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蕉溪古村落

鎖定
巍巍的梵淨山下的寨英古鎮東北部,有一個神秘的古村落,名曰蕉溪。如今的蕉溪,被譽為梵淨山下傳統古村落中的“活化石”。 [1] 
中文名
蕉溪古村落
外文名
The ancient village of Banana Creek
地理位置
貴州省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寨英鎮蕉溪村
所處時代
明清時期
開放時間
24小時
別    名
武陵古村落 [3] 

蕉溪古村落歷史沿革

蕉溪原名蕉旗,是洪武年間總兵鄧基八旗之一。當黔東一代平亂結束之後,江西、湖北等一帶的商人便隨之遷徙於此。之後,他們便與駐紮在此的大明王朝軍隊一併,開始大興土木,開墾良田,種植農作物,逐漸形成了蕉溪大壩,故而又有“武陵糧屯在蕉溪”之美譽。解放後,這裏成了中國西南第三軍事儲備糧基地。

蕉溪古村落歷史名人

據資料記載,蕉溪楊氏家族在當地數百年中,傳承着讀詩書,明禮義,攻武技,事農桑,不以曾經的江南望族自居,不以吾大欺凌弱小,尊親孝祖,友睦鄉鄰,孝友家風,和諧著稱。在明清時,這裏也曾經出過一些文武官員,其中有兄弟同登虎榜的,祖孫奪取文魁者也不乏其人,留下許多傳奇的故事和佳話,這些佳話都與一間間古色古香的古院落相連。其中村落中名為“藕塘灣四合大院”的古建築,更是讓人值得去探訪。
據當地村民介紹,此老宅為清朝嘉慶年間當地大財主楊通藻故居,而其子楊文光在當地更是名噪一時。
據説楊文光是清朝嘉慶年間的“欽定武生員”,系楊通藻之獨子。相傳,楊文光自幼體格矯健,而且又刻苦好學,是習文練武的好苗子,其父楊通藻便耗盡家資,在送其讀書的同時,還讓其在外拜師習武。
幾年後,楊文光考取功名,文武雙全,忠國齊家,曾在北方邊關英勇禦敵,屢建奇功,深受嘉慶皇帝惜愛,欽定其為武生員。
中年時的楊文光,其膝下有七子,即清昌、滐昌、淪昌、澤昌、沛昌、儀昌、應昌,全都長大成人,個個高大英武,尤其長子清昌聰明靈慧,善好經商,經奏請皇帝批准後,便留在老家經管家業,鎮保蕉溪平安。其餘六子隨其戍守邊關,曾在陝北的一次平亂大戰中,父子七人帶兵上陣,雖平息叛亂,卻僅剩三人凱旋,其二子滐昌、三子淪昌、五子沛昌、七子應昌陣亡。
時年,道光皇帝念楊文光其年歲已高,又痛失四子,便允其迴歸故里,座守鎮遠府,任鎮遠武生。但其孫楊雲霆,仍留皇帝身邊。
楊文光座鎮遠後,仍保鎮遠府近二十年的平安,最後病逝故里——蕉溪。道光皇帝聞訊後,悲痛不已,便欽賜“皇清仙逝”四個大字,其長子楊清昌便將其刻於墓碑之上,以彰顯其家父功名。
傳説楊雲霆武科中舉後,其爺爺楊文光要其迴歸故里拜賀祖上,當楊雲霆到達寨英故里的古鎮城外南門碼頭時,南門兩邊大門人山人海,城門還搭起了躍跳台階,台階上搭起了紅布地毯,説是武科舉人乃非凡人,不宜從凡俗之門通過,楊雲霆就只好從躍跳台階上越過。
楊雲霆,原名,楊勝羣,字雲霆,楊文光之孫,是清朝嘉慶年間的武亞元(武科二甲),相傳其武藝高強,臂力過人,左手抱一小孩,右手還能提三百二十斤石礅外出閒逛(今石墩尚在),還有其征戰武器,(其後人稱“門板大刀”,在文革時被迫抬去打製農具。)楊雲霆曾任朝廷御前“一等花翎侍衞”,後在陝西總督任參軍,而後又到廣東、福建等地參與抗倭鬥爭。楊雲霆年長後,回鎮遠座勝寧鄉,因其治下百姓昌盛安寧,後又稱盛寧。又因其家鄉是松桃縣寨英蕉溪,當地又將盛寧更名為蕉溪,即現在的凱裏市鎮遠縣蕉溪鎮。
楊雲霆告老還鄉後,建武亞元府“良家圓”,其遺址依稀可見。而今,楊文光的後代可謂人丁興旺,其系後世子孫今有幾百餘人。
楊氏家族祖宗祖籍系江西,曾任明指揮使官職,後於明洪武年間由吳入楚,歸隱於梵淨山麓,寄情山水,定居後還立有傳世百代的規劃,留下了傳宗接代,榮宗耀祖的美麗夢幻。
不管怎麼説,楊文光、楊雲霆確有其人。六百餘年來,蕉溪古村落的後人們在這裏勤勞耕耘,繁衍生息,已達二十餘代之多,形成了現有單姓裔孫達幾千餘人的赫赫大家族。
如今蕉溪古村落聚居楊姓家族人數近三千。村裏的農家老少,大多情真義重;男女長幼,尊卑有序,過着寧靜的世外桃源般的田園生活。
蕉溪,一個繁衍了二十餘代後人的寵大古村落,更是有一種源遠流長的農耕文化存在。是的,它不僅美,更有一種獨特深邃的文化;它不僅是傳承和構成荊楚文化的“活化石”,更是武陵深處古村落中的又一塊瑰寶! [4] 

