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蔣幹盜書

(漢語成語)

鎖定
蔣幹盜書,漢語成語,拼音是jiǎng gàn dào shū,意思是比喻上當受騙,出自《三國演義》。
中文名
蔣幹盜書
拼    音
jiǎng gàn dào shū
出    處
三國演義
釋    義
比喻人上當受騙

蔣幹盜書成語釋義

蔣幹:《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曹操手下謀士;書:書信。赤壁之戰時,奉曹操之命,勸説東吳大將周瑜歸降。周瑜設下反間計,讓蔣幹偷看了假信,使曹操殺掉了水軍首領蔡瑁、張允。比喻人上當受騙。 [1] 

蔣幹盜書成語故事

蔣幹盜書背景

這個故事發生在三國赤壁大戰前夕,曹操親率百萬大軍,駐紮在長江北岸意欲橫渡長江直下東吳。東吳都督周瑜也帶兵與曹軍隔江對峙,雙方劍拔弩張,準備大戰一場。

蔣幹盜書起因

蔣幹,字子翼,是曹操手下的謀士。他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讀書,便向曹操毛遂自薦,要過江到東吳去作説客,勸降周瑜,免得大動干戈。曹操聞知大喜,親自置酒為蔣幹送行。

蔣幹盜書經過

蔣幹盜書 蔣幹盜書
這天,周瑜正在帳中議事,部下傳報“故人蔣幹相訪”。周瑜聞訊,已經猜出蔣幹來意,他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連忙吩咐眾將依計而行,隨後帶着眾人親出帳門迎接。二人相見,寒暄一番,周瑜挽着蔣幹手臂同入大帳,設盛宴款待蔣幹,請文武官員都來作陪。席上,周瑜解下佩劍交給太史慈,命他掌劍監酒,吩咐道:“蔣幹和我是同窗契友,雖從江北到此,卻不是曹操的説客,諸位不要心疑。今日宴席之上,只准共敍朋友舊交,有人提起兩家戰事,即席斬首!”蔣幹聽了,面色如土,哪敢多言!周瑜又對蔣幹説道:“我自領兵以來,滴酒不飲,今日故友相會,正是:江上遇良友,軍中會故知。定要喝它個一醉方休!”説罷,傳令奏起軍中得勝之樂,開懷暢飲。
酒至半酣,周瑜舉杯祝酒道:“在座各位,都是江東豪傑,今日之會,可稱作羣英會!真是—同窗契友會‘羣英’,江東豪傑逞威風!”隨後,乘着酒興,起身舞劍作歌:“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將醉,吾將醉兮發狂吟。”
蔣幹盜書 蔣幹盜書
直喝得酩酊大醉。宴罷,蔣幹扶着周瑜回到帳中,周瑜説道:“很久沒和子翼兄共寢,今夜要同榻而眠。”説着,朦朦朧朧地睡去。蔣幹心中有事,想起在曹操面前曾經誇下海口,不知回去如何交代,聽聽外面鼓打二更,哪裏還睡得着?他見周瑜鼾聲如雷,便摸到桌前,拿起一疊文書偷看起來。正翻着,忽見裏面有一封書信,細看卻是曹操的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降書。蔣幹看罷,大吃一驚,慌忙把信藏在衣內。再要翻其它文書,卻聽周瑜夢中囈語:“子翼,我數日之內,定叫你看曹操首級!”蔣幹口中含糊答應着,連忙吹了燈,匆匆睡下。
清晨,有人入帳叫醒周瑜,説道:“江北有人來……”周瑜急忙止住他,看看蔣幹,蔣幹只裝熟睡。周瑜和那人輕輕走出帳外,又聽那人低聲説道:“蔡瑁、張允説,現在還不能下手……”聲音越來越低。蔣幹心中着急,可又不敢亂動。不一會兒,周瑜回來躺下睡了。蔣幹怕驚動周瑜,等周瑜睡熟,偷偷地爬起來,徑直走出軍營,守營軍士也不阻攔。他來到江邊,尋着小船,飛一般馳過長江,回見曹操。

蔣幹盜書結果

蔣幹盜書 蔣幹盜書
其實,這一切都是周瑜定下的反間計。他知道曹軍中只有蔡、張二將精通水戰,便設下此計,想借曹操之手殺掉這兩個人。曹操果真上了當,斬了蔡瑁、張允。等到眾人將蔡瑁、張允的頭送上時,曹操才省悟過來,已經晚了,只好另換了兩個水軍都督。結果,赤壁一戰,曹操水軍一敗塗地。

蔣幹盜書相關人物

蔣幹是九江人,當時為曹操的幕賓。漢九江與周瑜老家廬江郡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同屬揚州,所以蔣幹自稱跟周瑜是同州里的老鄉,兩人並有過交往。這可能是曹操派遣他去遊説周瑜的一個原因。再是蔣幹這人很有口才,《江表傳》稱其有儀容,以才辯見稱,在江、淮之間獨一無二。曹操手下人才濟濟,獨挑選蔣幹去遊説周瑜,是下了一番苦心的,只是沒能如願。

