、侍中、將軍、開府如故。晉宋之際,刺史多不領南蠻,另以重要的大臣居此位,至是有二府二州。荊州資費歲錢三千萬,布萬匹,米六萬斛,又以江、湘二州米十萬斛給鎮府;湘州資費歲七百萬,布三千匹,米五萬斛;南蠻資費每年三百萬,布萬匹,綿千斤,絹三百匹,米千斛,近代不能與之相比。尋給油絡俠望車。
建元二年(480年)春,北魏入侵司、豫二州,蕭嶷表遣南蠻司馬崔慧景北上討伐,又分遣中兵參軍蕭惠朗救援司州,屯西關。北魏軍從濟淮攻取壽春,分騎兵當出隨、鄧二地,眾人皆因此憂慮。蕭嶷曰:“虜入春夏,非動眾時,令豫、司強守,遏其津要;彼見堅嚴,自當潰散,必不敢越二鎮而南也。”是時纂嚴,蕭嶷以荊州鄰接蠻、蜑之地,顧慮當地生謀反之心,令鎮內皆緩服。既而中北魏軍竟不出樊、鄧,於壽春被打敗逃走。再給班劍二十人。其夏,蕭嶷於南蠻園東南開館立學,齊高帝表言狀。
入朝為都督揚南徐二州諸軍事、中書監、司空、揚州刺史,持節、侍中如故。加兵置佐。蕭嶷由江陵出發後感染疾病,至京師尚未痊癒,齊高帝深感憂慮,為蕭嶷的病大赦。蕭嶷疾病痊癒之後,齊高帝駕幸東府設金石樂,敕命準蕭嶷乘輿至宮六門。
齊高帝駕崩,蕭嶷哀號,眼耳皆出血。蕭賾即位後,進升為太尉,設置兵佐,解侍中之職務,增加班劍為三十人。建元年間,蕭賾因不遵齊高帝旨意,齊高帝頗有以蕭嶷代嫡之意,而蕭嶷事蕭賾恭悌盡禮,未嘗有違忤顏色,故蕭賾對蕭嶷友愛亦深。永明元年(483年)正月,領太子太傅,解中書監,其餘職函如故。
蕭嶷雖然不參與朝務,然而言事密謀多被武帝信納。永明二年(484年),齊武帝下詔曰:“漢之梁孝,寵異列蕃,晉之文獻,秩殊恆序。況乃地侔前準,勳兼往式!雖天倫有本,而因事增情。宜廣田邑,用申恩禮。”因此增封食邑為四千户。
蕭嶷時常疑慮,在宮宴上求解除揚州之封授給竟陵王蕭子良。齊武帝始終不許,曰:“畢汝一世,無所多言。”齊武帝即位後,頻繁發詔禮拜先皇陵墓,但次次也不能成行。遂遣蕭嶷禮拜先皇陵墓,回程時經過延陵季子廟,參觀沸井時,有水牛衝突隊伍,士兵擒下水牛推問,蕭嶷不許,取絹一匹橫系牛角,放牛回家。因為蕭嶷為人治存寬厚,故得朝野歡心。蕭嶷性格泛愛,不喜歡聽聞別人過失,左右若有投書相告,他會置於靴中,竟然不看書取火焚之。
永明十年(492年),齊武帝封蕭嶷諸子,舊例食邑千户,蕭嶷意欲五子俱受封,啓奏減每人五百户。同年蕭嶷疾篤,上表解職但齊武帝不許,賜錢百萬營功德。蕭嶷又啓曰:“臣自嬰今患,亟降天臨,醫走術官,泉開藏府,慈寵優渥,備極人臣。生年疾迫,遽陰無幾。願陛下審賢與善,極壽蒼旻,強德納和,為億兆御。臣命違昌數,奄奪恩憐,長辭明世,伏涕嗚咽。”薨,年四十九歲。當日齊武帝再探視其疾,至薨後乃回宮。下詔斂以袞冕之服,温明秘器,大鴻臚持節護理喪事,太官朝夕致送祭奠,大司馬、太傅二府文武悉停過葬。又下詔贈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揚州牧,綠綟綬,具九服錫命之禮,侍中、大司馬、太傅、王如故。賜給九旒鸞輅,黃屋左纛,虎賁班劍百人,輼輬車,前後部羽葆、鼓吹。喪葬送儀,一切依當年漢東平王劉蒼的規範。
蕭嶷臨終時,召他的兒子蕭子廉、蕭子恪留下遺言:“人生在世,本自非常,吾年已老,前路幾何。居今之地,非心期所及。性不貪聚,自幼所懷,政以汝兄弟累多,損吾暮志耳。無吾後,當共相勉厲,篤睦為先。才有優劣,位有通塞,運有富貧,此自然理,無足以相陵侮。若天道有靈,汝等各自修立,灼然之分無失也。勤學行,守基業,治閨庭,尚閒素,如此足無憂患。聖主儲皇及諸親賢,亦當不以吾沒易情也。三日施靈,唯香火、盤水、乾飯、酒脯、檳榔而已。朔望菜食一盤,加以甘果,此外悉省。葬後除靈,可施吾常所乘輿扇傘。朔望時節,席地香火、盤水、酒脯、乾飯、檳榔便足。雖才愧古人,意懷粗亦有在,不以遺財為累。主衣所餘,小弟未婚,諸妹未嫁,凡應此用,本自茫然,當稱力及時,率有為辦。事事甚多,不復甲乙。棺器及墓中,勿用餘物為後患也。朝服之外,唯下鐵鈈刀一口。作冢勿令深,一一依格,莫過度也。後堂樓可安佛,供養外國二僧,餘皆如舊。與汝遊戲後堂船乘,吾所乘牛馬,送二宮及司徒,服飾衣裘,悉為功德。”蕭子廉等哀號哭泣而奉行蕭嶷的遺訓。