蕉溪古村落主要景點

蕉溪古村落坐落在羣山環繞中,緩步眺望,眼前是一片新綠,山花盛開,潺潺的蕉溪河橫穿全村,流淌着四季不變的風景。村前是潺潺的鄧堡河流過,那更是一道靚麗的風景,被譽為是“金帶環抱”的村莊,是一方得天獨厚的風水寶地。
如今的蕉溪古村落也算是梵淨山腳下保存最完整的,體現聚族而居的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羣村落。目前居住於古村落的居民共有七百多户,而楊姓民居佔有五百餘户,這裏的楊姓居民據説是明代一位楊氏將軍的後代。
走進蕉溪村,站在古老的宅院前,頓覺眼前豁然開朗,四面青山綿延起伏,忽如巨大的屏障耀着仙霧緩緩騰空,把古村落與外界自然地隔離開來。
六百多年的歷史,六百多年的滄桑,六百多年的綿延,造就了蕉溪古村的燦爛與輝煌。古村落間的屋宇相連,綿延達數里之遙,村落內還有二十餘幢高起的屋脊相接的“四合庭院”,猶如巨幅彩卷展鋪展在人們的眼前,隆起了古村的閃靚。
蕉溪古村落,古樸典雅、秀麗奇特的村居樓閣錯落有致,磚、木、石雕點綴其間,既近似徽派建築,卻又別具當地苗家吊腳樓特色。古村落巷道交錯、庭院深幽、古木參天,地貌山水與民族建築諧和相通,融於一體,儼然構成了古民居建築的藝術寶庫。
更為驚詫的是,這裏的建築宏偉,規劃匠心獨具,設計巧奪天工。遠觀檐廊銜接,樓閣參差;近看天井相連,複道縱橫。古村的佈局之妙,巷道之幽,天井之玄,雕畫之美,用材之神,堪稱為五絕。其通風、通道之協調,別具一格,其採光、屋宅排水之奇妙,令人歎為觀止。每一間獨立的“四合庭院”都有着大致相同的結構,主堂屋及橫堂屋由數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由天井和半開敞的堂屋以及兩側封閉的廂房構成;屋中間有屏門、檐廊、巷道相隔。分則自成庭院,合則貫為一體,穿行其間,晴不曝日,雨不濕鞋。在古時,正堂屋及其兩側的廂房居室供長輩使用,側堂屋由家族裏晚輩的每個小家庭居住。
古村落所有建築由幽深的巷道迴廊連接着,獨具特色的巷道曲折迂迴,四通八達,户户相連,把整個古村落場連成一片,幾乎不用出大門便可走遍村裏的每一户人家。歷經數百年,歷經多次滂沱大雨、洪水傾瀉,大屋安然無恙,至於水排向何處,更是一個難解之謎,實屬奇蹟。除排水外,天井還有采光、通風等功能。晴天可沐浴陽光,夜晚可把酒邀月,極具舞台藝術效果。足不出户即可體會外面世界以及寒來暑往的四季變化。
踏着鋪滿石板的幽深古道,穿梭在迂迴曲折的走廊,走進一扇扇高高的大門敞開的宅院,觸摸一根根重逾千斤的石柱,探訪一處處陽光直射的天井,環視一個個雕刻圖案的窗口,尋求一種探古的幽情,追溯其數百年來的風雨滄桑,不知不覺中會覺得,宅院周圍的雕刻人物和神仙們恍惚退隱到了一片神秘的虛幻世界中,彷彿感覺到歷史似乎離我們更遠了,但又似乎離我們更近了,這也許就是蕉溪古村落最大的魅力所在……
觸摸蕉溪古村落,高高的大青石城牆內是古老的建築,蔚為壯觀,古建築羣的每户人家大門外,石刻對聯依稀可見,好象在向世人展示一幅歲月滄桑的歷史畫卷。路邊,清澈的溪水劃過,從橋下淙淙流淌,恍如流淌着一本厚厚的史書,也似乎在訴説着六個世紀遙遠的歷史鉅變。
蕉溪古村落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底藴豐厚,是上善若水、人氣鼎旺之寶地。這裏不僅有優美的自然景觀,而且還有傳奇的耕讀習武傳家之故事。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