蔣幹盜書相關史料

問題在於蔣幹是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見周瑜的,《江表傳》沒有明確記載,於是出現了三種説法。
蔣幹盜書 蔣幹盜書
一説在赤壁之戰後。《資治通鑑》將此事記載為建安十四(公元209年)年冬十二月,即公元210年之初。此時的周瑜,已攻下江陵,屯據南郡,領東吳南郡太守。所以,蔣幹遊説周瑜,就是周瑜在荊州之時。一些書籍也按《資治通鑑》的記載將此事放在周瑜領南郡太守之時,如《諸葛亮評傳》(柳春藩著,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此書敍説,赤壁之戰後,曹操在政治上採取分化瓦解敵人的策略,於是派周瑜故舊九江人蔣幹去見周瑜進行策反,結果被周瑜拒絕。一説在赤壁之戰前。如劉逸生《三國小札》所説。劉先生認為司馬光《資治通鑑》把蔣幹遊説周瑜這件事放在建安十四年冬,是不合理的。因為這時周瑜已立下大功,成為東吳第一號人物,絕不是曹操一個説客能打動的,曹操也不至於在赤壁大敗之後向周瑜勸説歸降。果真如此,曹操便真是個大傻瓜了。這是劉逸生先生的看法。再就是《三國演義》所説,蔣幹遊説周瑜是在赤壁大戰之時。這跟《江表傳》的記載顯然相違,只是小説家移花接木的藝術手法而已。《三國演義》寫赤壁之戰時 “羣英會蔣幹中計”這段文字,源於元代的《三國志平話》,也不全是羅貫中的發明創造。羅貫中只是對《平話》作了一番加工改造,使故事既生動傳神,又顯得合理。《平話》裏的蔣幹是個仙長,曹操拜其為師,派他去遊説周瑜,結果反中了周瑜之計。《演義》把仙長、拜師這些去掉了,又對故事精心修飾,使“羣英會蔣幹中計” 這個回目花團錦簇,十分好看,而蔣幹也就成了書卷氣十足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小丑式人物,如戲劇《羣英會》中所表演的那樣。
蔣幹盜書 蔣幹盜書
那麼,蔣幹遊説周瑜,到底是在赤壁之戰前,還是在赤壁之戰後?如果説在赤壁之戰前,那只有在周瑜鎮巴丘之時。建安初,周瑜隨孫策平定江南,奪取豫章郡(今江西南昌)等地,初露英姿,曾留屯巴丘。這個巴丘在今江西峽江縣,非岳陽古巴丘,峽江古巴丘離九江較近。周瑜屯巴丘,是建安四年的事。建安五年,孫策被刺身亡,孫權留周瑜在身邊,“與張昭共掌眾事”,基本上一直隨孫權左右征戰或議事,只在建安十一年一度駐屯過宮亭(即宮亭湖,今鄱陽湖),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前駐屯過鄱陽(今江西波陽縣)。《江表傳》説曹操聞周瑜年少有美才,蔣幹遊説周瑜似應在周瑜年少初露鋒芒之時,那就是駐屯巴丘的時候。不過,這個時候曹操正與袁紹進行生死較量,官渡之戰迫在眉睫,須全力對付袁紹,似乎不太可能專門派蔣幹去遊説周瑜。而建安十一年只是短暫屯駐宮亭,赤壁之戰前屯駐鄱陽時也不可能,因為這年八月曹操已引兵南下,很快佔有荊州,根本不把孫權放在眼裏,不大可能派蔣幹去遊説周瑜。劉逸生先生説曹操在赤壁之戰後派蔣幹去遊説周瑜不合理,似有一定道理。但他説當時周瑜已立大功,成為東吳第一號人物,絕不是曹操一個説客能打動,也不盡然。愈是關鍵人物,愈有可能成為對方策反的主要對象。曹操在周瑜手上吃了虧,想出法子策反周瑜,如成功,大可挽回點面子。問題是歷史上以治學嚴謹著稱的司馬光,為什麼將此事編寫在周瑜攻下江陵之後的建安十四年冬十二月?恐怕不是一時疏忽。《江表傳》記述此事是緊接着記述程普與周瑜改善關係、稱讚周瑜之後。程普原以為自己年長,不把周瑜放在眼裏,曾數次羞辱周瑜,周瑜從不計較。赤壁之戰時,兩人為左右都督,關係仍很緊張,差點誤了大事。這事在《呂蒙傳》中由呂蒙説出,告訴孫權襲取荊州只應確定一個主帥,不要像赤壁之戰時那樣搞兩個都督。因為東吳決定襲取荊州時,孫權原想讓周瑜跟呂蒙一起任都督,經呂蒙一提醒,就只讓呂蒙當主帥。既然《江表傳》記述蔣幹遊説周瑜是在程普與周瑜改善關係之後,那麼,蔣幹遊説周瑜就不可能在赤壁之戰以前。蔣幹遊説周瑜很可能就發生在荊州。
蔣幹遊説周瑜到底在何時何處?由於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人們只能從不同角度進行評判。至少,蔣幹荊州遊説周瑜是其中的一説。 [2] 
參考資料