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蔣琬費禕

鎖定
蔣琬費禕是由遊卡桌遊推出的桌上游戲《三國殺國戰》“君臨天下·陣”擴展包中的一張武將牌。
蔣琬費禕為蜀勢力、1.5陰陽魚武將,武將設計來源於三國時期蜀漢名臣,蜀漢四相中的蔣琬與費禕,擁有技能守成和生息。 [1-2] 
中文名
蔣琬費禕
性    別
登場作品
三國殺國戰
勢    力
體    力
1.5陰陽魚
稱    號
社稷股肱
技    能
生息、守成

蔣琬費禕背景故事

蔣琬,蜀四英之一。初隨劉備入蜀,諸葛亮卒後封大將軍,輔佐劉禪,主持朝政,統兵御魏。採取閉關息民政策,國力大增。官至大司馬,安陽亭侯,諡號恭侯。
費禕,蜀國著名政治家和武將,官至大將軍。在一次回途的筵會中,被降將郭修刺殺而亡,諡號敬侯。 [2] 

蔣琬費禕能力設定

武將版本
技能名稱
技能描述
2013版
生息
出牌階段結束時,若你未於此階段內造成過傷害,你可以摸兩張牌。
守成
當與你勢力相同的一名角色於其回合外失去手牌後,若該角色沒有手牌,你可以令其摸一張牌。
2015版
生息
棄牌階段開始時,若你未於此回合內造成過傷害,你可以摸兩張牌。
守成
當與你勢力相同的一名角色於其回合外失去手牌後,若該角色沒有手牌,你可以令其摸一張牌。
移動版2021
生息
結束階段,若你未於此回合內造成過傷害,你可以摸兩張牌。
守成
當與你勢力相同的一名角色於其回合外失去手牌後,若該角色沒有手牌,你可以令其摸一張牌。
參考資料 [1-3]  [5-7] 

蔣琬費禕玩法分析

使用技巧
  • 蔣琬費禕是一個防禦輔助型的武將,也是蜀國少有的擁有比較穩定的過牌能力的武將,可以和很多有用牌能力的蜀國武將形成強力的雙將組合。
  1. 蔣琬費禕和劉備:在有隊友的時候,通過仁德將手牌交給隊友之後再通過生息摸牌,不僅提高了劉備的生存能力,也為下回合的仁德做了準備,可以説是一個續航能力非常強的輔助組合。
  2. 蔣琬費禕和卧龍諸葛亮:回合內通過火計將手牌中的紅色牌打出後,只保留黑色牌留作回合外發動看破,可以實現無限無懈可擊的防禦。
  3. 蔣琬費禕和張飛:這個組合比較像強化版的身份局的武將曹彰,在張飛一輪爆發之後的回合可以選擇通過生息調整手牌形成快速蓄爆。
  4. 蔣琬費禕和甘夫人:通過技能守成可以保持永遠有手牌,配上甘夫人技能神智可以無限制回血,技能生息可以保證不受兵糧寸斷影響。
  • 除了形成雙將外,技能守成則是一個非常強力的團隊光環技能,讓其他蜀國角色都擁有了回合外“連營”的能力,參考身份局陸遜通過技能連營獲得的回合外的防禦力再加上蜀國武將自身的技能,這個光環技能可以為自己和隊友都帶來不俗的防禦能力。 [2] 

蔣琬費禕武將皮膚

皮膚信息
皮膚展示
羣策謀策
普通
合成:40硃砂
畫師:漫想族
社稷之器
史詩
合成:400硃砂
畫師:花弟
參考資料 [1] 

蔣琬費禕武將台詞

皮膚品質
台詞內容
經典
生息:國之生計,在民生息。/安民止戰,興漢室!
守成:國庫盈餘,可助軍威!/待吾等助將軍一臂之力!
陣亡:墨守成規,終為其害啊!
勝利:內務交由我二人打理,丞相北伐路上盡且寬心。
史詩
生息:休戰安寧,自能厚積薄發。/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守成:雖天下大亂,大漢傳承不可斷!/吾等特來助陣將軍!
陣亡:窮兵黷武,只會加速大漢滅亡之路!
參考資料 [1] 

蔣琬費禕彩蛋花絮

原型故事
卻説孔明斬了馬謖,將首級遍示各營已畢,用線縫在屍上,具棺葬之,自修祭文享祀;將謖家小加意撫卹,按月給與祿米。於是孔明自作表文,令蔣琬申奏後主,請自貶丞相之職。琬回成都,入見後主,進上孔明表章。後主拆視之。表曰:“臣本庸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勵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臣不勝慚愧,俯伏待命!”後主覽畢曰:“勝負兵家常事,丞相何出此言?”侍中費禕奏曰:“臣聞治國者,必以奉法為重。法若不行,何以服人?丞相敗績,自行貶降,正其宜也。”後主從之,乃詔貶孔明為右將軍,行丞相事,照舊總督軍馬,就命費禕齎詔到漢中。
孔明受詔貶降訖,禕恐孔明羞赧,乃賀曰:“蜀中之民,知丞相初拔四縣,深以為喜。”孔明變色曰:“是何言也!得而復失,與不得同。公以此賀我,實足使我愧赧耳。”禕又曰:“近聞丞相得姜維,天子甚喜。”孔明怒曰:“兵敗師還,不曾奪得寸土,此吾之大罪也。量得一姜維,於魏何損?”禕又曰:“丞相現統雄師數十萬,可再伐魏乎?”孔明曰:“昔大軍屯於祁山、箕谷之時,我兵多於賊兵,而不能破賊,反為賊所破:此病不在兵之多寡,在主將耳。今欲減兵省將,明罰思過,較變通之道於將來;如其不然,雖兵多何用?自今以後,諸人有遠慮於國者,但勤攻吾之闕,責吾之短,則事可定,賊可滅,功可翹足而待矣。”費禕諸將皆服其論。費禕自回成都。(源自《三國演義》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