齊武帝哀痛特至,至其年十二月才舉辦樂宴請朝臣,當時齊武帝仍虛欷流涕。諸王邸不得起樓臨瞰宮中,齊武帝后來登景陽,望見樓悲感,乃敕命毀此樓。蕭嶷薨後,第庫無見錢,齊武帝敕命貨雜物服飾得數百萬,從此起集於善寺,每月給府第百萬,至齊武帝駕崩後才省卻。
蕭嶷人際關係
編輯蕭嶷親屬成員
輩分 |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
父祖 | 父親 | 即齊高帝,南齊開國皇帝。 | |
母親 | |||
平輩 | 長兄 | 字宣遠,即齊武帝,南齊第二位皇帝。 | |
三弟 | 字宣光,封臨川郡王,官至驃騎將軍,諡號獻。 | ||
四弟 | 字宣明,封長沙郡王,官至車騎將軍,諡號威。 | ||
五弟 | 字宣照,封武陵郡王,官至衞將軍,諡號昭。 | ||
六弟 | 字宣曜,封安成郡王,官至秘書監,諡號恭。 | ||
七弟 | 字宣韶,封鄱陽郡王,官至司徒。 | ||
八弟 | 字宣朗,封桂陽郡王,官至中軍將軍。 | ||
十弟 | 字宣徹,封始興郡王,官至秘書監,諡號簡。 | ||
十一弟 | 字宣禮,封衡陽郡王,官至撫軍將軍。 | ||
十二弟 | 字宣穎,封江夏郡王,官至秘書監。 | ||
十五弟 | 字宣毅,封南平郡王,官至湘州刺史。 | ||
十六弟 | 字宣嚴,封宜都郡王,官至南豫州刺史。 | ||
十八弟 | 字宣攸,封晉熙郡王,官至郢州刺史。 | ||
十九弟 | 字宣胤,封河東郡王,官至衞將軍。 | ||
姐妹 | —— | ||
—— | |||
—— | |||
—— | 妻子 | 庾氏 | 封豫章王妃,出身潁川庾氏。 |
子輩 | 長子 | 蕭子廉 | |
次子 | |||
三子 | 蕭子操 | ||
四子 | 蕭子行 | 字不詳,南齊時封洮陽縣開國侯。 | |
五子 | 蕭子光 | 字不詳,南齊時封宜陽縣開國侯。 | |
六子 | |||
八子 | |||
九子 | |||
某子 | 字景光,南梁時驃騎大將軍長史。 | ||
某子 | 蕭子開 | 字景發,南梁時南徐州治中從事史。 | |
女兒 | —— |
蕭嶷幕府僚屬
序號 | 姓名 | 出身 | 職位 |
---|---|---|---|
左將軍府(478年-479年) | |||
1. | 左將軍長史 | ||
2. | 左將軍主簿 | ||
鎮西將軍府(479年) | |||
1. | 王秀之 | 琅琊王氏 | 鎮西將軍長史 |
2. | 鎮西將軍司馬、鎮西將軍諮議參軍 | ||
3. | 彭城到氏 | 鎮西將軍諮議參軍 | |
驃騎大將軍府(479年-480年) | |||
1. | 王秀之 | 琅琊王氏 | 豫章王驃騎大將軍長史 |
2. | 劉瓛 | 沛國劉氏 | 豫章王驃騎大將軍記室參軍 |
3. | 豫章王驃騎大將軍記室參軍 | ||
4. | 豫章王驃騎大將軍諮議參軍 | ||
5. | 到坦 | 彭城到氏 | 豫章王驃騎大將軍諮議參軍 |
6. | 豫章王驃騎大將軍中兵參軍 | ||
7. | 劉伾緒 | 彭城劉氏 | 豫章王驃騎大將軍中兵參軍 |
8. | 莊明 | —— | 豫章王驃騎大將軍中兵參軍 |
