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蕁麻葉黃芩

鎖定
蕁麻葉黃芩(Scutellaria yangbiensis H. W. Li)植物名,唇形科黃芩屬。一年生草本,根莖匍匐。莖高60釐米,直立,四稜形,疏被白色短柔毛。
中文名
蕁麻葉黃芩
拉丁學名
Scutellaria yangbiensis H. W. Li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唇形目 [2] 
唇形科
黃芩屬
蕁麻葉黃芩

蕁麻葉黃芩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根莖匍匐。
莖高60釐米,直立,鈍四稜形,稍具溝,疏被白色短柔毛。
蕁麻葉黃芩線稿圖 蕁麻葉黃芩線稿圖 [1]
葉堅紙質,卵圓形,長4-7.5釐米,寬3-4.5釐米,先端鋭尖,基部寬楔形至圓形稀心形,邊緣具粗大的圓齒狀鋸齒,齒尖具胼胝體,兩面沿中脈及側脈上密生餘部疏生白色短硬毛,側脈3-4對,與中脈上面凹陷下面突出;葉柄長1-2釐米,扁平,密被短柔毛。 [3] 
花對生,於莖頂排列成頂生或近頂生長12-20釐米的總狀花序;花梗長達4毫米,與序軸密被白色具腺微柔毛;苞片細小,菱狀卵圓形,長2-5毫米,無柄,兩面被微柔毛。
花萼開花時長2毫米,被具腺短柔毛,果時長達5毫米,盾片開花時高2毫米,果時高5毫米。
花冠紫色,長1.5-2釐米,外被具腺微柔毛,內無毛,冠筒前方基部膝曲狀,中部寬1.2毫米,向上漸寬,至喉部寬4毫米;冠檐2唇形,上唇盔狀,內凹,下唇中裂片三角狀卵圓形,基部驟收縮,先端微凹,寬達4.5毫米,兩側裂片卵圓形,寬2毫米。雄蕊4,二強;花絲扁平,中部以下具小纖毛。花盤肥厚,前方稍隆起;子房柄短。花柱細長。
成熟小堅果黑褐色,卵珠形,徑約1毫米,具瘤,腹面中央具一果臍。
花期7月;果期8月。 [1] 

蕁麻葉黃芩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100—2100米的松林下或灌木叢中。

蕁麻葉黃芩分佈範圍

雲南瀘水和漾濞

蕁麻葉黃芩栽培技術

繁殖方法。黃芩主要用種子繁殖,也可扦插或分根繁殖。
1、種子繁殖
一般採用直播。黃芩種子細小,出苗比較困難,播前應精細整地。整地時每畝施2000~3000公斤腐熟廄肥,再深耕細耙,起壟做畦,要求畦面細、平。無灌溉條件的山坡地可不做畦。春播一般在3~4月,夏播在6~7月,也可冬播,但以春播產量最高。一般採用條播。按行距25~30釐米,開深2~3釐米的淺溝,將種子均勻播入溝內,覆土約1釐米厚,播後輕輕鎮壓。每畝播種量0.5~1公斤。播後澆水,並常保持表土濕潤,約15天即可出苗,出苗後要間去過密的弱苗,當苗6~7釐米高時,按株距12~15釐米定苗,並對缺苗的地方進行帶土移栽補苗。
2、扦插繁殖
最適宜扦插的時期為5~6月。取莖枝上端半木質化的幼嫩部位(莖的中下部作插條成活率很低),剪成6~10釐米長,把下部2節的葉去掉,保留上部葉片,按行株距10×5釐米插於整理好的苗牀內。隨剪隨插,插後澆水,並搭棚遮蔭,經常噴水保持土壤濕潤。此法成活率可達90%以上,插後40天即可移栽。
3、分根繁殖
在收穫時選留部分高產優質根莖做繁殖材料。如冬季挖收,把根莖埋於室內陰涼處,第2年春再分根栽種;如春季收穫,則隨挖、隨栽。把根莖分成若干株,每株帶幾個芽眼,再按行株距30×20釐米栽於大田。山坡地採用此法栽種成活率較高。

蕁麻葉黃芩田間管理

出苗期常保持土壤濕潤。雨季注意排水防澇。注意鬆土除草。定苗後進行第1次追肥時,每畝施稀人糞尿500公斤或尿素3~5公斤,6~7月進行第2次追肥時,每畝施磷銨30公斤。第2年和第3年在植株返青後每畝施腐熟餅肥40~50公斤,在6月下旬封壟前溝施磷銨30~40公斤,施後蓋土並澆水。

蕁麻葉黃芩採收與加工

栽後2~3年採收。一般於秋末莖葉枯萎或春季萌芽前採挖。採挖時要深挖以防斷根。根挖出後抖去泥土,剪去莖葉,晾曬至半乾時撞去外皮,再迅速曬乾或烘乾。避免在強光下曝曬,曝曬過度會使顏色變紅;要防止被雨淋濕,雨淋後顏色變綠或變黑,影響質量。成品以緊實無孔洞,內呈鮮黃色為上品。一般3~4公斤鮮根可加工成1公斤幹品。一般畝產幹品200~300公斤,高者可達380公斤以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