9. | 太原孫氏 | 豫章王驃騎大將軍行參軍 | |
10. | 南陽樂氏 | 豫章王驃騎大將軍行參軍 | |
司空府(480年-482年) | |||
1. | 琅琊王氏 | 豫章王司空長史 | |
2. | 廣陵荀氏 | 豫章王司空諮議參軍 | |
3. | 張融 | 吳郡張氏 | 豫章王司空諮議參軍 |
4. | 豫章王司空掾 | ||
太尉府(482年-487年) | |||
1. | 豫章王太尉司馬 | ||
2. | 下邳王氏 | 豫章王太尉司馬 | |
3. | 荀伯玉 | 廣陵荀氏 | 豫章王太尉諮議參軍 |
4. | 江效 | 濟陽江氏 | 豫章王太尉諮議參軍、豫章王太尉錄事參軍 |
5. | 樂藹 | 南陽樂氏 | 豫章王太尉邢獄參軍、豫章王太尉典書記 |
6. | 竟陵張氏 | 豫章王太尉參軍 | |
7. | 豫章王太尉行參軍 | ||
8. | 沛國劉氏 | 豫章王太尉板行佐 | |
大司馬府(487年-492年) | |||
1. | 琅琊王氏 | 豫章王大司馬參軍、豫章王大司馬記室參軍 | |
2. | 庾銑 | 豫章王大司馬記室參軍 | |
3. | 東莞劉氏 | 豫章王大司馬諮議參軍 | |
4. | 樂藹 | 南陽樂氏 | 豫章王大司馬中兵參軍、豫章王大司馬記室參軍 |
5. | 東海王氏 | 豫章王大司馬行參軍 | |
6. | 蘭陵蕭氏 | 豫章王大司馬法曹行參軍 | |
揚州(479年,480年-492年) | |||
1. | —— | 揚州議曹從事 | |
2. | 吳郡杜氏 | 揚州議曹從事、揚州西曹佐 | |
豫章王國(479年-492年) | |||
1. | 王智深 | 琅琊王氏 | 豫章王國常侍 |
太原孫淡雖無父祖仕官記載,但太原孫氏系魏晉名門,故列入士族。 吳郡杜棲之父為徵士,不仕,吳郡杜氏應為吳姓大族,故列入士族。 |
蕭嶷史料索引
編輯《南齊書·蕭嶷傳》
《南史·蕭嶷傳》
- 參考資料
-
- 1. 《逸周書·諡法解》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能定典禮曰文;經邦定譽曰文;敏而好學曰文;施而中禮曰文;修德來遠曰文;剛柔相濟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萬邦為憲、帝德運廣曰文;堅強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聖謨丕顯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純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聖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
- 2. 《逸周書·諡法解》博聞多能曰獻;惠而內德曰獻;智哲有聖曰獻;聰明睿智曰獻;文資有成曰獻;敏惠德元曰獻;聖哲有謀曰獻;賢德有成曰獻;智能翼君曰獻;學該古訓曰獻;智質有理曰獻;智質有操曰獻;智質有禮曰獻。
- 3. 梁書·列傳第二十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0-05-06]
- 4. 《南齊書·五行志》建武四年,明帝出舊宮送豫章王第二女綏安主降嬪,還上輦,輦上金翅無故自折落地。
- 詞條統計
-
- 瀏覽次數:次
- 編輯次數:46次歷史版本
- 最近更新: 不会说的段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